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 商传(讲稿 视频 文字 全集) [打印本页]

作者: 明清风云    时间: 2013-5-24 08:50     标题: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 商传(讲稿 视频 文字 全集)

6387fbb44589ba378ad4b2c2.jpg

主讲简介:

     商传于1945年11月出生,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人,汉族,中共党员,著名历史学家商鸿逵之子,中国明史学会会长(法人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社会史研究室主任。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社会史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学术委员,所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今首都师范大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导师是著名历史学家谢国桢教授)。

     主要从事明史、社会史研究。承担了国家重点项目《中国通史·明代卷》合著、《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合著)的主要撰稿及组织工作出版专著《永乐皇帝》、《明代文化志》等,发表论文《试论明代民屯的几个问题》、《〈明太祖实录〉三修本的评价问题》等数十篇。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内容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生于乱世,长在皇宫,年轻时封王守边,却在盛年时起兵造反,最终从侄子的手中夺下了皇位。他就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朱棣虽然弑君夺位,却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永乐盛世:永乐时代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国,他派郑和六下西洋,把中华文明远播海外;他开疆拓土,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

     朱棣一生成就斐然,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却让他的威名被淡忘在了历史的红尘深处?有人说他暴戾成性、杀人如麻;也有人说他心理扭曲、人格分裂。这样一位皇帝,在他的人生中曾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六百年后的我们,又该怎样去读懂他和他所开创的盛世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先生,新中国朱棣研究第一人。从今天开始,他将带领我们一同去探寻永乐皇帝朱棣的前世今生。



图片附件: 6387fbb44589ba378ad4b2c2.jpg (2013-5-24 09:30, 148.66 KB) / 下载次数 592
http://www.caogenleyuan.six168.com/attachment.php?aid=3355&k=a82562ca702215bf2329c9f6f5d55974&t=1752819346&sid=zOORqJ


作者: 明清风云    时间: 2013-5-24 08:52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 商传(讲稿 视频 文字 全集)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01 永乐盛世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02 生母之谜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03 初封燕王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04 风波四起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05 奔丧奇遇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06 牛刀小试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07 种瓜得豆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08 冥冥天意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09 投鼠忌器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10 真戏假作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11 烽烟北平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12 师出有名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13 老将出马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14 膏梁竖子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15 胜败之间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16 兵挫济南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17 兵临城下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18 江湖帝影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19 株连十族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20 君临天下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21 励精图治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22 祖制难违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23 重用宦官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24 通使西洋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25 人间神界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26 盛世之典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27 天子亲征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28 迁都北京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29 西南风云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30 帝王家事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31 最后征途
作者: 明清风云    时间: 2013-5-24 08:55

11071307396.jpg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生于乱世,长在皇宫,年轻时封王守边,却在盛年时起兵造反,最终从侄子的手中夺下了皇位。他就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朱棣虽然弑君夺位,却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永乐盛世:永乐时代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国,他派郑和六下西洋,把中华文明远播海外;他开疆拓土,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朱棣一生成就斐然,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却让他的威名被淡忘在了历史的红尘深处?有人说他暴戾成性、杀人如麻;也有人说他心理扭曲、人格分裂。这样一位皇帝,在他的人生中曾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六百年后的我们,又该怎样去读懂他和他所开创的盛世呢?

  他的一生充满苦痛。他很小就失去了亲生母亲,且直到死都不能名正言顺地祭拜生母,只能认他人为母;他得位不正,靠靖难之役,纂令皇位,正牌皇帝朱允炆不落不明,生死未知,他一生都活在怀疑和惊恐之中;他身为男人,却很早失去了性能力,以致后宫生乱,只能通过频频出征,来展示他男性的雄迈;他虽然贵为皇帝,却小得到自己所爱;他很早就患上风湿,病痛伴其一生;他是工作狂,日理万机,衣不解带,做各种事情,来证明自己……

  洪武三(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杀方孝孺等人。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在文化事业上,加强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大力扩充国家藏书。永乐四年(1406年),至御殿观览图书,问大学士解缙:“文渊阁内经史子集全备否?”解缙回答:“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他又说,士从家稍有余资,便欲购书,况于朝廷?遂召礼部尚书郑赐遣使购访天下遗书。又指示购奇书要不惜代价,“书值不可计价值,唯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永乐年(1403年)命解缙等人编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动用文人儒臣3000余人,辑古今图书8000余种,谓“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于永乐六年(1408年)编成,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中,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迁都后,在宫内东庑南,又建,“文渊阁”,南京之书,大量北运,把《永乐大典》运至北京后,专贮于“文楼”。使明代国家藏书建设发展迅速。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现仅存世3%。

