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标题: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 贾英华(讲稿 视频 文字 全集)
[打印本页]
作者:
天之骄子
时间:
2014-11-21 22:46
标题: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 贾英华(讲稿 视频 文字 全集)
下载
(136.28 KB)
2014-11-22 00:03
主讲简介:
贾英华,男,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传记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主席,晚清史研究学者。自青年时代起,贾英华利用业余时间自费采访了三百多位与末代皇帝溥仪有关的人士,获得了数千万字的文献资料和几百小时的录音、录像资料,并制作了珍贵的文献纪录片,同时也搜集了几百件与晚清历史有关的文物和资料。贾英华曾为末代皇帝溥仪捉刀题写墓志,著有《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末代皇弟溥杰传》、《末代皇叔载涛》、《末代太监孙耀庭传》等与末代皇族有关的纪实文学著作,受到国内外几百家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评价。
节目介绍:
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逊位时只有六岁,到了1922年,仍然居住在紫禁城里的溥仪已经十六岁,他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因此,他的婚事成为皇族的头等大事。
因为此时溥仪还保留着宣统帝号,还是名义上的皇帝。所以,皇族理所当然地按照选历来挑选皇后的程序开始筹办相应事宜,各界官宦也希望攀龙附凤与皇上结亲。虽然皇族当中有很多人热衷于此事,但作为婚事主角的溥仪却对此毫无兴趣,经过宫里宫外的联手推动。最终,溥仪不但迎娶了一位皇后婉容,同时还拥有了淑妃文绣。
那么,当年的皇后候选人还有哪些人?婉容和文绣之间又有过怎样的明争暗斗?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又是谁呢?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晚清史研究学者、作家贾英华先生,带您回望跌宕历史,为您揭秘皇族变迁,敬请收看《末代皇族的新生》上、下部。
图片附件:
360截图20141121225811300.jpg
(2014-11-22 00:03, 136.28 KB) / 下载次数 511
http://www.caogenleyuan.six168.com/attachment.php?aid=8659&k=94d0b3b4492479b9deade89610e84b93&t=1752928212&sid=rRcFMP
作者:
天之骄子
时间:
2014-11-23 17:30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 贾英华(讲稿 视频 文字 全集)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一)远去的皇族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二)传奇皇叔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三)皇叔御前出丑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四)清宫无间道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五)皇家有“高人”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六)辫帅复辟内幕