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标题: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二十五)淮南大案
[打印本页]
作者:
山东草根
时间:
2013-4-10 22:53
标题: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二十五)淮南大案
我们这一集讲淮南大案,这是汉武帝一朝发生的最大的一次诸侯王的叛乱。淮南王刘安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鼎鼎有名的人物,他曾经召集他的门客编纂了流传到今天的《淮南子》一书,所以是一个很有名的一个学者。而且刘安这个人还会弹琴,琴弹的也很好,刘安的地位也很高,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在武帝一朝他的辈分很高,汉武帝呢?汉武帝是汉文帝的孙子,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所以刘安和谁同辈呢?刘安是和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是同辈人,刘安就是汉武帝的亲叔叔,这样一个关系。
那么,他的太子怎么会被雷被告了状呢?“被”这个字就是我们今天那个被子的“被”,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读“被”,雷被的告状是淮南王谋反的一个导火索,而雷被的告状又是和淮南王刘安的太子关系很密切,事情的起源是由于他的太子学剑,太子学剑以后,找雷被比试,结果受伤了。然后雷被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于是雷被上京城告状,这时候淮南王想到了谋反。
由于汉武帝没有对淮南王进行大的处罚,淮南王谋反的事情就放下了。后来他的孙子刘健也到京城告状,为自己和自己的父亲鸣不平,淮南王谋反的事情被暴露,他又想到了谋反这件事情。
但还没有来得及发动,他的手下,一个将军向汉武帝告密,结果淮南王自杀,他的儿子和夫人被杀,这一场汉武帝朝最大的叛乱,还没有发动就胎死腹中。淮南王刘安很自负,认为自己有才,但他有文才,没有治国之才,实际上他是一个志大才疏之人,他没有什么政治才能。但是他太看重自己,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他背上了包袱,这是他失败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汉武帝一生有三次重要的谋反案,一次是淮南王刘安的谋反,一次是衡山王刘赐的谋反,还有一次就是太子刘据的谋反。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从辈分上来讲是汉武帝的皇叔,刘据是汉武帝的儿子,更是汉武帝未来的接班人,那么汉武帝的这些亲人们为什么要起来反对汉武帝呢?汉武帝又是如何处理这三次谋反的呢?这三次谋反对汉武帝一生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淮南大案》。
作者:
山东草根
时间:
2013-4-10 22:53
作者:
山东草根
时间:
2013-4-10 22:54
画外音:元朔五年,淮南王刘安手下的一个中郞,也就是他的侍从雷被从淮南逃到京城长安,向汉武帝告状,诉说自己蒙受淮南王的迫害。汉武帝于是下令调查这件事情,淮南王听说雷被告状以后,立即和他的手下商议要准备谋反。雷被究竟有多么大的冤情必须要到皇帝那儿告状才能够解决问题?淮南王究竟有什么过错,一听到雷被告状就想到了谋反这种极端手段?这一场汉武帝朝最大的谋反案究竟有怎样的前因后果呢?
