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囚徒天子光绪(七)叫声父亲真的很难

醇亲王奕譞可谓晚晴皇室的显赫人物。他是光绪帝的父亲,溥仪的祖父,一个醇亲王府连续出了两个皇帝,这在清朝史上前所未有。然而这些荣耀并没能照亮这位醇亲王暗淡的一生。自从四岁的儿子载湉被慈禧选入宫中继承皇位开始,为了避免“以太上皇自居”的嫌疑,奕譞就过上了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生活。随着光绪帝长大成人,慈禧面临交权归政,身份尴尬的奕譞也就越发小心翼翼。然而,一贯的谨慎低调,也没能躲开厄运的降临,就在光绪帝大婚前夕,一份奏折让醇亲王奕譞遭遇了飞来横祸。

     一直以来,为了巩固自己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塑造出一个言听计从、知恩图报的“儿皇帝”,慈禧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如今,吴大澄的奏折无疑是触痛了慈禧最敏感的神经。那么,盛怒之下的慈禧对这件事将如何来处置?一边是亲生父亲,一边是望而生畏的养母,光绪帝又该如何是好呢?

     慈禧碍于乾隆皇帝的祖训,再加上不能不顾及醇亲王奕譞和光绪帝的面子,又适逢光绪帝大婚,国家正在喜庆之中,究竟如何处置,慈禧还是有所顾虑的。但是如果放过吴大澄,慈禧一来是难解心头之恨,再则也必须防止以后大臣中再跳出像吴大澄一样的人物,所以又不能不杀一儆百,那么,慈禧最终想出了什么办法应对呢?

     虽然从四岁进宫开始,光绪帝就没能再回醇亲王府,但是毕竟父子亲情难以割舍。听说自己的父亲身患重病,身居紫禁城的光绪帝如坐针毡,可是碍于慈禧的猜忌又不能前去尽孝。据《翁同龢日记》中描述,光绪帝每每问起父亲的病情,都“哽咽不能声”。由此可见,光绪帝心中的无限压抑。那么, 最终这对悲情父子能否相见呢?

     《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囚徒天子光绪》第七集《叫声父亲真的很难》,敬请关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醇亲王奕譞可谓是晚晴皇室的显赫人物,他是光绪帝的父亲,溥仪的祖父,一个醇亲王府连续出了两个皇帝,这在清朝史上前所未有。然而这些荣耀并没能照亮这位醇亲王暗淡的一生。自从四岁的儿子载湉被慈禧选入宫中继承皇位开始,为了避免“以太上皇自居”的嫌疑,奕譞就过上了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生活。随着光绪帝长大成人,慈禧面临交权归政,身份尴尬的奕譞也就越发小心翼翼。然而,一贯的谨慎低调也没能躲开厄运的降临,就在光绪帝大婚前夕,一份奏折让醇亲王奕譞遭遇了飞来横祸。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讲述《囚徒天子光绪》第七集《叫声父亲真的很难》,敬请关注。

     醇亲王奕譞可谓晚晴皇室的显赫人物。他是光绪帝的父亲,溥仪的祖父,一个醇亲王府延续出了两个皇帝,这在清朝史上史无前例。但是这些光彩并没能照亮这位醇亲王昏暗的终身。自从四岁的儿子载湉被慈禧选入宫中承继皇位开端,为了防止“以太上皇自居”的嫌疑,奕譞就过上了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生涯。跟着光绪帝长大成人,慈禧面对交权归政,身份为难的奕譞也就更加不寒而栗。但是,一向的慎重低调,也没能躲开厄运的来临,就在光绪帝大婚前夜,一份奏折让醇亲王奕譞遭遇了飞来横祸。

