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 侠骨柔情陆放翁(五)初露锋芒 [打印本页]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6-23 10:14     标题: 百家讲坛 侠骨柔情陆放翁(五)初露锋芒

公元1162年,年轻的宋孝宗登上皇帝宝座,接连办了几件大事,极大地鼓舞了主战派的士气,宋金大战一触即发。在南宋的所有的皇帝当中,宋孝宗赵眘算得上是最优秀的一个皇帝了。早在他还在当建王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跟他的养父宋高宗赵构不太一样的主见。

      作为最高军事机构中的一员,陆游也被委以重任。然而,陆游的军事生涯才刚刚起步,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件事情的发生终止了陆游在枢密院的工作,他短暂的军事生涯也因此草草收场。那么。离开了核心军事机构,陆游很是沮丧。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陆游再一次领略到了仕途之路的艰辛和无奈。事情的起因与两个特殊人物有关。

      朝中大臣大都对这两个人畏而远之,而陆游却偏要把矛头对准他们,结果给自己招来了祸端。就在陆游被贬、离开京城的时候,意气风发的宋孝宗决意主动发起北伐战争,力求战胜金兵,收复中原。自从金兵南侵以来,宋军总是被动挨打,不堪一击,主动进攻更是少之又少。那么,这场由南宋主动发起来的复仇之战其结局又会怎样呢?最终的结果很是让人沮丧,宋军大败。结果宋军主帅张浚被贬。

  张浚是南宋朝廷主战派的重要人物,刘锜、虞允文等许多抗金将领都受过他的提拔和培养。张浚离世后,主站派人士士气低落,罢的罢,贬的贬。与张浚关系密切的陆游又是怎样的一个结果呢?中南大学杨雨教授透过女性视角,为您精彩讲述《百家讲坛》系列节目《侠骨柔情陆放翁》第五集《初露锋芒》。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6-23 10:14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6-23 10:23

陆游得到孝宗的赏识,得到亲赐进士的荣誉。陆游是不是仅仅个人才华得到孝宗的赏识呢?孝宗上台后做了些什么?在陆游心中他是不是好皇帝?当建王时,表现出不一样的政见。像金兵南侵时他曾主动请求迎敌。别人都替他捏一把汗。孝宗即位后,朝廷气象一新。一个月后下诏为岳飞父子平反,改葬。寻访后人,准备录用。第二年,三月,拜史浩为右丞相,张浚为枢密使。江淮兵马由张浚带领,与金兵对峙。抗战情绪高涨。陆游个人建言献策,朝廷决策层也开始重用陆游。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一是上一系列主张,像立法,抗战形势,用人政策。二是中书省枢密院代写机密文件。像有两封信,一是写给西夏国主,希望暗中结盟。二是蜡弹省札,专人送去。内容是向北方沦陷区传达旨意,占领北方州郡,归朝廷,有赏并封王。陆游这时肯定希望上前线效力了。

隆兴元年三月,下令修圣政,实录,把统治期间大事年份记录,是后人替先人整理,这时高宗还活着,所以叫圣政,陆游是首要人物主持。完成出色。但是这时,来做这样的事,他心甘吗?没明确说过,我以为重心变动应该有抵触情绪。更关心抗金战争。却去做这样的事,肯定有遗憾,说明知遇之恩还只在文史上,不在军事才华上。后来有诗:“少鄙章句学,所慕在经世。诸公荐文章,颇恨非素志。”更关心的是现实的国家大事,体现经世情怀的是恢复中原。而他被用的却恰恰是文事。颇恨表明的正是一种遗憾失落。一贯性格中可以看得出他从抗战一线拉回来,工作重心转移他应该不满意。

赵胜两个特殊门客曾觌、两人胡作非为。孝宗不知道,还护着他们。一次,内廷宴请大臣,轻松些。一个宫女拿着手帕上题字。曾觌没答应宫女。这在普通情况下应该是正常的。但在宫中不正常了。宫女结交外臣可能会出大事。不久前内臣与宫女关系密切,出了大事。现在曾觌不敢,拒绝了。史浩在坐,没明说,告诉了陆游。陆游容不得,说这事要跟孝宗说。他只是八品,没机会见。只能通过曲线,告诉了参知政事张焘。希望通过这事敲警钟。小心曾觌这样的人祸害朝廷。有先见之明。蒙蔽皇帝耳目,想剪除不容易了。请张焘告诉孝宗敲警钟。史浩提醒应该更合适,但他为人谨慎。他也了解孝宗对曾觌等人的宠幸。张焘就把这事告诉了孝宗。孝宗本想提拔,就问张焘来自哪里,正是整肃时,哪能任其所为呢?孝宗生气了,陆游怎么敢背后议论呢?早就该把他打发走了。一件小事就改变了他的命运。出镇江府通判。这事可以看出陆游的书生意气,也可以看出孝宗的胸怀有限。后来二十多年曾觌等人都是搞得朝廷乌烟瘴气。

四月份,张浚上书决定北伐,两个宰相反对,觉得冒进,孝宗不听,急于想做事,树威信。张浚压抑久了,也想摩拳擦掌,一拍即合,派两员大将带军对金进攻,实在太仓促,军心不稳定,战术不充分,两员大将间也有矛盾。在符离被打得大败。这时他正在山阴老家,心情矛盾。他怀疑自己的忠心了,“犬马区区正愚”,是不是太自作多情了?皇帝不能理解自己呀。他想的是“高枕看云一事无”。想做隐士,不再关心纷纷扰扰。可能吗?不可能,爱国与生命融为一体了。他对国家忧心不改变。一定是打击巨大。符离之败对孝宗的打击也大,决心动摇了。用人变化了,罢免了史浩,重新起用汤思退。这是秦桧的余党,靠山是赵构。积极主张投降求和,孝宗也摇摆了。面子下不来。想战吧又有失败的阴影。你龙大渊曾觌又天天叫着各种不足,再发动战争似乎也不能胜利。动摇了。孝宗举棋不定时,主和派搬出了王牌,赵构。孝是孝宗治国的理念,当好榜样。是皇帝应该一言九鼎,但是也得孝敬太上皇,他在位二十七年,太上皇跟了二十五年。汤思退甚至说,国家大计,必须面奏太上皇后从事,要挟他交还权力。越来越倾向于和议了。终于导致了隆兴和议。这是屈辱的和议。割地赔款,由君臣关系就变成了叔侄关系了。言辞恭谨。赵构却沾沾自喜。他曾自称臣,现在赵胜称金帝为叔。君臣变成了亲戚。陆游也到了镇江赴任。三月张浚去巡视江淮。

陆游心情倒不错,天天在镇江讨论恢复国家大事。在这儿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抗战集团。甚至为他打气,不要灰心,还有中兴的前途。朝中主和派就怕出事,想不如下手,除掉张浚,罢免了张浚,含恨去世。陆游被发到隆兴,江西南昌,任通判。离京城越来越远。不久,乾道二年春天,主和派完全控制局势,陆游被罢官,理由是交结台谏,鼓唱是非,拼命要张浚北伐。导致他命运的主导因素是他恢复中原子的主导思想。科考失败是因为秦桧说他喜论恢复,罢官也是因为他力说用兵。这个罪名,他自己倒也承认。他坦率地承认,诗中写道:“少年论兵实狂妄,谏官劾奏当窜殛。”这其实是反话,是力说用兵了,但不能承认的是半壁江山,力说用兵居然还是罪过。八年,其中三年为京官是锋芒初露时,得罪亲信却获得力说用兵的罪名,回到老家山阴。

这其中为下一个人生高潮到来做了序幕。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www.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