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三十三)秘不发丧 [打印本页]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7-31 13:43     标题: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三十三)秘不发丧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三十三)秘不发丧

     上一集讲到秦始皇原本想通过巡游来避灾,没想到在巡游路上命丧黄泉,秦始皇的意外死亡让手握大权的丞相李斯非常犯难。秦始皇的死亡引起了秦帝国“瞬间的权力真空”,在没有确立新的接班人之前,丞相李斯决定秘不发丧。问题是秦始皇死的时候正好是炎热的夏季,尸体的腐烂不可避免地要散发出难闻的臭味,随行的大队人马不可能闻不到。而且秦始皇是一个勤政皇帝,在巡游途中他还要批阅公文,如果长时间地不办公也难免引起怀疑。那么李斯怎样才能做到秘不发丧呢?李斯决定秘不发丧的背后究竟有着难言之隐呢?

     命运就是爱捉弄人,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是发号施令,荣光无限,可是他死后却不得不与一车臭鲍鱼为伍,这绝对是秦始皇生前所没有想到的,而且做件事的人竟然是他生前最依仗的大臣丞相李斯,那么李斯为什么要用这种冒犯秦始皇尊严的办法来掩盖秦始皇的死亡的消息呢?

     秦始皇虽然通过强权和武力控制了天下,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秦帝国,但是压迫有多大,反抗就有多强烈,通过王立群教授的分析可以看出,秦始皇生前所统治的天下其实并不太平。为了不使秦始皇死亡的消息传扬出去而引起乱子,所以丞相李斯决定秘不发丧,然而让丞相李斯最担心的还是,一旦公布秦始皇的死讯,很可能会造成秦朝王室的权力之争。因为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既没有立皇后,又没有立太子。那么秦始皇生前为什么没有立皇后,立太子呢?王立群教授将带领我们一起探究这个历史谜团。

     秦始皇当政之后不仅没有立皇后,而且在十二年的皇帝生涯中也没有立太子。秦始皇不会不明白,太子是一国的储君,天下的根本,储君立,江山才能稳固,群臣才能安心,而且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想让自己的帝业能够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他就更应该立太子,那么秦始皇为什么生前没有立太子呢?这里面透露出秦始皇怎样的心理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三十三集《秘不发丧》。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7-31 13:43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7-31 13:48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三十三)秘不发丧

     上一集讲到秦始皇原本想通过巡游来避灾,没想到在巡游路上命丧黄泉,秦始皇的意外死亡让手握大权的丞相李斯非常犯难。秦始皇的死亡引起了秦帝国“瞬间的权力真空”,在没有确立新的接班人之前,丞相李斯决定秘不发丧。问题是秦始皇死的时候正好是炎热的夏季,尸体的腐烂不可避免地要散发出难闻的臭味,随行的大队人马不可能闻不到。而且秦始皇是一个勤政皇帝,在巡游途中他还要批阅公文,如果长时间地不办公也难免引起怀疑。那么李斯怎样才能做到秘不发丧呢?李斯决定秘不发丧的背后究竟有着难言之隐呢?

     命运就是爱捉弄人,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是发号施令,荣光无限,可是他死后却不得不与一车臭鲍鱼为伍,这绝对是秦始皇生前所没有想到的,而且做件事的人竟然是他生前最依仗的大臣丞相李斯,那么李斯为什么要用这种冒犯秦始皇尊严的办法来掩盖秦始皇的死亡的消息呢?

