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古今历史] 战国第一大国:楚国为什么不能统一中国 [打印本页]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8-14 17:25     标题: 战国第一大国:楚国为什么不能统一中国

历史上曾经最有条件统一中国,结果未能抓住机遇反而遭到灭国之灾,最典型的莫过于楚国。

        楚雄踞长江、汉水流域,拥有发展农业的最好条件,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不仅可证楚国音乐不凡,还足以证明冶炼铸造业发达。冶炼铸造联系着兵器,那是武装军队的必要条件。今武汉东湖的大型雕塑《庄王出征》,令游人神情为之一振。正是楚庄王时期楚国国势大到饮马黄河,越出长江流域挺进到北方。春秋五霸有两霸是吴和越,后来越灭吴,楚又灭越,势力就扩展到“百越”之地,那是多么辽阔的疆域!

         武汉人仿造出一座“楚天台”,据称是仿楚灵王“章华台”建造,章华台后世称之“天下第一台”,是中国历代帝王园林化离宫的先导。楚宫的故事有“楚王好细腰,宫妃多饿死”之说,这话也让我猜想,当年楚国宫中鸡鸭鱼肉丰富,楚王已感觉人胖了既不美也不利于健康。今人不是也想减肥吗?而“楚楚动人”一词,描述的正是苗条的楚国女子身穿楚服是多么美丽动人啊!

        武汉东湖还建有“楚城”,与其相连的景观有“楚市”。古人曾写文章说,到楚国都城郢,清晨穿新衣上街,归来就挤破了。这描述也许夸张,但我们还是可以想像那繁荣。

        繁荣的经济一定会哺育出相应的文化。游三峡访秭归拜谒屈原祠,自然要想到《离骚》。我们读屈原的作品和他的一生,还可以看到,屈原爱国,楚怀王却不给他爱的机会,但怀王没能消灭屈原的爱心。屈原的爱不仅是爱国、爱人民,他也深情地写男女爱情,凝聚在楚辞中的爱,是非常丰富的情感。《诗经》是民间集体创作,代表共性。《离骚》是屈原独立创作,作为更具个性的作品,体现着个体生命中极其神圣而宝贵的东西。人生可能不被理解遭受冤屈,失去许许多多,但不能失去心中的爱。爱是个人情感,却对应着整个世界。人生若失去这种情感,世界也会黯然。《离骚》中所体现的个性,已然是对共性的升华。不管怎么说,从诗经发展到楚辞,楚辞已是华夏当时最先进的文学艺术。

        也许还有必要一说,西方对爱心的神圣性认识,可以追溯到从希伯来人耶稣的精神中汲取营养;对个性的肯定,则从古希腊的理性思维中认识到个人在浩荡宇宙中的能力和价值。今天外国朋友来游三峡,可以体会,屈原所表现的人的个性和爱,标志着中华文明在公元前取得的重大进步。

        楚国不仅有楚辞,诗歌可入曲传唱。宋玉曾说,有位歌手到楚国首都郢来演唱,开始唱“下里巴人”,与他和唱的有数千人;接着唱“阳阿薤露”,和唱者有数百人;最后唱“阳春白雪”,能与他和唱的就只有几十人了。“阳春白雪”是高山流水。“下里巴人”也不是低水平,而是通俗歌曲,有数千人与那位歌手和唱,那是相当大的场面。你看,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楚国音乐在人民中多么丰富而有层次。楚国何止是有屈原呢,楚国的群众性文化已多么灿烂。

        如此,楚国就给我们留下一个问题:楚国农业、纺织业、冶炼铸造业,陶器、竹器、漆器等手工业,乃至商业经济均发达,文学艺术也最为发达,何以会被在西北蛮荒之地发展起来的秦国所灭?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8-14 17:25

楚国不是生产力不行,也不是文化艺术不行,而是经济、文化都发展后,统治者的政治建设未能随之发展进步,未能满足生产者的要求而遭至灭亡。

        楚国更大的悲伤,恐怕还在于它不是没有出现过改革。早于商鞅在秦变法的前二十五年,吴起就受楚悼王重用主持变法,变法的措施就是商鞅后来在秦施行的“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可惜变法仅一年,悼王死,吴起被贵族射杀,变法夭折。

