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道
江南道教,道派众多,但多属张陵的符箓道派。其中上清派茅山宗在北宋时为道教主流。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命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龙虎宗正式成为江南诸道派统领,且影响大增。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后,为安抚江南汉人,天师道龙虎宗特别受到忽必烈的关注。
宋代对龙虎山、茅山、阁皂山所谓三山符箓的恩宠、礼遇几乎不分轩轾,但元廷对龙虎山天师的礼遇、优待却远远超过其它两山。据《元史·释老传》,至元十三年(1276)忽必烈刚平定江南,就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赴阙,赐宴,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银印,命主管江南道教。
第二年,又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给二品银印”并规定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归张宗演领属。元世祖授张宗演天师头衔,这是道教的天师头衔首次获得朝廷认可,过去只是道教自身自说自话,从未获得官方认可。另外由龙虎宗主管江南道教也属首次,南宋理宗时也只是提举三山符箓。自元世祖后,这两项成为定制,为元历代诸帝所承袭。
继后的三十七代天师张与隶,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四十代天师张嗣德,四十一代天师张正言皆是被朝廷封为天师、真人或大真人,掌领江南道教,成为天师道龙虎宗最显赫的时期。
此时,龙虎宗逐渐成为南方道教的核心,江南道教符箓各派,如三山中的茅山宗、阁皂宗,净明道,以及神霄、清微、东华、天心等新旧符箓派渐渐集合到它的周围,最后形成道教后期两大道派之一的“正一派”。北方的太一道在元以后也归于正一道。
在元统治者优渥之下,龙虎宗在此时还形成一个重要的支派——玄教。至元十三年张宗演应诏赴阙,第二年返回龙虎山,留下张留孙侍阙。因祷雨和为皇太后祷疾有验而获得元世祖的宠信。
张留孙就利用元世祖的赏识和留守京师为龙虎宗合法代理人的身份,扩大龙虎宗在京势力,陆续从龙虎山征调八十多位道士进京,或委以京师道职,或派遣到各地管理道教事务。这些人及其弟子围绕张留孙形成一个庞大的龙虎宗支派。至于“玄教”的名称,至少在至元十五年就有了。这年元世祖赐号为“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
张留孙自己也说,玄教之名,乃是元世祖所称:“钦惟圣朝治尚清静,乃崇道家之言,谓之玄教,实始命臣典领”(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962页)。至于玄教教徒人数则无法弄清,但从其宫观遍于江苏、江西、湖南、广东等地来看,道徒数量应当是相当可观的。元世祖去世后,张留孙历成宗、武宗、仁宗、英宗等朝,宠信始终不衰,“朝廷有大谋议,必见咨问”。但玄教在元代虽有很大发展,只是政治上显贵,在道教理论上并无什么建树。其组织也是以龙虎宗分化出来的支派,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它只是正一道的另一个名称而已。(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金代北方的另外两个主要道派太一道和真大道,在元代也得到礼重。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前,很重视收罗人才,闻太一道创始人萧辅道之名,于1246年以安车征之。既至,雍容问答,誉之如梁之陶弘景和唐之司马承祯,赐号太一中和仁靖真人。
