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标题:
百家讲坛 战国七雄(二十二)长平之战
[打印本页]
作者:
大隋风云
时间:
2013-6-21 17:34
标题:
百家讲坛 战国七雄(二十二)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自公元前262年开始,一开始的时候,赵国的将军廉颇与秦国的将军王和对阵,对阵了两年多以后,到了公元前260年,赵国开始换将,换了赵括,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在这之前,基本上是一个对峙格局,谁胜谁负很难说。但是赵国这一换将,情势要发生变化了,所以这场战争,实际上它的时间,是持续了三年,是战国历史上惨烈的战争之一,规模也是最大的几场战役之一。赵孝成王贪图得到上党地区的利益,但最终却把赵国拖向了战争的泥潭,赵国将军廉颇率赵军主力,在上党一带和秦国军队决战,战争一打就是两年多.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双方都在调兵遣将,赵国用年轻气盛的青年将军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而秦军用名将白起替下了原来的主帅王和,秦赵两军在上党地区一个叫长平村的地方展开激战,最终秦军大胜,俘虏赵军40万,而且将俘虏全部“坑杀”。这是一场关系到战国历史走向的大战役,那么,赵括率领的赵军主力,为什么会失败得如此彻底?这一场战役,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哪些思考呢?
秦赵两军在上党地区决战,最终秦国将军白起率领的秦军,大败赵国将军赵括所率领的赵军,而且坑杀赵军降卒40万,这场战役成为战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那么,战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赵军为什么败得如此惨烈?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您精彩讲述《战国七雄》之《长平之战》。
作者:
大隋风云
时间:
2013-6-21 17:35
作者:
大隋风云
时间:
2013-6-21 17:35
长平之战自公元前262年开始,一开始的时候,赵国的将军廉颇与秦国的将军王和对阵,对阵了两年多以后,到了公元前260年,赵国开始换将,换了赵括,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在这之前,基本上是一个对峙格局,谁胜谁负很难说。但是赵国这一换将,情势要发生变化了,所以这场战争,实际上它的时间,是持续了三年,是战国历史上惨烈的战争之一,规模也是最大的几场战役之一。
赵孝成王贪图得到上党地区的利益,但最终却把赵国拖向了战争的泥潭,赵国将军廉颇率赵军主力,在上党一带和秦国军队决战,战争一打就是两年多。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双方都在调兵遣将,赵国用年轻气盛的青年将军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而秦军用名将白起替下了原来的主帅王和,秦赵两军在上党地区一个叫长平村的地方展开激战,最终秦军大胜,俘虏赵军40万,而且将俘虏全部“坑杀”。这是一场关系到战国历史走向的大战役,那么,赵括率领的赵军主力,为什么会败得如此彻底?这一场战役,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哪些思考呢?
秦赵两军在上党地区决战,最终秦国将军白起率领的秦军,大败赵国将军赵括所率领的赵军,而且坑杀赵军降卒40万,这场战役成为战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那么,战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赵军为什么败得如此惨烈?
长平之战是前262年开始,一开始廉颇与王和对阵,后来赵国换了赵括,战争形势急转直下。之前的对峙,谁胜谁负难说,一换,发生了变化。赵国换将是因为将军与朝廷间沟通不够。是因为朝廷急于求成,派了自视甚高的赵括。他到了前线,来到战区,看到的与了解到的是廉颇布置的防线。这是底线,这条战线,是称为石头长城的。长一百华里,是赵括看到的赵国人花了两三年修成的底线。赵括看到了,设防沿着山与河建造的防御体系。在赵括看来,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他来了后,开始新布置。这不算错,麻烦在来了后,《史记》说的是“悉更约束,易置军吏”。更换思路,要换战策,要换人。这实际是容易动摇军心。廉颇两年多,肯定形成了系统的计策,一换,肯定引起震动。赵括换人的过程中,有几个校尉劝他。不听,这八个人还自刎了。这不见于记载,见于传说。在长平有不少传说。赵括更张后,站住了脚。这样做的时候,完全没想到敌人在做什么。秦国一听说,廉颇走了,来了赵括。他们知道廉颇的计策不错,只要换掉,就可能带来松动。这时,秦国决定,-悄-悄换了白起。王和降为副职。