        悼王去世半个世纪后,怀王即位,此时有屈原。屈原有什么革新主张吗?他作为诗人的形象太饱满了,以至后人常忽略了他的政治主张。但司马迁作《屈原列传》还是指出,《离骚》称道了齐桓公。齐桓公曾用管仲搞过春秋时最早的改革,齐因此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离骚》还称道了汤、武革命。这都能让我们窥见屈原的改革政见。屈原不仅是诗人,他是楚国的“左徒”,是国家一个高级官员,他有如此丰沛的学问和艺术造诣,且如此重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才华,岂不难得!可惜,楚终于被秦灭亡了。楚国的悲伤是其他被灭亡的国家无法相比的啊!你听,“痛楚”、“酸楚”、“凄楚”,描述的正是楚亡后楚人深长的痛苦和悲伤。

        悲剧的力量总是最打动人的,也是这巨大的感伤和对国家的热爱,造就了屈原和《离骚》。为了记住这巨大的不幸,这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伦大爱,千秋以来中国人为一个人立个节日每年都纪念他,这个人就是屈原。千古以来没有任何一位帝王被人民这样纪念。

        然而,如果把亡楚的责任都推给国王,恐怕也是不公道的。虽然悼王支持变法遂有楚国变法,怀王未能理解屈原以至付出巨大代价,但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适时变法的力量并不取决于君王一人,在楚国反对变法的分明有一个旧贵族阶层。

        人为什么会悲伤?那一定是曾经美好的东西沦丧。这“旧贵族”的先人,原也是相当积极进取的啊!楚国的先人可追溯到熊绎,西周前期周成王封楚子熊绎居丹阳,丹阳在三峡西陵峡深处,为最早的楚国都。所谓“上控巴蜀,下应荆襄,当水陆之要冲”,这是说楚国位置险要,但这样的地方若不向外发展,楚就会被封闭在峡谷。楚国的先人胼手胝足、拓土开疆,战国时兼并了上游的夔国,向下游发展使楚国都城出现在荆州,整个三峡地区就通称“楚”。当楚国发展到江汉平原就地处华夏中心,这使楚国最有条件汲取东西南北之长,但也容易四面受敌。楚先人汇集四邻之长,警惕危险,把国家发展到最雄强。但后人在繁荣中滋生出优越感,滋长了自高自大。这自高自大不把四邻放在眼里并不只是统治者的缺点。今天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也需要警惕我们自身存在的毛病。

        楚国的优势确实曾经很多,以至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果然,始皇建立的秦朝是被楚霸王项羽所灭。可是,项羽又被秦汉之地的刘邦所灭。为什么?你看,自高自大,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这些缺点在生长于楚的项羽身上也体现得多么明显。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8-14 17:25

秦凭什么击败楚?无疑要追溯到“商鞅变法”。可是,这“变法”并不是商鞅的发明。商鞅的智慧从哪里来?

        春秋时齐国发生的改革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开始用铁。铁耕促进了井田外“私田”的开发。春秋“井田制”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公有制,是国有制。管仲搞“相地而率征”,即按土地征税。承认了私田,就在井田制以外别开了一条新路。

        管仲此举的意义有多大?

        人类最早用铁的是小亚细亚卡帕多细亚的一个古国赫梯,位于今土耳其克泽尔河流域,早于公元前十四世纪用铁,赫梯因此经济发展,军事也强大,并有楔形文字,还产生了《赫梯法典》,但这部法典是在生产力进步后用来竭力固守奴隶制的。战争起源于剩余劳动产品,这时的赫梯因经济发展处于容易遭到周边蛮族攻掠的环境,一旦遭到入侵,又因国内生产者的利益受到奴隶制压制而难以形成上下一致的有力抵抗。赫梯在公元前十三世纪末和十二世纪初被“海上民族”从小亚西海岸侵入,又遭到来自北面的游牧民族袭击,终于灭亡。

