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标题:
百家讲坛 郝万山讲情绪 郝万山(讲稿 视频 文字 全集)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医大师
时间:
2014-10-18 17:26
标题:
百家讲坛 郝万山讲情绪 郝万山(讲稿 视频 文字 全集)
下载
(210.23 KB)
2014-10-18 18:42
主讲简介: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难治病证和精神抑郁症等的治疗有丰富经验。
著有《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伤寒论理论与临证》。主编《伤寒论理论与实践》、《伤寒论选读》等14部著作。在国内外发表有影响的论文70余篇。主讲并出版《郝万山伤寒论精讲》、《亚健康与养生》、《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等。
内容简介:
人类的情绪就是这样在漫长而精妙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适应环境而逐渐塑造和丰富起来的,美国人丹尼尔·格尔曼,在他的成名之作《情商》一书中说:“情绪对行动的指导作用,在人类进化历史上不断重复出现,情绪就像一个根植于人类神经系统的指令体系,成为人类心灵固有的、自动的反应倾向,对人类生存具有重大的意义”。
没有情绪反应,人类就不可能繁衍到今天。没有情绪反应,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人的行为是由情绪来驱动的,对人来说,情绪的驱动力量是巨大的。这就是情绪对人类生存繁衍的意义。提高情商水平,学会掌控情绪,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塑造健康的体魄,营造充满和谐,其乐融融的家庭,就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就能造就和谐的社会。
缺少情绪调控,家庭成员之间就会摩擦不断,导致家庭如同地狱。同事之间就会相互斗气,导致上班如入炼狱。不仅会在事业上、人际关系上会困难重重,而且会对自己的身心体健康造成无穷无尽的困扰。那么,我们该怎样掌控自己的情绪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从中医文化的角度为我们来说说情绪与健康的方方面面!
图片附件:
3243224.jpg
(2014-10-18 18:42, 210.23 KB) / 下载次数 412
http://www.caogenleyuan.six168.com/attachment.php?aid=8546&k=5e3bc45567e7981192979ae7b535b964&t=1752928750&sid=r9DT8G
作者:
中医大师
时间:
2014-10-18 17:28
百家讲坛 郝万山讲情绪 郝万山(讲稿 视频 文字 全集)
百家讲坛 郝万山讲情绪(一)你能控制好情绪吗?
百家讲坛 郝万山讲情绪(二)都是生气惹的祸
百家讲坛 郝万山讲情绪(三)情“困”断肠人
百家讲坛 郝万山讲情绪(四)女人的重要事
百家讲坛 郝万山讲情绪(五)人会被吓死吗?
百家讲坛 郝万山讲情绪(六)烦人的皮肤病
百家讲坛 郝万山讲情绪(七)莫名其妙的痛
百家讲坛 郝万山讲情绪(八)都是焦虑的错
百家讲坛 郝万山讲情绪(九)远离惊恐发作
百家讲坛 郝万山讲情绪(十)和抑郁说再见
百家讲坛 郝万山讲情绪(十一)有话好好说的秘诀
百家讲坛 郝万山讲情绪(十二)情绪真的会决定人生吗
作者:
中医大师
时间:
2014-10-18 17:58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
情绪可以被分类为与生俱来的“基本情绪”和后天学习到的“复杂情绪”。基本情绪和原始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复杂情绪必须经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能学习到,因此每个人所拥有的复杂情绪数量和对情绪的定义都不一样。
关于“情绪”的确切含义,心理学家还有哲学家已经辩论了100多年。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有20种以上的定义,尽管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承认情绪是由以下三种成份组成的: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2.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3.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由于情绪与情感表现表达极易混淆,比如爱情的满足感总是伴随着快乐,所以在情绪定义中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是辩论争议的重要方面。
情绪被描述为针对内部或外部的重要事件所产生的突发反应,一个主体对同一种事件总是有同样的反应。情绪持续时间很短,产生的情绪包含语言、生理、行为和神经机制互相协调的一组反应。人类的情绪也来自生物性能,特别是在演化中被强化。因为情绪可以为一些远古人类常常面临的问题提供简单解决方法(如产生恐惧并决定逃离)。
许多学派给情绪下的定义反映了这些特点和这类关系。例如,功能主义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时间之间关系的心理现象。(Campos,1983)。阿诺德的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这种体验倾向为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Arnold,1960)。拉扎勒斯提出与阿诺德雷斯的定义:“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Lazarus,1984)。这些定义都标示出情绪对人的需要和态度的关系,阿诺德和拉扎勒斯还指出了情绪依此而具有的特点,诸如体验、生理模式、评价等。
