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标题:
[古今历史]
【走遍中国】之《消失的古国》系列全集
[打印本页]
作者:
湖南草根
时间:
2013-4-11 20:42
标题:
【走遍中国】之《消失的古国》系列全集
下载
(60.13 KB)
2013-4-11 21:01
陕西省韩城梁带村被盗墓贼光顾,为了保护惊现的古墓不被破坏,考古队员进驻韩城梁带村,他们发现梁带村的古墓分布十分密集,数量十分巨大,且属于两周时期。韩城是国家历史名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均出现过诸侯国,而他们的墓地至今未被发现。
考古队员对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19号古墓中竟然发现了带“芮”字铭文的礼器,芮国的器物出现在了梁国!
当棺椁揭开,墓主人的遗体已经完全化作了泥土,但随她下葬的玉器还保存着下葬时的形态,根据陪葬物的种类和数量,人们判断墓主人是位贵妇人。
而26号墓的主人依然是位芮国贵妇,她拥有的陪葬玉器多达500件,身份比19号墓的主人尊贵许多。
梁带村古墓的秘密将随着发掘的进行而被一一破解。
图片附件:
1304032247169bd194981b332b.jpg
(2013-4-11 21:01, 60.13 KB) / 下载次数 716
http://www.caogenleyuan.six168.com/attachment.php?aid=781&k=298394316d5cf88ddf301e750cf7bd01&t=1753198096&sid=fJFcP2
作者:
湖南草根
时间:
2013-4-11 21:13
下载
(123.07 KB)
2013-4-11 21:11
【走遍中国】之《消失的古国》系列全集
【走遍中国】《消失的古国》第一集 古墓乍现
【走遍中国】《消失的古国》第二集 非凡墓主
【走遍中国】《消失的古国》第三集 王后传奇
【走遍中国】《消失的古国》第四集 古国迷雾
【走遍中国】《消失的古国》第五集 再现芮国
图片附件:
1304032247169bd194981b332b.jpg
(2013-4-11 21:11, 123.07 KB) / 下载次数 727
http://www.caogenleyuan.six168.com/attachment.php?aid=782&k=bc37a0b6bf0198f40166e6290a554669&t=1753198096&sid=fJFcP2
作者:
湖南草根
时间:
2013-4-11 21:17
芮国(芮,汉语拼音ruì,同瑞),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前11世纪,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位置在山西省芮城县,另有说法在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南方。并不能算是诸侯国。
周成王在位时正式建立芮国,国君被称为芮伯,曾在周王室担任司徒的职务。
春秋时期,秦穆公灭亡了芮国。《史记·卷005·秦本纪》记载秦穆公二十年(即公元前640年)灭芮国。而《路史》记录了秦穆公二年(即公元前658年)灭芮国的说法。亡国后,芮国君主宗室以国为氏。
版图疆域
周武王封卿士姬良夫于芮(陕西省朝邑县故芮城),周成王时芮伯为司徒,公元前640年亡于秦国。
芮国是从商代晚期便已见诸于史籍并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早期的一个小国,《左传》中记载了春秋早期芮国的一起长达八年的政治动乱事件.《桓公三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传》疏引《世本》:“芮、魏皆姬姓。”当是芮伯姬万的母亲将其逐走,姬万便出奔到同姓的魏国。《桓四年》:“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杜注,“三年,芮伯出居魏,芮更立君。秦为芮所败,故以芮伯归,将欲纳之。”同年,“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水经注·河水》引《纪年》:“晋武公八年(公元前七0八年即鲁桓公四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路史·国名纪》:“桓王十二年冬,(即桓四年),王师、秦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