        类似的悲剧,中外都曾一再重演。古埃及、古巴比伦经济与文化艺术都相当发达,结果都被经济落后于他们的蛮族攻灭。中国用铁出现在公元前七世纪,比赫梯晚了七个世纪,但齐的改革出现了变革奴隶制的因素,此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们进行了持续的变法,终于使中国成为人类最早实现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变迁的国家。可见,当生产力进步引起经济文化显著发展后,政治制度及时革新跟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多么重要。

        所以,在我看来,齐国的变革不只是“中国意义”,而是人类从奴隶制时代向封建制时代变迁的发端。进入战国,魏文侯用李悝厉行改革,李悝作《法经》列《盗法》为开篇,这表明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增多盗贼也增多。李悝用国法来保护民间私有财产,成为法家始祖。魏文侯还用吴起为将。文侯去世,吴起受同僚诬陷被撤职,离魏奔楚,于是有了吴起在楚的改革。

        吴起死后二十五年,商鞅才从魏入秦。对秦国来说,商鞅完全是外国人。此时秦国生产力与政治制度都落后,从统治者、士大夫到老百姓,头脑中都还没有产生出商鞅带到秦国来的革新思想。秦孝公的英明,在于他相信商鞅带来的变法举措就是曾经使魏和楚强大的法宝,于是下决心用这个外国人推行变法。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8-14 17:25

商鞅由此轰轰烈烈地“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与此相呼应的举措包括:以“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按杀敌人数来赏爵和土地。这办法在商鞅去世后仍被继承下来,极大地调动了作战的积极性。秦国被六国称为虎狼之国,秦兵作战总在得胜时将敌人的头颅割下来系挂在腰间,并继续冲锋。那头颅实在是他们不能丢弃的,用今天的话说,那是他们的计件工资,他们要用那头颅去分领土地。

        从前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作《六国论》说,六国的诸侯们凭着五倍的土地,十倍的民众,发愤向西攻秦,最后竟不能免于灭亡,为什么呢?他认为六国不能团结一致,却贪图边界上的寸尺之利,背盟弃约,以至被秦国钻了空子,岂不令人悲伤吗?

        其实,这不是六国之间能不能团结的问题,当六国没有实现像秦国那么彻底的土地私有制,人民就难以同统治者团结一致。在人类的进步史上,没有私田就没有私人。建立起承认私田的制度,奴隶就在自己的生产资料上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即使在秦国,商鞅变法十数年后还被车裂,可见奴隶主贵族势力不小。谁最肯捍卫土地私有制?肯定是地主。吕不韦在秦王尚未亲政时就推行“纳粟拜爵”,通过让地主纳粮买爵的方式来组建维护土地私有制度的上层建筑队伍。如此,从商鞅变法解放生产力到吕不韦组建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可以说秦统一中国的“垦荒”和“种植”都已完成,秦始皇的英明是他坚定地继承了前辈的革新,并发展到一个更加充分的新时期。

        这时,秦国最锐利的并不是它的军队,而是它的政治制度。在秦的制度下,六国的土地已不是它的战争对象,而是它可以利用的巨大资源。六国的奴隶也会加入到秦军中去作战,以便立功分土地。如此还有谁能挡得住呢?随着战争的胜利推进,秦将六国尚存的“井田”也化为私田。秦灭六国非以武力胜,实在是以政治经济制度胜。春秋战国近五百五十年,生生灭灭多少事,似乎就做一件事,把井田制彻底转变为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国大一统的时代就到来了。

        楚国的失败是从变法夭折开始的,秦的崛起则告诉我们,一个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革旧制解放生产力获得经济发展,并通过坚持不懈的深化改革后来居上!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8-14 17:25

其实楚国的地理条件很优越,不像赵国四面环敌,可惜没把握住机会,我觉得楚国的外交完全失败。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8-14 17:25

楚风文弱,不如西北之雄壮。
中国自古以来,军备就是北胜于南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8-14 17:26

