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休闲游戏
草根音乐
高清图吧
读书时间
百家讲坛
节目精选
旅游美食
论坛代码
社区互助
搜索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应用通知 (0)
应用邀请 (0)
草根学园
»
『 百家讲坛阅读区 』
»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四十五)唐人论秦
返回列表
发帖
帝王脸谱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帝王脸谱
当前离线
UID
71
帖子
1407
主题
242
精华
0
积分
330
威望
330
金钱
3321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44 小时
草根友人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3-7-31 17:15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四十五)唐人论秦
百家讲坛
,
秦始皇
,
王立群
,
唐太宗
,
柳宗元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四十五)唐人论秦
汉代儒生揭开了对秦始皇评价的一个序幕,之后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越来越深入,尤其是在历史上一直与汉朝相提并论的唐朝,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十分热衷。
唐朝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牧、柳宗元,还有唐太宗等很多人都对秦始皇有过精彩评论。那么,为什么距离秦朝八百多年的唐人也那么热衷议论秦始皇呢?唐人论秦究竟具有怎样的新意呢?
请关注《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四十五集《唐人论秦》。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帝王脸谱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帝王脸谱
当前离线
UID
71
帖子
1407
主题
242
精华
0
积分
330
威望
330
金钱
3321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44 小时
草根友人
2
#
发表于 2013-7-31 17:15
|
只看该作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帝王脸谱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帝王脸谱
当前离线
UID
71
帖子
1407
主题
242
精华
0
积分
330
威望
330
金钱
3321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44 小时
草根友人
3
#
发表于 2013-7-31 17:16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四十五)唐人论秦
汉代儒生揭开了对秦始皇评价的一个序幕,之后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越来越深入,尤其是在历史上一直与汉朝相提并论的唐朝,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十分热衷。
唐朝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牧、柳宗元,还有唐太宗等很多人都对秦始皇有过精彩评论。那么,为什么距离秦朝八百多年的唐人也那么热衷议论秦始皇呢?唐人论秦究竟具有怎样的新意呢?请关注《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四十五集《唐人论秦》。
[画外音]上一集讲到,汉朝刚刚建立,汉朝的统治者和臣民们急切想借鉴秦朝速亡的教训,为了证明汉朝的正统,汉代儒者对秦始皇的评价都是立足于他所推行的暴政,以贾谊为代表的大部分人都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汉代儒生对秦始皇的评价,揭开了两千多年以来对秦始皇评价的一个序幕,之后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越来越深入,尤其是在历史上一直与汉朝相提并论的唐朝,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十分热衷,像唐朝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牧、柳宗元、大唐英主唐太宗等很多人都对秦始皇有过精彩评论,为什么距离秦朝八百多年的唐人也那么热衷议论秦始皇呢?唐人论秦究竟具有怎样的新意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两汉的儒生对秦始皇的评价,揭开了两千多年以来对秦始皇评价的一个序幕。序幕拉开以后,正剧就要上演。其实汉儒评秦只是一个序曲,真正对秦始皇的评价最为主要的,是唐代、明代、清代和近代,人们对秦始皇评价越来越深入。这里面我们要特别提出来的是唐代。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时间很长。第二个强大统一的,时间很长的帝国就是唐代。所以我们讲中国古代前期王朝的话,离不开这两个王朝:一个是汉,一个是唐。那么唐代人是怎么评价秦始皇的呢?唐代人评价秦始皇有一个什么特点呢?从形式上看,唐代人评秦第一个特点是形式多样,唐代辞赋有,诗歌有,奏疏有,散文也有,它的形式非常多。从内容上看,唐代人评秦既有批评也有肯定,毕竟唐代和汉代还有不同,就是唐代人对秦的评价中出现了一种肯定的声音。所以我们从唐人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虽然离唐代已经相距了很长时间,但是历史并没有因为秦始皇渐行渐远而忘掉这位始皇帝,相反,唐代人对秦始皇充满了关注。这种关注首先表现于秦始皇在唐代成了一个反面教员,成了警示皇帝教育的一个反面教员。