容易和情绪混淆的概念有:
感觉(feelings)个人对情绪的主观认识,更私人化,因人而异。
心情(moods)主体所处在的感情状态,比“情绪”延续时间长,感情波动不如“情绪”强烈。
情感(affect)一个笼统概念,有时包括情绪、感觉和心情,有时可以专指“情绪”。
从古希腊至今,历代思想家都试图在理论上解释情绪的产生。 当代情绪理论多注重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很多独立的理论并不互相排斥,大多数研究人员乐于采纳多种视角,融合各种理论。引起争议的问题主要是认知判断对产生情绪有多重要,特别是和身体反应等其他方面比较。
情绪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生理反应,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种社会表达。情绪是多元的、复杂的综合事件。情绪构成理论认为,在情绪发生的时候,有五个基本元素必须在短时间内协调、同步地进行。
认知评估:注意到外界发生的事件(或人物),认知系统自动评估这件事的感情色彩,因而触发接下来的情绪反应(例如:看到心爱的宠物死亡,主人的认知系统把这件事评估为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负面事件)。
身体反应:情绪的生理构成,身体自动反应,使主体适应这一突发状况(例如:意识到死亡无法挽回,宠物的主人神经系统觉醒度降低,全身乏力,心跳频率变慢)。
感受:人们体验到的主观感情(例如:在宠物死亡后,主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一系列反应,主观意识察觉到这些变化,把这些反应统称为“悲伤”)。
表达:面部和声音变化表现出这个人的情绪,这是为了向周围的人传达情绪主体对一件事的看法和他的行动意向(例如:看到宠物死亡,主人紧皱眉头,嘴角向下,哭泣)。对情绪的表达既有人类共通的成分,也有各地独有的成分。
行动的倾向:情绪会产生动机(例如:悲伤的时候希望找人倾诉,愤怒的时候会做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
积极情绪表现为:和别人握手时,要表现出热情,诚恳,可信和自信。谈话时,要轻松自如,不吞吞吐吐,慌慌张张,没有相互敌视和防范的心理和行为。消极情绪表现为:初次见面时被动握手。接触时距离保持过远。不太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在对方说话时心不在焉地干一些别的事。会话时,相互猜疑,防范多于理解和谅解。
表达层次
一,生理表达
二,外部表达: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三,心里表达
主要特性
一,整体性
二,过程性
三,个体差异性
有关情绪是情感延伸的主流观点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意指情感及其独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一系列行动的倾向。”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情绪”的字面意思是“心理、感受、激情的激动或骚动,任何激烈或兴奋的精神状态”。
情绪与“情感”一词常通用,但有区别。中国大部分的心理学教科书与《心理学大辞典》中都认为情绪与人的自然性需要相联系,具有情景性、暂时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具有稳定性、持久性,不一定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的产生伴随着情绪反应,而情绪的变化也受情感的控制。通常那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满意、喜悦、愉快等;反之则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如不满意、忧愁、恐惧等。
有关情绪不从属于情感的观点。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态度体验”,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有机体反映的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而态度的结构只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显然这一概念是将情绪和情感混为一谈,所以这是一个易使人混淆情绪和情感界限的概念。同时大部分的心理学教科书也都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实际上,这些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较为个体化的幸福、美感、仇恨、喜爱等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的区别。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两者混为一谈都显然不合适的。