楚风文弱,不如西北之雄壮。
中国自古以来,军备就是北胜于南


前面一句,你说滴很对

出土的秦竹简上记录的大多都是便于行政管理的,户籍,人口,法令,以及审理案件的案例,而楚竹简大多记录的是诗歌,辞赋,
可见,当秦国官吏精于治国谋划耕战的时候,楚国上层却整日在舞文弄墨不务正业。

秦国贵族墓葬,出土的大多是玉石玛瑙,陶土工艺品,即使出现青铜制品量也很少,并且都是很小的铜车马

楚国贵族墓葬出土的大多都是青铜制品,大量的青铜编钟,铠甲,还有铜镜,铜器皿等工艺品

并不是说,秦人金属冶炼技术,比楚人落后,相反秦人的金属冶炼技术在战国时期最为精湛,他们造出了,战国时期最长的青铜剑。

这就说明,在当时落后的矿石开采技术条件下,开采的技术矿石非常有限,秦人知道珍惜着有限的青铜金属,用来制造兵器,而楚人却任意挥霍,用来享乐,就连死后也要带进棺材里。


后面一句你说滴不是很对,

朱元璋当年就是从南向北统一全国的。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8-14 17:26

我也觉得这和当地的风俗文化有关,北方的自然环境要更加恶劣,人民不图安逸而是进取,楚国正是物产太丰富了,而在国家政策策略上不重视,致有此败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8-14 17:26

楚国幅员过于辽阔,大部分都是蛮荒之地,地方上各自为政,所以治理起来极其粗放,凝聚力也不强。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8-14 17:27

建议加个“多”字!
“北多胜于南”
楚庄王,吴王夫差,项羽,刘邦,谢石,岳飞,朱元璋还有后来的鸦片战争(英军打不下广东却一举攻下天津),“辛亥革命”等时期很难说是北胜于南吧!?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8-14 17:28

你笑死人了!还有呢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Z/民\胡/锦/涛,如今南胜于北!

朋友你离题了!我们谈的是“军势力量”而不是政治!且即使是“人物”,历史上“北”还是胜于“南”半寿!
而如今你所说的“南胜于北”,应该指的是经济力量吧!

额...
我一般比较相信容斋随笔上的说法,楚国是毁在楚怀王手里了

我更叹惋晋国啊,论实力绝不逊于楚国,晋楚争霸,屡屡执诸侯牛耳。。。可惜却祸起萧墙,被自已的大夫们算计了。。。此诚可叹

楚国的文人政客大多停留在嘴上,他们得知识不可谓不丰富,但却偏偏之光说不做,且往往脱离现实。楚国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条件好,那么奢华之风也就开始了。

诧异,一个国家的灭亡绝不是一个或几个原因造成的,它较敌国的某部分强大也不能拯救自己的灭亡。
秦之灭楚与灭其余5国有何不同?无非是需要更多兵力与物资,这与自己国家的改革并无直接关系。
古代冷兵器战争,没有太多的军事技术与装备的差距,更多是人数多寡,即所谓每战可否集中兵力多于敌方并歼灭之,再重要就是后勤,这一点古今亦然。
另一个就是国家是否有伟大的目标,楚无统一之意,而秦以扫平6国为要务,胜负已别了,至少在战略与思想上。
政治制度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这是常识。战争是所有的综合,国家与个人,制度与经济,武器与士兵,战略与国策,不是某个因素就一定能影响结果的。
既然要说明问题,恐怕这么个篇幅是无济于事的。

百二秦关终属楚,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8-14 17:28

1:楚国虽大但地广人稀,发展上并无优势。
2:楚国平原无险可守,在地理上不如秦。
3:在内政上秦有商鞅变法,而楚虽有吴起和屈原的改革但都没坚持到底。
4:在人才上秦能吸收六国的人才,如:百里溪、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李斯,而楚国呢?不但不能吸收反之还是它国人才的输送者,如百里溪、张仪本都是有可能效力楚国的。范蠡、文种、伍子胥、李斯则本就是楚人。
5:对本国的人才也不够重视,贤相中好象就只一孙叔敖,申包胥,如屈原这的人才也只能落的个投江而死。
6:大政方针的错误,楚国的历代有作为的君王,如:庄王、威王等好象更热中于做霸主,而并不追求帝业。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8-14 17:28