  在军事上,永乐五年明成祖派兵征服安南(今越南),在河内设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进行直接统治。明成祖于永乐八年、十二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1410、1414、1422、1423、1424)五次亲自率军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最后死于班师途中。疏通大运河;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七年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也得到发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为加强对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他还于四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陈诚、李达等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朝的影响,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起,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盛事(见郑和下西洋)。永乐时派使臣来朝者亦达三十余国,中亚的帖木儿帝国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浡泥王和苏禄东王亲自率使臣来中国,不幸病故,分别葬于南京和德州。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永乐时全国范围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但由于国家支出过大,赋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流亡与起义,十八年山东发生的唐赛儿起义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支。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时改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当中,和明成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郑和下西洋、奴儿干都司、《永乐大典》等等。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还知道,明成祖五征漠北,80万大军下安南,浚通大运河,大规模迁都北京。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明成祖能干好其中一件事就足可跻身到著名帝王之列,他却干成了那么多,而事实上还不止这一些。朱棣是我国历史上最具雄才大略的一位皇帝。

  且看明史学家商传,重新诠释这位中国历史上远迈汉唐,毁誉参半、最谜样、最传奇、最痛苦的帝王。


图片附件: 11071307396.jpg (2013-5-24 08:54, 213.15 KB) / 下载次数 610
http://www.caogenleyuan.six168.com/attachment.php?aid=3353&k=5abdbd4841b5daf602b24f25afb9e93d&t=1752819346&sid=zOORqJ


作者: 明清风云    时间: 2013-5-24 09:17

11071307396.jpg

中文名: 朱棣
国籍: 中国明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应天(今江苏南京)
出生日期: 1360年5月2日(庚子年)
逝世日期: 1424年8月12日
职业: 皇帝
主要成就: 靖难之役
郑和下西洋
迁都北京
主要成就: 编撰《永乐大典》
五征漠北
开疆拓土
浚通大运河
代表作品: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诗》
年号: 永乐
逝世地点: 榆木川
配偶: 徐皇后(徐达长女)
继承人: 朱高炽(明仁宗)
陵墓: 长陵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受封为燕王,指挥了洪武朝的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并取得大胜。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儿建文帝。1402年夺位登基,改元永乐。他五次亲征蒙古、派张辅出击安南、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他一生文治武功赫赫。然而他多疑好杀,靖难之役后杀死多位建文帝忠臣。去世后有16名妃子被迫殉葬。原庙号太宗,后由明世宗改为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十三陵之长陵。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时事征伐,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变,起兵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提高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力。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年—1424年)。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诛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诛十族。

     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帝亲信大臣诛杀并灭门,耿炳文、盛庸、平安、铁铉、何福、梅殷、卓敬、练子宁、陈迪等众多建文旧臣旧将被处死或受到迫害而自杀身亡,后来又杀了解缙、景清等大臣。朱棣通过派遣郑和下西洋和设立东厂,使宦官的地位开始得到提升,但也由此埋下了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去世后有16妃和数百宫女生殉,另据朝鲜的《李朝实录》记载,明成祖晚年曾因怀疑权贤妃死因可疑,而一次处死宫女2800余人,后来又因2名吕姓的朝鲜宫人再度引发大狱。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北平,当时元朝的残余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平并不安宁,他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平,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的。

    朱棣在北平期间,在众多功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残余势力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也由此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藩。在先后削夺了五位藩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在朝廷大军压境下,仅有800士兵的朱棣只好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平的驻守大臣,发动靖难之役。

    洪武时期的功臣只剩下了没有败绩的老将郭英、耿炳文,但不得朝廷信任,因此朝廷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一系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捣南京策略的明智,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即位后先是派兵出击安南,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之内,设立交趾布政司。之后又五次北征蒙古,打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极力肃整内政,巩固边防,政绩颇著。在文化事业上,加强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大力扩充国家藏书。永乐四年(1406年),至御殿观览图书,问大学士解缙:“文渊阁内经史子集全备否?”解缙回答:“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他又说,士人家稍有余资,便欲购书,况于朝廷?遂召礼部尚书郑赐遣使购访天下遗书。又指示购奇书要不惜代价,“书值不可计价值,唯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永乐元年(1403年)命解缙等人编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动用文人儒臣3000余人,辑古今图书8000余种,谓“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于永乐六年(1408年) 编成,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中,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迁都后,在宫内东庑南,又建,“文渊阁”,南京之书,大量北运,把《永乐大典》运至北京后,专贮于“文楼”。使明代国家藏书建设发展迅速。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现仅存世3%。

    永乐时全国范围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但由于国家支出过大,赋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流亡与起义,永乐十八年(1420年)山东发生的唐赛儿起义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支。

早期经历

   元末是蒙元统治中原的战乱年代,汉族老百姓流离失所。朱元璋异军突起,以应天为根据地,积极扩充地盘。朱元璋多妻多子,朱棣是他26个儿子中的第四子。其中有好几个儿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明朝建立时,朱棣已是一个八九岁的儿童。那时全国仍很凋敝,满目疮痍。这一切都在朱棣的幼小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应天,是顺应天命的意思。4年前(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庆(元朝时对南京的称谓),就将集庆改名为应天。他要推翻元朝,削平群雄,自己当皇帝。现在他又有了第四个儿子,照理应该好好庆祝一下。几乎与朱棣呱呱坠地的同时,前线传来了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涂县)的告急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他甚至对自己的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打仗去了。至于怎么样为这个孩子取个吉祥名字,他就更没有功夫去琢磨了。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转过年头就要正式登基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经有了7个儿子,自然是满心高兴。这时形势已经初安,他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7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曰棣…..