     光绪大婚典礼,在这过程中,一个突发事件气得慈禧七窍生烟,吴大徵上了奏折,建议加上醇亲王奕擐“皇帝本生父”的名号。吴大徵出生在江苏吴县,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正赶上同治大婚时,吴大徵要求裁减,直声震朝野,慈禧扣下了他的奏折,由此看来,她眼中,这人是刺头,拿他没办法,他的仕途却并未不顺利。关键是他办事能力不一般,脱颖而出,期间李鸿章起了大作用。吴大徵成长为高官,自然感激李鸿章与醇亲王奕擐。这时,醇亲王奕擐尴尬万分,他看到了不平。光绪能当上皇帝是因为过继给了咸丰皇帝,与慈禧没真正的亲子关系,这也没法隐瞒。现在大婚让醇亲王奕擐尴尬,因此他要上奏,给醇亲王奕擐讨个地位。光绪结婚,醇亲王奕擐尴尬在哪?一概不让父亲参加,连个看客都不做,当然慈禧是照顾他的脸面,现在是叔侄关系了。醇亲王奕擐参加也得行礼呀?无论怎样都尴尬。最好别进宫,免得遭人烦。此前,提到醇亲王奕擐时,光绪就称为王爷,是一般性尊称。现在光绪长大成人了,难再回避了,吴大徵上书,建议慈禧明确承认这个关系。按说,慈禧应该拿出一个办法,否则,将来光绪也会怪罪。每人利害不同,考虑的角度不一样,慈禧是因为时刻提防的终于发生了,过继最怕的就是投入生父母的怀抱,慈禧更怕的是,光绪也不可能不认生父,会让醇亲王奕擐获得更高的地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吴大徵建议议定醇亲王奕擐的身份,“本生父”,一旦提高了地位,擐会与慈禧平起平坐,她能不紧张吗?这个敏感话题一出来,慈禧就气得七窍生烟,吓得太监宫女们大气不敢出。

     一直以来,为了巩固自己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塑造出一个言听计从、知恩图报的“儿皇帝”,慈禧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如今,吴大潋的奏折无疑是触痛了慈禧最敏感的神经。那么,盛怒之下的慈禧对这件事将如何来处置?一边是亲生父亲,一边是望而生畏的养母,光绪帝又该如何是好呢?

       光绪不好表态,慈禧感觉,对奕擐可以放心,她知道奕擐谨慎。当年慈禧免除了的一切职务。后来看到他谨慎,又让他恢复一部分职务,奕擐也干得兢兢业业。慈禧还不能全放心,还赏他一乘杏黄大轿,看他敢不敢坐?一次也不敢坐。她基本相信不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即使奕擐没有野心,大臣中趋炎附势的人不少,随着光绪权力越来越大,早晚有人会打奕擐他的主意。在慈禧的眼中,吴大徵就是这样的小人了,此风不刹,满朝大臣估计马屁精多,自己的地位并可危了。慈禧想,恐怕动不了,急火攻心,乾隆时,国家经济繁荣,号称盛世,完善制度时文化建设,编了许多书。其中有《御批历代通鉴览》,乾隆对许多历史事件做了点评,这是权威的神圣文献。这成了吴大徵的护身符了。父死子承,是古训,但也有例外,没儿子就得过继,这会引发争端,像宋有“濮议”,宋仁宗没儿子,过继了濮宗的儿子,是宋英宗,该怎么称呼生父呢?多认为称伯父,少数人认为应称为父亲。多数认为叫伯父,这合乎礼节,争执了一年半,英宗处分了几个人,杀一儆百,想不到许多人站出来自请处分,闹了一场风波,这就是濮议。传统看法认为宋英宗不对,虽是一片孝心,却违背了礼法,毕竟法大于情。然而,乾隆提出独到见解,情大于法,叫伯父是不孝。如果生父在就叫皇帝本生父,如果死了就叫皇帝生父考,礼仪要等同于天子,没想到清发生这样类似的事。宋英宗争的是虚名,这时光绪父亲是活着的,吴大徵知道这事的厉害,建议尊封完全符合乾隆的最高指示,这给慈禧一个难题,乾隆是丈夫的祖爷爷,这是真理呀。慈禧也得承认这是真理,想严办吴大徵就不容易了。

      慈禧碍干乾隆皇帝的祖训,再加上不能不顾及醇亲王奕擐和光绪帝的面子,又适逢光绪帝大婚,国家正在喜庆之中,究竟如何处置,慈禧还是有所顾虑的。但是如果放过吴大潋,慈禧一来是难解心头之恨,再则也必须防止以后大臣中再跳出像吴大徵一样的人物,所以又不能不杀一敬百,那么,慈禧最终想出了什么办法应对呢?