     秦始皇虽然通过强权和武力控制了天下,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秦帝国,但是压迫有多大,反抗就有多强烈,通过王立群教授的分析可以看出,秦始皇生前所统治的天下其实并不太平。为了不使秦始皇死亡的消息传扬出去而引起乱子,所以丞相李斯决定秘不发丧,然而让丞相李斯最担心的还是,一旦公布秦始皇的死讯,很可能会造成秦朝王室的权力之争。因为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既没有立皇后,又没有立太子。那么秦始皇生前为什么没有立皇后,立太子呢?王立群教授将带领我们一起探究这个历史谜团。

     秦始皇当政之后不仅没有立皇后,而且在十二年的皇帝生涯中也没有立太子。秦始皇不会不明白,太子是一国的储君,天下的根本,储君立,江山才能稳固,群臣才能安心,而且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想让自己的帝业能够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他就更应该立太子,那么秦始皇为什么生前没有立太子呢?这里面透露出秦始皇怎样的心理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三十三集《秘不发丧》。

     [画外音] 上一集讲到,秦始皇原本想通过巡游来避灾,没想到在巡游的路上命丧黄泉。秦始皇的意外死亡,让手握大权的丞相李斯非常犯难。秦始皇的死亡,引起了秦帝国瞬间的权力真空,在没有确立新的接班人之前,丞相李斯决定秘不发丧。问题是秦始皇死的时候正好是炎热的夏季,尸体不可避免地要散发出难闻的臭味,随行的大队人马不可能闻不到。而且秦始皇是一个勤政皇帝,在巡游途中他还要批阅公文,如果长时间地不办公,也难免会引起怀疑。那么李斯怎样才能做到秘不发丧呢?李斯决定秘不发丧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难言之隐呢?

     历史最怕意外,但是历史往往是充满着意外。秦始皇出游本来是为了给自己化解灾难,结果他却意外地死在路上。秦始皇死后,陪同他出行的左丞相李斯就面临一个难题,就是要不要公布秦始皇死亡的消息。李斯这时候是执掌最高权力的人,他很犯难,怎么办?公不公布呢?不公布又该怎样做?李斯是最发愁的,最后他还是决定秘不发丧。这样就产生了很现实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秘不发丧?李斯为什么要秘不发丧?这两个问题相互关联,必须正视,不可回避。怎样做到秘不发丧呢?一句话六个字:“假供膳,臭鲍鱼”,双管齐下。要把真相掩盖起来,必须做到两点:第一,让死去的秦始皇“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工作;第二,秦始皇尸体发臭以后,不能让别人知道这是人死了尸体的臭味。为了让秦始皇“正常”的生活,每天都要照样给秦始皇上膳。当然秦始皇已死肯定不能吃,必须有一个人在车里代他吃。另外,该处理政务的时候,大臣还得向秦始皇坐的车子汇报工作。秦始皇有几十辆豪华的专车,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能看到外面。车里面不说话,只通过一个宦官传话。历史也没有记载是哪个太监能够准确地回应大臣,让人看不出破绽。肯定是有两个人在扮演,一个吃,一个传话,这样秦始皇就是在“正常”生活、“正常”工作了。第二条比较麻烦,秦始皇病死在七月,正是高温的季节,尸体很快就腐烂,这个尸臭味怎么掩盖呢?李斯想了个办法,找来一车臭鲍鱼,装在另一辆豪华车里面,紧靠的一辆放的就是秦始皇的尸体,这样臭尸味和臭鱼味混在一起,臭味相合,鱼味就盖住了尸味,大家闻到臭味,也不知道是有人死了,可见掩盖真相总是有办法的。人死了车队还不敢停,沿着既定的路线,继续向西再向北,一直走到秦帝国最北面的九原郡,就是今天内蒙古的包头市,完成了预定巡游的所有路线。然后从包头沿着驰道迅速南下,返回都城咸阳。这是李斯做到的第一点——秘不发丧,把真相掩盖住了。

    [画外音] 命运就是爱捉弄人,千古一帝秦始皇生前是发号施令、荣光无限,可是他死后却不得不与一车臭鲍鱼为伍,这绝对是秦始皇生前所没有想到的。而且做这件事的人竟然是他生前最依仗的大臣丞相李斯。那么,丞相李斯为什么要费尽心机来掩盖秦始皇死亡的消息呢?