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给那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病态者在注射了肾上腺素之后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任务。情感也是一样,比如没有性欲当然不会有爱情的,而当人吃了春药以后,伴随着性欲的旺盛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也就会随之加大了。所以,由不同的 药物刺激引发的行为过程也表明了,情绪和情感显然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尽一致的心理生理过程。
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二)动机功能
(三)组织功能
(四)信号功能
态度和情绪
态度和情绪有相似点,但是二者之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化表现的,主要反映在很多方面的因素,这种因素也是体现出其中差异化的表现的。情绪可以看作是短期态度的体现。态度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态度转变所需要涉及的因素有哪些呢?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学术界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态度平衡理论,然后是态度失调理论,二者研究的方式不同,但是研究的重点确实非常相似的。所以在此过程之中需要把握不同情况下态度转变的差异化体现。
人类有几百种情绪,此外还有很多混合、变种、突变以及具有细微差异的“近亲”。情绪的微妙之处已经大大超越了人类语言能够形容的范围。情绪不可能被完全消灭,但可以进行有效疏导、有效管理、适度控制。
情绪无好坏之分,一般只划分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由情绪引发的行为则有好坏之分、行为的后果有好坏之分,所以说,情绪管理并非是消灭情绪,也没有必要消灭,而是疏导情绪、并合理化之后的信念与行为。
情绪理论
研究人员一直在争论到底哪些情绪属于基本情绪,甚至到底是否存在基本情绪。基本情绪即情感的红、黄、蓝三原色,以此为基础可混合成千上万种的情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人类的确存在少数几种核心情绪。艾克曼指出,人类的4种基本情绪(喜、怒、哀、惧 )所对应的特定面部表情,为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所公认,包括没有文字、尚未受到电影电视污染的人群,这说明情绪具有普遍性。(注意:是喜、怒、哀、惧——喜悦、愤怒、悲伤、恐惧,而不是日常我们所讲的喜怒哀乐)
维度理论
按照情绪状态可将情绪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情绪状态划分来源于情绪维度理论,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他的这种看法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 其三维模式图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则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顶部是八种最强烈的基本情绪:悲痛、恐惧、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每一类情绪中都有一些性质相似、强度依次递减的情绪,如厌恶、厌烦,哀伤、忧郁。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维度。黄希庭认为若撇开情绪所指的具体对象,仅就情绪体验的性质来看,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复杂度。按照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的划分可将情绪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1) 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弥散和持久的情绪 , 也即平时说的心情。心境的好坏 , 常常是由某个具体而直接的原因造成的 , 它所带来的愉快或不愉快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段 , 并且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 影响人的感知、思维和记忆。 愉快的心境让人精神抖擞 , 感知敏锐 , 思维活跃 , 待人宽容 ; 而不 愉快的心境让人萎靡不振 ,, 感知和思维麻木 , 多疑,看到的、听到 的全都是不如意、不顺心的事物。
(2) 激情。激情是一种猛烈、迅疾和短暂的情绪 , 类似于平时说的激动。激情是由某个事件或原因引起的当场发作 , 情绪表现猛烈,但持续的时间不长 , 并且牵涉的面不广。激情通过激 烈的言语爆发出来 , 是一种心理能量的宣泄 , 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来看 , 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平衡有益 , 但过激的情绪也会使当时的失衡产生可能的危险。特别是当激情表现为惊恐、狂怒而又爆发不出来的时候 , 全身发抖、手脚冰凉、小便失禁、浑身瘫软 , 那就得赶快送医院了。
(3) 应激。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指各种过强的不良刺激,以及对它们的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应激反应指所有对生物系统导致损耗的非特异性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应激或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应激原)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物学理论
