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视觉的科学家们依靠所谓的“精神物理学”方法,软硬兼施,逼迫大脑“吐”出隐藏的秘密——当然,大脑不会像竹筒倒豆子一样,老老实实地和盘托出它的底细。事实上,这个过程有点像所谓的“二十题游戏”[game of 20 questions,源自美国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的任务达思·韦德(Darth Vader)。游戏中的一方向另一方提出20个问题,根据对方的回答猜出他现在正在想什么]。我们向大脑提出一些问题,大脑只会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我们,我们再据此推断大脑的动作机制。为了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从至少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假说中挑出更加正确的那种,我们必须周密地设计一套测试图案,图案中必须包含这样一个“目标”表面:根据不同的理论假说,它在大脑中呈现出来的样子会各有不同。比方说,如果其中一种假说成立,这个表面将呈浅灰色;如果是另一种假设成立,它将呈深灰色。在判断那些理论假说孰是孰非的过程中,这样的“目标”表面会起到关键作用。这些测试常常会令我们产生各种有趣的视错觉,这一点我们在下面将会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