     这个原因概括起来是两句话:一句话叫“遇刺客、逢盗贼、天下不稳”,第二句是“无皇后、无太子、丞相为难”。这两个原因决定了李斯只能秘不发丧。什么叫“遇刺客、逢盗贼、天下不稳”?我们介绍两件事,首先是社会不稳定,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大巡游,走到阳武县的博浪沙,就是今天河南省原阳县的东关,在这个地方遇到了刺客。这次遇刺是有几十辆豪华车,外形完全一样,秦始皇坐在其中一辆。行刺的主谋,就是后来帮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第一谋士张良。张良带了个刺客,这个刺客拿了个大铁锤,史书记载有一百二十斤,合我们今天六十斤。刺客把这个大铁锤当作标枪一样,来了一个远距离投掷,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刺客不知道秦始皇坐的是哪辆车,只能猜,于是对准一辆车猛砸过去,把车砸得稀巴烂,但是秦始皇没有坐在这辆车上。大家明白秦始皇为什么要搞几十辆一样的车了,要是车辆太少,目标范围不是太小了吗?张良的祖父是韩国的国相,辅佐了三代国君,他的父亲也是做国相,又辅佐了两代国君,他们家可是五世相韩,可以想象张良对韩国的故国之情是多么的深。秦灭韩国的时候,张良家里死了三百多口人,他一个都不安葬,把所有家产变卖掉,用重金收买天下的刺客。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买到了一个大力士,能把六十斤的铁锤当标枪使。张良就带着这个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结果没有成功。秦始皇为此极为震怒,立即派人在各地追捕,实行了二十天严打。张良跟刺客迅速安然撤离,跑到江苏隐姓埋名藏起来了。这个事其实是个偶然事件,但是偶然就是必然。张良行刺秦始皇,代表了六国被灭以后,人们对秦始皇的刻骨仇恨。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实行了大屠杀、大迁徙的政策。比如灭魏国,杀了魏王假和他的儿子们,只有一个公子逃了,秦始皇还重金悬赏要斩尽杀绝;灭燕国,杀太子丹;灭齐国,把齐王田建骗出来,在松树林里饿死了。所以六国的公族都对秦始皇怀有刻骨仇恨,时时刻刻都在寻找机会谋杀秦始皇。张良是付诸了行动,其他人怎么办呢?就在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大起义,那些人全部都加入了起义军,并立即在各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所以说,当时整个天下的形势并不稳定,这就是李斯很大的一个顾忌。秦始皇活着,这些人都敢来行刺,一旦他们知道秦始皇死了,新皇帝还没有即位,说不定还会闹出多大的事来。李斯作为丞相,不能不为此感到担忧。至于说“逢盗贼”,就是在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某一天,秦始皇换了一套便服,带了四个大内高手,夜出皇宫微服私访,在咸阳城里遇到了盗贼。这一伙盗贼和大内高手打起来了,情况非常危急,幸亏这四个人武功高强,把十几个盗贼打跑了。你想想,在咸阳都城里竟然盗贼成行,这社会还稳定吗?于是秦始皇第二次在关中实行严打,可是严打了十天一个盗贼也没有抓到。所以说“遇刺客、逢盗贼、天下不稳”,这是李斯秘不发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画外音] 秦始皇虽然通过强权和武力控制了天下,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秦帝国,但是压迫有多大,反抗就有多强烈。通过王立群教授的分析可以看出,秦始皇生前所统治的天下其实并不太平。为了不使秦始皇死的消息传扬出去而引起乱子,所以丞相李斯决定秘不发丧。然而让丞相李斯最为担心的却是,一旦公布了秦始皇的死讯,很有可能会造成秦朝王室的权力之争,因为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既没有立皇后,又没有立太子。那么秦始皇生前为什么没有立皇后和太子呢?王立群教授将带领我们一起探究这个历史谜团。

