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古今历史] 曾国—曾经的汉东第一大国

曾国—曾经的汉东第一大国

     曾国的故城遗址在今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 “曾”名称起源的历史较为久远。关于“曾”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殷商甲骨卜辞《掇续》六二的“左比曾”的铭文,另有“安州六器”中一 的铭文载:“王令中先省南国,串(贯)行, 在 (曾)”。

  曾都区域内,夏商封建厉国,西周时期有厉、随、唐三国,均建都于此。春秋桓公6年(公元前706年)所载“汉东之国随为大”,说明曾(随)国成为统汉东诸国抗楚之盟主。后楚于公元前569年灭厉(赖),公元前505年灭唐,战国末灭随,并厉、唐入随,以“随”建县,秦汉因之。晋太康9年(公元288年)置随国,南北朝宋泰始5年(公元469年)升县为郡,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升郡为州。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杨坚进爵为王,封地于随,领二十郡。嗣后各朝为州,民国废州为县,是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地。

  近百年来,随州市的曾都区、汉水西岸的宜城、钟祥、武胜关的豫南,先后多次出土有“曾”铭文的青铜器,如“曾侯仲子 父鼎”、“曾子仲 鼎”、“曾侯 白戈”、“曾姬无血 ” “曾都尹法之行 ”、“曾孙法之 鼎”等。 1978年春夏,曾都区城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系列编钟,震动了全国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专家们通过对这些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以及史料进行研究和考证,得出了“曾随合一”的结论,即在2400年前,以曾都区为中心的汉东地带的“随”国即“曾”国,随州城为曾都。

  曾都区历史悠久,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诞生于此,而被称为我国农耕文化发祥地;因举世闻名的曾侯乙古墓大型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而被誉为东方古乐之乡。1961年至今,境内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砍伐石器工具是“长江流域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的三里岗镇冷皮垭遗址是江汉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城东西花园遗址被定为“独立的文化类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考古证实,西周早期曾国政治中心就在今湖北随州

  随州叶家山墓群的考古发掘证实,西周早期曾国政治中心就在今湖北随州。从铜器出土范围看,西周早期曾国并不大,似应仅局限于随州的漂水流域,但随着鄂被周的消灭,姬姓曾国迅速地扩展至汉北及河南新野一带,成为替代鄂国的名符其实的汉东第一大国。

  从2011年2月份开始,湖北省文物局组织考古人员对位于随州市经济开发区淅河镇蒋寨村八组的叶家山墓地进行发掘。黄凤春负责此次发掘工作,他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田野发掘一期工作已基本结束,发掘面积37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65座和1座马坑,除2座大墓未掘外,其余墓葬都已发掘完毕,出土陶、铜、瓷、漆木、玉石等各类文物739件套,青铜器多达325件。

    黄凤春说,叶家山墓群比已知的曾侯乙墓要早500余年,说明此处墓地应是与早期曾国、曾侯相关的一处家族墓地。在发掘的这批墓葬中,5座墓葬出土的铜器都发现有“曾”“侯”“曾侯”和“曾侯谏”的铭文。根据墓葬规格和出土铭文初步判定,这五座墓葬可能为曾侯谏墓、曾侯谏夫人媿氏墓、曾侯谏之子白生或其夫人墓。

    考古人员在叶家山墓地周围又新发现了9处商周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其中,以已知的庙台子遗址为中心的聚落群最大,面积达30万平方米,有城墙、壕沟和大型建筑基址的遗迹,应当是西周早期的一个重要古城。叶家山墓地与庙台子遗址相距不足1公里,初步判定,叶家山墓地的主人当与庙台子遗址有关,庙台子遗址可能是西周早期曾国都城之所在。这一发现也证实,“缯”与曾无关,曾国的政治中心应在今天的湖北随州。

    自曾侯乙墓发现后,长期以来,有关曾国问题的讨论不绝于学界。有关曾国的来源和始封问题未成定论,大多学者认为曾国是在西周晚期周灭鄂后而立国。叶家山墓地西周早期所见铜器铭文表明,西周早期不仅有曾国,并已称侯,曾鄂应是同时并存于随州的两个古国。