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 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骼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大脑皮层中执照刺激物的顺序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种系统叫做动力定型,是人学习、习惯和需要的生理基础。
情绪与下丘脑
感受具有先天遗传的个人倾向,影响及情绪、嗜好、美感、欲望、动机等。参与感受活动的结构众多,有大脑边缘叶的扣带回、海马结构、梨状叶和隔区等,有丘脑前核、背内侧核等,有下丘脑的众多核群以及杏仁核等。下丘脑除了具有样本分析产出功能,还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来自于大脑边缘叶的样本激活下丘脑或杏仁核,下丘脑分析产出感受样本,发放到丘脑前核产生感受,还可以通过分泌激素影响意识以及靶器官。
不是所有的样本都能激活下丘脑产生感受,能够激活下丘脑的样本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样本。当大脑分析产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样本后,通过大脑边缘叶的传出纤维发放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析产出感受样本,通过乳头丘脑束发送到丘脑前核,激活丘脑前核合成丘觉,再通过丘脑间的纤维联系发放到背内侧核,产生感受,产生对人和事物的喜好、嗜好、偏爱、欲望、美感、动机以及愉悦和恐惧、兴奋与沮丧等。
下丘脑分析样本的方式与大脑、纹状体、小脑不同,大脑、纹状体、小脑参照分析的模型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建立的,而下丘脑的参照模型是遗传的,即我们一出生后,感受是按照固有的方式分析产出的,因此,我们的感受主要是天生的,当然,也会受到后天环境的一定影响而发生改变,但不会发生本质的扭转。
感受是动力之源。感受是人的力量来源,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或者是外来压力的驱动,都是受个人感受的驱动。感受主要由遗传决定,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嗜好、偏爱都是不一样的。
感受和理性(如觉察和认识)由不同的脑独立产生,相互作用又相互斗争,感受与理性经常是矛盾的,二者相互斗争,互不相让,形成我们常说的矛盾心理。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受理性制约,但在感受强度过大或额叶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导致理性不能占据主导地位,感受控制人的思维和行为,发生精神和行为异常。
产生感受的下丘脑,虽然通过遗传获得了分析模型,不需要通过存储建立分析模型,但可能参与了其他信息的存储功能,特别是大脑边缘叶承担了其他信息的记录存储任务,完成更加重要的记忆功能。
情绪与内分泌
保罗·克莱因金尼和安妮·克莱因金尼综合了以前界定的主要成分,提出了一个定义:情绪是主观因素、环境因素、神经过程和内分泌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支持这一定义,他们提出了以下要点:1)情绪能够产生情感体验,如快乐与否。2)情绪能够激发人们的认知解释,如将情绪归因于自身或环境。3)情绪能引发一系列的体内调节,如心率加快。4)情绪常引起表情行为(笑或哭)、目标指向行为(助人或逃避)和适应性行为(远离危及生存的潜在威胁)。这一定义表明,情绪产生于生物、习得和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
情绪与肠胃菌群
现代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的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到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认知理论
『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于某一情境的变化引起自身状态的感觉。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分化理论
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当人们体验到消极情绪时,免疫系统功能会减弱;而当人们体验到积极情绪时,免疫功能会增强(Salovey, Rothman, Detweiler, & Steward, 2000)。
情绪常产生于人们对环境的评价方式和反应方式[9] (如果按照情绪ABC理论,人们对环境的评价方式即B,人们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即C——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研究者已逐步达成共识,认为情绪的研究离不开动机,而动机的研究也离不开情绪(Frijda, 1988; Lazarus, 1991)。但之前并非如此,在20世纪30-40年代,动机是以需要来界定的。那时的研究者认为,需要能为行为提供动力、能量、方向和维持性。他们完全不考虑情绪的作用。
