 
|
真宗皇帝亲临澶州前线,军心为之大振,胜利的天平终于向宋军倾斜。如果没有寇准的强硬,就不会有真宗皇帝的亲征,军事上的劣势就不会扭转。寇准以他的冷静、睿智和信念,力挽狂澜,是典型的“大忠”行为。
公元1005年一月,宋辽两国终于坐在谈判桌上,签订了澶渊之盟。由于寇准在盟约签订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澶渊之盟也深深地印上了寇准的烙印,北宋名相王安石后来就曾写下“丞相莱公功第一”的佳句,颂扬寇准在澶渊之盟中建立的不朽功勋。
澶渊之盟的签订,为宋辽双方换来了一百多年的和平,这对饱受契丹骚扰的宋朝意义重大。在赵冬梅老师看来,澶渊之盟是双赢,对双方都得有好处。
澶渊之盟的签订,为大宋节约了大量的军费开支,边境的老百姓也因此过上了安宁的日子,对宋朝而言无疑是合算的,而辽国方面也能从盟约中得到很多的实惠。
但也有人指出,盟约签订时,宋朝在军事上占优,结果却要赔款给辽国,简直就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屈辱条约。而寇准在澶渊之盟中的表现,也给他的个人命运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澶渊之盟的历史地位呢?寇准面临的政治风险又是什么呢?
北京大学赵冬梅副教授和您一起走进大宋初期的那段曲折多变的历史当中,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千秋是非话寇准》之《三根手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