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七)溥仪大婚秘闻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八)惊别紫禁城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九)后妃争位战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十)惊别紫禁城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十一)皇族的变迁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十二)皇弟的婚姻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十三)皇兄与难弟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十四)潦倒的皇亲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十五)溥仪的再度姻缘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十六)皇叔的立场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十七)流浪的皇妹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十八)“格格”创业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十九)私立的皇子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二十)扫帚大叔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二十一)皇家团圆饭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二十二)走向新生
作者:
天之骄子
时间:
2014-11-23 17:39
■溥仪篇
溥仪说自己是“困龙”
溥仪这个人一生很复杂,他被特赦后,有些地方被人为过分拔高了。他曾和李淑贤聊天说,自己是一条“困龙”,这是首次公开披露,也许他没有意识到皇权灭亡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仅把这看成是个人命运不佳。溥仪一生迷信,晚年仍然如此,出门不踩蚂蚁,还常在院中喂蚂蚁。客观地看,一生曾三次称“帝”的溥仪,在新社会被改造成了公民,也实属不易。
溥仪一生都生活在高墙中,先是故宫,后来成了日本人傀儡,以后被前苏联囚禁,又被关押在抚顺,特赦后,他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感到很高兴。但和李淑贤的婚姻又让他陷入了“围墙”中,溥仪无法过正常的夫妻生活,李淑贤多次要求离婚,当时政协秘书处处长连以农做了很多工作,溥仪结婚拍成了纪录片,在世界上影响很大,如果离婚,会产生不良影响,连以农劝李淑贤成为溥仪“生活上的保卫者”。周总理也找他们做工作,说:没有孩子不要紧,我也没有孩子,全中国少年儿童都是我的孩子。
周总理帮助溥仪找工作
特赦后,安排工作遇到困难,溥仪说自己和御医学过,平时也给别人和自己开方子,可以当医生。
总理说:你倒敢给人看,治死了人,怎么办?后来溥仪说自己对故宫熟悉,可以当导游,周总理也不同意,怕造成群众围观,还可能带来安全问题。当时台湾正宣称“反攻大陆”,社会上传言要绑架溥仪。总理考虑再三,看溥仪有一张在监狱浇花的照片,就让他先到北京植物园工作,一年多以后安排到政协。总理两次否决溥仪工作,这也是首次公开披露真相。
溥仪连病带吓而死
溥仪临终前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没有被抄家,但红卫兵几度“拜访”,也有一些红卫兵是保护他的,这给他带来很大惊吓,此外他原来的“皇妃”李玉琴在老家挨整,被人说成是封建残渣余孽,她说自己也是受害者,当年进宫后溥仪给她定了21条规矩,折磨她。
