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二)两宫驾崩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出生在醇王府,两岁之前的溥仪与普通孩子无异,他命运的改变与另一个人息息相关,那就是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在位三十多年间,其个人的命运,连同清王朝的命运,共同在屈辱中沦落。溥仪并没有见过光绪皇帝,但他将继承的不仅有他的皇位,更有末世帝王的悲哀。1908年,光绪皇帝已被慈禧软禁整整十年,他们之间究竟有哪些无可挽回的矛盾,在清王朝的末日里,不足三岁的溥仪是如何登上皇帝宝座的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画外音】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出生在醇王府,两岁之前的溥仪与普通孩子无异,他命运的改变,与另一个人息息相关,他就是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在位三十多年间,他个人的命运连同清王朝的命运,共同在屈辱中沦落,溥仪并没有见过光绪皇帝,但他将继承的不仅有他的皇位,更有末世帝王的悲哀。1908年,光绪皇帝已经被慈禧软禁整整十年,他们之间究竟有哪些无可挽回的矛盾,在清王朝的末日里,溥仪是如何登上皇帝宝座的呢?

【喻大华】光绪三十四年夏天,七十四岁的慈禧受凉得病,说起来要命的的症状,就是一般的脾胃病,腹泻,但总也治不好。转眼到了秋天,慈禧感觉体力、精力都大不如前,回首四十八年主掌中国命运的坎坷历程,展望国事如麻的前程,她十分悲观,他感觉自己可能过不去这道坎儿了。在这种情况下,用溥仪取代光绪帝的计划提上了日程。中国帝王都是终身制活着干,死了算,因此,溥仪取代光绪帝的唯一前提是光绪帝的死亡。然而,这个时候的光绪帝虽然身体虚弱,病痛不断,但毕竟是三十八岁的壮年,又没得什么不治之症,哪能说死就死呢,难道谁还敢制造一场谋杀不成吗?对了,应该说一说慈禧跟光绪帝的矛盾,他们之间本是母子君臣的关系,到底结下了怎样的深仇大恨呢?慈禧是咸丰皇帝的配偶,她为咸丰皇帝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1874年,同治皇帝病死,由于同治皇帝没有儿子,所以,大清朝父死子承的皇帝系终结了。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举动,她变更祖制,把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过继过来立为皇帝,这就是光绪皇帝。光绪入宫的时候仅仅四岁,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握国家政权,直到光绪十五年,就是1889年的时候,光绪帝十九岁了,慈禧才把政权交给了光绪。但大家也知道,慈禧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她不甘寂寞,依然想方设法去监视、控制光绪皇帝,这就种下了母子之间矛盾的祸根。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说的是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家庭,生活时间一长,彼此的脾气、禀性、价值观会越来越接近,这是长期朝夕相处的必然结果,更何况,慈禧跟光绪是有血缘关系的。众所周知,光绪帝入宫之后,他在名分上是慈禧的儿子,但是,光绪帝的生母是慈禧的亲妹妹。可见,光绪帝还是慈禧的外甥,属于旁系血缘关系,所以娘俩儿很想像,比如身高都很矮,慈禧不到一米六,光绪不到一米七,尤其是脾气都很倔强,激动起来就歇斯底里,这两个人针尖对麦芒,你硬我更强。面对慈禧的指手画脚,光绪皇帝曾说,“如不与我权,我宁逊位。”就是你要不给我权,我不干了。光绪身边都是慈禧的耳目,这话马上就传到慈禧那儿去了,慈禧怎么说,慈禧说他不愿坐此位,我早不愿他坐之,你不愿意干,我还不愿意让你干呢。就此来看,颇有点妈妈没有妈妈样,儿子没有儿子样的感觉。在十九世纪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光绪皇帝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的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对于这场改革,慈禧最初是默认的,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必然触动权力分配这一核心问题,于是,慈禧出面阻挠,变法运动陷入了死胡同,改不下去了,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维新派谋划了一场政变,打算杀掉慈禧的亲信直隶总督荣禄,然后包围颐和园,除掉慈禧太后。