秦始皇留给后人的一笔最丰厚的遗产就是他创立的政治制度,这个政治制度两千多年以来没有因为秦朝的速亡被人们扔掉。大家回想一下,公元前205年的12月刘邦在乌江逼杀了项羽,转过年来,公元前206年的2月刘邦在山东定陶当了皇帝。从项羽之死到刘邦称帝中间只隔了一个多月。刘邦当皇帝,大家看起来是个很平常的事,但是你如果纵观整个中国政治制度史,这可是一个大事件,这个大事件的意义就在于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在汉代得到了延续。秦始皇死了,但他创立的皇帝制度并没有因为他的死亡而死亡。刘邦摒弃了项羽分封诸侯王的分封制,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王朝也是皇帝制度,虽说是刘邦作了一些变通,他封了一些诸侯王,但是皇帝制度依然得到了他的青睐。皇帝制度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来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就是谁都想当皇帝。大家知道,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还有一个军阀想当皇帝,可是这个洪宪皇帝当得很短命。你想想,袁世凯在那个时候还想当皇帝,那皇帝真叫作“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一个终极目标了,谁不想当皇帝啊。你知道当皇帝最大的好处是什么?第一,他拥有天下所有的财富和权力,挣钱多,谁能比皇帝挣的钱多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天下都是他的,整个天下的老百姓都是他的。当皇帝的第二个好处在什么地方呢?皇帝说对了,天下所有的臣民都会俯首帖耳;皇帝说错了,天下的臣民也会俯首听命,这就是当皇帝的第二个好处。皇帝说对了说错了都有人山呼万岁,完全不必有任何顾忌,多痛快啊。所以皇帝制度确立了一个皇帝至尊、至贵、至高、至大的这么一个地位,皇帝就成了一个不受任何约束的人,这样一来,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知道,一旦皇帝不受任何约束的话,皇帝本人就成为这个王朝的破坏者。那么要想让一个王朝延长寿命,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想办法约束皇帝的皇权。我们上次讲过,商朝是靠神权约束商王,周朝是靠分权给诸侯、卿大夫来约束周王,那么在皇帝制度下怎么约束皇帝啊?皇帝制度已经把皇帝捧到了天上,大臣们怎么约束皇帝?如果不约束皇帝的话,这个皇朝不会长久;你要约束皇帝,你就可能被杀,皇帝可以杀了你。这就需要政治智慧。其实,拥有者最怕失去,拥有财富的人就怕失去财富,拥有权力的人就怕失去权力;皇帝最怕失去的是皇权,稍微清醒一点的皇帝都知道害怕失去皇权。所以,皇帝既然害怕失去皇权,那么他只要“怕”,那就是他的软肋;要是什么都不怕,那就没得治了,那就是孔子说的“朽木不可雕也”。只要他知道怕,就要对他进行教育。对皇帝进行警示教育最好的反面教员是谁?是秦始皇。秦始皇是对历代皇帝进行警示教育的最佳人选。你想想,谁有比秦始皇的资格更合适?做教员得有“教师资格证”啊,按这个资格来看,就秦始皇最合适了,因为他是皇帝制度的开创者,他也是第一个十五年就亡国的皇帝。如此一来,秦始皇就成为对历代皇帝进行警示教育的最好人选。这就是古人的政治智慧。
[画外音] 秦始皇已死,秦帝国已亡,但是秦始皇所创立的政治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代王朝所遵循,以至后人有“百代行秦制”的评论。王立群先生认为,在秦始皇所创立的众多制度中,皇帝制度更是影响到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对于封建帝王,秦始皇的成败得失具有不可比拟的警示作用。那么唐朝人是如何拿秦始皇来警示皇帝的呢?这种警示有效果吗?
在唐代,我们发现唐人开始以写诗歌来警示皇帝。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我们看今天的唐诗中一个最有名的诗人——李白,大家讲唐诗绝对绕不开李白。李白写过《古风》组诗,在《古风》第三首诗中有一首叫《秦王扫六合》,这首诗非常有名。在《秦王扫六合》的诗中,李白把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和那个威风,写得非常充分。这首诗全文很长,我不详细跟大家说了,有时间大家可以下去看。在这首诗中最后写了什么呢?写到秦始皇派徐福入海求长生不老药,最后是个什么结果呢?“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说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派徐福两次入海寻求仙药,最终的结局是在地宫的那个金棺材里边,埋了他的一堆“骨灰”。这就是李白借诗歌用秦始皇来告诫当时的唐玄宗别求仙了,看看秦始皇最后求的结果是怎么样?还是死。那么,拿秦始皇警示皇帝有没有结果呢?我举一个唐太宗的例子。我们今天在《贞观政要·俭约》篇可以看到这么一段记载,是写唐太宗的,写的什么呢?这段话原文我给大家读一下,“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这话什么意思呢?说唐太宗李世民想造一个宫殿,把砖瓦、木料什么都准备好了,突然不盖了。为什么呢?他想起来当年秦始皇修宫殿惹得天怒人怨,导致了秦王朝灭亡。最后,唐太宗为了希望唐王朝能够多延续一些年,感觉到这宫殿我也不能建了。所以我们看,秦始皇对唐代皇帝确实还是有些警示教育作用的。
[画外音] 历史上的借秦始皇来教化、劝谏帝王的事例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而很多帝王自身对秦始皇的一系列弊政及其危害性也有深刻的认识,唐太宗就是典型事例。唐太宗的这种清醒的自戒对于他的政治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贞观之治就是这一认识的重要成果。然而有位唐人在他的一篇流传千古的作品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说教训总结了也是白总结,后人还会继续犯错误,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他究竟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呢?