溥仪在伪满洲国时,曾让下人殴打孙博元,结果把他打死了,“文革”时他的哥哥孙博盛旧事重提,不断写批判信给溥仪,要他偿还人命。在这样的背景下,溥仪不敢给自己招祸,于是李玉琴和她的嫂子杜小娟就整天到医院来,甚至想让红卫兵揪斗溥仪,把溥仪吓得够呛。最终溥仪让溥杰代写了。
溥仪的生日是假的
这也是首次公开披露的事实,溥仪一般对外宣称的生日是假的。
他真正的出生地点是在醇王府的思迁堂东里间,时间是光绪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906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午时,和道光的祭日是一天,因为清代皇帝讲究避讳,他与前朝的皇帝去世的日子“相冲”,所以隐瞒真实生日,改成了正月十三,在《我的前半生》出版之前是没人知道这个事情的。
清代以喇嘛教为国教,皇帝都有替身(也叫替僧),要同年同月同日生,替他出家。溥仪的替僧叫孙虎,随便出入宫禁,一般宫中没人敢惹他。
还有两件史实内幕首次公开披露:袁世凯当年曾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溥仪,如果成功,中国历史的格局会发生改变。
此外,孙中山是否见过溥仪的父亲载沣曾经颇有争议,但这是事实,孙中山拜会了载沣,还赠给载沣一张签名照片,载沣回赠了两坛酒,以后想回拜孙中山,袁世凯从中阻拦,他怕他们二人联手,那样对他就非常不利了。结果两人只见了这一面。
■溥杰篇
与溥仪一生关系微妙
溥杰与溥仪一生是难兄难弟,但关系一直很微妙。溥杰娶了嵯峨浩,这是一桩政治婚姻,有人说嵯峨浩是日本间谍。按当时《帝位继承法》,皇帝死了,弟弟继任,弟弟死了,儿子继任。这就是说,如果日本人杀掉溥仪兄弟,那么继位的将是嵯峨浩的儿子。
嵯峨浩临产时,溥仪非常恐惧,生怕是男孩,出人意料的是,嵯峨浩和溥杰之间产生了真正的爱情。溥杰在抚顺时,他和嵯峨浩的大女儿慧生给周总理写信,总理看了信很感动,批准嵯峨浩与溥杰书信往来,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一个囚犯可以和境外人员书信往来。
对于嵯峨浩,溥仪一直不接受,在抚顺多次劝溥杰中断与嵯峨浩的关系,溥仪被特赦前,专门找溥杰谈话,认为他中了美人计,失去中国人的立场。当时溥杰大女儿在日本自杀,溥杰闻讯非常痛苦,对溥仪这些话很反感,兄弟二人从此反目。
溥仪临终承认了嵯峨浩
周总理曾征求溥仪的意见,是否让嵯峨浩回来,溥仪坚决不同意。但总理最终力排众议,批准嵯峨浩与溥杰团聚,这让溥仪对溥杰的偏见更深了。以后,嵯峨浩多次给溥仪送点心食物等,溥仪一概不吃,直接倒掉。
溥仪临终前,嵯峨浩给他送了碗鸡汤面,溥仪此时历经了世态炎凉,特别是遭遇了亲人的背叛,心情极度压抑。嵯峨浩十多年如一日,在这个时候仍来看望他,溥仪非常感动,吃了一点面条,表示与嵯峨浩尽释前嫌。
溥杰不敢使满文印章
溥杰学的是宋徽宗的瘦金体,字写得很漂亮,很多人慕名求字。但他二妹金欣如却开玩笑地说,他不是书法家,因为溥杰不会“悬腕”,所以写不了大字,平时书画活动一概不参加,别人求字,多数只在家里写,写的时候手腕下垫上厚厚的书。我曾为此向溥杰求证,溥杰哈哈大笑,谦逊地说,“二妹说得对”。
溥杰不会说满文,虽然学过,但据他说,他只记住了一个词,就是萨其玛(一种满族的食品)。他后来去日本访问时,人家送给他一方印章,上面有他的头像以及满文、英文名字。溥杰有时用这方章,他说他有两方满文印章,但不敢用,因为不知道哪边该朝上,而这方图章有头像,不会用错。
溥杰规矩少
满人规矩大,但满人很有家教,尤其是皇族。他们对陌生人会保持一定距离,但一旦信任你了,就会真诚地交往。溥杰这个人没什么架子。原来有一家小餐馆,后来改叫满福楼,老板不认识溥杰,生闯,让溥杰为他们题字。溥杰想了想,还是给人家写了,还成了朋友。
一般熟人找溥杰求字,他来者不拒,据他自己说,他画比书好,他的画都是仿宋代的,很少画。如今,许多导演都盯上了“末代皇弟”溥杰这个影视题材,溥杰一生很传奇,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都找过我,据说电影本子早几年就已经由著名作家刘恒改编完,还翻译成了日文。
溥杰晚年想写自传,一个日本著名作家愿意帮助他,溥杰怕日本人胡说八道,没同意这件事。