结果慈禧先下手为强,囚禁了光绪帝,逮捕了一些维新志士,扑灭了变法运动。问题的关键,是光绪帝跟这场未遂政变的关系,换句话说,光绪帝知不知道维新派的政变计划呢?是不是参与了政变的谋划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光绪帝做得确实有点过分,因为不论慈禧的是非,在名分上毕竟慈禧是他的妈妈,儿子要谋害妈妈,那就是大逆不道。现在没有可靠材料证明,光绪帝参与了策划或者知道维新派的政变计划。但我感觉,光绪帝应该不是局外人,他至少默认了或放任了维新派的计划,您想,按照人之常情,如果没有光绪帝的知情或者是参与,维新派敢做这样的事吗?否则,无论政变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无法向光绪帝交代啊,政变要失败,你陷皇上于何地啊,政变要成功也不好解释啊,说启禀皇上,您可能不知道吧,你妈已经刚抓起来,还有啥话没有,没有就拉出去毙了,你怎么交代啊?再者,维新派发动政变的唯一依靠是掌握一定军权的袁世凯。在维新派游说袁世凯的同时,光绪帝也接连几次召见袁世凯,给他加官晋级,明显表现出跟维新派的配合。慈禧囚禁了光绪帝之后,逮捕了六位维新志士,未经审判就执行了死刑,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为什么不经审判就处死呢?我想清政府可能是不敢审,怕的是一经审讯,牵连出光绪,这倒不是给光绪帝留面子,这是慈禧给自己留面子,试想养儿子养了二十多年,到头来要发动政变除掉妈妈,慈禧丢得起这个脸吗?所以,光绪帝应该跟这场政变有关系。这一下子慈禧恨透了光绪,甚至动了杀机。

【画外音】慈禧与光绪这对君臣母子的恩怨,其中是非曲直实难定论,双方和解已无可能,皇帝的废立,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许,表面上相安无事的“冷暴力”才能使慈禧的利益最大化,然而,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让病榻上的慈禧惊恐万分,这是怎么回事呢?

【喻大华】在寒风瑟瑟的初冬时节,慈禧接到了一个堪称晴天霹雳的消息,袁世凯可能拥戴奕劻的儿子篡夺皇位。前面说过,袁世凯就是当年维新派发动政变寄予最大希望的人,但是袁世凯反戈一击,出卖了维新派,获得了慈禧的谅解,此后步步高升,这个时候是军机大臣,掌握着北方的军政实权,是实力派人物。关于袁世凯的是是非非,我将在以后详细地来讲。奕劻是谁?奕劻是晚清重臣,长期主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个外交机关,后来改名叫外务部,1903年,荣禄病死,奕劻取代荣禄成为首席军机大臣,他的爵位是亲王,名为庆亲王,奕劻也是慈禧太后信任的人,当然,达不到对荣禄的信任程度。对于奕劻,我感觉他应该是清朝和之后的最大的贪官,当时社会上管庆亲王府就叫“庆记公司”。奕劻这个人,什么钱都敢收,只要收了钱,什么事都敢办。观众朋友可能奇怪,说奕劻声名狼藉,慈禧为什么还把他提拔到首席军机大臣的地位呢?在慈禧看来,奕劻虽然名声不好,但也有两点长处。第一,他虽然自己搂钱,但不全揣进腰包,也给慈禧送钱,要不奕劻早就被除数大清国的“最高检察院”给弄到拘留所里去了。第二,晚清政府从十九世纪末期以来,主要靠卖国来维持统治,您可别以为卖国这个事简单,您得找准交易对象,把握好交易时机,谈妥交易价格,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奕劻长期主管大清国的外交事务,“国际友人”多,人脉广,在卖国的行情时机把握上,炉火纯青,慈禧离不开他。但是,不久慈禧就发现奕劻问题的严重了,当时的直隶总督是袁世凯,袁世凯在奕劻身上不惜血本,几十万上百万的送白银啊,以两为单位的白银,而且庆王府里面大大小小的开支全拿到直隶总督府报销。奕劻被袁世凯收买了,他成了袁世凯的工具,袁世凯这个人是晚清督抚中少有的人才,为人大刀阔斧,敢想敢干。但是,袁世凯这个人没有读过很多书,胸中缺乏那一团正气,为人也不大讲原则,这样的人要是用好了,那就是国家的栋梁柱石,否则,惹起祸来,也可能把天捅个窟窿。所以光绪三十三年的时候,慈禧把袁世凯从直隶总督的任上调为军机大臣,明升暗降,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可见在这个时候慈禧对奕劻对袁世凯已经有戒心了。现在慈禧得知袁世凯可能拥戴奕劻的儿子篡夺皇位,慈禧惊出了一身冷汗,她知道,这不仅是光绪皇帝的厄运,也是她慈禧太后自己的厄运,再者慈禧心知肚明,奕劻不过就是袁世凯喂饱了的一条狗而已,袁世凯拥戴他的儿子篡夺皇位,实际上就是袁世凯主宰中国命运的一个幌子,这个时候袁世凯掌握着清朝最现代化的一支军事力量,新建陆军,就是人们所说的那个北洋军,势力不容小视,怎么办?