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动机被看作是由驱力的存在引起的。早期的动机理论认为,驱力为行为提供动力,学习为行为提供方向(Hull, 1943)。驱力论者认为,情绪是动机的副产品,而不是动机的组成部分。如:伯利恩(1960)认为,动机是最佳唤醒驱力,情绪是满足这一驱力的副产品。根据驱力理论,行为的维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习得的。如根据阿姆泽尔(1958,1972)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行为的维持性是由与挫折相联的刺激的对抗性条件作用引起的。这里的挫折是一个完全限定的情绪概念,主要是指未能获得奖赏所引发的情绪。
到了20世纪60年代晚期及70年代早期,心理学家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动机。动机和需要是理论的核心,“需要”的内涵则与20世纪30-40年代完全不同。需要只是引发行为的倾向,目标和威胁才是行为的原因:目标是积极的诱因,而威胁是消极的诱因。
虽然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以目标来解释动机的理论较具影响。但对于很多理论家而言,尽管目标和威胁能够直接引发行为,但不足以维持长期行为。在对长期行为的研究表明,区分人们行为的维持性的,是情绪。那些在面临威胁和困难时保持乐观的人会维持原有行为,而那些悲观和自我怀疑的人常会放弃自己的目标(Seligman, 1990)。
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当代理论家都认为情绪在动机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使得这些心理学家开始重视情绪的自我调节。如班杜拉(1991)指出,“天资和它(情绪)的发挥一样重要”。他认为,为了实现目标,人们需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调控自我怀疑(Bandura, 1997)。
说情绪,我们每个人都逃不了干系。情绪的发展和变化是我们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产生的。情绪在制约人,也在成就人,还在损害人,不同的情绪有着不同的生活。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拥有我们自己需要的情绪,使情绪获得应有的表达和展示。所以,我们必须对情绪作出真正的了解,知道它的种类和对人的利害。
我们不仅需要积极的情绪,还需要消极的情绪;不仅需要克制,还需要发泄;不仅需要防御,还需要利用。知道情绪是我们为人做事乃至成败的重要因素,我们只有挖掘积极情绪和善待消极情绪,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管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情绪与颜色关系
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研究表明,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英国伦敦有一座桥,原来是黑色的,每年都有人到这里投河自杀,后来,将桥的颜色改为黄色,来此自杀的人数减少了一半,充分证实了颜色的功能。
脑切除实验
1892年高尔兹发现切除大脑皮层的狗变得十分凶猛。1925年卡农等人对切除大脑皮层的猫进行了经典研究并确定了“假怒”动物标本的手术方法。1934年巴德把“假怒”一词引入生理心理学中。他指出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行为表现: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故称此行为 “假怒”。其脑机制是:只要破坏边缘皮层、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解除,下丘脑机能亢进就会出现“假怒”,对于这些实验事实,生理心理学界广为接受的观点是,下丘脑在情绪的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情绪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研究
由于批评声音强烈,詹姆士-兰格理论在20世纪前期沉寂下来,直到一些神经学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该理论。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即使没有大脑皮质参与,人也可以产生情绪(即没有自主意识、没有认知的情况下)。生理变化伴随着情绪产生,调节制约人们对情绪的感受,但是并不直接造成情绪。情绪也可以反过来导致生理变化,并产生包括战斗、逃跑、抚育在内的适应行为。
神经解剖学家发现,哺乳动物大脑中有三个独立的神经回路,分别控制三种情绪反应:
产生积极行为的系统:产生快乐情绪,使动物乐于探索周围的世界。
产生战斗或逃跑反应的系统:产生恐惧或愤怒,使动物判断迎战或逃跑。
产生消极行为的系统:产生焦虑,使动物行为僵硬、消极。
有十分充足的证据证明,愤怒、恐惧、悲伤、厌恶四种情绪各自有独特的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这是因为这四种情绪能激发出特定的行为,并且这些本能行为和生存息息相关(如愤怒使人心跳加快、体温上升,可以提高战斗力)。
研究也发现,八种基本情绪和神经递质水平也有关系。例如愤怒是低血清素、高多巴胺、高去甲肾上腺素综合作用产生的。羞愧的时候这三种神经递质水平都比较低。兴奋、感兴趣的时候,这三种神经递质水平都提高。
当左边的前额叶皮层受刺激活跃时,人会产生正面情绪。在实验中,美好的画面会让这一区域更活跃,反之亦然。即人为刺激实验者的左边前额叶皮层时,中性甚至负面的画面也看起来更美好。一些学者曾猜想过,愤怒作为负面情绪会让右侧前额叶皮层更活跃。然而事实证明,愤怒会激活人的左前额叶皮层,即带给人更多积极感受。
