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标题:
百家讲坛 清明上河读宋史(八)大街上的五行八作
[打印本页]
作者:
风雅公子
时间:
2013-5-22 09:17
标题:
百家讲坛 清明上河读宋史(八)大街上的五行八作
在《清明上河图》中,街道两边有众多的店铺,它反映了北宋年间,商业的繁荣景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当时的人们有正确的理财观念,那么,除了有理财观念,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了北宋时期市场的繁荣呢?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庶的王朝,这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街市繁华中,已经有所体现,那么,北宋时期的人们,生活中都有哪些消费?当时的市井中,又有哪些行业呢?北宋时期,城市中商业氛围浓厚,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大街上行人如织,这虽然满足了人们的日常所需,但店铺一旦失火,后果也不堪设想。那么,当时的汴京城中,有没有负责防火的消防部门呢?
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汴京城的大街上十分热闹,人群熙熙攘攘,街市上买卖兴隆,各种生活日用品一应俱全。《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一幅记录北宋年间富庶生活的市井风俗图! 那么,北宋时期的街市,为什么会有如此繁荣的景象呢?当时的市井中,又有哪些行业呢?
云南大学苏升乾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清明上河读宋朝》之《大街上的五行八作》。
作者:
风雅公子
时间:
2013-5-22 09:17
作者:
风雅公子
时间:
2013-5-22 09:18
在《清明上河图》中,街道两边有众多的店铺,它反映了北宋年间,商业的繁荣景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当时的人们有正确的理财观念,那么,除了有理财观念,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了北宋时期市场的繁荣呢?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庶的王朝,这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街市繁华中,已经有所体现,那么,北宋时期的人们,生活中都有哪些消费?当时的市井中,又有哪些行业呢?
北宋时期,城市中商业氛围浓厚,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大街上行人如织,这虽然满足了人们的日常所需,但店铺一旦失火,后果也不堪设想。那么,当时的汴京城中,有没有负责防火的消防部门呢?
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汴京城的大街上十分热闹,人群熙熙攘攘,街市上买卖兴隆,各种生活日用品一应俱全。《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一幅记录北宋年间富庶生活的市井风俗图,那么,北宋时期的街市,为什么会有如此繁荣的景象呢?当时的市井中,又有哪些行业呢?云南大学苏升乾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清明上河读宋朝》之《大街上的五行八作》。
(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汴京城的大街上十分热闹,人群熙熙攘攘,街市上买卖兴隆,各种生活日用品一应俱全。《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一幅记录北宋年间富庶生活的市井风俗图,那么,北宋时期的街市,为什么会有如此繁荣的景象呢?当时的市井中,又有哪些行业呢?)当我们看到《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大家第一眼的感觉是什么?看到虹桥这一段,城门内外。第一感觉热闹。为什么热闹?这跟北宋发展的行业增多有密切关系,唐朝的时候,城里面是按照经营项目,分成若干个坊,有墙有门。到晚上实行宵禁,那时到晚上可以说死气沉沉一片,到了宋朝由于商业活动增加,出现大量的草市,就是赶集。本来是农村来赶集,但是由于经营项目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不是走了来,来了走,而是在这住下来了,草市渐渐的成了商业市区,这样以来唐朝坊的建制碑打破了,而五花八门的,各种各样的经营活动也在同一条街出现,以行业区分“行”这个组织显现出来了,我们现在说三百六十行,宋朝时常说一百二十行。其实我们经过统计宋朝至少有一百六十行。就是简单的以小段《清明上河图》,我们也看到有王家纸马店。在虹桥有许多小摊子,有卖铁器的、有卖鞋的、也有卖绳索的。在虹桥下面有卖冷饮的。在虹桥当中有两人的袖子特别长,这二位是什么人呢?这是“牙行”,现在叫中介。
北宋市场为什么这样繁荣呢?我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改变观念重理财。自汉代以来,统治者一直是以农为本,商业属于末业。财富集中导致一些农民破产等,所以它是抑制商业的,在汉朝规定,商人穿鞋,必须是一只黑一只白,其实是对商人的打击。到了五代十国,战乱不断军阀割据,社会发展当中人们需要各种各样的商品,这个是阻不断的,越是战争中商人越活跃。为什么呢?他要把生活必需品跨越战线,这个时候运输商品价格比较高,商人积极性更高。到了北宋人们的看法也在改变,北宋进士天台县令郑至道就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士勤于学业,则可以既爵禄,弄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士农工商都是老百姓的本业。还有一点,文人本来是很清高的,视金银如粪土,可是到了宋代也拿自己的字画书籍去交换,可以换钱了。比如说有一个医官庞安时,他给人看病看好了,人家送他两块难得的好墨,他拿这两块好墨找苏东坡换两幅字,两个都特高兴都以为自己赚了。农业增值,运河交通运输改善,出现了专事长途运输的专业户,杜牧写了这样一首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唐朝想吃到荔枝,是很不容易的,只有像杨贵妃那样级别高的人才可以吃到,但是到了宋朝在大街上已经有点卖了,商品发展了经济活跃了,所需要的钱就多了,在咱们《清明上河图》虹桥的下面有一个十千脚点,门口有一个独轮车,独轮车运的是钱,有两个人在搬钱,有一个人在数,这是古代的运钞车。北宋的铜钱相当紧张,紧张在哪?北宋的铜的产量是唐朝的两倍,但是货币发行量是唐朝的十几倍,由于四川铜矿缺乏,所以允许四川使用铁钱,铁很重价值又不大,在四川卖一匹娟,就要用铁钱30多斤,交易不方便,商人如果想买100匹娟的话,要用牛车拉钱。于是,在宋太宗初年,就有16家富商联合起来,办了一家民间“银行”。来发行纸币“交子”,后来就有民办改成官办,这也是最早的政府发行的纸币。