我们这一集讲淮南大案,这是汉武帝一朝发生的最大的一起诸侯王的叛乱。淮南王刘安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顶顶有名的人物,他曾经召集他的门客编篡了流传到今天的《淮南子》一书,所以是一个很有名的一个学者,而且刘安这个人还会弹琴,琴弹得也很好。刘安的地位也很高,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在武帝一朝他的辈份很高。汉武帝呢?汉武帝是汉文帝的孙子,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所以刘安是和谁同辈呢?刘安是和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同辈的人,刘安就是汉武帝的亲叔叔,是这样一个关系。那么,他的太子怎么会被雷被告了状呢?“被”这个字就是我们今天“被子”的“被”,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读“被”,雷被的告状是淮南王谋反的一个导火索。
事情的起源是由于他的太子学剑,淮南王刘安的太子学剑学了一段时间剑术有了一些长进,而且他学了剑以后他觉得自己进步很快,和很多人比剑比的结果没有人能赢得过他,不过这个没有赢过我觉得应该打个问号,他是淮南王刘安的太子,那么谁跟太子比剑不得手下留情吗。所以这个太子就觉得自己很了不得了,当他觉得了不得的时候他就想到了一个人,就是这个告状的雷被。太子跟雷被原来没有关系,但是雷被的剑术非常高,在淮南第一剑客之称,所以太子就想找雷被去比试。他通过这个比试,如果他能击败雷被的话,那他的名声就可以大大提升。所以,他为了此就要找雷被比剑。
你看刘安这个太子也很不安分,他本来是个诸侯王的太子地位已经相当高了,也很有钱,什么都不缺,他就学这个剑,学了剑就光想和雷被比一比,赢了雷被提高自己的名。其实他所有的祸都起源于要博这个名,他想要这个好名声。但雷被不敢跟他比,因为对于雷被来说这个剑没法比。赢,你把太子打败了,你还能在他爹手下干活吗?你输,输了以后你一世的英名不就毁了吗?所以雷被不比,不比太子不愿意,非要他比,逼着他比,最后没有办法两个人就比了,在比试的过程中间雷被是一再退让,太子是步步紧逼。最后,雷被是一失手把太子给伤了。
画外音:有淮南第一剑客之称的雷被竟然没有掌握好出剑的分寸,我们可以想象在比剑过程中太子刘迁的紧逼程度。但不管怎么样,雷被最终是伤了太子,赢了比赛。那么太子刘迁会咽下这口气吗?淮南王会秉公处理吗?他们会对雷被采取什么行动呢?雷被又会做何反应呢?
太子受伤以后是勃然大怒,雷被伤了太子以后是吓得面如土色,没有办法,事情已经发生了。事情发生以后两个人都有想法,雷被就觉得淮南国待不下去了,而这个时候是哪一年呢?这个时候是元朔五年,元朔五年正是汉武帝打完漠南之战,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的时候,所以当时汉武帝有一个诏令,全国老百姓凡是愿意参军打仗的都可以到京城来报名。所有地方政府和诸侯王一律不得阻拦,有这样一道诏令。所以雷被觉得在淮南国待不下去,他就想走。反正人挪活,树挪死,我在你淮南国待不去我挪挪地方,我挪到京城我去参军,想躲过这一灾。但是太子怎么想呢?太子觉得没有那么便宜,你和我比剑你不但没让我赢,让我丢了大人,你还把我弄伤了,你还想跑,太子不愿意,就在他爹跟前说话。