调节
情绪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及行为。当出现不好的情绪时,最好加以调节,使情绪不要给自己的生活及身体带来坏的影响。
1.用表情调节情绪,有研究发现,愤怒和快乐的脸部肌肉使个体产生相应的体验,愤怒的表情可以带来愤怒的情绪体验,所以当我们烦恼时,用微笑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可能是个很好的选择。
2.人际调节,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他的社会属性,当情绪不好时,可以向周围的人求助,与朋友聊天、娱乐可以使你暂时忘记烦恼,而与曾今有过共同愉快经历的人则能引起你当时愉快的感觉。
3.环境调节,美丽的风景使人心情愉悦,而坑脏的环境会使人烦躁。当情绪不好时可以选择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在完美的大自然中,心情自然而然会得到放松。还可以去那些曾经开心过的地方,记忆会促使你想起愉快事情。
4.认知调节,人之所以有情绪,是因为我们对事情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每件事情不同的人观点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认知,来改变我们的情绪。比如说在为了每件事儿烦躁时,可以对事情进行重新评价,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改变我们刻板的看问题方式。
5.回避引起情绪的问题,如果有些引起情绪的问题我们既不能改变自己的观点又不能解决,就可以选择逃避问题,先暂时避开问题,不去想它,待情绪稳定时,再去解决问题,而且有时候问题的解决方案会在从事其他事情时不经意的想出来。
表达
一,认识情绪
二,及早处理情绪
三,把握契机,表达情绪
四,清楚、具体地分享情绪
管理方法
1,心理暗示法
2,注意力转移法
3,适度宣泄法
4,自我安慰法
5,交往调节法
6,情绪升华法
意义
1,有效的情绪管理是推动学业成功的“发动机”
2,有效的情绪管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3,有效的情绪管理是身心健康的“护航者”
4,有效的情绪管理是良好性格的“塑造者”
敌意
专家发现:“敌视情绪”引发的焦虑、悲观每上升1%,患心脏病的危险就增长6个百分点。因为“敌视情绪”长期郁积会破坏男性身体的免疫系统,更能对心脏系统产生压力,严重的还会导致心脏受损。
制“敌”有方:修炼心性,心态平和地与人合作,要知道懂得成全别人才能成就自己。
季节性
被医学家称为“季节性情绪失调”是指因天气变化而产生的情绪疾病。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射时间短,万物萧瑟的景色,这时,对环境和气候格外敏感的男人就会出现情绪低落,极度疲倦,嗜睡和贪吃及对所有事情都失去兴趣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机体正常功能衰退。
应对方法:锻炼及按摩,拒绝单一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享受阳光和参与户外活动。并提高室内自然光线及充分享受冬季的乐趣,比如炉火、书本和音乐。
愤怒
吃的量多了,与能量代谢有关的B族维生素就会消耗得多,而维生素B1缺乏会使人脾气暴躁、健忘。B3缺乏与焦虑有关,B6的不足则导致思维能力下降。另外,肉类吃多了,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就会升高,也更容易使人发怒。
制怒剂:玫瑰花泡茶或山楂单泡饮用,适量饮用啤酒。
作者:
中医大师
时间:
2014-10-18 18:00
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是指了解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和心理倾向,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直觉能力。 自我觉察,即当自己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够察觉,它是情绪智力的核心能力。
1. 缠绵的情意。
南朝 梁江淹《泣赋》:“直视百里,处处秋烟,阒寂以思,情绪留连。” 唐韩偓《青春》诗:“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 秦 楼,光阴负我难相偶,情绪牵人不自由。” 宋晏几道《梁州令》词:“南桥杨柳多情绪,不系行人住。”
2. 泛指感情。
叶圣陶《母》:“一位姓 文 的是个富于情绪而又偏于直觉的,伊常有说不出的忧愁,又常常有莫可名的喜悦。”
3. 心情,心境。
唐司空图《寓居有感》诗之三:“客处不堪频送别,无多情绪更伤情。” 宋丘崈《洞仙歌·赋金林檎》词:“镇独自黄昏怯轻寒,这情绪年年,共花憔悴。” 清纳兰性德《霜天晓角》词:“若问看花情绪,似当日,怎能彀?”叶圣陶《晓行》:“我听了这一段叙述,心里起一种憎恨的情绪。”梁斌《红旗谱》五三:“情绪不好的时候,一看革命小说,就壮起胆来。”
4. 情况;端绪。
唐程长文《书情上使君》诗:“县僚曾未知情绪,即便教人絷囹圄。”
5. 犹劲头。
谢觉哉《机关妇女的学习》:“《中国妇女》社记者说,机关团体的妇女,不论是职员或非职员,绝大部分的学习情绪很好。”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三章:“惊人的集体力量使他情绪高涨极了。”
6. 指不正当或不愉快的情感。
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第一章:“回来后,它也跟人一样会闹情绪,对所有的人都不服从。”康濯《水滴石穿》第五章:“呃呃,可得先跟 申玉枝 谈谈,安定安定她的情绪呢!”