这次召见,说明太一道已获元室的承认,为其在元代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至宪宗二年(1252),忽必烈再次召见萧辅道,并下诏追封太一道初祖萧抱珍真人号,升太一万寿观为太一广福万寿官。继萧辅道掌太一道的是五祖萧居寿(1221~1280)掌教期间,所受元室的尊宠超过萧辅道。
宪宗九年(1259),忽必烈南巡,曾亲临汲县太一万寿宫,周历殿庑,询慰者久之。中统元年(1260)秋特赐太一演化贞常真人号。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忽必烈赐萧居寿太一掌教宗师印。至元十一年还在两京为建太一广福万寿宫,岁给道众粟帛。两京太一万寿宫的兴建,标志着太一道的首脑机关由汲县迁至京城,对太一道的发展十分有利。
元世祖又在萧居寿的请求下,封赠其先祖及若干徒众。有时还采纳萧居寿在政治上的进言:十六年十月,萧居寿在主持五昼夜大醮后,私下对元世祖说“皇太子春秋鼎盛,宜参预国政”“世祖喜曰:‘行将及之’。其后诏太子参决朝政,庶事皆先启后闻者,盖居寿为之先也。”(《元史·释老传》)继萧居寿之后的六祖萧全皊,与至元三年,受封观妙大师,至元十七年萧居寿临终时,受命嗣主法席。后加封承化纯一真人。
至元末、元贞初(1294~1295),有司奏请赐顺州(今河北顺义)地四千余亩和宛平县京西乡栗林给全皊,以作太一道之恒产,全皊在元贞二年(1296)于其地建太一集仙观一所。太一道传至七祖萧天皊,其后不见嗣教者,也不见太一道之活动。有的学者推断,在此之后,太一道可能已并入江南的“正一道”(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金元之交,真大道在四祖毛希琮之后分裂为天宝宫和玉虚宫两派。在元代,这两派都得到元室的承认,分别进行传法。但玉虚宫一派传法时间较短,连李希安在内,只传了三代。宪宗蒙哥四年(1255),忽必烈未登基前,就闻李希安道行,赐以真人之号。
登基后第二年(1261),就命其掌管大道教。至元三年(1266)李希安去世后,继任的六祖刘有明玺书授崇玄体道普惠真人。”大道教玉虚宫派只传了李希安、刘有明和七祖杜福春这三代,此后未见记载,可能已并入全真道。
天宝宫派的传法较玉虚宫派为长。五祖郦希成在一番内斗、退隐后,大约在元太宗十年(1238)左右受到元室的支持正式掌教,元宪宗封他为太玄广惠真人。在他掌教期间,组织有所发展。《先天宫碑》云:“自戊戌(1238)以来,化因以洽,南通河岳,北极燕齐,立观度人,莫知其数。”道派发展以后,郦希成特请元室批准他将“大道教”改名为“真大道”,以示正统。“
宪宗皇帝即位之四年(1254),特降玺书,赐名‘真大道’,中宫赐之冠服”。真大道名称从此正式确立。郦希成“阐教三十六年,享寿七十八岁”,法嗣为六祖孙德福,孙再传法给七祖李德和。以上三代皆处在与玉虚宫派相对峙的时期。继李德和之后掌教的为第八祖岳德文(1235~1299),始合玉虚宫、天宝宫两派而为一。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李德和付以教事。二十一年,宣授岳德文为崇玄广化真人、掌教宗师、统辖诸路真大道教事,赐玺书护持之。在他掌教期间,真大道教获得进一步发展:“西出关陇,至于蜀,东望齐鲁,至于海滨,南极江淮之表,皆有奉其教戒者”。
岳德文“尝使人行江南录奉其教者,已三千余人,庵观四百。其他可概知矣”(虞集《真大道教第八代才崇玄广化真人岳公碑》)。岳德文之后九祖张清志于元成宗末掌教,历武宗、仁宗、英宗至泰定帝,深受尊崇,授以演教大宗师、凝神冲妙元应真人,统辖诸路真大道教事。“掌教将二十年,教风日盛”。
其所居大都天宝宫,“日食数千指”,其盛况可见一斑。吴澄于泰定二年(1325)为天宝宫作碑时,张清志尚在世,张何年逝世,何人嗣教,不见记载。可能此后不久,真大道即归并入全真道。
金元时代各教派著名道士有全真道的王重阳、丘处机、李志全;太一道的萧抱珍、萧居寿;真大道的刘德仁,其后玉虚宫派李希安,先天宫派郦希成、岳德文;天师道龙虎派张留孙,茅山宗杜道坚、张雨,净明道刘玉,神霄派莫月鼎,清微派张守清,东华派林灵真,天心派雷时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