     黄凤春说,从铜器出土范围看,西周早期曾国并不大,似应仅局限于随州的漂水流域,但随着鄂被周消灭,姬姓曾国迅速地扩展至汉北及河南新野一带,成为替代鄂国的名符其实的汉东第一大国。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汉东曾国

  以“曾”为名的国家,不见于传世文献之中,但屡见于考古发掘的卜辞和青铜铭文之上,并可以证明,在汉水以东存在以“曾”为名的诸侯国。

  据考古学家李学勤著作《新出青铜器研究》(第14和15页)考证:公元1118(北宋重和元年)年,在今湖北安陆地方发现了安州六器。安州六器的铭文表现出周初武丁伐虎方的路线图,经过的地名依次为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厉(今湖北随州北)、曾(安州六器上“曾”字铭文为现今所用“曾”字的上半部分,即“曾”去掉底下的“日”字)、夔(今湖北秭归)、虎方;另外在殷墟“宾组卜辞征伐虎方”中所涉及的地名与安州六器中的铭文吻合,可以证明当时在汉水以东存在一个曾国。此曾国姓氏为何,今不可考,有人认为是姜姓炎裔,有人认为是姬姓。

  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发现曾侯乙墓,表明在战国初年在汉水以东地区,存在以“曾”为名的诸侯国(青铜铭文上的“曾”字与今天使用的“曾”字类似);1979年,随州城郊季氏梁一座春秋墓中出土两件青铜戈,其中一件铭文为:“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铭文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工)尹季怡之用。”后又多有证据表明此曾国为姬姓曾国。

  战国曾侯乙墓的发现引起考古众多争议,战国之曾与春秋之曾的关系,曾随二国的关系,汉东曾国与中原曾国的关系等,被称为“曾国之谜”,至今争议犹存。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春秋时期中原有三个曾国,一在河南东部的睢县,一在山东苍山县东北,皆姒姓国。

另一姬姓曾国,西周初年封于今河南省南阳盆地的方城县一带。该曾国西周末年,西与姜姓申国为邻,国势强大。

《国语·郑语》曰:"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大概曾国与姜戎有姻亲联盟关系,西周即是申、曾二国联合西戎灭亡的。在河南新野,桐柏等地曾发现一些春秋前期的曾国墓葬。可能是方城县曾国南迁的遗存。曾人的一支还迁到了湖北的随枣走廓。

最迟在春秋后期,姬姓曾就被北上中原的楚国灭亡。何浩先生推测此曾国亡于楚文王三年至十一年间。上世纪70年代湖北随县的战国曾侯已墓发现后,引起众人的关注,战国之曾与春秋之曾的关系,曾随二国的关系等,至今争议尤存。方城姬姓之曾的一支南迁随枣,归顺楚国后,又延续至战国的可能性较大。

关于随州的曾国,历史上似乎没有文字记载,大概是宋代以后,在出土文物中才发现了这个曾国,特别是70年代中期曾侯乙墓的发现,曾国才成为历史研究的课题。

因此,很多论述都是推断的。这极可能是文化的原因,别人没有记载,也可能是曾国太小,不值得记载,当然也有可能是这个曾国遭受过灭顶之灾,没有后人,也可能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故。

因此,今天的曾姓一直有源自山东之说,大概与2510年前出生的儒家名人之一曾参曾子的影响有关,至少这一曾姓流传到今天。使曾姓人口在今天全国排名大概在32位,所以,历史上一直有天下一曾之说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历史上有曾国吗?曾国究竟在何处?

    如果说,1978年度全国考古重大发现的曾侯乙墓,在地处华中腹地的随州市发现了曾侯;那么,今年4月13日在京揭晓,入选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叶家山墓葬,则又在地处华中腹地的随州市发现了曾国。困扰史学界的曾国之谜,由此揭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

    随州城西一公里处有一个叫擂鼓墩的山丘。就在这不起眼的地方,1978年夏发现了一座2400多年前的古墓。出土有大量古代乐器、礼器、兵器等文物,共计15404件,后来被国家认定为国宝级的就达9件。尤其是一套音域跨越五个八度,中心音域十二个半音齐全,可旋宫转调,总重量达2567公斤的65件曾侯乙青铜编钟惊天面世,不仅将中国音乐史向前推进了500年,而且从此随州有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编钟古乐之乡的美誉。