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你对情绪的一些自我管理的能力。“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适当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
在这里,问渠心理网整理了一下,情绪管理能力的几个方面:
一、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
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是指了解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和心理倾向,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直觉能力。 自我觉察,即当自己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够察觉,它是情绪智力的核心能力。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够监控自己的情绪以及对经常变化的情绪状态的直觉,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领悟力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具有这种对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或者说不认识自己的真实的情绪感受的话,就容易听凭自己的情绪任意摆布,以至于做出许多甚遗憾的事情来。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认识你自己”,其实道出了情绪智力的核心与实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现,人们在处理自己的情绪与行为表现时风格各异,你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哪种风格的人。
二、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是指控制自己的情绪活动以及抑制情绪冲动的能力。情绪的调控能力是建立在对情绪状态的自我觉知的基础上的,是指一个人如何有效地摆脱焦虑、沮丧、激动、愤怒或烦恼等因为失败或不顺利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当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低下时,就会使自己总是处于痛苦的情绪旋涡中;反之,则可以从情感的挫折或失败中迅速调整、控制并且摆脱而重整旗鼓。
三、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
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是指引导或推动自己去达到预定目的的情绪倾向的能力,也就是一种自我指导能力。它是要求一个人为服从自己的某种目标而产生、调动与指挥自己情绪的能力。一个人做任何事情要成功的话,就要集中注意力,就要学会自我激励、自我把握,尽力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潜力,这就需要具备对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够对自己的需要延迟满足,能够压抑自己的某种情绪冲动。
四、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
这种觉察他人情绪的能力就是所谓同理心,亦即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设想。愈具同理心的人,愈容易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也愈能觉察他人的情感状态。
五、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处理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是指善于调节与控制他人情绪反应,并能够使他人产生自己所期待的反应的能力。 一般来说,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是否被社会接纳与受欢迎的基础。在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重要的是能否正确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情绪情感,因为,一个人的情绪表现会对接受者即刻产生影响。如果你发出的情绪信息能够感染和影响对方的话,那么,人际交往就会顺利进行并且深入发展。当然,在交往过程中,自己要能够很好地调节与控制住情绪,所有这些都需要人际交往的技能。
情绪管理方法
情绪管理(Emotion Management)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这个名词最先由因《情绪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一书而成名的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 提出,认为这是一种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内在的感受,但是我们能够通过其外显的行为或生理变化来进行推断。意识状态是情绪体验的必要条件。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情绪是信心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信心中的外向认知、外在意识具有协调一致性,是信心在生理上一种暂时的较剧烈的生理评价和体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意指情感及其独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一系列行动的倾向。”
情绪不可能被完全消灭,但可以进行有效疏导、有效管理、适度控制。
情绪无好坏之分,一般只划分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由情绪引发的行为则有好坏之分、行为的后果有好坏之分,所以说,情绪管理并非是消灭情绪,也没有必要消灭,而是疏导情绪、并合理化之后的信念与行为。这就是情绪管理的基本范畴。
情绪管理,就是用对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绪,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放松自己的情绪。