在唐代写秦始皇、评秦始皇的作品中有一篇非常有名,这就是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这篇赋太有名了,可以说是一篇唐代赋作的翘楚之作,我们在中学也都学过。整个《阿房宫赋》只有六百多字,但是这篇赋把阿房宫建筑的壮丽、宏伟,和众多美人的绝色写得绘形绘色,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这篇赋一出来,“阿房宫”三个字就从此被人记住了,很多人认为阿房宫建成了,实际上阿房宫并没有建成。阿房宫并不是这个宫殿的正式名称,“阿”的意思据唐人的注释就是靠近,“房”就是房子,“阿房”就是靠近一大片房子的宫殿。实际上就是秦始皇想建一个朝宫,这个朝宫的前殿叫做阿房。但是这个阿房并不是正式的名称,秦始皇想把它修建完工以后再给它取名。为什么要修建阿房宫呢?据《史记》的记载,是秦始皇认为咸阳的宫殿太小而美人多,容纳不下。这可想而知,本来你秦国的宫殿容纳你秦国的美女足够了,你又把六国的美女都弄过来,那能容纳得下吗?肯定要扩建。阿房宫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叫“烂尾楼”,就是它没有修完。它开始建于哪一年呢?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修建,到了三十七年秦始皇就死了。阿房宫那么大,没有修完秦始皇死了,秦二世接着修,秦二世后来被杀,阿房宫还是没有修完。到秦王子婴的时候因为只剩四十六天,等起义军的刘邦、项羽打到咸阳的时候,已经没有办法修了,阿房宫终究没有建成,所以它成了“烂尾楼”。阿房宫多大呢?《史记》记载说这个宫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里边可以容纳多少人呢?万人。而且可以竖五十丈高的旗帜。
杜牧的《阿房宫赋》是怎么评秦的呢?《阿房宫赋》提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秦始皇创建的秦帝国的速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秦始皇过度的骄奢淫逸,他太重视自己的享乐了。所以《阿房宫赋》说了两句很有名的话,说“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什么意思啊?就是当你(当皇帝的人)想充分享受人生的时候,天下的老百姓也想享受人生。你把老百姓所有的财富都剥夺来了,那老百姓就不能享受人生了,他能不恼恨你这个皇帝吗?《阿房宫赋》最后的结尾写了一段话,谈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段话杜牧写得非常深刻,他讲了什么问题呢?他讲,六国的灭亡是六国的人自己做得不好,所以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那么“族秦者秦也”,导致秦朝被灭的是秦朝本身。杜牧他讲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秦帝国灭亡自身的原因,内因是主要的。但是,假如说让六国的人爱六国的人,那么六国不会灭亡;假如说秦国人能够爱六国的人,那么秦朝传多少代都不会灭亡,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灭亡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他的臣民不施仁义。不爱自己的人民,心里没有老百姓,所以老百姓最后会抛弃了你。这个历史教训人们很难借鉴。这就是最后所说的“秦人不暇自哀”,秦朝人还没有来得及反思自己,“而后人哀之”,后人哀叹秦朝灭亡。但是后人在感慨秦朝速亡的时候,又没有吸取教训,结果又亡国了,又使后来的人再来哀悼前人。他讲了一个规律——王朝的兴替往往是后一个王朝在总结前一个王朝的失败教训,而这个教训永远是总结不完的;到下一个新王朝建立以后,它还会重蹈这个覆辙。
[画外音] 在对秦始皇的评价中,焚诗书、坑术士是他的一大罪状,可是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不同的记载,这不同的记载决定了对秦始皇的评价是否客观公允的问题。那么对于焚诗书、坑术士不同的记载,唐朝人又是如何取舍的呢?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唐人论秦的第三个亮点就是秦始皇被看成是暴君。我们在《焚书坑儒》那一集中讲了坑术士。对“坑术士”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坑术士是怎么“坑”的呢?