    不过,擂鼓墩考古重大发现,将中国史学界带入了一个难解的历史困惑。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以前,史学界对曾国的推测莫衷一是,常把今山东境的古?国与今河南境的缯国混为一谈。曾侯乙墓发掘以后仍难解曾国之谜。在所知的史书记载中,随州一带一直被称作随国,没有曾国的记录,但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铭文全被打上“曾”的印记,同时在随州不断发现曾国的青铜器。曾随之谜又浮在了史学家的面前。

    虽然谜团重重,在曾侯乙墓发掘后的20多年来,大多专家学者认为历史上有曾国,可能在随州,或是在西周晚期周灭鄂国后而立。这一观点和待解谜团,被随州经济开发区淅河镇蒋家寨村村民的铁锹改变了。文物工作者通过村民平整土地时挖出的15件青铜器,发现了叶家山墓葬。

    叶家山墓葬距离擂鼓墩曾侯乙墓不到20公里,位于随州城东。2011年2月18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后,迅速成立“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队”,在叶家山发掘了西周早期曾国高等级墓葬65座和一座马坑,出土陶器、铜器、瓷器、漆木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达739件套,其中青铜器多达325件。多座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上可见“曾侯”或“曾侯谏”等铭文。

    发掘结果让考古研究人员惊叹不己。叶家山墓葬是西周早期曾国的一处墓地,其年代比世界闻名的曾侯乙墓要早500余年,墓主人曾侯谏,是曾侯乙的祖祖辈。曾侯谏与后人曾侯乙比,墓中“宝贝”虽没有后人丰厚华丽、高档气派和精美绝伦,但墓中的“文本”信息却是无价之宝,令曾侯乙无可比拟。

    自始至终进行叶家山墓葬发掘和研究的省博物馆教授黄凤春介绍,叶家山墓葬出土的铜钺、铜面具等青铜器上大多带有铭文,铭文总字量达398个,铭文内容除常见的一些西周早期的族氏文字和方国名外,还有大量为过去所未见过的人名。这对于排定墓地的世系,确定曾国与其他方国的关系,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叶家山墓葬青铜器铭文表明,西周早期不仅有曾国,并已称侯。那曾与随又如何解释呢?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初步证实,曾侯与随侯姓姬,与周王室同姓。中国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认为,古文献中的随国其地望与曾国相同,青铜器铭文中的姬姓曾国就是传世文献里的随国。

    叶家山墓葬是整个湖北西周考古史上最重大的发现,比曾侯乙墓的规模更大,学术价值更高,有助于拨开距今3000年前的层层迷雾。在叶家山古墓群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评价称,曾国历史究竟早到何时,此次叶家山发掘提供了契机,对西周政治格局研究意义重大。

    今年3月25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著名考古专家张忠培考察随州后表示,叶家山遗址完全有资格申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建议,把叶家山及相关曾国、鄂国遗址保护好、开发好,建成“大遗址”公园。

    4月20日,市文化体育局分管文物工作的副局长王良成介绍,随着发掘工作不断深入,考古人员又在叶家山古墓群周围新发现了9处商周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根据地面调查和局部勘探显示,聚落群有城墙、壕沟和大型建筑基址等遗迹,可能是西周早期的一个重要古城。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均没有记载。但是从宋代开始,却有曾国出土的青铜器见于著录。近10多年来,在河南、湖北的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的随枣地区,相继出土了不少曾国的青铜器。特别是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出土,说明春秋战国时代存在一曾国,确无疑义。那么,这个曾国究竟在哪里?今天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曾国即是随国。理由是:

    (一)存在时间相符。《国语。郑语第十六》记述西周末年周人史伯语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说明随至迟在西周晚期即已立国。而见于现存历史记载中的随国的最后一次活动,是与楚、陈、许等国联兵攻围蔡国。时为春秋末年。可见,随大约建于西周末年,亡于战国初期。对于出土的曾国青铜器考证鉴定发现,这些器物均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时物。曾侯乙墓在1978年出土,又进一步证明曾国在战国初期尚存。据文献推知,汉淮间小国能维持到战国初年不灭的,只有随国,然曾国尚存,可见曾即是随。