(在《清明上河图》中,街道两边有众多的店铺,它反映了北宋年间,商业的繁荣景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当时的人们有正确的理财观念,那么,除了有理财观念,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了北宋时期市场的繁荣呢?)第二,就是稳定物价。靖康元年,在金兵包围之下,汴京城出现了物价飞涨,68岁得宗泽应招入京来管理汴京,面对金兵威胁,人心不稳,宗泽就认为要严防盗窃,严惩奸商,对物价要采取限制的政策。宗泽是怎么做的呢?他先派人到集市上去买米和面,回来估算分量和价格,查出来饼和酒的价格要高的多,查明以后,杀了个饼老板,稳定了饼价,酒是官府酿的,查禁了私酒,也就稳定了酒价。宗泽是浙江义乌人,把火腿带到汴京,成了火腿祖师爷。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庶的王朝,这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街市繁华中,已经有所体现,那么,北宋时期的人们,生活中都有哪些消费?当时的市井中,又有哪些行业呢?)第三,就是开拓市场及民生。在宋代新的行业不断出现,最普遍的一个是茶馆,茶馆是始于唐代,在宋代发展更快,它不仅仅是一个喝茶解渴的地方,而是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茶馆老板,注意茶馆设计,营造艺术氛围,包括装饰字画、花草等。比如说北宋的范祖禹亲眼看到茶馆里挂的司马光的画像,宋朝“追星族”,宋太祖曾送从蜀地收来的字画送给茶馆装修。
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公共浴池,也很热闹,因为100多万人口的汴京,洗澡问题要解决,不仅多而且出现了行会叫香水行,《清明上河图》在孙羊店下面,有一个小牌子,写着香汤就是洗澡,在里面还有搓背的,所以苏轼在泗州洗了以后,还写了《如梦令》“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和他相反的王安石,号称节俭脸不洗,衣服也不洗,一次弄瘟疫,人们看他脸黑怀疑他病了,去看医生,曰“此污垢,非疾也。”宋朝人还有许多文化消费,比如说宋朝人爱花,司马光在洛阳建了花园叫“独乐园”,他逛别人也逛,一阵子没来,发现多了个厕所,便问谁修的?是管花园人修的,问:“你一个花匠哪来这么多钱啊?”答曰;“是观花园人给的小费。您清廉,我也不贪钱,别人给了小费,我拿来修了厕所。”宋朝人戴花花的人很多,皇帝开宴会也会每人分一朵戴上。于是就有了专业种花的农户,还高于种粮食的收入。
也就有了卖花人。下面是卖花歌:“卖花声卖花声,识得万紫千红名。与花结习夙有分,宛转说出花平生。卖花声卖花声,如今风景那可评,向时楼台合买花户,凄烟落日迷荆榛。卖花声卖花声,狐狸白昼嗥荒城。万花厄运至此极,纵有卖声谁耳倾。” 北宋还有一种新行业,就是勾栏瓦肆。文化娱乐。在宋以前大部分是自娱自乐,即便有些歌妓也是为特定人服务。但是到了北宋就有了为社会提供娱乐的专职演员,出现了勾栏瓦肆,也就是文化市场。汴京城勾栏瓦肆遍布,最大可容纳千人,里面有说书的、歌舞、木偶表演,皮影表演。当然最普遍的是说书。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有两处是有人在说书,一个是在解铺门前,一个是在孙羊店的一侧,但是这两处围观的人,不到二十个,我们理解这是一种艺术表达方法。
说道勾栏瓦肆。这里瓦肆是什么,有的历史学家考证,“瓦”是一条街的名字,这条街文艺演出比较集中,也有古人说“瓦肆”是说人聚的快,散的也快,就像瓦碎了一样,一下就散开了。“勾栏”就是用绳子圈圈。
(北宋时期,城市中商业氛围浓厚,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大街上行人如织,这虽然满足了人们的日常所需,但店铺一旦失火,后果也不堪设想。那么,当时的汴京城中,有没有负责防火的消防部门呢?)在虹桥和城门之间,有一个院落,在门口外面有躺着、有坐着格的八个人,墙上靠着一些器具,很长很高的杆子,另外在大门的后面有一个衣服角,说明有人在往里走,院子有一个人,一匹马,加起来一共十个人一匹马,这是什么地方呢?有人说是官府,有人说是大户人家,门口那些人甚至趴在地上睡觉,有人就说这说明了宋朝官吏精神懈怠。
我想这未免有点太用现代的观念分析了,根据画面和《东京梦华录》的记载,这个院落是属于一个,叫军巡铺的军事机构,在《东京梦华录》写到:“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一所,铺兵五人。”平时负责治安,晚上负责防火。“三百步”和“五人”都是虚数。在北宋年间开封防火是个大问题,所以军巡铺院子有个高台,每到晚上要站在高台上瞭望,那我们画面上的军巡铺为什么?没有高台呢?因为在城门边的军巡铺是不需要建设高台的。在《清明上河图》里德城门楼上确实有一个在往城里方向看着,我觉得军巡铺墙上的高长杆子,是消防器具。我们说完军巡铺,接下看。在画面的图的结尾,我认为是进入了高尚住宅区,街道两旁的门口都是拱的乌头门,按照宋朝的规定,只有六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使用这样的门。邓广铭说:“宋代时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英国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www.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