当然,太子这话肯定是一面理了。淮南王是怎么样呢?淮南王最终是偏听偏信。儿子告了伤了儿子门客的状,当然这个官司不用打,肯定是雷被要倒霉。结果雷被是挨了一顿训,撤了职,而且不准他到京城参军。你不能一走了之,你就在这儿待着吧。所以偏听偏信是为君失查,娇生惯养是为父失职,淮南王既失查又失职,而且为情所误,就是为了他爱子这点情,暴露了淮南王的弱点。这下子雷被是逼得没有路了,待在这儿是一天好日子都不好过,走又走不了,雷被被逼急了。我们都知道人被逼急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雷被一逼急连夜就逃了,逃到京城就告,告太子。这就是第一件告发淮南王的案子。
这个雷被一告,汉武帝就受理这个案子了,汉武帝一受理案子,交给河南郡来具体处理这件案子。这样一来,淮南王刘安就非常害怕,河南郡要抓淮南王的儿子去审理案子,淮南王一听说他的儿子要被抓,淮南王就做了一个决定,如果河南郡胆敢来抓我的儿子的话我就造反,我就要反。这是淮南王第一次策划要谋反。但是,要抓捕淮南王的太子,河南郡是交给寿春县来办的。寿春是淮南国的国都,寿春县的县丞是负责这件事情来抓的,但是淮南国的国都寿春县的县丞是刘安任命的,他当然偏向刘安,他没有去逮捕太子。结果这件事情惹起来了淮南国的国相的不满意,诸侯国的国相是天子任命的,天子任命的他得向着中央政府,诸侯王任命的他得向着诸侯王。
实际上在抓不抓太子这个地方已经面临着中央的力量和地方诸侯力量的一场角逐,就在这种情况下,淮南国的国相就决定要控告寿春县丞,淮南王刘安一听说这个事情就去说情,说情,淮南国的国相不听,淮南王刘安一看事情不好,立即来了一个反告。所以第一状是雷被告了太子,第二状是刘安告了国相,说淮南国的国相犯法了。然后,汉武帝又受理了这个案子,就派谁去处理呢,派了一个中尉,主管京城治安的中尉来处理这个案子。当然处理时汉武帝很谨慎,他让那个中尉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淮南王刘安一听说中央政府派的中尉来了,心里很紧张,他怕这个中尉来逮捕他。所以他就商量好,如果这个中尉来了善待我们还好,如果不善待我们就当场把中尉抓起来,谋反。结果这个中尉来了以后,中尉表现得和颜悦色,只了解了一些情况,问了问有关的情况,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地方,这淮南王心放下肚子,放中尉走了。
中尉回去给皇帝一汇报,大臣商议的时候都要求要逮捕淮南王,要把淮南王刘安抓起来,说淮南王这个做法不对,这样一来,汉武帝不同意,说毕竟是他叔叔啊。当然我揣测从汉武帝内心来讲他是想削平诸侯王的势力,但是这个事不能处理得太急,所以他首先不同意逮捕。然后大臣们又提议那就削去他五个县,汉武帝还不同意,最后批准削去他两个县,就把他两个县收回去。然后再派这个中尉来宣读皇帝的诏令,淮南王刘安一听说中尉又来了,他不知道最终的决定是削他两个县,他只想到这次来不知道又有什么事了,所以他又准备好,中尉来如果说话不投机又要把中尉杀死,又要造反。结果这个中尉来了以后一见淮南王的面就连声道喜,说你太值得庆贺了,皇上只削了你两个县,没有其他的处罚。淮南王刘安一听是陡然一惊,他没有想到汉武帝会这么从宽从轻地处理他。这样一来,淮南王刘安也就不准备杀这个中尉了,谋反的事儿又压下来了。所以淮南王的优柔寡断救了中尉一命,也救了自己一命。
画外音:淮南王刘安在最后时刻捂住了葫芦盖子,没有谋反。汉武帝也因为雷被的案子仅仅削去了他两个县作为惩罚,淮南王没有伤筋动骨,汉武帝也没有进一步行动,事情似乎就过去了。表面上看一切都已风平浪静,但淮南王刘安是不是就此放弃了谋反的打算?他对汉朝中央政府又是抱着一种什么心态?这种心态最终又促使他做出什么决定呢?