     秘不发丧,第二个原因是“无皇后、无太子、丞相为难”。秦始皇在死前既不立皇后,也不立太子,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帝王这样做。太子是国之储君,国之根本,太子一动,天下动摇;太子如果不确立,所有皇子都会想着去夺这个位置。所以说太子不立,是秦始皇生前非常大的一个失策。再就是没有立皇后。皇帝活着的时候,皇后可以母仪天下,皇帝一死,皇太后掌管政权,在拥立新君、稳定大局方面,可以发挥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秦始皇没有皇后,他是既没有太子,又没有皇后。这中间留下了太多的空白点,有许多文章可以做,这是李斯非常担心的。这样我们就需要破解这些谜团了:第一是为什么不立皇后?大概有这么四条,第一,多不胜选;第二,怨母仇女;第三,热衷求仙;第四,条件太高,我们逐一解释。首先说多不胜选。选皇后少了不好选,没挑头,多了也不好选,看花眼了。一般人碰不到这种情况,皇帝就比较麻烦。在皇帝后宫,唐代诗人写的诗里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三千已经够眼花缭乱了,比三千再多出几倍怎么办?《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每灭一国,就把这个国家的宫殿画下来,仿照着在咸阳原封不动地修建。灭六国之后,咸阳周围有270多座宫殿。有多少美女呢?《史记·正义》引《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余人”。大家知道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司马炎取代魏国,灭了蜀国、吴国,把这两国的后宫佳丽全部集中到自己的宫殿里。《晋书·后妃传》记载,司马炎后宫的美女有一万个,他晚上都不知道去哪个宫殿睡觉。司马炎也是个很有意思的皇帝,最后他做了个羊车,羊性情温顺,它走得慢,安全,不会像马一样突然受惊狂奔。司马炎就坐着羊车,让羊随便走,羊走累了停在哪个宫殿,他就在哪里留宿。这样一来,很多宫女都发愁。宫女中间也有很聪明的,她们知道是羊拉车,就每天派人割很多青草放在自己宫殿门口,羊闻到青草味就奔过去,于是车就停了,司马炎也就下车留宿在那里,这宫女就受宠幸了。司马炎有一万宫女他就懵了,秦始皇的后宫女人比他还要多;晋武帝是三国美女,秦始皇却是七国美女,《史记·正义》引古书记载,万余人就是比一万还多。所谓“多不胜选”就是这个意思。其次是怨母仇女。秦始皇的母亲给他带来的刺激太大,他的母亲赵姬不是喜欢嫪毐吗?还给嫪毐生了两个儿子。后来秦始皇处死了嫪毐,把赵姬流放,之后很多人劝谏,他一下子杀了二十多个劝谏的人。最后来了一个茅焦,说你囚禁母亲不利于统一天下,秦始皇一听有道理,就把母亲赵姬放出来了。但从此以后,秦始皇就对女人产生了一种偏见。尽管后宫佳丽一万多人,但他还是认为母仪天下的女人太难找了,因为仇恨母亲的不检点,导致他对天下的女人都看不起。这样一来,选皇后秦始皇看谁都觉得达不到标准,迟迟决定不下来。秦始皇的女性观,对女人是讲贞节的。我们看秦始皇第五次大巡游,他在会稽山祭奠大禹,刻石留下这样六句话:“饰省宣义,有子而嫁,背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挚诚”。前三句是不允许寡妇改嫁,丈夫死了女人又改嫁了,这叫失去贞节。后三句是不允许男女之间发生苟且之事。还有《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的寡妇清其人,这是秦始皇一生中表彰过的唯一女性,因为这个女人是个寡妇,所以就管她叫寡妇清。秦始皇对寡妇清非常尊重。寡妇清是一个经营丹砂的私人女老板,产业数年不衰。寡妇清丈夫死了以后也不改嫁,所以秦始皇对她特加表彰,还专门为她修了一个台,叫女怀清台。这个事情可以说明,秦始皇是提倡贞节的,这就使得他对女性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因此他很难选上一个中意的皇后。第三是热衷求仙。秦始皇从当皇帝的第二年就遇上徐福,一直到第五次巡游再次见到徐福,一生念念不忘长生不老,反映出他的的本性就是贪生怕死。一般求仙的人都不太重视家庭,一心只忙着求仙升天,所以说秦始皇求仙,也耽误了他立皇后。最后说条件太高。秦始皇如果立皇后应该有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他十三岁继位,到二十二岁举行加冠礼,正式接管权力,这个时间段他可以完婚,可以立皇后,但是他没有立,是何原因我们不清楚。第二个时间段是他从二十二岁接管权力,到三十九岁兼并六国,这时候他也没有立,唯一的解释就是太忙。第三个时间段是他三十九岁称帝,到四十九岁死亡,这个时间段实际上他已经立不了皇后了,因为这时候他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功盖三皇,名高五帝,是至高、至尊、至贵、至上的圣人或神人,没有女人能配得上他,所以只能打单身了。当然,说秦始皇打单身是另外一种意思,就是说他没有皇后。综上所述,我们分析了秦始皇不立皇后的四个原因。