简单地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其核心必须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是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情绪的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制情绪,而是在觉察情绪后,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有心理学家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样说,情绪固然有正面有负面,但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情绪本身,而是情绪的表达方式。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当的情绪,就是健康的情绪管理之道。
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情绪就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人们形成的否定情绪和情感往往只是短暂的,痛苦一阵以后,强烈的体验随着刺激的消失而消失。
情绪的长期压抑对个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因人而异。
情绪最基本的4种表现: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痛苦是最普遍的消极情绪。
“心境”是微弱、持久,具有沉浸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猛烈爆发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不断学习解决生活、工作和人际活动能力的人,他们的压力少,情绪也比较稳定、成熟。健康方面——愿意运动,注意饮食和生活。人际方面——能包容、互相支持和关爱。工作方面——不断求知和学习,不浪费时间,做有效的时间管理。生活的情趣——情趣和乐观。
第一、体察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例如:当你因为朋友约会迟到而对他冷言冷语,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做?我现在有什么感觉?」如果你察觉你已对朋友三番两次的迟到感到生气,你就可以对自己的生气做更好的处理。有许多人认为:「人不应该有情绪」,所以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的情绪,要知道,人一定会有情绪的,压抑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学著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第二、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再以朋友约会迟到的例子来看,你之所以生气可能是因为他让你担心,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婉转的告诉他:「你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我好担心你在路上发生意外。」试著把「我好担心」的感觉传达给他,让他了解他的迟到会带给你什么感受。什么是不适当的表达呢?例如:你指责他:「每次约会都迟到,你为什么都不考虑我的感觉?」当你指责对方时,也会引起他负面的情绪,他会变成一只刺猬,忙著防御外来的攻击,没有办法站在你的立场为你著想,他的反应可能是:「路上塞车嘛!有什么办法,你以为我不想准时吗?」如此一来,两人开始吵架,别提什么愉快的约会了。如何「适当表达」情绪,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的体会、揣摩,更重要的是,要确实用在生活中。
第三、以适宜的方式纾解情绪。纾解情绪的方法很多,有些人会痛哭一场、有些人找三五好友诉苦一番、另些人会逛街、听音乐、散步或逼自己做别的事情以免老想起不愉快,比较糟糕的方式是喝酒、飙车,甚至自杀。要提醒各位的是,纾解情绪的目的在于给自己一个理清想法的机会,让自己好过一点,也让自己更有能量去面对未来。如果纾解情绪的方式只是暂时逃避痛苦,而后需承受更多的痛苦,这便不是一个适宜的方式。有了不舒服的感觉,要勇敢的面对,仔细想想,为什么这么难过、生气?我可以怎么做,将来才不会再重蹈覆彻?怎么做可以降低我的不愉快?这么做会不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根据这几个角度去选择适合自己且能有效纾解情绪的方式,你就能够控制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来控制你!
调整情绪的方法
当今由于社会以及生活的种种压力,如今情绪低落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问题。其实情绪与压力是可能通过某种方式来控制的,适当的方法将能把问题的影响减至最低。下面微心理就来分享一些调整情绪低落的方法!
1、参加锻炼体育锻炼能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心理变化。较适宜的运动项目有慢跑、户外散步、跳舞、游泳、练太极拳
2、走亲访友找知心的、明白事理的亲友,向他倾吐心里话。这样可减轻心理压力和痛苦。
3、反省人生当你为一件事痛苦得难以自拔,不妨对自己大喝一声:这样痛苦就能解决问题吗?生命太短促了,还有多少事情要做……豁然猛醒,也许能控制住低沉的情绪。
4、奋发工作一旦潜心事业,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便能使人忘记忧伤和愁苦。
5、往事淡忘反思昨天,汲取教训,更好地把握今天是必要的。但过后就要丢掉和忘却。
6、乐观幻想有些人遭受了一点挫折,便好像戴上了厚厚的墨镜,凡事总往坏处想。克服的方法是,宁作乐观的幻想,不作消极的猜度。
7、少有欲望有的人心境平和,少有欲望,便自然少了那些无谓的忧愁和烦恼。
8、改善营养丰富的维生素B有助于改善情绪,这样的食品有全麦面包、蔬菜、鸡蛋等。
情绪心理学
情绪心理学是研究情绪的科学,包括快乐与悲伤、期望与失望以及爱恋与淡漠、愤怒与恐惧、忧郁与焦虑等情感变化的奥秘。
“情绪是多成分组成、多维量结构、多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而同认知交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动机力量。”只要把情绪的成分、维量、整合水平、适应作用、通讯功能,以及同认知和人格的关系揭示出来,就有可能对情绪心理学这一独具特色的心理现象作出解释。至少在当前的科学水平上,人们能为情绪之谜打开一个窥测它的奥秘之门,为进一步探索铺筑一条可行的路。
情绪与认知不同,它似乎与个体的切身需要和主观态度联系着。从这种联系中可以引申出情绪的两种特殊存在形式,其一为内在状态或体验,其二是外显表情。这是认知过程所不具有的特征。因此,情绪与认知是带有因果性质和互相伴随而产生的。情绪可以发动、干涉、组织或被破坏认知过程和行为;认知对事物的评价则可以发动、转移或改变情绪反应和体验。
作者:
快乐随风
时间:
2017-6-30 13:25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www.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