事情过去以后,淮南王心里很不平衡,本来他听说要处死他,他很害怕,后来听说罚去他两个县,他很高兴。但是事过以后他又觉得很划不来,少了两个县,一个很少面子,一个是实力削弱了,他又觉得很不满意。这样一来,淮南王内心里那个不满情绪就一天天增长了,所以淮南王的谋反其实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爆发的,就是萌生出来的,也就是淮南王的悲剧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我们如果说得更白一点,就是说人生的悲剧往往是从心理的失衡开始的,命运的阴霾它是始于内心的乌云。就是你内心里产于被乌云遮住了,然后你才会有各种不幸的事情,如果你内心里始终是很阳光的,那么你不可能做出一些很出格的事情。所以淮南王就对削去两个县不满,他这个不满带来一个什么情况呢?就是他非常关心中央政府的情况,只要有人从长安一来他就想打听人家的消息。如果有人骗他,说汉武帝皇上没有儿子,国内形势不稳,淮南王一听就高兴得乐不可支。如果有人给他讲实话,说皇帝有了儿子了,国家治理得也很好,淮南王就很烦,觉得这不是真的,这是假的。
他就是在这样的焦虑跟仇恨之中一天一天度过的,所以雷被的告状,两个县被削除以后,淮南王刘安心里的平衡完全被打乱了。他陷入一种焦虑,这种焦虑带来的结果就是他准备谋反,他要准备谋反,我们一开始讲过淮南王刘安是《淮南子》的编撰者,他是一个文人。我们常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刘安他造反能成功吗?所以刘安这个文人他竟然也想造反,所以他就召了他手下一员能够领兵打仗的大将,叫伍被。我们前面介绍过一个雷被,这里边我们又介绍一个伍被。召这个伍被来商量,伍被是坚决不同意,说你那个谋反肯定不能成功,淮南王不服气啊,伍被说得很清楚啊,说你这样做叫“逆天道而不知时”,你违背天道,你太不了解情况。
淮南王就举例子,说陈胜、吴广不就是振臂一呼,天下就响应了吗?那当初吴楚七国之乱不就是一下子就举兵起义了吗?那么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干呢?伍被跟他讲得很清楚,他说你不能拿陈胜、吴广作比,他说有两个不同。第一,你没有民意的支持。陈胜、吴广的造反是秦始皇把老百姓逼到绝路上去了,天下的老百姓都想反,这才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现在不是这个情况了。再一个,力量对比的悬殊。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是有那么多军队,你有多少军队?伍被不同意,但是淮南王刘安是坚持要造反。
画外音:淮南王刘安是一个诸侯王,他不可能不知道谋反的后果,这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所以他的策划和密谋肯定是在极端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但就在这时候突然又出现一个告他状的人,再次把他推到了是非的漩涡之中。这个告状的人是谁呢?他和淮南王刘安有什么关系?他为什么要告状呢?
就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第二个告他状的人,第二个告他的人是淮南王刘安的孙子,他孙子告他爷爷。这件事情是一个非常稀罕的事情,他的孙子怎么会告爷爷呢?当然孙子告爷爷这件事情本身说明淮南王刘安没有能力,我们经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家里你都捂不住你还造什么反?这个我们以后会仔细分析,问题是他孙子为什么告状?刘安有两个儿子,长子庶出,次子就是那个太子,他这两个儿子刘安是不喜欢那个庶出的长子,喜欢嫡出的那个儿子太子。
庶出的长子处处受气,而那个嫡出的长子处处受宠,而刘安的这个长子虽然受了很多窝囊气,但他这个大儿子本身也窝囊,他也不在乎,无论是太子怎么欺负他他都忍了。但是这个庶长子有一个儿子可不是个简单之辈,也就是告状的这个淮南王的这个孙子。虽然他爹很窝囊不受他爷爷的器重,但是他这个庶长子的儿子,这个人叫刘健,刘健这个人很有血性,他就想找机会出这口恶气。