一打,开始装赖,秦国军队一打就跑。廉颇肯定看得出来,赵括一看,秦军不过如此,一下下令从阵线里冲出来,正好中了计。当赵括的军队一脱离阵地,白起就暗喜了。两支军队一支两万五千人抄后路,一支奇兵向北插,让赵军分隔开。这是迅雷不及掩耳,战场上人员也不够了。秦王征调十五岁以上的人投入战场。赵括的司令部与辎重也隔断了。这一下子,赵军乱了。赵国的宫廷也发觉不妙,向齐求救。齐不予以理睬。尽管有人劝唇亡齿寒,但是齐王没听。这时,赵军出来后,在丹水河边被围了几块,赵军有多少人?史书说数十万,实际上很多。
《史记》记,最后是食绝四十六日。这场包围更长。有拼杀,赵国人也能征惯战呀,到这时没粮食了。打仗打的是后勤。四十六天,赵军发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这时赵括决定总突击。赵括到现在还不失为汉子,四下出击。这次出击,对秦国军队的伤害也不小。差不多一半人被打死了,这是夸张。但是赵国人此时也是杀伐严重,顽强拼搏。冲出包围,“四五复之,不能出”,冲不出去。怎么办?“锐卒自搏战”,自己上阵,“秦人射杀之”,将军都死了,战争没有战斗力了。“卒四十万人皆降”,都放下了武器。
接着麻烦到了秦国。秦国怎么处置这四十万人?白起说,“非尽杀之,恐为乱”。得杀掉。秦国人坑之,降卒四十万。《史记》也说,前后加起来45万,统统杀掉了。长平之战最触目惊心的就是这45万。白起说成是屠夫,名声也就落下了。史书如此记载,那么,留下了多少呢?240个人,归赵,年纪小的,让他们回国送信去。这二百多人是把恐慌传达回赵国。这样做,有考虑。马上找完长平后,军队还要快捷来到邯郸。只要你一恐慌,完了。事实不是这样,这是后话。赵国大震。这是长平之战的结果。长平之战留下了许多思考。首先是这45万人的间题。像山西两位写过《长平之战》,写得不错,对这45万的说法有不同意见。不是一下子杀掉45万,大概是总的结果。还有看法是,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说是45万不都是军人。
古代作战,比例是一比三,一个士兵要有三个军夫。农夫做后勤来帮忙做事。比例是一比三。按这个算可能是十五万军队三十万民夫。白起为什么要全杀呢?话中看得出,应该有不少上党本地人,他们随着军队做劳役的人。这些人被秦国人杀掉不少。这种说法中,要搞清楚就信赖考古。像当年韩王山下,有农民发现了许多尸骨,埋着,是砍过头的。有上百具,在高平这个古战区没少发现这样的尸体。到底有多少坑?大致将来,会有考古来说明这事。无论怎么样,对待俘虏,不仁道。杀有许多理由,但是,可以简单地说,不过证明,这些人在秦国人眼里一钱不值。由此可以了解那时,及那群人统一战争的品质是差的“
一部二十四史,能记录多少人?可是这场战争一晚上千掉了四十多晚。可是背后有原因,古代战争不是都这样黑暗。因为春秋时期看到过,楚庄王对待这些战俘,说的是既然败了,就不要再杀人了。战士也是丈夫是儿子。春秋时都有这样的思想,代表的是文明水准。到战国时,秦国按杀的人头来奖赏。为了争夺土地,士兵能有人道吗?这是这个文化走到这一步,所陷入的泥淖中。
历史走到了这一步。白起有他的理由。当然,白起也有责任。后代有谷口这儿有许多坑,埋着白骨,说的是坑杀就在这儿。有学者说不是,这儿有尸骨,有文献记载,汉魏后,有些地方官,开始号召民众,把散乱的尸骨收起来,埋在这儿。相传,唐玄宗当年,考察潞卅l时还来过,还修过建筑,赐名叫省冤谷。这儿也就也叫杀谷、冤谷。战争带来的杀戮与冤魂。后人修庙之类的事,许多文人也来凭吊,陈子昂就有诗写看到这些。这些间题,还有历史地位学者们认识这是转折点,战争结束,战国转向了秦统一天下的历史。东方六国遛了一遍,证明他们没办法。只有秦在统一过程中得志了。以后看他的了。整个太行山是秦的前线了。
战争的地位就是这样。杀过这些人,副作用是什么?秦用了二十年打败赵国,引起的是六国的同仇敌忾。秦打完长平后,本可以迅速出征,但这次战争证明了他的不仁义,其他国家就一心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像后来项羽也坑杀过二十万俘虏。这只能让人觉得打也是死,降也死,不如拼死去打。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www.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