  (二)所处地域相同。曾国器物出土地点,迄今以随枣走廊东南端,今随县、安陆、京山之间较为密集。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这一带为随国的所在地。1978年发现的曾侯乙墓,又在随县附近。随是随国国都所在地。按国君之墓,应葬在国都,因此曾即是随。

    (三)姓氏相吻。随是姬姓之国,史有记载。但1979年4 月,距随县县城1.5 公里处出土的季氏梁青铜器,中有一季怠戈,上有记载物主国别、官职及其与周王室关系的铭文,证实曾国也是姬姓国。

    (四)据《左传》记载,定公四年,吴、唐、蔡三国大举攻楚,打下楚之郢都,昭王败走奔随,随人庇护昭王,拒三国之兵。而曾侯乙墓发现,楚惠王曾制一套编钟、镈放在曾国宗庙祭祀曾侯。强大的楚国对小国之君如此敬重,很可能是与随人保护昭王事有关,具有报德之意。可见当时曾国之君,是保护过昭王的随人后裔。

    (五)在古籍中,一国二名的记载很普遍。如河南附近的吕国又称甫,山东附近的州国又称淳于,楚称荆,魏称梁,比比皆是。所以,曾很可能即是随。另一种说法不同意上述见解,他们认为,考古发现的曾国,显然不同于文献记载的随国,而是史籍上的缯国或鄫国。

     他们不同意曾即是随的理由是:

    (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国君墓葬不一定都在国都。许多小的诸侯国由于封地狭小,国君墓葬只能在国都附近。较大的诸侯国则有特定的国君墓地。如鲁国国君墓地不在国都曲阜而在阚(距曲阜100 多公里)。

    《史记。秦始皇本纪》列举秦的国君葬地,其中不少不在国都。曾侯乙墓在随,未必就能说是随地是曾的国都。相反,根据楚王熊章钟铭文记载,楚惠王是得到来自西阳的讣告因而为曾侯乙制作宗庙用的编钟等礼器,送到西阳进行祭奠的。可见战国初期曾的国都不在随而在西阳,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

     (二)从文献记载看,随国是汉东姬姓国中较大的诸侯国,可谓“汉东之国,随为大“。但它从春秋前期起,逐渐沦为楚的附庸。战国初期史料中随已消失,极可能已灭亡。而曾国直到战国初期,还是个拥有较大经济力量的独立的诸侯国。

     (三)楚惠王为曾侯乙铸造宗庙礼器,给曾以很高礼遇,决非因随人保护过昭王而报德,而是当时曾处的政治地位和楚王在政治斗争中的需要决定的。

     (四)把曾与随当作一国二名的解释,不妥。不能因商又称殷,吕又称甫,从而作出简单类比。当时一国二名,都有它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迁都,这在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但所有文献在讲到随时一律称”随“,而所有出土的青铜器又一律称”曾“,丝毫看不出其中有一国二名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认为曾国即是文献记载中的缯国或鄫国呢?

     主要理由是:

     第一,古书上曾和缯、鄫相通。缯、鄫两国,古籍有记载如”申、缯、西戎方强……“当时申为南方强国,又联合缯、西戎,力量强大。《国语。晋语一》记载史苏说:”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史记。周本纪》也有类似记载。所以,把曾国看作缯或鄫,是有道理的。

     第二,古代有两个曾国,一为姒姓,就是春秋时代在今山东苍山西北的鄫国。另一个姬姓,在南阳盆地南部,与申相邻。

     第三,西周时代姬姓曾国的国都在后来楚国方城附近的缯关、缯丘一带。后为日益强大的楚国的逼迫,曾向东南进入随枣走廊。因此,在今河南新野发现曾国铜器和文物,在随枣走廊及其东南端附近地带出现曾国文物,就都可以理解了。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春秋时期楚随对立,楚武王三次伐随,第三次竟死于军中。而从曾侯乙墓的发现看,年事已高的大国之君楚惠王竟为小国之侯曾侯乙送了一份厚礼,说明楚曾关系很友好。如果曾即是随,则很可能是曾人在楚王怂恿下,钻入随内,通过宫庭政变夺取随国,就像田氏伐齐一样。三个“谜底”,当以何者为是?看来尚难以定于一说。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