他就惟一一个想法,就是怎么样想办法把我那个小叔叔扳倒,我小叔叔一扳倒,倒了霉了,那么我爹就当太子了。所以刘健就找了一些人想扳倒太子,结果这个事被太子知道了,太子就把刘健给抓起来了。也就是作为叔叔的太子抓起来了作为孙子辈的刘健,抓起来严刑拷打,这一下子让他们步侄之间的关系迅速激化,这一激化刘健就决定到京城去告他爷爷,要告这个状。告状,当然他不能去啊,他已经被抓起来了,他派了一个亲信去京城告状,结果第二个状告上去以后,汉武帝第二次开始审理这个案子,而这一次审理这个案子的人是丞相公孙弘,公孙弘主审这个事情。
结果一审这个案子,就审他孙子告的这个案子,一审就牵涉到淮南王了,而且牵涉到淮南王谋反的事情。因为他孙子告状告了几件事情,一个是他爹受欺负,一个是他受欺负,再一件事就是淮南阴事,阴事就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淮南王见不得的人事情就是淮南王谋反。这件事情被告出来了,而这个孙子一告状刘安再一次陷入极度恐慌之中,刘安又准备谋反。当然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非常不妙,刘健作为孙子告他祖父这件事情就好比什么呢?就好比是启动了一台机器,这个机器是失控的机器,刘健等于是按下了这个机器的复仇键。他把这个复仇键一按下去,这个机器就失去控制一样地运转起来了,当然这个机器的运转不但使刘健的目的达到了,同时也和他当初的初衷相违背了,因为他的初衷是让他爹当太子,实际上已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
画外音:淮南王刘安自己的孙子告状,使淮南王谋反的阴谋彻底暴露。虽然以前他也有谋反之心,但优柔寡断,犹犹豫豫,可这一次淮南王再也没有退路了,起兵造反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汉朝中央政府常年和匈奴打仗有强大的兵力,大将军卫青更是能征惯战的军事将领,淮南王和他的手下究竟会采取什么方式发动叛乱?这次叛乱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淮南王觉得他的孙子一告状他的谋反的事儿全暴露了,就决定举兵造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找到伍被,让伍被给他献计谋反,伍被说你真要想谋反的话你做两件事:第一,你伪造皇帝的命令迁徙三种人到边疆,哪三种人呢?第一,是各地的豪强侠士,这是一种人;第二,是犯耏罪以上的人,也就是判了两年以上刑的人;第三,是家产在50万以上的人。就说是皇帝的命令把这三种人迁到边疆去,逼着这三种人的家庭把他们逼反。
第二条,你伪造皇帝的命令把他们的太子和大臣抓起来,逼得诸侯王造反。其实伍被是一直劝淮南王不要造反的,当劝不动的时候伍被就给他献了计策,让他想办法激起天下百姓和诸侯王对汉武帝的不满,造成一种谋反的形势,然后好谋反。但是淮南王不听,淮南王说我还用得着这么样做吗?淮南王确实他自己就准备了谋反,淮南王是怎么做的呢?第一,伪造印信。淮南王刻了好多印,包括皇帝的玉玺,宰相的官印,一直到地方各县的县印都刻了。第二,安排卧底。他安排人到大将军卫青和丞相公孙弘的家里安排了人卧底,一旦起兵的时候好把卫青杀掉,因为他觉得如果卫青不杀掉的话,卫青可能会平定淮南王的叛乱。
第三,策划调兵。而当时诸侯国的军队如果想调动的话必须有三个官员同时签字,也就是诸侯国的国相、内史、中尉三个人同时签字才能调兵,所以那怎么办呢?他们商量了两种调兵的方法,第一,在淮南王的王宫里边先放一把火,伪装王宫失火,骗淮南国的国相、内史、中尉来救火,等他们一来把他们全杀了,把兵权夺了,这是一种办法。这叫谋杀高官,篡夺兵权。第二种办法叫制造借口,调动兵权。什么叫制造借口呢,就说南越的军队打过来了,然后我们要去应战,把兵权夺过来。而且商量好了调动军队的方法,但是这件事情就在他们商议最关键的时刻,淮南王最亲信的那个能带兵打仗的伍被向中央政府自首了,把那个底牌全掀了,底牌一掀那就肯定是王后、太子全部被抓起来,参与谋反的人全部被杀,然后是淮南王自杀。淮南王刘安的叛乱是汉武帝一朝最大的叛乱,但这一场叛乱没有等到爆发就胎死腹中。