慈禧感到了空前的压力,为了爱新觉罗皇朝的利益,更是为了她自己的利益,慈禧果断地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她决定立即动手,改朝换代,造成既成事实,让袁世凯、奕劻的阴谋落空破产。慈禧决定把奕劻支出北京,然后在奕劻缺席的情况下,布置政权交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四日,慈禧召来了奕劻,命令他到东陵去一趟,检查一下自己陵寝的工程情况。慈禧做出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对奕劻说,说我的陵寝已经竣工多年了,一直放在那儿也没有你知道,你赶紧过去看一看,看哪里有该修该补的地方,赶紧修整一下子,因为我最近身体不好,年事已高,恐怕快去见文宗皇帝了。文宗就是咸丰,慈禧的老公。一听慈禧说出这样不吉利的话,奕劻马上做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他一边抹眼泪,一边表示皇太后洪福齐天,定能转危为安,又说在这样紧要的关头,他作为政府首脑,为了国家的稳定,他实在是不能离开北京,况且自己对工程质量完全是门外汉,所以检查陵寝工程这个差事啊,最好请皇太后另派他人。奕劻不愿意去,理由很多,当然东陵离北京很远,在直隶遵化境内,离北京好几百里路啊,一来一往需要十多天,尤其是时值寒冬,那是个苦差事,奕劻不去,怎么办?慈禧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说,这事本来是不应该辛苦你的,所谓检查工程,也不过是个借口,我让你去的真实用意,是西藏的达赖喇嘛刚刚进呈了一尊亲自开光的佛像,我想把这尊佛像放入我的地宫,为了表示对达赖的重视,更是为了表明对佛祖的敬意,这个差事非你去不可,谁让你地位高呢。这一下子奕劻无词以对了,只好退下,然后捧着这个佛像,前往几百里外的清东陵。奕劻刚刚离开,慈禧让总管太监李莲英给陆军部打电话,召陆军部尚书铁良马上进宫。所谓陆军部就是原来的兵部,晚清改革中央官制,改名陆军部,现在由满族当中的杰出军事人才铁良担任尚书。铁良也是慈禧的亲信。接到电话,放下一切工作,立即赶来宫中,刚刚跪下,慈禧斩钉截铁地命令他,将驻扎在北京南苑的陆军第六镇跟驻扎在直隶涞水的陆军第一镇对调,立即开拔。所谓镇,是清末军事改革中的军队编制,慈禧把第六镇调出北京的用意,是切断第六镇对北京的军事威胁,因为第六镇的最高长官是段祺瑞,您理解了吧?段祺瑞是袁世凯的绝对心腹,如果袁世凯确实有拥戴奕劻儿子篡夺皇位的企图,第六镇肯定是政变的军事基础。相反,第一镇是铁良控制的部队,绝对可以放心。这样一来,奕劻被支出了北京,袁世凯的军事力量被开到了直隶涞水,慈禧心中有底了,她紧接着召来了张之洞等心腹老臣,宣布了自己的计划,立溥仪为帝。张之洞这个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跪在地上颤颤微微地表示,说太后圣明,然后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根据《国闻务乘》这部书记载,张之洞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胡恩敬《国闻务乘》。就是希望选一个大一点的统治者,那么不如干脆就立载沣得了。可见张之洞不赞成立溥仪,张之洞倒不是质疑慈禧垂帘听政的合法性,他怕的是慈禧去世之后光绪的皇后再来一场垂帘听政,那样一来,王朝的命运可真是厄运不断了,所以他建议干脆就立沣为帝,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现在已经二十六岁了,成年了,一旦登基就能办事,不用担心太后垂帘的问题了。张之洞把这个意见马上反映给慈禧,慈禧什么态度呢?慈禧叹了口气,她沉痛地说,你说得很对,但你也知道,俺们大清朝皇位传承是父死子承啊,当年同治皇帝死的时候没有儿子,按说就应该给同治皇帝过继一个儿子继承皇位,但是当时没有给同治皇帝立嗣,反而选了同治皇帝的叔伯弟弟光绪做了皇帝,如果现在再选一个同治皇帝的叔伯弟弟载沣来做皇帝,我们真是无法面对死者,同治毕竟是皇帝,你能让人家绝户吗?另外,同治还是慈禧的亲儿子,所以她说,如果再立“载”字辈的,就是跟同治平辈的,我们无法面对死者,相反,立溥仪为帝,溥仪是下一辈,他可以继承同治的皇位,这样一来,同治的皇位得到了继承,对死者有了交代,溥仪虽然小,但是可以让他的爸爸载沣代行皇权,那不就是你说的长君吗,这也符合国家的利益,这样一来,于公于私就都有交代了。张之洞深感慈禧思虑的周详,而且他明白了慈禧话里话外透露出一个意思,在她死后,清朝将不再实行垂帘听政,而是改由载沣主政。于是,张之洞紧接着就说了句话,“然则亦正其名”,就是说那样的话就应该给载沣一个名正言顺的地位。慈禧问,“古有之乎?”过去有这样的先例吗?张之洞说,“前明有监国之号,国初有摄政王之名,皆可援引为例。”——《清德宗实录》。