      慈禧想出办法,眼下不给吴大徵任何处分,但搞臭他,以后再找机会收拾他。光绪处于新婚时,慈禧发旨,充分肯定奕擐的品格,然后说,吴大徵上了奏折,为此,不得不公开另一个奏折,叫《豫杜妄论》,说的是奕擐早年的奏折,预见要是将来有人要提这事,就提到在皇帝亲政时,就公开这份奏折,“务目之奸邪小人,立加屏斥”,不要什么皇帝本生父的尊号。慈禧最后说,“兹当归政伊始,吴大徵果有此奏,若不将醇亲王原奏及时宣示,则此后邪说竞进,妄希议礼梯荣,其患何堪设想?”拿奕擐的话来骂吴大徵,慈禧摆出早看扁的态度,你就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拿这个来驳斥,真是针锋相对,杀伤力大,也绕过了祖训,这是奕擐早年写的吗?当时就有人认定是伪造的。实际而言,吴大徵不是逢迎的小人,否则怎么不拍慈禧呢?光绪跟父亲的关系也的确不能这样稀里糊涂下去,吴大徵提这个建议有良苦用心。慈禧把他搞得灰头土脸,他自己不担心,母亲却担心并去世了。让吴大徵有了个台阶,他必须离职,丁忧,于是弃官回家了。他帮了奕擐的倒忙。本来,慈禧对奕擐放松了警惕,但是有了这个提醒后,奕擐让慈禧真的感觉到了威胁,奕擐的厄运也就再次降临了。他常活得害怕,终于病倒了,一病几年,时轻时重。奕擐得的是什么病?史书从来没透露,但是从病程与病史分析,可能是肾脏的病,光绪晚年是糖尿病。这多属于慢性,不到五十岁,年纪不大,要是调理好,不太悲观,但他不可能安心静养,慈禧不会让他的病往乐观面发展。曾请过医生,治疗有好转时,慈禧每天派人去看,得知有起色,决定让太医来接手治疗。光绪听到这,一再追间,翁同赫沉默了。实际上,慈禧不愿意他再活下去了。

    虽然从四岁进官开始,光绪帝就没能再回醇亲王府,但是毕竟父子亲情难以割舍。听说自己的父亲身患重病,身后紫禁城的光绪帝如坐针毡,可是碍干慈禧的猜忌又不能前去尽孝。据《翁同龢日记》中描述,光绪帝每每问起父亲的病情,都“哽咽不能声”。由此可见,光绪帝心中的无隈压抑。那么,最终这对悲情父子能否相见呢?)奕擐病重期间,光绪着急呀,想去探望。慈禧领着光绪去看了几次,一次,让他与奕擐拉拉手吧。奕擐流泪说,不要忘了海军,希望儿子对海军有所补偿。回去后,光绪情绪不好,发泄郁闷。病情恶化,1891年元旦,奕擐去世,终年五十一岁。光绪得到噩耗,回过神来发出长嚎。慈禧发旨,宣布,赫然加上了“皇帝本生父”五个字,慈禧自己做主加上了,这不是小人了,这是按祖训的形式。这是专制统治者的嘴脸。慈禧的举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奕擐不再对她构成威胁,现实意义不大,还不承认奕擐皇帝生父的名义,传播天下就会骂她,慈禧就争取主动了,立马加上了封号,显示多么富有人情味,这是维护自己名誉的举措。

      但是,礼部发现这个不妥,这时得叫本生考嘛,下午改回到了皇帝本生考了,慈禧领着光绪来吊唁,光绪跪倒连连磕头,要把欠父亲的礼节全补上,哭成了泪人。正是寒冬时,许多高级官员都来了,有人注意到,发现醇王府这儿许多煤球,谁能想到奕擐也过着这样俭朴的生活,许多人流下了眼泪。礼部议定的礼节高,光绪穿孝一年,赏“贤”的号,应该叫奕擐为醇贤亲王了。载沣也承袭二代亲王身份。就是从这时开始,慈禧与光绪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