   这时朱棣已经7周岁,他这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棣的生母是谁,居然还是个谜,数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比较可能的一种情况是碽(gōng)妃。中国古代正妻生的儿子称嫡子,非正妻生的儿子称庶子。正妻被称为嫡母,其它的妾被称为庶母。对帝王家来说,嫡子和庶子在名份上有重大差别。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死了,皇位要由嫡长子继承。即使嫡长子死得早,如果嫡长子有儿子,也要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其它庶子则不得觊觎。

   朱棣自称是马皇后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谓嫡子了。其实,经历代学者考证,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马皇后。成祖的生母问题,不只是关系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他一生的行为。有野史记载碽妃就是成祖(朱棣)生母,并且正史之中也能找到应对此项推测的证据。

   朱棣在宫廷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他11岁的时候被封为燕王。又过了10年,他已成了一个英姿飒爽的青年,便率领护卫就藩北平。这段时期的生活对他以后的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一般人看来,帝王子孙们的宫廷生活一定是非常幸福的。其实不然,除了物质生活富足以外,其它乐趣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枯燥乏味的。

   他们要没完没了地参加各种朝见和祭仪,都要一本正经,不能有半点儿戏。除此之外,就是跟随几个大儒一天到晚诵读儒家经典。只是他们偶尔到郊外走动时,才能目睹到一些民间生活情趣。每当他的皇帝老子要举行大祭如郊祭、谒庙时,朱棣和他的弟兄们都要去助祭。第一次可能还觉得挺新鲜,但时间一久,其枯燥乏味是可以想见的。

   另一项主要生活内容就是学习儒家经典了。朱元璋年轻时没机会上学,后来只是在马背上学了点文化,当他亲自撰写诏敕或什么祭文时,语句都是似通非通的。他为徐达墓撰写的碑文,谁也断不开句。朱元璋一生都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遗憾。因此,他十分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

   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就在宫中修建了大本堂。作为太子和诸弟学习的场所。堂中藏有大量历代图籍,供他弟兄们观览。征聘各地名儒,轮班授课,教育太子和诸王。师傅都是满腹经纶的大儒,其中如宋濂。他前后十几年,向太子和诸王讲四书五经,讲封建礼法,一举一动都要合封建礼仪。

   如何教育这些皇子们,朱元璋对儒臣们提出了他的教育方针:“譬如一块精金,要找高明工匠打造,有一块美玉,也要有好玉匠才能成器。有好子弟,不求名师,岂不是爱子弟还不如爱金玉吗?
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理国家的,各功臣子弟也要做官办事。教育他们的方法,最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都能办好;心不正,各种邪欲都来了,这是最要不得的。要教他们切实的学问,用不着像一般文士那样,只是会记诵辞章,没一点好处。” 在朱元璋看来,学问重要,德性更重要。

   在皇子的师傅中,有一个叫李希颜的,原是个隐士,因名气高,朱元璋写了亲笔信把他征召入京,让他当皇子的老师。在古代,私塾的老师手里都有个戒尺,学生不听话就要挨打。他大概已经习惯了这一套,对皇子依然很严厉。有一次,一个皇子不听话,让他打在脑袋上,肿起个泡。朱元璋见了很心疼,一时大怒,准备治李希颜的罪。马皇后在旁劝解道:“师傅教我们的儿子以圣人之道,哪里还能对师傅发怒呢?”朱元璋这才消了气,不久还让李希颜升了官。史书中没记载挨打的是不是朱棣,但他肯定是在这样严肃的气氛中进行学习的。

   朱棣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的一天,朱元璋退朝回宫,趁朱棣兄弟们都在跟前,便指着宫中的一片空闲地对他们说:“这里并不是不可以建亭台楼榭,作为游玩场所,只是不忍心多费民财罢了。过去商纣王大造琼宫瑶室,结果使天下人都怨恨他。汉文帝曾想建露台,因怜惜一百两银子的费用,就没有建,所以当时国泰民安。你们以后要经常心存警戒啊!”在这种场合,朱棣兄弟们都要格外恭谨,否则的话,一受惩罚就比师傅们更严厉。

   朱棣从他父皇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对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

   可以看出,朱棣弟兄们不只是要学书本,而且平时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封建规范。这对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来说,并不是一件惬意的事。

