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宋高宗建炎三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129年,赵明诚因失职而被罢官,他带着负疚的心情和李清照一道离开了这个使他屈辱的地方,准备到江西过隐居的生活。谁知,刚到安徽池阳的赵明诚却突然接到宋高宗赵构的诏书,任命他为湖州知州。建炎三年六月,赵明诚离开李清照赶往建康上任。没有想到,这一去,竟是生与死的离别。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故去,剩下李清照孤身一人飘落在世间。望着赵明诚遗留的金石文物,李清照该如何处置?安葬了赵明诚后,李清照该走向何方?
在山河破碎、黎民涂炭的岁月里,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带着丈夫留下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孤身一人,四处逃离。随着金兵大举压境,洪州失陷,李清照运往洪州的文物顷刻间在战火中化为乌有。文物的散失对于李清照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这正是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那么,文物的命运尚且如此,那李清照的命运又将会怎样了呢?
李清照在承受着国破、家亡、夫死剧痛的同时,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当中。然而,正当李清照怀着对于金兵残暴攻击的担忧和恐惧,带着“岿然独存”的那些文物追随宋高宗逃窜的方向奔波时,一个令她更加恐惧痛心地消息传来。这个消息在她丧夫之痛未宁的心灵上,又撒上了一把盐,令她的精神面临着崩溃。那么,这个消息是什么呢?面对李清照的逃难之旅,我们不可理解的是,李清照为什么要拿着这些珍贵之宝,去追随行踪莫定的宋高宗呢?
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饱尝战乱流离之苦。她在《清平乐》这首词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来慨叹独自一人逃亡,流落他乡的苦闷心情。在那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一个男人都难以承受的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这个亡国丧夫、心力交瘁的四十九岁的李清照身上,是何等的残忍。不管怎么说,李清照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建炎四年四月,将她和赵明诚爱情婚姻生活见证的文物进献给朝廷。那么,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时期,这些文物是否就得到安全了呢?经过一年多的逃离生活后,李清照还能写出优美的词句吗?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为您继续讲述李清照在动荡岁月里的一段跌宕起伏的生活。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七集《颠沛流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