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上一集《重用奕譞》中,隋丽娟教授讲到,慈禧借中法战争之由,置换军机、构建后党,为自己手中的权力苦心经营。那么在中法战争之后的1886年,十六岁的光绪皇帝,按照清朝祖制,即可亲理朝政,慈禧将再一次面临失去权力的威胁。然而,相比于十多年前的归政同治,慈禧在宫中的实力已今非昔比,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投鼠忌器的西宫太后。那么,面对祖宗家法,垂帘后的慈禧将如何平衡归政的压力与权力的欲望?一路坎坷的光绪皇帝能否真正主宰这个垂暮的帝国呢?
在本集中,慈禧颁布即将归政光绪的懿旨,命令以当年冬至时由光绪皇帝亲自主持祭天仪式作为标志,选择冬至祭天作为亲政的伊始具有深刻的含义,因为冬至是一年当中白天最短的日子,从冬至开始,白天慢慢变长,也意味着日月开始了新的轮回,有更新之意。而让光绪亲自主持祭天仪式,则表明了慈禧在公众面前承认了光绪帝至高无上的天子权威。
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一向贪恋权力的慈禧,何以突然谦虚起来,是什么原因让她颁布归政懿旨的呢,她真的甘心就此归政吗?
这一次归政光绪与当年归政同治时截然不同,当年一来有慈安太后的东宫掣肘,慈禧羽翼未丰,不敢擅权。二来同治皇帝毕竟是慈禧的亲生儿子,顺水推舟倒也落得个母子连心。虽然一拖再拖,同治皇帝也终成帝业。然而光绪与同治不同,光绪帝的勤学善思和生父奕譞的位高权重对慈禧来说都是极大的威胁。那么,慈禧的冒险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在慈禧的懿旨颁布之后,朝中有三派力量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发表了对懿旨的态度:礼亲王世铎是慈禧在构建后党中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是慈禧忠实的拥趸者,他上疏恳请收回归政成命似乎理所当然。而翁同龢恳请慈禧收回成命的根本原因则是希望光绪再多磨练几年,期望他能真正亲政,以彻底摆脱慈禧的牵制。世铎与翁同龢各怀心思却殊途同归,正中慈禧下怀。
而此时,我们最想知道,如果光绪亲政成功则即将成为“太上皇”的奕譞,他在面对亲政懿旨时又会是什么反应呢?
大臣们的劝阻检验了慈禧自己的威信和她对朝局的控制能力。慈禧也就顺理成章地假戏真唱了,归政是假,训政是真?那么,我们要问,既然有垂帘在前,又何必训政在后?垂帘和训政有什么不同吗?
《训政细则》让归政光绪成为一场彻底的骗局,慈禧虽然撤帘,却并没有归政,那么,我们要问,既然训政和垂帘听政时没有任何不同,那么慈禧为什么还要花心思来布置这一场欲擒故纵的亲政骗局呢?她这样做,是突发奇想还是多此一举呢?
哈尔滨师范大学隋丽娟教授正说历史,讲述光绪皇帝是如何与慈禧太后斗智斗勇的曲折过程,达到亲政的目的。大型系列节目《慈禧》第十八集《曲折亲政》,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