是因为方士们骗秦始皇说可以拿到仙药,最后花了很多钱还找不到仙药。这些方士还在背后诽谤秦始皇,最后他们还逃亡了,惹得秦始皇很恼火,于是下令追捕,抓了一些人审案子,再互相之间一供认,牵扯到四百六十多人,这些人被秦始皇全杀了。这就是《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坑术士”。但是还有另外一说,就是卫宏在《古文奇字序》中提出的新说。卫宏这个新说是怎么说的呢?说秦始皇把文字统一成小篆,导致很多读书人不满意。秦始皇就设了个阴谋,把天下的读书人召到京城封他们为郎,然后去骊山有温泉的地方种瓜。因为有地热的作用,冬天竟然能让那个瓜长出来(这叫反季节种植,我们今天在塑料大棚里完全能完成,但是在当时是个奇迹)。秦始皇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这些读书人,让他们到那儿去集体考察。当这些读书人到了骊山的山谷里考察的时候,秦始皇突然下令向山谷里边封土,把这七百多个读书人全部给活埋了。这在《焚书坑儒》中也讲过。这两个记载,一个出自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一个出自卫宏的《古文奇字序》。这里边就有两个问题了,第一,司马迁跟卫宏各是什么时代的人?司马迁是西汉中期人,卫宏是东汉人,那就是司马迁的生年早于卫宏。当这两个人同时记载同一件事的时候,你信哪一个?一般来说,信时代早的那一个。就像我们今天这次讲座,你们每个人做个记录,你们的记录是最可靠的,将来你们的孩子再记录就不可靠,因为你们在前,他们在后。所以司马迁的记载应当是可靠的。第二,卫宏的新说没有交代史源,史料的来源是什么?因为这两则史料差别很大,你要按前一则史料《秦始皇本纪》的记载,那是秦始皇被那些方士们骗了,秦始皇一生气,把他们镇压了。如果按后一说,那秦始皇纯粹是设了个阴谋,把天下读书人一网打尽给害了。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就使得秦始皇的形象很不一样啊。要按卫宏说的,那毫无疑问秦始皇不但是暴君,而且是一个极其恶毒的暴君,但是按前一说,“坑术士”就是事出有因了。
我们发现唐代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按照中国文化史来看,秦代以前的典籍给汉代人读的时候,汉代人读不懂了,所以汉代出现了很多人为秦代人的典籍做注释,这是第一个文化现象。第二个现象,就是汉代人写的著作到了唐代读的时候,唐代人也读不懂了,所以唐代又出现了一批学者为汉代人写的著作做注释。这里边最有名的像唐人张守节为《史记》做注,写了《史记正义》;唐代著名学者颜师古为《汉书》做注;章怀太子李贤为《后汉书》做注,你看《史记》、《汉书》、《后汉书》,这都是前四史最有名的三部书。还有一个初唐著名的学者李善,为萧统的《文选》做注。张守节、颜师古、章怀太子李贤加上李善,这四个人都是我们今天承认的唐代顶尖级学者,这些学者在为古书做注引用坑儒这一说的时候,引用的是《史记》呢?还是《古文奇字序》呢?无一例外,这四个顶尖级的学者引的都是卫宏说而不是司马迁说。大家想想,这是偶然的吗?要是一个人引卫宏,三个人引司马迁,这我们可以解释。四个人都撇开司马迁,都引用卫宏的,为什么?这有一个原因,说明唐代这四个顶尖级学者都认可卫宏说。卫宏说把秦始皇说成一个极其阴险的暴君。我们通过这四个大学者给前代典籍的注释看出来一个问题,唐人把秦始皇看成什么?看成是一个极其阴险的暴君,这就是唐代人对秦始皇的共同看法。
[画外音] 通过唐代大学者们对于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资料的取舍可以看出,虽然唐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形式多样,但基本上没有摆脱对秦始皇的负面评价。大诗人李白虽然在《秦王扫六合》中盛赞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业绩,但最终也是把秦始皇作为一个负面典型来讽刺。一直到中唐时期,大文学家柳宗元才在他的《封建论》中客观地肯定了秦始皇,那么柳宗元肯定秦始皇的究竟是什么呢?他肯定秦始皇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唐代论秦和评秦始皇的名家可真多,看看我们举的例子:第一个,盛唐的李白;第二个,晚唐的杜牧(盛唐有李白跟杜甫,叫“李杜”;晚唐有个杜牧跟李商隐,叫“小李杜”),这都是很有名的;第三个,是我们刚才讲的四个顶尖级的学者;第四个又是唐代的一个名家,和韩愈并列的柳宗元。柳宗元写了一篇著名的《封建论》在唐代论秦的著作中独树一帜。柳宗元的《封建论》充分肯定了秦始皇的郡县制,认为郡县制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制度。