显然,发生于桓三年的“逐君”是一起恶性的政治事件,姬万被逐后“芮更立君”。幕后的操作者显然系太后芮姜,故事与“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似乎如出一辄,所不同者,芮国正式的国君与郑国不同,他失败了。
芮国的动乱又受到了国际政治势力的重视。次年,秦国便与芮国政变后的新政权发生了战争,只是因为小视这个小国而战败。同年的冬天,在周王室的主持下由周王朝、秦国、虢国三股势力包围了姬万出奔所居的魏国(今山西芮城)。显然是为了扶立姬万和消灭芮的叛乱势力。周王室之所以热心于主持这次政治交涉,很可能是在桓王被郑庄公的军队射伤之后王室尊严扫地,想通过“征伐礼乐”的扶正来巩固王朝威严和维护礼法秩序。
科学技术
今本《竹书纪年》:“(桓王)十三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说明芮伯姬万还得到了戎人的支持。从桓四年到桓八年《传》中不再作此事的交待。而到了《桓公九年》却有“秋,虢仲、芮伯、梁伯、荀候、贾伯伐曲沃”的记载。然而《桓公十年》却才交待“秋,秦人纳芮伯万于芮。”那么,桓九年伐曲沃的芮伯是“更立之君”还是姬万呢?《史记·晋世家》:“晋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可见伐曲沃的这些政治力量是受到周桓王命令和支持的。而桓王所征伐的受芮姜扶立的国君是不可能参与这次军事行动的。因此“芮伯”就是姬万。从桓四年到桓八年之所以不见记载,很可能是当时周、秦、虢再加上戎的支持下已经平叛正位,只是没有归国或进行正位仪式而已。
政治制度
这场政治事件中,秦国第一个干涉,并一直参与正位运动,最终也由秦“纳芮伯万于芮”。秦的势力显然通过这一事件深入渗透到芮国并使之依附。所以《史记·秦本纪》:“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最后,芮国的命运如同其它诸多依附国一样,被所依附者消灭:“(穆公)二十年,秦灭梁芮。”时为公元前[过滤词]一年,鲁僖公十九年。《诗·大雅·公刘》:“芮鞫之即”,郑玄笺:“芮之言内也。”即指水流向内凹处的土地。青铜器铭文如《芮叔宽父簋》(集成4065)、《芮公鼎》(集成2517)等文字中“芮”也作“内”。《后汉书·郡国志》:“芮,短也。”从芮国以地理状态命名的初始含义上看,它最初的地域位置应位于陕东、晋西的河水短凹处平原。《传·昭九年》:“我自夏以后 ,魏、马台、芮、岐、毕,吾西土也。”与芮相邻近的国家,都大致在这一区域。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芮,姬姓,伯爵,国在冯翊临晋县芮乡,今陕州芮城县。(《卷二百六十一、献通考二》)《传·桓三年》杜注:“芮国在冯翊晋县。”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姜姓芮国。《广韵》:“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左传·昭九年》:“魏、马台、芮、岐、毕,吾西土也”中的马台国即有邰氏。《诗经·生民》孔疏引《世本》、《说文》等谓“邰”亦为炎帝之后,姜姓之国。说明“吾西土”并非尽是姬姓国邦。当时的芮、邰是属于姜姓的。清人雷学淇在《竹书纪年义证·武公纪》中说:“盖周之芮在同,殷时之芮在解,<诗>所谓虞芮质厥成也。”其中透露出的是一种信息,即文王时代和武王克殷后的芮不但不是同一个国家,而且地域位置也不大相同。
对外关系
商代河东的芮随着武王克商而消失,在河外则同时出现了姬姓的芮国。周初的姬姓芮国在周王室所受到的重视与巨大政治地位与“质厥成”的那个芮国形成了鲜明对比。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载:“武王时,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卷二百六十一·封建考二》)南方的巢国来向周王朝聘,芮国的君主已受命作咏赞的作品,这与西周芮伯长期扮演的重要辅臣角色相一致。《逸周书·卷十》:“穆王思保位惟难,恐贻世羞,欲自警悟……芮伯稽古,作《训纳》。