   朱元璋不希望他的儿子们成为文弱书生,就让他们经常做些强健筋骨的活动。他当吴王不久,看到7个儿子渐渐长大了,“宜习劳,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所谓麻履,就是麻鞋,行滕是指缠腿。这里是说,让朱棣兄弟7人都穿着麻鞋,裹上缠腿,像士兵那样到城外远足,十分之七的路骑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这对长期住在深宫大院中的皇子们来说,虽说劳累点,但还是饶有兴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要不时地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以健体强志。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是17岁的英俊青年,他的父皇准备让他们到外地去当藩王了,感到有必要让皇子们体验一下民间的生活。就在这一年,朱棣兄弟们一起来到安徽凤阳老家,那时被称为“中都”。这里埋葬着他们的祖父母,也是他们的父皇小时候为大户人们放牛放羊的地方。这里也是“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穷乡,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在这里,朱棣仿佛看到,他的父皇小时候是怎么样受苦受难,创业是多么的艰难。他在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朱棣是个有心人,“民间细事,无不究知”。他当皇帝以后,还经常对儿子们说起他这段生活。认为自己能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得益于这段经历。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他回去就要准备到外地去当藩王了。

   在朱元璋看来,元朝之所以经常发生宫廷政变,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早立太子,因此他一称帝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他还看到当元末农民起义四处爆发的时候,元王朝在各地缺少强有力的藩卫。有鉴于此,洪武三年(1370年)他就作了封藩的安排,即把各个小儿子封到各地当藩王。他为了不使天下人感到他私心太重,在封藩前还特意作了一番表白: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朱棣在就藩北平以前,朱元璋还为他完了婚,妻子就是中山王徐达(明朝开国名将)的长女。朱元璋听说她“贞静,好读书”,被人称为“女诸生”,就把徐达找来说:“你我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相契的常结为婚姻,你的长女就嫁给我的四子朱棣吧。”徐达自然是满口答应。徐氏于洪武九年(1376年)被册封为燕王妃,就是这位看来贤淑贞静的徐妃,后来成了朱棣夺天下、治天下的得力内助。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天,朱棣从凤阳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旧宫,其规制如同天子。按照规定,藩王的府邸“亚天子一等”,其它诸王都是如此。为了这件事,朱元璋还曾特地告谕诸王,要他们不要与燕王攀比,因燕王府邸是元朝旧宫,不需要新建,他们新建的府邸则都要按规定办事。不难看出,朱元璋对燕王寄望殊深。

   北平曾经是元朝都城,位置险要,燕王的二哥和三哥分别就藩西安和太原,就藩时间还早于燕王两年,都没让他们去北平,而是把北平留给了燕王,其中似乎有“深意存焉”。从朱元璋为诸王选的妃子来看,燕王妃是明王朝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女,而这种婚姻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在这点上其它诸子也是比不上的。这对朱棣以后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这时的燕王已是21岁的英俊青年。他没有留恋风光旖旎的南国春色、而毅然甘冒“雪花大如席”的北国风寒。他出发了,率领着数千护卫,浩浩荡荡地奔赴北平,满怀着信心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他知道,这是他一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登基

   明太祖朱元璋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 ,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洪武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以燕王势大难图,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

   为图燕王,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 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燕王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燕王。张信为燕王旧部,此时遂降燕,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装疯以麻痹二人),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燕王旧部,降燕从战者甚多。燕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宋忠等战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擅长于防守)为大将军,率师三十万伐燕。先锋抵雄县,为燕师所袭,九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败。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五十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朱允炆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

   建文二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九月,朝廷升铉为山东市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建文帝于三年复齐、黄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败盛庸于滹沱河,再败吴杰等于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其外出募师勤王。当时,燕师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同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燕,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大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榜其名曰奸臣,实行族诛之法,族人无少长皆斩,妻女发教坊司(充当妓女),姻党悉戍边。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此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遂继续实施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并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建立厂卫,继又迁都北京(见永乐迁都),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驾崩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庙号释义

   为什么明朝在明成祖之后的皇帝都只称宗了呢,原来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 太祖”或“ 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朱棣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以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

为政举措政治

⑴加强皇权

①镇压异己

   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他也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本为僧人,后劝说朱棣谋反,法号道衍)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明成祖答应了他。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叫人反复劝他归顺,不听明成祖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声彻殿庭,明成祖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周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孝孺执笔愤而疾书“燕贼篡位”四字之后,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诏不可草。”成祖暗压怒火说:“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声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诛十族又如何)”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门生,每抓一人,就带到方面前,但方根本无动于衷,头都不抬。后方孝孺被诛十族。朱棣诛方孝孺十族这件事一直被一些人大肆宣扬,从谷应泰的描述看,似乎很可能诛杀了方孝孺十族,但对于诛十族具体是全部诛杀还是仅部分诛杀,这就要具体分析了。

   谷应泰说当时杀了八百七十三人,以方孝孺当时的威望看,他的弟子及朋友应该远多于这个数字,更何况这八百七十三人中还包括方孝孺的父母等亲族。那么,即便是诛了十族,方孝孺应该还有很多亲朋故旧及学生没被诛连;而且朱棣仅仅是为了让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既然用了那么多方法,方孝孺都不肯就范,杀了也就算了,不太可能在腰斩方孝孺后再将方的门生故旧斩尽杀绝,而且谷应泰在文中也提到“谪戍绝徼死者不可胜计”,说明当时并未将方的所有亲眷及门生故旧全部诛杀。诛十族最早见于祝允明的志怪小说《野记》里,朱孟震在《河上楮谈》里称允明所撰志怪及此书,可信者百中无一云。