《封建论》认为,秦始皇兼并六国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是个非常英明的决定,秦朝的迅速灭亡不在于郡县制,而在于其他的暴政。所以在《封建论》中柳宗元讲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秦之失在政,不在于制”。说秦朝的失败在于它的政治,不在于它的制度,就是没有把秦朝的暴政和所推行的郡县制一股脑儿全部撇开,认为郡县制是正确的。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新的观点——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肯定秦始皇的人是中唐的柳宗元。《封建论》高度评价了秦始皇的郡县制,而且“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柳宗元认为,秦始皇的郡县制叫“公天下”,是大公无私。怎么是大公无私呢?秦始皇没有把天下的土地分给他的儿子,而是把土地作为郡县,由皇帝统一管理,这就叫大公无私。所以“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始皇的郡县制是公天下的开端。柳宗元对秦始皇的评价非常之高,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唐朝人重视郡县制?为什么对郡县制看得这么重?人们对历史的评价总是从现实出发,超越自身现实的历史评价是不可能存在的。
唐朝人重视郡县制和唐代的现实分不开,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代,有一个最大的现实就是藩镇割据。什么叫藩镇?在唐代初年,中央政府就在唐代的边境地区(重要的州)设立都督府,到了唐玄宗时期,在边地的州里面已经设了十个都督府,这十个都督府都设了一个节度使,这就是所谓的藩镇。安史之乱以后,藩镇的势力扩大了,当时最有名的就是河朔三镇。河朔三镇就是指的魏博、成德、幽州。幽州就是北京,成德就是今天石家庄这一带,魏博指的是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这一块,这一块在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唐朝中央政府的实力消弱了,不得不封了三个重要的节度使,都封给叛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部下,让他们做这三镇的节度使。节度使有三大职责:扩充军队、任命官吏、收取赋税,等于他是一个独立王国了。而且节度使死了以后也不由中央政府任命,或者由他的儿子继位,或者由他手下的部将继位,这就形成了唐代中期著名的藩镇割据。这种藩镇割据到中唐后期发展到了四十多个。这些藩镇要么互相之间打仗,要么联合起来反对中央政府,对唐代的中央政权造成极大的威胁。柳宗元看到这个现实才认识到,郡县制可比藩镇割据要强得多。藩镇割据延续了两个世纪,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苦难。一直到了宋初才解除了藩镇的兵权,藩镇割据的局面才得到遏制。所以柳宗元赞扬郡县制是和唐代的(特别是中唐)藩镇割据的现实密不可分的。柳宗元成了秦始皇郡县制的知音,那已经是秦始皇死后将近千年的事了,秦始皇死后那么多年,柳宗元才认识到郡县制的可贵。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经历了千年的岁月之后,才能让后人体会到它的价值所在;在它历经了千年沧桑之后,才能让后人体悟到它新的意义。所以,秦始皇在位期间郡县制跟分封制进行过两次大的争论,这个争论最后以郡县制的胜利而告终。而中唐时期藩镇割据的现实使柳宗元认识到了郡县制的重要。
以上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唐代人对秦朝和秦始皇的评价,就会发现唐代人对秦朝的评价明显和汉代人不一样,这就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就是有批评也有肯定,这就是唐人论秦和汉儒评秦的不同之处,这就是唐人论秦新的视角、新的观点。那么后人呢,唐代以后的人又会怎么样评价秦始皇和秦帝国的呢?我们下次再讲。谢谢大家。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
『 百家讲坛专辑区 』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