王于善暨,执小臣咸省厥躬,作《芮良夫》。”《正义》谓芮良夫即“芮伯也”。《大雅·桑柔》,《小序》:“芮伯刺厉王也。”明刘伯温《郁离子·献马》:“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从武王到厉王几乎整个西周时代,芮伯都活跃于中央王朝政坛之上并对最高王政表达赞扬、警训或批评,还受王命征伐。与文王时诉争田地的姜姓小国芮呈现出很不同的面貌
帝王世系
芮伯良夫(周武王、成王时)
芮伯良夫(周厉王时)
芮伯万(见《左传》桓公三年)
作者:
湖南草根
时间:
2013-4-11 21:31
梁带村古墓与梁国、芮国考
一、梁代村古墓考
梁代村位于韩城市东北部13华里处,东临黄河,北靠沟,南为壕,四周筑有城墙,现存南、西城墙和东、西砖门洞。城内有元代建筑禹王庙。该村278户,1200人,梁姓占80%,是当地梁姓最多的古代村庄,民间流传“西原涝池,下干谷庙,梁带村台子四角翘”。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韩城考古队队长孙秉君告诉记者:在文史之乡司马故里、古老的黄河西岸,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的神秘面纱,于2005年冬被揭开,有中国目前出土的最完整的铜 ,文物考古首次发现实物的建鼓,工艺绝伦的玉器串饰、金镂剑鞘、象牙刀戈、玉雕飞鸟、青铜河鱼,龙纹镂空的精美铜环,铭刻清晰金文的青铜鬲……。这是全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韩城新版“兵马俑”。
梁带村两周遗址和墓葬群,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米,总面积约500亩。2005年4月至12日,考古队在50亩的范围内,就发现西周、东周墓葬103座,车马坑17座。考古专家对其中1座车马坑和3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有众多车、马、狗殉葬的KI车马坑,长5.1米,宽4.2米,清理出马车4辆、马骨架5具、狗2只、4件轭脚饰、2件轭首饰、2套琯、钏;有M19号“甲”字形大型高等级贵族墓,墓道宽4米,长26米,墓室1椁2棺,放有青铜礼器14件,其中4件鼎,4件簋,2件方壶,甗、盘、盖盆、盉各1件,4件厚度不足10毫米的铜 ,14件青铜器,10件直径近20厘米龙纹镂空铜环,4件青铜器上有金文,玉器66件(包括3只传神玉鸟);有M27号“中”字形诸侯墓,南墓道长33米,北墓道长17米,墓室长9米、宽7米,数十件玉器,完整铜 ,大量青铜车马、兵器、漆器建鼓等等。
又据吉英逊(韩城市旅游局副局长兼韩城市博物馆馆长)、高增岳(韩城市文物考古专家)、卫梦龄(原韩城市博物馆馆长)、任喜来(韩城市文物考古专家)介绍:梁带村古墓是陕西地区三十多年来又一次发现的、未经盗扰的周代高等级贵族墓葬。
特别是青铜鬲口沿上铸篆字铭文:“内(芮)公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永享”(13字)、“内(芮)太子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永享”(14字),这一考古发现充分地证明:这就是北芮国的墓地,对于大荔朝邑的南芮国而言,北芮国就在韩城。(参见《渭南日报·龙门特刊》)
二、“梁国”考
《史记》中记载“梁国”之事有8处:
1、《秦本纪》(《史记》184页):“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注[四]〔索隐〕梁,嬴姓。芮,姬姓。梁国在冯翊夏阳。芮国在冯翊临晋。
2、《秦本纪》(《史记》185页):“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注[一]〔正义〕《括地志》云: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少梁古城,古少梁国。《都城记》云:梁伯国,嬴姓之后,与秦同祖。秦穆公二十二年灭之。”