貌似好像大约我认为还有它的时间太长了,又不怎么改革,内部的斗争攒了这么多年终于在最后爆发了

分析很全面!个人觉得核心因素还是地域环境决定文化。

秦国:外向性文化
1、人口集中在关中平原一小片沿河盆地,资源和人口矛盾突出,需要极复杂的管理体系来进行分配和利用,所以对优秀管理人员的需求相当大。
2、周遭环境恶劣多沙漠荒原,民族冲突多发,使得秦军天天处在军事演习中。
3、秦人历来奋发有为,重视吸收他国的长处和人才。

楚国:内向型文化
1、地大物博,地广人稀,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风光秀美,多修生养性之地,道家人物老庄皆出于斯。
2、军事上,物资充沛,和中原地区多高山大川阻隔可依险自守。
3、人民多自耕农或自给自足的奴隶庄园,不费多少气力就可自给自足。
4、在这种情况下易于迂腐保守,抗拒外来先进事物,拒绝变革。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8-14 17:28

一个国家,如果强邻环伺,就会奋发图强,比如说欧洲诸国,以及战国时的秦国;如果物产丰饶,过于安逸,无论它曾经多么强大,终究要衰落下去,比如说近代的中国,以及战国时的楚国

冲虚居士 2008-08-08 16:57
文化上没有感召力,军事上没有战斗力,政治上没有进取精神,跟近代中国一样,徒然庞大而已......


乱世劲草 2008-08-09 01:26
墨守成规,不思变革!祖宗不足法!楚国虽大而不强,落后也不奇怪了.中国近代何尝不是也这样?


行走着的国故 2008-08-09 22:55
不过我觉得楚国的国民生活要比秦国国民好过得多,秦国虽然在军事上很强大,但是他的国民生活得不一定幸福啊!


成昆 2008-08-14 17:03
南方国家都是这样的。三国的吴,南朝各国,五代十国的南方各国,南宋,南明,都不能统一全国。


绫子 2008-08-14 20:39
楚国不能统一的最大原因应该是缺乏国家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统一的一个前提是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成昆 2008-08-15 10:32
楼上说得对,南方多民族,军心、民心难统一。地大不一定能守着。人多齐心才行。


邹平安 2008-08-15 11:10
我看东周列国志写的楚国好像太野蛮了,而且令尹的权利很大,一旦这个人没有选择好,国家就乱了
作者: 文化大使    时间: 2013-8-14 17:29

火神 2008-08-15 14:45
              其实,楚国文化发展就是这个国家的发展史,楚族自号火神祝融之后,自夏之前中国东夷联盟之后楚族就形成了,不过一直游离于主流之边缘,并没有形成自主的民族,但,他地道的是华夏联盟一员,倒是这个从这个民族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其他一些民族和封国,直到楚季连时,这个民族才正式形成,而此时楚族已从中原游离到华夏的边缘地区,汉江以南,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到夏商时楚族首领仍火师火正,引领人们开春放火烧荒,冬时存火种,且世代为续,而且被封为火神,以此楚族自认为火神之后,到周时封楚熊泽于子男,仍为火师,而此时楚族却被中原各国看作蛮夷,而被蛮夷看成华夏,呵呵,楚族由此点可看成文化的兼容性,自熊通与周王要名号周不给后,自曰,我仍蛮夷也不与中国号,于是自立为王,此为楚武王,楚国为王由此始,历武王文王到成王时,楚已是南方大国,唯文化不与中原相等,成王之时文化发展为最快,最大的特点是,尤喜夏言,不喜楚言,此时楚国已有霸王之资,陈蔡曾等始惧楚,跑到齐国向桓公以求保护,呵呵,而此时楚国出了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思想,抚有蛮夷,以属储夏,而且首创县制,灭国无数,其地由荆地扩大到北至中原东到海南望九疑,西北到汉中西南到黔,且有流传庄侨入滇,始为庄侨王滇,其国车千乘,甲百万,人口千万,地方千里,
                楚国好像太野蛮了,好像秦更为各国所野蛮吧
                历看前面各楼主所说种种,楚国本可望最有可能统一中国,可是没有,我在这里只是想说一下,楚国,楚族,做为中国古民族的一支,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形态,一种文化的符印,楚文化作为中国南方文化的代表,一直流传到今天,今天中国主流文化都是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形成的,当时各国各族都发展出了自已的文化,而后合并而成为并形成为现在的中国主体文化,
                作为火神后裔,我自豪