就是说明朝有“监国”,本朝初年有“摄政王”,都可以借鉴。慈禧当场拍板,采纳这两个办法,确定载沣的身份是“监国摄政王”。10月20日,慈禧太后发布懿旨,宣布光绪皇帝病危,然后宣布,“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着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清德宗实录》。同日任命载沣为“摄政王”。慈禧这道懿旨向天下发布,就是说把溥仪接到宫里来,干什么呢?她说读书,实际上溥仪没到读书的年龄,但是天下人都知道,因为她此前宣布光绪病危了,并且紧接着宣布载沣是摄政王了。所以这是打伏笔,过几天我宣布溥仪是大清国皇帝的时候,你们别感到吃惊。

【画外音】关于袁世凯打算拥立庆亲王奕劻儿子的这条消息,也许只是坊间捕风捉影的传闻,并没有确切的实证,但慈禧宁可信其有,并迅速做出反应,完成自己的立储计划,显示了她高超的政治手段。此时的光绪皇帝尚未驾崩,紫禁城却即将迎来新的主人,而又将失去一位王子的醇王府,面对这一消息,该是喜还是忧呢?

【喻大华】这天傍晚,位于什刹海畔的醇王府发生了一场大风波,刚刚被任命为摄政王的载沣,带着庞大的仪仗队来到了自己的王府,接长子溥仪入宫。载沣的妈妈得知慈禧太后的懿旨之后,当即昏倒,溥仪的出生弥补了她心灵的空虚,这个孙子就是她的命根子。溥仪晚年回忆,说他小的时候,他奶奶每天晚上都过来看他好几次,当然他不知道,都是那些佣人告诉他的,说你奶奶来的时候都不敢穿鞋,怕把你惊醒。那么溥仪就是她的命根子,结果让慈禧抢去了,一想到光绪皇帝一生的悲惨命运,怎能不让老太太痛彻肺腑呢,所以当场晕过去。赶紧抢救,而三岁的溥仪又哭又号,踢打着不让来人来抱,醇王府上下一团混乱,众人束手无策。没办法,怎么办呢?溥仪的奶妈看到溥仪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小样,赶紧抱在怀里给他喂奶。这个举动启发了众人,于是,由溥仪的奶妈抱着溥仪坐上杏黄大轿,浩浩荡荡直奔紫禁城,直到把溥仪送到慈禧太后的帐前。五十多年后,溥仪回忆了他第一次见到慈禧的情形,他说,“我和慈禧这次见面还能够模糊地记得一点,那是由一次强烈的刺激造成的印象。我记得那时自己忽然处在许多陌生人中间,在我面前有一个阴森森的帷帐,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据说我一看见慈禧立刻嚎啕大哭,浑身哆嗦不住。慈禧叫人拿冰糖葫芦给我,被我一把摔到地下,连声呼喊着:要嫫嫫(奶妈的名字)!要嫫嫫!弄得慈禧很不痛快,说这孩子真别扭,抱到哪儿玩儿去吧!”就在这纷纷扰扰的过程中,光绪皇帝离开了人世,他四岁入宫为帝,在位三十四年,曾为挽救王朝的命运,挽救中国的命运掀起过“戊戌变法”,是中国史学家公认的进步皇帝,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一辈子生活没有自由,爱情不能自主,做傀儡,做囚徒,他死的时候年仅三十八岁。根据清政府官方公布的消息,光绪死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公历是1908年11月14日傍晚。从清政府公布的时间上看,是溥仪入宫的第二天,但是,光绪帝的起居住官恽毓鼎在他的《崇陵传信录》中回忆,在此前两天的十月十九日,太监就成群结队地出宫去剃头,并且毫不避讳地说皇上驾崩,因为这么多人去剃头,人们问大伙儿一起来了,他说皇上驾崩了,国为国丧期间不准剪发,所以抢在公布之前剃头。由此看来,清政府公布的光绪皇帝死亡时间不准,在溥仪入宫之前光绪帝就已经死了,慈禧从容布置之后,确信可以掌握全局的时候,才向天下公布了光绪皇帝的死亡。

【画外音】一生悲哀的光绪皇帝在寂寞中去世,由于慈禧与他的矛盾导致他的陵墓到逝世时仍未修建,一代帝王不得不在崇陵地面屋中陈尸数年,在清朝灭亡数年后才得以下葬,此为后话,而关于他的死因,后世历来众说纷纭,同时也是清史研究的热点话题,史学家、医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光绪皇帝的病历、药方、脉案,试图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寻找答案,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桩历史之谜终于真相大白,那么,光绪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喻大华】自打光绪皇帝逝世,关于他的死因就众说纷纭,持续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个观点是死于谋杀。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又全拿不出直接的证据,说到底属于推测。