3、《秦本纪》(《史记》189至190页):“二十年,秦灭梁,芮。”注[一]〔正义〕梁、芮国皆在同州。秦得其地,故灭二国之君。
4、《秦本纪》(《史记》190页):“二十二年,晋公子圉闻晋君病,曰:‘梁,我母家也,而秦灭之。’”注[一]子圉母,梁伯之女也。
5、《晋世家》(《史记》1655页):“惠公亡在梁,梁伯以其女妻之,生一男一女。梁伯卜之,男为人臣,女为人妾。”注[二]〔集解〕服虔曰:“圉人,掌养马臣之贱者,不聘曰妾。”
6、《晋世家》(《史记》1655页):“十年,秦灭梁。梁伯好土功,治城沟。”注[一]〔集解〕贾逵曰:沟,堑也。
7、《晋世家》(《史记》1655页):“十三年,晋惠公病,内有数子。太子圉曰:‘吾母家在梁,梁今秦灭之,我外轻於秦而内无援於国。’”
8、《十二诸侯年表》,晋惠公十年为公元前641年,在晋表下方的秦表秦穆公“十九”年(即公元前641年)内记有“灭梁”,与《晋世家》惠公“十年,秦灭梁”。
《韩城文物志》载:在古梁国附近,出土2件提梁陶盆,形状相同,通高20厘米,圆扳直径2厘米,盆高8.5厘米,盆径17.5厘米,其中1件腹部阴刻“祖梁”2个篆字。证明梁姓始祖在韩城。
9、清嘉庆《韩城县志》载:少梁在芝川北,今有东少梁、西少梁二村,即古梁国遗址。
高增岳先生在《古老的韩城》一书中说:‘少梁城的面积约20多平方公里。……梁家城又名杨家城,位于芝川镇东北塬上,东临黄河,北借少梁城北墙筑有一个小土城,南北长205米,东西宽155米,面积50亩,南墙外隔城壕就是黄委高程点。残存的西墙长110米,南墙长75米,夯土层厚15厘米,远不如少梁城的坚实。疑为后人修的寨堡,用于屯兵以监视河东,并非春秋初期的少梁城。”而张胜发在《梁氏源流》一文(《龙门》总第20期)中认为:“当年梁伯所筑的梁家城虽经两千多年风雨剥蚀,人力残毁,仍斑斑点点、断断续续有迹可寻。”究竟谁是谁非?有待今后考古文物证明。
梁伯国存在了近130年,公元前641年前被秦穆公灭掉。史料记载梁伯先后两次到秦国,晋惠公娶梁伯之女,以及秦国灭梁国的情况。查《十二诸侯年表》,晋惠公十年为公元前641年,在晋表下方的秦表秦穆公“十九”年(即公元前641年)内记有“灭梁”,与《晋世家》惠公“十年,秦灭梁”相符合,可见,秦国在公元前641年,灭掉梁是无疑的了。
《正义》引《都城记》注云:“梁伯国,嬴姓之后,与秦同祖。秦穆公二十二年灭之。”从上边摘录《史记》的“十三年,晋惠公病”、秦穆公(即缪公)“二十年”和“二十二年”三处秦灭梁的话,应视为这时秦已经灭了梁国,不能认为是始灭之年。
三、“芮国”考
《史记》中记载“芮国”之事有4处:1、《周本纪》(《史记》117页):“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祗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集解〕《地理志》虞在河东大阳县,芮在冯翊临晋县。〔正义〕《括地志》云:“故虞城在陕州河北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古虞国也。故芮城在芮城县西二十里,古芮国也。《晋太康地记》云虞西百四十里有芮城。《括地志》又云:‘闲原在河北县西六十五里。’《诗》云‘虞芮质厥成。’《毛苌》云‘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盍住质焉。乃相与朝周。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君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履君子之庭。乃相让所争地以为闲原。’至今尚在。注引:《地理志》芮在临晋者,恐疏。然闲原在河东,复与虞、芮相接,临晋在河西同州,非临晋芮乡明矣。”2、《秦本纪》(《史记》184页):“德公元年,……芮伯来朝。”注[四]〔索隐〕芮,姬姓。芮国在冯翊临晋。3、《秦本纪》(《史记》185页):“成公元年。……芮伯来朝。”4、《秦本纪》(《史记》189至190页):“二十年,秦灭梁,芮。”注[一]〔正义〕梁、芮国皆在同州。秦得其地,故灭二国之君。