   瓜蔓抄是朱棣夺位后诛戮建文诸臣之手段。因残酷诛戮,妄引株连,如瓜蔓之伸延,故名。初因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后,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致使村里为墟。后遂泛指朱棣穷治忠于建文诸臣之举。如方孝孺被灭十族,谪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坐死者复千余人;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陈迪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胡闰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卓敬、黄观、齐泰、黄子澄、王度、卢原质等之死。

   建文帝幼子朱文圭时年2岁,被朱棣禁锢凤阳广安宫,称建庶人,55年后才被明英宗(朱祁镇)释放。

②厂卫特务

   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厂卫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权膨胀的产物。

③集权统治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  

   建文帝的三个弟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朱棣将他们降为郡王并让朱允熥、朱允熞就藩,但当年就将二人召到燕京,废为庶人,禁锢于凤阳,只留朱允给朱标奉祀。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废为庶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周、岷、代、辽诸王护卫。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⑵改革吏治

   明太祖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到现在。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后来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进内阁”的潜规则。

⑶迁都北京

   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顺天)的大事件。因发生于永乐年间,故名。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他在此经营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诏以明年(永乐五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八年九月,诏自明年(永乐十九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面昌平县境天寿山南麓,距首都北京约五十公里,陵域面积达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环葬着明代的十三位皇帝,统称十三陵。十三陵中的首陵,是成祖永乐皇帝的长陵。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今天游客看到的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自此开始陆续建造的。他的这个抉择,客观上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永乐五年,皇后徐氏(开国名将徐达之女)死去,朱棣经过慎重考虑,没有在南京建陵安葬,而是派礼部尚书及“江西派”风水大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也就是通常说的风水宝地。

⑷建造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还没把护城河与城墙的绿化带计算在内。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紫禁城宫殿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其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世上罕见的。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二千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与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完全服从并体现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

   北京紫禁城筹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具体负责是规划师吴中。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成为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⑸相关人物

内阁

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杨溥

名臣

蹇义、郁新、刘观、郑赐、宋礼、金纯、夏原吉、吕震、金忠

酷吏

陈瑛、纪纲

功臣

01.封王

朱能,张玉(封其子张辅为英国公),沐晟

02.封公

孟善丘福徐增寿陈亨陈懋郭亮李彬李远柳升宋晟徐忠袁容张信郑亨沐春

姚广孝、王聪、顾成、张武陈珪薛禄王真吴允诚薛贵

03.封侯

孟瑛陈瑄何福李濬孙岩谭渊、房宽、王友、王忠、刘荣、郭义、朱荣王通火真薛绶

04.封伯

陈贤、陈旭刘才张兴赵彝沐昂房胜、徐理、徐祥金玉高士文陈志

宦官

郑和:三保太监,七下西洋。

王景弘:郑和的副手。

侯显:有才辨,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

亦失哈:巩固北方边防,晚年研究改造武器,如改造步枪(装枪头-为安装刺刀的先驱)。

王彦:原名王狗儿,尚宝监太监。

昌盛:神宫监太监,贵州人。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

阮安:明永乐朝时的著名建筑师和水利工程师。

⑹年号

永乐(1403年—1424年),共使用22年。

经济

明成祖朱棣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命令入朝觐见的地方官吏五百余人各自陈述当地的民情,还规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当者勿问”。之后,永乐帝宣布“谕户部,凡郡县有司及朝使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治。”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观察员,如果看到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对民间发生了灾情,地方上要及时赈济,做到“水旱朝告夕振,无有雍塞”。

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文化

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至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全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自《永乐大典》公众于世之后常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

编修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民族

⑴解决蒙古问题


永乐十年以后,朱棣开始了北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伐的频率越来越快。朱棣一生共发动了五次北伐,除前三次有所斩获外,其余多为劳民伤财,使得本来繁荣昌盛的经济开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

为了彻底解决蒙元贵族残余势力构成的边患,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明成祖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迫使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永乐帝封鞑靼大汗为和宁王。随后明朝大军一直进入到极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为碑“翰海为镡,天山为锷。”永乐十年(1414年),永乐帝进行第二次北伐,击败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剌遣使谢罪之后,永乐帝班师回朝。永乐十七年(1421年),永乐帝进行第三次北伐,大败兀良哈蒙古。蒙古势力遭到永乐帝的连续打击后,此后数十年都无法对明朝构成威胁。永乐七年(1409年),明朝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地方,设立了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永乐八年、十二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1410年、1414年、1422年、1423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最后死于第五次亲征班师途中。永乐七年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永乐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⑵设立和巩固奴儿干都司