平阳王 2008-08-27 12:48
        地区性格使然。当地是中国著名的水乡,地区的特点促进了当地文化急速发展也给与此处诸侯的安逸的性格。秦最后的赢家的根据的是西北,使得秦有危机意识。


黄帝陈 2008-08-31 02:50
实际上楚国相当于西亚的波斯,春秋早期,楚国控制了中原核心的郑,宋,陈三国。


其他中原各国相当于希腊。
春秋其他四霸,全部都是是为抗衡楚国而成为盟主的。

当时的国际社会,只有两个称王,一个是周王,一个是楚王。

当然,还有一个称帝的,就是蜀国,并以五色为谥号,后来为秦所继承。


舍下怪草 2008-08-31 15:28
秦国改革军政,田不算多,水很难喝,而且狼多肉少,奈何?打!
楚国自然条件优良,酒足饭饱思什么,诗词歌赋便水到渠成。更是肉多狼少,打什么?内斗!


华夏关云长 2008-08-31 15:51
是啊 南方很少有统一中国的


骠骑大将军 2008-08-31 18:37
楚人沐猴而冠,是一项传统,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做事不大气,无全局观念。只图一时之快,不能混一华夏很正常。


班布尔汗 2008-08-31 19:13
然而,如果把亡楚的责任都推给国王,恐怕也是不公道的。虽然悼王支持变法遂有楚国变法,怀王未能理解屈原以至付出巨大代价,但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适时变法的力量并不取决于君王一人,在楚国反对变法的分明有一个旧贵族阶层。

——————————————————————————————

关键还是国王,赵武灵王、楚悼王为什么失败,秦国为什么成功?就在于国王对守旧贵族的态度,既然要变法,就要不惜代价排除障碍,想要折中,最后只能失败。


水中花 2008-08-31 19:57
引用第29楼行走着的国故于2008-08-09 22:55发表的  :
不过我觉得楚国的国民生活要比秦国国民好过得多,秦国虽然在军事上很强大,但是他的国民生活得不一定幸福啊!

这是没有办法的。国富民穷,国穷民富都是正常现象。地理气候环境也是楚国优越,对于生长其上的国民这是一种无形福利。


成昆 2008-08-31 21:29
大国也有分裂的时候,不一定能统一下去。


金环蛇 2008-08-31 22:15
最重要的原因是楚国比较落后,南方比较落后。


无声哭泣 2008-08-31 22:41
自古北胜于南,是因为北方气候条件变化异常,生活不能保障,于是变法更经常些.南方则安于现状,于是总被征服.


武爱爽 2009-01-16 15:13
楚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兵多将广,君王安图享乐不思进取丧失了斗志,再加上楚国当地有很多蛮夷,后方不稳定如何能统一中国


九天阊阖 2009-01-17 23:59
偏安一隅的思想导致的!楚有屈原而不用,怎能不亡!   "秦有此公,图霸小矣,当王天下!"这就是原因


白小熊 2009-02-01 17:44
由楚国来统一的话 阻力就更大 北方的几个国家就看不起楚国 俗称南蛮


天津历史 2009-02-04 18:28
楚国类似于虚假繁荣,而秦人视战争为升官发财改变命运的机会。


郑信 2009-02-05 18:05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地太大,人太少,又不修路,当然弱咯。核心问题还是交通太不便利,凝聚力太弱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www.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