查《春秋左传注·桓公》(99—100页)有:“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芮音锐,国名。芮国有二:一为殷商时之芮,与虞国为邻,《诗·大雅·绵》所谓“虞芮质厥成”者是也。一为周畿内国,姬姓,尝为王朝卿士,《尚书·序》云:“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此武王时之芮伯也;《顾命》有芮伯,成王时也;《诗·桑柔·序》云:“桑柔,芮伯刺厉王也”,《逸周书》有《芮良夫篇》,则厉王时也。此芮伯万当是其后。据《史记·秦本纪》,秦穆公二十二年灭之。但据《路史·国名纪戊·罗苹》则云“秦灭芮在缪(穆)公二年。”未详孰是。今陕西省旧朝邑县(今朝邑镇)南有芮城,离大荔县治东南五十里,当即古芮国。古彝器有内公簠、内公鼎、内仲子鼎等,“内”即“芮”。魏亦古国名。闵公元年晋献公灭魏者是也。据《方与纪要》,山西省芮城县东北七里有河北城,一名魏城,故魏国城也。芮城县西三十里郑村有芮伯城,当为芮伯万被逐所居之地。《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注》并引汲冢《竹书纪年》云:“晋武公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
《左传·桓公四年》(公元前708年)云:“秋,秦侵芮,败焉,小之也。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左传·桓公十年》(公元前702年)云:“秋,秦人纳芮伯万于芮。”
《辞海·芮城》:县名。在山西省西南端、黄河北岸,邻接陕西、河南两省,同蒲铁路通达境内。汉置河北县,北周改芮城县。中条山耸立县境北部。”
《辞海·大荔》条:县名。在陕西省东部、洛河下游,东隔黄河邻接山西省。秦置临晋县,晋改大荔县,北魏为武乡县,隋改冯翊县,元入同州,清复置大荔县。
从《史记·秦本纪》“梁伯、芮伯来朝”的话分析,梁国、芮国邻国,梁伯、芮伯相随去秦国。芮国应在临晋,即现今的陕西省大荔县。
唐代萧德言等撰写的《括地志》云:南芮乡故城在同州朝邑县南三十里,又有北芮城,皆古芮伯国。”
梁带村出土的青铜鬲,口沿上铸篆字铭文“内公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永享”(13字)、“内太子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永享”(14字)(《春秋左传注》“内”即“芮”),这一考古发现证明韩城市梁带村周围为古代的北芮国。
如果把大荔县朝邑称南芮国、韩城市梁带村称北芮国的话,那梁国就夹在南芮国和北芮国的中间了。《史记·秦本纪》“梁伯、芮伯来朝”的话,就有可能是梁伯与北芮伯相随去秦国了。梁国与北芮国是同时代存在的话,那梁国的范围仅包括今韩城市二十里川道和南塬了,因今韩城市北塬梁带村一带属于古北芮国范围。
四、初步结论
梁带村古墓,根据考古专家鉴定,属两周古墓群。但不排除殷商古墓的可能性,因为有殷商时封的芮国。
梁国都城为少梁,国之范围包括今韩城地域。梁带村103座古墓全部发掘后,不排除发现梁国及梁氏文物的可能性。
芮国有三:一是山西省芮城县的古芮国(即与虞国为邻争地界的芮国,有闲原);二是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的南芮国(与梁国为邻的芮国);三是韩城市昝村镇梁带村的北芮国。
在梁国的领土上发现芮国贵族墓葬。据考证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当时梁国和芮国是友好邻邦,并同与强大的晋国有联姻关系。由于梁国与芮国同在黄河边上,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秦国看到了一点后,先出重兵灭掉了芮国。芮国王族以及贵族逃亡到了梁国(注意并没有逃到晋国)满心希望以及等待晋国帮他们收复失去的国土,没有等到这一天,(后来也没出现这一天)芮国国君并死在了梁国并且埋葬在梁国。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www.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