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派人至奴儿干地区招抚,次年各部归附,朝廷任命各首领为指挥同知等职,其后数年,明朝即以此为基础,逐渐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成立了一百三十一个卫,永乐七年(1409年),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在黑龙江入海口一带成立都指挥使司以统辖各卫,以康旺为都指择同知,王肇舟为指挥佥事。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统治范围东、南及于海、并越海抵苦夷(库页岛),西至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其对于东北地区的统治并非直接掌管,而仅是在重要地点设军事据点及发展交通路线,各族实质上仍由各部族自行统治,而除少数官员之外,大多数官军人员由当地部族人民担任,中央间或派遣人员加以巡视宣慰各族人民。明成祖之后,明朝对于东北的经营较不重视,该地官员大多成为世袭而不受中央控制,1434年(宣德九年),正式废除了奴儿干都司。

⑶倭寇问题

明代倭寇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元末,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机,屡寇滨海州县。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一直于明朝保持合作,不断擒杀倭寇献于明廷发落。足利义满死后,倭寇复萌,经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的望海埚之战,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后,倭寇不敢复犯辽东。

⑷对西藏的功绩

河州卫口外的边都沟(今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土司,一直延续到近代,即是十世班禅大师所出身的文都千户家族。该家族原在西藏,与萨迦款氏家族同宗,先祖随八思巴到青海,定居在循化文都,成为当地的藏族首领。明朝初年该家族归附明朝,其首领赏思曾进京朝贡,受到明成祖的封赏。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文都千户家还保存着明成祖赐给赏思的敕书和铜牌,敕书中写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俺汉人地面西边,西手里草地里西番各族头目,与俺每近磨道。唯有必里阿卜束,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边,便来入贡,那意思甚好。有今俺即了大位子,恁阿卜束的儿子结束,不忘俺太祖高皇帝恩德,知天道,便差侄阿卜束来京进贡,十分至诚。俺见这好意思,就将必里千户所升起作卫。中书舍人便将俺的言语诰里面写得仔细回去,升他做明威将军、必里卫指挥佥事,世世子孙做勾当者。本族西番听管领着。若有不听管属者,将大法度治他,尔兵曹如敕勿怠。

永乐元年五月初五日 上钤敕命之宝。”

永乐二年诏: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俺汉人地面西边,西手里草地西番各族头目,与俺每好生磨道。自我太祖高皇帝得了西边时,尔必里阿卜束便来入贡。及俺即了大位子,阿卜束的儿子结束,能知天道,便差人来京进贡。俺见这意思十分至诚,就将必里千户升起作卫,着他做明卫将军本卫指挥佥事。阿哈巴差人来谢恩进贡。告称他兄弟结束病故了,欲要袭他职事。恁中书舍人便将俺的言语诰里写得仔细回去,教他阿哈巴仍做明威将军、必里卫指挥佥事,世世子孙做勾当者,本族西番听管领着。若有不听管属的,将大法度治他,尔兵曹如敕毋怠。”隆务寺原藏明政府敕封必里族头目为百户的诰命一件,录文于后。

永乐四年诏: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俺汉人地面西边,西手里草地西番各族头目,与俺每好生近磨道,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统一了天下,那汉每好意思,多曾到有。自我即了大位,恁笼班不忘俺太祖皇帝恩德,知天道,向慕朝廷,俺见这好意思,与了名分。中书舍人便将俺的言语敕里写得仔细回去,着他做昭信校尉、必里卫指挥司百户,世世子孙做勾当者。本族西番听管领着。若有不听管属的,将大法度治他,尔兵曹如敕毋怠。”

⑸对边疆其他地区

永乐年间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也得到发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 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为加强对乌思藏地区(今西藏)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他还于四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陈诚、李达等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永乐四年(1406年)出兵占领安南(今越南),永乐五年(1407年)在河内设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对其进行直接统治。

外交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就是伟大的郑和下西洋。永乐帝在位期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郑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宣德八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历史评价总评

明史记载: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明史》

《明太宗实录》记载:

盖唐虞三代以来,若汉之高帝,世祖,唐之文皇,宋之太祖。其宽仁大度,聪明文武,闳远之规,乾刚之用,帝皆兼而有之,是以功烈之盛,前古鲜俪焉!——《明太宗实录》

历代评价

李贽《续藏书》卷九 :

“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万斯同 《明史稿》 :

帝刚果善断,能决大谋。用兵常以少击众,开阖如神。身先士卒所向克捷。知人善任,使士有一艺辄录用,弗遗与臣下语。表里洞达,无识芥之嫌,不侈祯祥。每谨灾变水旱饥馑赈恤如弗及以故六军数出,工役繁兴与而民不至困敝。在位二十二年,励精勤政,威德远被。穷荒绝域,受朝命修职数十国,其建司置卫,设官世守者以千百计,有明功烈于斯为盛矣。

吕抚《历代兴衰演义》:

上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如神,郡县灾伤,蠲租赈谷。容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国受封者三十余国,亦盛矣哉。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