溥杰没吃过满汉全席
皇家究竟吃什么,很多人非常关心,但溥杰说,其实宫廷菜没有一样是外面没有的,只是做得相对精细一点。至于满汉全席,溥杰表示:“也许我孤陋寡闻,我是没吃过,溥仪也没吃过。”
所谓满汉全席,在清中前期应该没有,因为清人马上得天下,后来专门立了一通“下马必亡碑”,以提醒后世子孙不能贪图安逸,这个碑原在北海,后来被移到中南海紫光阁院内。清代有千叟宴,到光绪之后已经请不起了,只能凑几十个老人,叫“百叟宴”。
清朝到光绪时,虽然名曰每餐100多个菜,但那是吃一看二眼观三,远一点的菜是头天的,都有味儿了,皇帝真正吃的也就是周围的几个菜。到溥仪宫内时,改成一大炕桌加一小炕桌,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丰盛。
溥仪这个人一生很复杂,他被特赦后,有些地方被人为过分拔高了。他曾和李淑贤聊天说,自己是一条“困龙”,这是首次公开披露,也许他没有意识到皇权灭亡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仅把这看成是个人命运不佳。溥仪一生迷信,晚年仍然如此,出门不踩蚂蚁,还常在院中喂蚂蚁。客观地看,一生曾三次称“帝”的溥仪,在新社会被改造成了公民,也实属不易。
我为溥仪写墓志
一夜看完《我的前半生》
贾英华,北京人,自幼生长在东四九条口,这是 “西富东贵”中“东贵”的精华所在。从一条到十二条,每条都有故事,名人故居颇多。九条里有梅兰芳故居,梅孟之恋即在此发生,绑架梅兰芳的大学生被砍头后,就挂在九条胡同口的电线杆子上。八条有叶圣陶、唐生明、朱海北以及溥仪的婶子、溥仪老师朱益藩故居,七条有《苦菜花》作者冯德英故居,张挺(溥仪曾送他到日本留学)也曾住这里。著名作家浩然曾住在十条口,十一条还有个太监聚居的小庙,贾英华少年时,顺德成油盐店里的老太监经常坐在台阶上讲述宫中的往事。
初中时,贾英华的一个同学住在霞光街,与裕容龄(慈禧御前女官)同院,贾英华仍记得荣龄“皮肤很白,鹤发童颜,有非凡的风度”。
“文革”开始,贾英华不过十三四岁,在鼓楼红卫兵司令部,他看到一本抄来的《我的前半生》,他借了出来,用一晚上的时间看完了,惊叹世界上竟有这么有意思的书。一个红卫兵对他说:“那个‘小皇上’就住西直门。”西直门与鼓楼,不过几箭之远。
“娘娘”要收他做义子
1967年,溥仪辞世,1970年,溥仪夫人李淑贤搬到了东四八条。大家都管她叫“娘娘”,她住的那个院子很大,胡同的防空洞口修在那里,大家都去看,但她和谁也不多来往,走路都低着头。贾英华的母亲在街道人缘好,有点儿文化,李淑贤最喜欢和她交往。李淑贤第一次来贾家,是来送两碟她炒的南方菜,李是杭州人,菜放了很多糖,瓷盘上盖着青花碗。
二十二三岁时,贾英华因肾炎病休在家,李淑贤每天早晨5点带他坐头班公交车去广安门中医院看病,李淑贤认识名医蒲辅周,蒲一直给周总理看病,总理曾介绍他给溥仪治病(溥仪后来死于肾癌),当时蒲辅周已去世,但有了这层关系,蒲的弟子陈大夫为贾英华治疗。当年蒲辅周为溥仪治病时,陈大夫就在一旁辅助。
此后,贾英华看完病就在李淑贤家里玩,门钥匙、大衣柜钥匙都是贾英华配的,连溥仪的抚恤金几乎每月都是贾英华代领。溥仪生前住在西直门东观音寺,去世后李淑贤把一些“破书”卖了废品,其中有溥仪的部分日记。后来她搬到东厂胡同,与杜聿明住一个院。杜聿明与溥仪生前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常来看李淑贤,他的夫人曹秀清对此很不满意,发生了矛盾。政协只好为李淑贤在东四八条安排了两间北房。
贾英华看到剩下的溥仪日记非常散乱,就重新整理了一下,并将破损的书页和溥仪手稿粘贴整齐。李淑贤多次提出收贾英华为义子,但贾的母亲不同意,贾英华身体又不太好,就劝李淑贤改收贾英华的弟弟为义子。但李淑贤嫌贾英华的弟弟脾气不好,这事不了了之。但两家关系仍非常密切,1976年地震时,李淑贤与贾家住一个地震棚。
一口气忍了10年