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还有一些史学家研究光绪皇帝药方、脉案,据此得出结论,认为光绪帝是正常死亡,不是死于谋杀。这个问题的研究,终于取得了突破。在2008年,光绪帝去世一百年的时候,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专家联合其他几家单位在北京宣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光绪帝的死因,摄入大剂量剧毒三氧化二砷(As2O3)死亡,三氧化二砷就是砒霜,是一种最古老的毒药,当然现在也用,主要做杀虫剂。这是根据光绪皇帝的头发和他一起下葬的衣服,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反复检验得出的的结论。至此,百年疑案真相大白,光绪帝死于谋杀无疑,至于凶手是谁,固然不能通过仪器化验来证明,但正如史学家戴逸先生指出的那样,只能是慈禧太后,看来慈禧直到此时依然不能够原谅光绪,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权势和名誉,不惜痛下杀手。根据《清德宗实录》记载,就在宣布光绪皇帝死亡的同时,慈禧宣布溥仪继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绪皇帝,为大清国新一代君主,“兼祧”就是也继承。所以溥仪他(有)两个爸爸,一个是同治,再一个是光绪,当然正统是同治。随即慈禧又发布懿旨,“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宣专心典学,关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清德宗实录》。就是说溥仪当皇帝,年龄很小,所以应该去学习,派谁呢,派他爸爸载沣处理国政,但是他爸爸载沣要全听我的。大家心知肚明,这道懿旨表明,溥仪为帝,载沣摄政,实际上全是慈禧的傀儡,大清朝的命脉还是掌握在慈禧手中。由此看来,直到此时,慈禧不仅对自己的生命力依然乐观,权力欲望也没有丝毫地衰减。不过慈禧真的老了,这几天惊心动魄的经历让她心力交瘁,尤其是光绪皇帝的死,让他有一种失落、茫然的感觉,多少年的政治对手没了,心中那股不平之气顿时泄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感觉油然而生,她身体也垮了。就在宣布溥仪为大清国新一代君主的第二天,慈禧就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点。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午后,这说的是阴历,慈禧太后去世,终年七十四岁。慈禧临终的时候,挣扎着宣布,事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慈禧的这个表态标志着垂帘听政制度的永远结束,群臣跪在地上,感动于慈禧的英明,纷纷磕头,痛哭失声,这几天国家连遭大丧,群臣都是在泪水涟涟中度过的。其实,群臣的眼泪不过是故作姿态,这几天真正痛心疾首的是三岁的溥仪。入宫的第二天,他就被换上了丧服,抱到了中南海,瀛台的涵元殿,被逼着向光绪皇帝的遗体三跪九叩,现在他也是光绪帝的儿子,按照礼法,必须尽孝子的义务。但是溥仪毕竟是三岁的孩子,他哪里懂得什么礼法,溥仪奋力挣扎,哭哑了嗓子也无济于事,大伙儿摁着他,现场群臣也纷纷举哀,但就属溥仪的哭声最高,一看就是发自内心的痛心疾首。所以群臣纷纷赞叹,说这真是一个孝顺的好皇帝啊!十一月初九日,公历是1908年12月2日,溥仪的登基大典在太和殿举行,他成了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十位君主,年号宣统。溥仪晚年回忆了登基大典的一幕,“我被他们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我耐性限度。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叫也越来越响。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现场的礼官急得直跺脚,说刚当上皇帝,怎么能说“快完了”呢,大清朝看来真是快完了。三岁的溥仪成了一国之君,别说治理国政,就连上学的年龄都没有达到,他在宫中懵懵懂懂地过着自己的童年时光,国家大政由他的爸爸监国摄政王载沣一手主持。提起摄政王,雄才大略的多尔衮,那是清朝入关建国的最大功臣,谁能想到,在大清朝快完了的时候,又有一位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有能力驾驭这条惊涛骇浪的破船吗,在大清王朝的最后关头,他怎样扮演一个悲剧的角色呢?请看下集,摄政王的苦恼。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