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此其与汉孝武、唐太宗之时代正相类。成祖既北定鞑靼,耀兵于乌梁海以西,西辟乌斯藏,以法号羁縻其酋,南戡越南,夷为郡县。陆运之盛,几追汉唐,乃更进而树威于新国。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翦伯赞:

明太祖的文治武功并不算非常了得,真正奠定明朝大业的人是永乐皇帝。永乐一生的文治武功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君主,可以说他干好其中任何一件事都足以跻身到著名帝王之列。

《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

永乐帝被公认为一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通过他的征剿和对外的远征,他完善了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他被誉为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他恢复了儒家治国之术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誉为一个把帝国南北两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为王朝奠定新基础的人。

孟 森《明史讲义》:

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国威者无不归功于永乐之世也。

日本著名汉学家那珂通世《东洋小史》:

昔汉武、唐宗者,虽屡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将而非亲征。汉人天子远渡沙漠者,唯成祖一人。

家族成员

后妃


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徐氏,安徽凤阳人,父徐达,1407年卒,寿46岁。

昭献贵妃王氏,苏州人,1420年卒。

昭懿贵妃张氏,河间忠武

影视剧中的朱棣(7张)王张玉之女,英国公张辅的姐妹。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册封为贵妃。

恭献贤妃权氏,朝鲜人,1410年卒。

康惠庄淑丽妃韩氏,朝鲜人,成祖死后,吊死韩氏等16余人殉葬。

康靖庄和惠妃崔氏

康穆懿恭惠妃吴氏

贞静顺妃张氏

惠穆顺妃郭氏

恭和荣顺贤妃王氏

安顺惠妃龙氏

恭顺荣穆丽妃陈氏

昭肃靖惠贤妃王氏

昭惠恭懿顺妃王氏

昭敬忠顺贤妃喻氏

任顺妃

李昭仪

吕婕妤

恭荣美人王氏

景惠美人卢氏

子女



仁宗朱高炽母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徐氏

汉王朱高煦母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徐氏

赵简王朱高燧(仁宗、汉王、赵简王母俱为仁孝文皇后徐氏)

朱高爔(1392年1月18日-?),幼殇,未封,生母不详



女永安公主,下嫁广平侯袁容,1417年卒,子袁贝。

永平公主,下嫁富阳侯李让,1444年卒,子李茂芳。

安成公主,1403年下嫁宋琥(西宁侯宋晟子),1443年卒。

咸宁公主朱智明,1411年下嫁宋瑛(西宁侯宋晟子),1440年卒。

常宁公主,下嫁沐昕(西平侯沐英子),1408年卒,寿22岁。

轶事典故

初师遇险


今天朝阳东坝地区有马厂、马房、驹子房、行宫庙等许多与马字和帝王行迹有关的地名,这是为什么?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王朝。为了捍卫王室安全,他把儿子们分封到北方各重镇和全国著名城邑驻守。其中四子朱棣,就是封在北平的燕王。

当建文帝一个一个地削藩时,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知道自己一定不能再坐以待毙了,就凭借多年苦心经营的兵力和谋略,于1399年七月起兵杀出北平,直取南京。名义是铲除皇帝身边奸臣,为国消除灾难。不料刚出北平,就在今天东坝与南来之敌交锋,展开厮杀。这里是北平背负重山,面对平陆,诸山之水连河通海,坝河、亮马河、温榆河交汇处。朱棣骑一匹青骢马,被敌军追逼到一条河沟边。眼看就要没命,情急之下他问坐骑:你能跨过这沟,让我脱险吗?说完一抖缰绳,这马驮着朱棣噌地一下连跨三道河沟,甩脱追兵,化险为夷,最后累死。朱棣这才得以连陷通州、蓟州、德州、济南、宿州、扬州,1402年六月攻占南京,七月宣布称帝,年号永乐。迁都北平改为北京后,为纪念当年初师遇险,坐骑忠勇,就在东坝建了马神庙,塑马供于庙中,当神祭祀。传说立庙之后,那马活了,常在夜间糟践庄稼。农民不堪其苦,偷着将庙毁了。传说归传说,朱棣迁都北京后,东坝以其水草丰美,宜于牧养皇家马匹,而一度成为明王朝的御马苑。这里每隔三四里建一个马厂,大大小小共有二十多个,养马若干,可谓遍地开花。每个马厂都有围墙,墙里盖有马棚,墙外草地平旷,马群悠闲自在。母马怀孕产崽,就盖了驹子房负责接生。

1452年,景泰皇上还命在东坝建了三十间驼房,养过骆驼。1460年,失了王位又复辟成功的皇上明英宗得意洋洋,年号改为天顺。他这年就亲临东坝,到马厂视察点验仪仗卫兵。

御马苑如此受到皇上重视,当然要立祠纪念,而且礼制规格也高,不归一般祭祀官员领导,而是直接隶属皇家专管宫廷祭祀的光禄寺。每年春节、冬至、皇上生日,都由宫内太监或近臣侍僚前来拜祭。到万历年间,马房增到二十四个,逆贤宦官为讲排场,就在东坝建了城墙。每来检查工作,都要在城楼上升坐喝酒,直到深夜。城下则燃起焰火花炮助兴,热热闹闹如过元宵。