1977年,周总理逝世一周年时,李淑贤偶尔讲起总理生前对溥仪的关怀,贾英华专门做了多次访谈,1980年,这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战地》和《新华文摘》等媒体上,这是双方第一次合作署名发表文章。以后,贾英华和李淑贤应《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编辑部负责人周雷约请,准备撰写《末代皇帝的后半生》。贾英华跑了几家医院,调出溥仪的病历档案,摘抄了相关内容,加上写作提纲、采访线索等,共5万多字。被当时东北一家杂志前来约稿的记者“取走”,但这个记者拿走这些手稿之后,不久竟以他名义单独发表。数年后双方为此对簿公堂。那个记者曾说,贾英华只有初一的文化水平,不具备著书立说的能力。这话深深地刺痛了贾英华,他下决心要写出“后半生”。此后10年间,他毅然从头下苦工夫积累史料,先后采访了300多名与溥仪有关系的人,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10年多,他北到长春、南到广东,东到蓬莱,甚至访英期间,他也去英国图书馆查阅庄士敦的史料。
当时贾英华在八王坟北京热电厂工作,每周只休息一天,他利用晚上和全部节假日的时间采访,10年跑遍了北京城,骑坏了自行车。10年没看一场电影,家里甚至没买电视,结婚是人生重要的大事,他却利用婚假去河北、山东采访。
最难堪的是采访蔡锷的儿子蔡端,老先生听说贾英华只有初一文化,是一名热电工人,颇不满地说:“文史馆有的是人写书,你一个工人,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写什么溥仪啊?”贾英华先后3次拜访蔡端,最后对方借口夫人有病,关门拒客。贾英华说:“我只有一个问题,您和溥仪是否在一个办公室?”这个问题过去一直有争议,有的人说确实如此,有的人说没有此事。蔡端只回答了一个字:“在。”虽然3次拜访都失败了,但这一个字也算解决了一个历史细节的真伪。
人生的苦行僧
他不止一次吃过闭门羹,但绝大多数人对贾英华的采访非常配合。
溥仪曾在北京植物园劳动,贾英华骑车穿越北京去采访,溥仪当年的同事们很热情,为他讲了很多溥仪的故事。当时有两个人负责保护溥仪,和他住在一间屋子里,一个叫刘宝安,一个叫刘保善,此外当时中科院保卫处处长和公安机关也层层设防,溥仪的安全问题直接向周恩来总理汇报。
在植物园采访,中午只有啃自带的馒头,喝两口自来水,在工地上用报纸垫着木板休息一下,下午接着采访。最惨的一天,贾英华为找一名见证人,早晨6点多出发,从八王坟骑到颐和园,再到香山,再返回城里什刹海畔,找到时已是晚上8点多了。
为找到刘宝安,贾英华围着山东蓬莱县城走了两圈,终于找到了他所在的养老院。刘保安曾是志愿军战士,老人家非常激动,说除了贾英华,还从没有人来看过他。刘保安手中有许多封溥仪来信原件(包括珍贵的实寄信封),统统送给了贾英华。信中证明,毛主席确实接见过溥仪,具体时间在信中有记载,解决了一个争论颇久的问题。
最后的见证人
采访了溥仪身边几乎所有的见证人,大多数被采访者都有录音,贾英华保留了近百个小时的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的采访录音,以及10多盘BETA录影带,在采访中,贾英华和溥杰、郭布罗润麒等皇族都成了忘年交。
1980年5月29日,溥仪追悼会隆重举行。溥仪死于“文革”,当时草草地放在一个小骨灰盒里,上面由溥杰简单地题了一个词,此时要更换一个大一点的梨木骨灰盒,李淑贤让贾英华来题写,贾英华一直在练隶书,溥杰也同意让他来写,就这样,贾英华成了为末代皇帝题写墓志的人。
多年以来,贾英华已完成 “末代皇帝系列”6部,日前正在写《末代皇姑》,这本书将披露许多人所罕知的皇宫和王府的历史事实。如今,贾英华采访过的300多人绝大多数已仙逝,他的采访录音录像成了那段历史重要的珍贵史料。贾英华构想着退休后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公开他的这些数百小时独家的录音和数十小时的录像史料,他一边喝着花茶,一边若有所思地说:这些节目,大家没准爱听爱看。
末代皇族解放后自食其力
草根学园:你与这么多末代皇族成员接触,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贾英华:总体文化素质较高,而且大多有书画传承。他们一般比较讲究礼节,规矩大,不论家里有没有饭吃,早晨起来先要沏茶。不喜欢接触陌生人,比较重视身份。但皇族多数都很有家教,一旦相处熟悉了,他们待人谦和真诚,仍在世的溥仪四弟溥任就是这样。
草根学园:“文革”的时候,皇族之间是否也互相攻击?