    [画外音] 秦始皇当政之后不仅没有立皇后,而且在十二年的皇帝生涯中也没有立太子。秦始皇不会不明白太子是一国的储君、天下的根本,储君立,江山才能稳固,群臣才能安心。而且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想让自己的帝业能够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他就更应该立太子,那么秦始皇为什么生前没有立太子呢?这里面透露出秦始皇怎样的心理呢?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立太子呢?皇后你可以不立,太子你可以立啊,不立太子也麻烦。我们首先讨论第一个问题,秦始皇有多少个儿子。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始皇有二十余子”。留下名字的皇子有四个:长子扶苏和十八子胡亥,还有另外两个;根据统计秦始皇至少有二十三个儿子,还有十个女儿。这二十三个儿子都可以选为太子,但他为什么不选呢?原因之一无非还是出自于怨母仇女,他对二十三个儿子的母亲谁也看不上,母亲看不上,皇子中也没多少特别起眼的。秦始皇在二十三个儿子中,最器重的是长子扶苏,但是在坑术士事件后,扶苏被派到蒙恬的长城军团做监军去了。扶苏的离京是个大损失,这让他失去了两次立太子的大好机会,如果他留在秦始皇身边,被立为太子的可能性就很大,但是他走了,离开了政治中心,这个立太子的机会也就失掉了。扶苏离开政治中心以后到了长城军团,长城军团的大将军是蒙恬,在那里他又和蒙恬走得很近,这就引来了李斯的猜忌,因为如果扶苏能够继位的话,他可能更信任的是蒙氏兄弟,这是李斯不愿看到的结果,而李斯是深受秦始皇信任的丞相。扶苏本来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但因种种失误,把两次大好机会都错过了。秦始皇临死前留下的书信召扶苏回京主持丧事,言下之意还是想让扶苏继承皇位。在这之前因为扶苏对父亲的顶撞,最后被发配到长城军充军,这还不是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我看来就是秦始皇本人怕死,因为立太子就意味着承认自己一定会死亡。对一个千方百计企图长生的皇帝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现实。秦始皇不敢承认这个现实,也不敢面对这个现实,他一方面拼命追求长生,另一方面又避免直接面对立太子这个尴尬的现实。一个如此追求成仙的人是不敢承认自己要死亡的。越是不敢承认,就越是不敢面对立太子这件事,所以这也是秦始皇不立太子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但是意志抵挡不了规律,决心成仙的秦始皇最终还是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这位生前叱咤风云的千古一帝,竟然是以一具腐烂发臭的尸体走进了他修建了近四十年的皇陵地宫。我们从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历史不能倒退,谢幕就是谢幕。

    [画外音] 以上王立群教授为我们分析了丞相李斯秘不发丧的两大原因,一是当时秦王朝的社会并不稳定,二是秦始皇由于诸多原因生前没有立皇后和太子,使得秦帝国没有名正言顺的接班人。在这种情况下,向天下公布秦始皇的死讯很可能会引起社会的骚动,以及内廷的争权夺利。终归是纸里包不住火,秦始皇的死讯早晚还是要公布天下的。那么为了秦帝国权力的平稳过渡,丞相李斯还将会发挥怎样的作用呢?事态会按照李斯所期望的发展吗?在秦王朝历史上这次最高权力的交接过程中还存在着怎样的变数呢?王立群教授在以后的日子里将继续为您精彩讲述秦始皇的身后事。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www.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