感情世界

说起朱棣生命中的奇女子,当仁不让的是徐皇后,她可是大明鼎鼎有名的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这位徐皇后,能文能武,史称其“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诸生”即秀才,就是说她是一位女秀才,有如此才华,自然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 于是有一天,朱元璋找到徐达,对他说道:“你我布衣之交。”意思是说,你我当年为普通百姓时就结下深厚的友谊,不是今天的君臣关系这么简单。“何况自古以来,君臣相契便可结为姻亲。你的长女就嫁给我们家老四吧。”朱元璋和徐达是少年时一起放牛的伙伴,后来又一起打拼天下。徐达是开国第一功臣,被封为魏国公。他们之间的关系,用今天北京话来形容就是“发小”。可是这时情况不一样了,一个成了皇帝,一个虽然立有赫赫战功,但毕竟也是臣子。朱元璋是皇上,这皇上亲自替儿子求亲,他的话可就是圣旨啊,作为臣子的徐达自然不敢有违。当然,他也没有理由违背。大家想想,谁要是和皇上攀上了亲家,那可是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啊,太有面子了。徐达连连谢恩,婚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这一年朱棣十六岁,徐氏小他两岁,只有十四岁。徐达的这个女儿虽是将门之女,却读书识礼才华出众,洪武九年,册为燕王妃。深得她的婆婆马皇后的喜爱。

这位徐王妃,身体里流淌着大将徐达的血液,平常文静有加,但毕竟是将门之女。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朝廷派李景隆围攻北平,而此时的朱棣前往宁王朱权那里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旦夕。就是这位徐王妃,在危急之中披上战甲,挽救了北平。

因为当时李景隆的军队号称五十万,北平城在他日夜攻击之下,情势真是千钧一发。北平是元朝的大都,城墙高大,护城河宽水深,易守难攻。于是李景隆就下令军队主要攻击北平的九个城门,正南方的丽正门,就是今天的正阳门(俗称前门),是攻击的重点,当时情况更是十分危急。守城将士一面拼死抵抗,一面向王妃徐氏告急。这位徐王妃,别看平时文静端庄,但毕竟是大将军徐达的女儿,所谓将门虎子,这女儿也巾帼不让须眉了。城里的男子都已经登城战斗了,没有后备的男子,于是她就亲自率领城中妇女,登城助战,奋力厮杀。她一登上城墙,守军的士气顿时大振,立刻就把朝廷军队攻城的气势给压了下去。

北平西边的阜成门,也是朝廷军队攻击的重点。据说部分朝廷军队一度在都督瞿能父子率领下已经攻入城门,但李景隆唯恐他们夺了头功,下令等待大军并进。结果燕军将士连夜在城墙上泼水,那时正是寒冬,水很块在夜里结成冰,第二天再战,城墙已经无法攀登了。

就这样,一座仅仅有守军万人的孤城,抵抗了数十万人的日夜进攻。

后来朱棣登基为帝,徐王妃自然就成为母仪天下的徐皇后。朱棣的皇位尚未做稳,急需用人之时,他选出了一个特殊的秘书班子,徐皇后为其分忧,采用夫人策略,在宫中隆重接见七位官员的夫人,这在当时是特例,是了不起的荣誉。

徐皇后曾经著书,采集《女宪》、《女诫》作《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她还经常劝帝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不要骄宠外戚。四十六岁那年,她因病去世,朱棣大为悲痛,谥曰仁孝皇后,此后的十几年再没立过皇后。可见徐皇后在明成祖心中的地位,没人能够取代。

据野史记载,在朱棣的生命里另一个留下深深印迹的女子,是他的小姨子徐妙锦。这位绝世女子,是徐达的小女儿,在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想娶她,结果居然遭到了斩钉截铁的拒绝。但是话说回来,这位所谓的徐妙锦应该并不存在。徐达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分别是徐皇后、安王妃、代王妃。就算徐妙锦是徐达死的那年生的,朱棣当皇帝时也已经有二十二了 ,这个年龄在当时在该嫁为人妇了。况且徐家是大户人家,不可能把女儿留到二十好几还不嫁出去。所以,这位敢于拒绝朱棣的徐妙锦小姐极有可能是后人的附会。

朱棣晚年性情愈发粗暴,多亏身边有一位贤淑的贵妃王氏充当灭火器。皇太子亲王公主犯错后都依赖于王氏的调护。晚年的明成祖对王氏还是比较看重的。

朱棣贤妃权妃,朱棣登基后第一次巡视北京的时随侍身旁,后来权妃病死军中。明成祖把她葬在山东。



图片附件: 11071307396.jpg (2013-5-24 08:57, 119.09 KB) / 下载次数 595
http://www.caogenleyuan.six168.com/attachment.php?aid=3354&k=0702db8e10cecfd0209ad9931296a4cd&t=1752819346&sid=zOORqJ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www.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