画外音:淮南王刘安很早就有谋反的打算,谋反的准备也有很长时间了,如果谋反一旦发动起来,就算能够平息也一定会给汉朝国力带来不小的损失。但是这样一个诸侯王谋反的大案为什么没有等到发动就会迅速垮台?淮南王刘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点,祸起萧墙。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你想想,两个亲信告状,一个亲孙子告状,等于他最亲近的三个人都告他的状,他能成功吗?我们都讲过,外部力量的打击那是非常有限的,而这个祸起萧墙,内部组织的内耗它是最致命的。第二点,寡谋少断。刘安的谋反从开始的谋划到后来胎死腹中时间跨度是很长的,《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淮南王刘安准备谋反的时候他害怕太子妃知道这个情况,因为太子参与了,太子的妻子叫太子妃,怕太子妃知道,就怎么办呢?一定要太子跟太子妃两个人离婚。但怎么让这对小夫妻离婚呢?淮南王就下了一个命令,让他的儿子不要跟太子妃亲近,然后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淮南王假装知道这个事情了,发了一通大脾气,然后把太子跟太子妃关在同一间屋子里,一下子关了三个月,给他俩关到一个屋里边。
但在之前他告诫他儿子,你在被关的时间里千万不要碰她一指头,结果关了三个月他的儿子很听话,跟太子妃没有丝毫的亲近。两个人关在同一个屋里面,小夫妻关在一起没有任何亲近,最后太子妃觉得没有脸面再待下去,就自动提出要回京城,两个人就离婚了。这个离婚的原因,他之所以要把儿媳妇打发走,主要就怕太子妃泄露他这个谋反的企图,可见他这个谋反是早都有准备。但是我们看整个的叛乱,刘安可以说是心有不甘,手有不忍,寡谋少断,始终没有发动就失败了。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叫志大才疏。
刘安这个人他有一点很自负的,第一,他觉得自己很有才,但是我们要说明的是刘安有文才,而没有治国之才。刘安有文才才召集门客写了一部千古流传的《淮南子》,刘安才华横溢啊,汉武帝曾叫他写一部《离骚传》,据说刘安是一天之内就把《离骚传》写成了,他是个很有才气的人,但是他的才是文才不是治国之才,他的政治才能可以说等于是零。我举一个例子,吴楚七国叛乱的时候淮南王刘安就想叛乱,那时候汉武帝还没有掌权啊,那个时候刘安就想叛乱,但是他不会指控军队。他手下有一个国相就欺骗他说我替你带兵,刘安就相信他把兵权交给国相,那个国相拿到兵权以后就不听刘安的话了,坚决站到中央政府一边,刘安就傻到那儿了,整个叛乱中间他没有任何作为,结果他倒白捡了一条命。
作为一个诸侯王连自己的国相是不是自己的人他都看不清楚,他还想谋反,这样一个没有政治才能的人。但是他有很骄傲的地方,一个是他的文才,再一个刘安很骄傲的地方,他辈份很高,他是汉武帝的叔叔辈,这一点刘安很看重。我们前面讲窦婴、田蚡的时候讲过田蚡,田蚡曾经给淮南王刘安有一番对话,讲得很有意思。田蚡这样说,“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一日宫车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这个话什么意思呢?第一,皇上没有太子;第二,你是高祖皇帝的亲孙子;第三,你行仁义,天下都知道。假如皇帝有个好歹,你是当然被立为皇帝的人。这就是刘安谋反的很重要的原因,他一直很看重他的辈份,他一直觉得自己的辈份很高,他是高祖皇帝的亲孙子,他理所应当地可以当皇帝。他把这一点看得太重了,这是他“志大”的一点。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志大才疏之人,他没有什么政治才能,但是他太看重自己,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他背上了包袱,这是他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所以我们纵观淮南王谋反的始末,可以让我们自然地想走莎士比亚的一个很著名的悲剧,叫《麦克白》,那个悲剧中间同样有一个野心勃勃,而忧心忡忡,同样是一步错,步步错,灵魂没有片刻宁静的一个将军。但是麦克白的弑君是一念之差,淮南王刘安的弑君却是另有原因,甚至于可以说在刘安出生之前已经埋下了刘安谋反的种子。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这么强大,竟然在刘安出生之前预示了一场叛乱,在刘氏皇族的内部究竟还有多少引而未发的恩怨?请看下集《皇室恩怨》。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www.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