贾英华:绝大多数人是求自保,但溥仪一个妹妹的儿子凭着对毛主席的忠诚,带着红卫兵,想去抄皇族的家,先去溥任家,溥任还被打了几皮带,然后准备去载涛和润麒家,结果载涛的夫人害怕,割腕自杀了,红卫兵一听出了人命,半道儿就都走了。但润麒家被另一拨红卫兵抄了,几箱一百多件整套“康熙官窑”被抄走,这要在今天,估计值几个亿。在“文革”期间,溥雪斋带着女儿失踪,溥仪的妹夫把吃饭用的硬木桌都上交了,后来街道说,没桌子你家怎么吃饭啊?就让他又拿回去。
草根学园:有人说溥仪的死和李玉琴有很大关系,李玉琴是否太绝情了?
贾英华:不能那么说,她是真正的劳动人民出身,据说父亲原来是磨豆腐的,有人说李玉琴是“豆腐西施”,15岁后进了伪皇宫,和溥仪没有性生活。后来在抚顺,她去找溥仪。公安部长罗瑞卿特批她和溥仪同居,结果溥仪还是失败了。当时有人追求李玉琴,李玉琴只有和溥仪离婚了。“文革”时她在老家挨整,感到很委屈,就到北京找溥仪开证明,其间老家不断来信,要她和溥仪做坚决的斗争。在那个历史环境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李玉琴这个人很朴实,一来北京就到我家做客,时常就吃面条。
草根学园:李淑贤是个什么样的人?
贾英华:和大多数平民阶层的人一样,是个有缺点的好人。她的经历很复杂,一生追求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这其实无可指摘。她嫁给溥仪后生活不算幸福,溥仪死后她曾想再婚,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有个西餐厨子追求她,她和我母亲商量过几次,后来觉得西餐厨子的收入可能还没有政府给溥仪的抚恤金多,就算了。
草根学园: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末代皇族总体上活得不如人们想象得好?
贾英华:倒也不能这么说,他们解放前大多潦倒,在新中国后多数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当然不能和过去提笼架鸟的八旗生活相提并论了。末代皇族对古代文化保护和传承有一定贡献,此外书画和文物鉴赏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比如启功先生,他是清末工部大臣溥良的后人,书法造诣颇高,晚年在屋门上贴了一个因病谢客的条子,结果几次被人拿走,后来他也懒得写了。末代皇族生活最困难的是在清末民初这一段,当时溥仪被逐出宫,满人受歧视,许多人出租房子,公开在电线杆子上贴出声明不租给满人。末代皇族多数人没有一技之长,乱世中书画也不足以谋生,只好出卖家中的古玩和家俱等。
草根学园:采访了300多个溥仪身边的人,您对溥仪的评价如何?
贾英华:从溥仪一生看,他比较复杂,一辈子都生活在高墙中。
草根学园:这么说,溥仪也是个挺可怜的人?
贾英华:不仅如此,也很可惜。他一生坎坷,解放后本来从皇帝成了公民,又成了全国政协委员和文史专家,谁想遇到了“文革”冲击,一生命运多舛,是很可惜的。如果能多活些年头,他对文史方面的贡献会更大。
作者:
天之骄子
时间:
2014-11-23 17:42
百家讲坛 末代皇族的新生 贾英华(讲稿 视频 文字 全集) - 『 百家讲坛专辑区 』 - 草根学园 让草根们放松学习开心充实的地方! -
http://t.cn/Rzyga5c
作者:
至诚小兵
时间:
2015-5-19 19:33
这个真不错
作者:
快乐随风
时间:
2015-7-5 06:27
喜欢
作者:
辽宁草根
时间:
2015-8-16 17:17
作者:
快乐随风
时间:
2015-10-30 11:48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www.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