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千古中医故事之孙思邈篇(九)药王崛起之谜

他是一代名医,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崇高,他在世时就深受百姓敬仰,同时也很受皇家看重,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写诗称赞他说“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可见地位之高,影响之大。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隋唐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有药王美誉的孙思邈,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川医学的百科全书。

那么孙思邈他到底因为什么样的事情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召见,他最终又凭借什么从而能够成为药王呢?

他刚开始行医时有着怎样的举动,他得到的是容易还是耻辱呢?

这样一个日后将成为药王的人,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大年纪,是101岁还是141岁,他是否有什么高妙的养生秘诀呢?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纪连海,走进百家讲坛,为我们讲述千古中医故事系列节目孙思邈之药王崛起之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纪连海:我们从今天开始给大家讲一个人,这个人叫孙思邈,为什么要讲他呢,他这个人很有意思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不知道他活了多大岁数,我们现在史学界关于这个孙思邈的年龄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说他生在541年,另外一种说法说他生在581年差多了40年他死的年龄诸位,是固定的,那是682年,我们首先来说说他这个出生是541年的这种记载。那么,关于孙思邈是公元541年出生的,出自那两本书呢,一本书叫《旧唐书》这个旧唐书是五代年间编的,另外一本书叫《新唐书》这个新唐书是北宋年间编的,编著新唐书的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先生,他在新唐书的卷219《隐逸传》中就记载了这样一段,他说“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周是指我们我们讲的这个北周,被周刺史独孤姓“见其”这其是谁呢,是孙思邈,说见他年纪少,年纪很小,曰圣童矣。说他是一个圣童聪明的意思,后面还有一句话,“顾器大难为用尔”这个人吧,虽然说聪明但是本事太大,也太傲气,我用不了他,这个独孤姓名就是在公元557年这一年,北周刚一建立他就去世了,所以您看,依据这个记载我们便可以得知,那么在独孤姓去世之前,这孙思邈自然应该出生,有人据此推算,他出生在公元541年,我刚才引用的是新唐书上的材料,新唐书在用这一段材料的时候,基本上是抄录了旧唐书,这旧唐书卷201叫《方技传》在这本书里面他也有相关的记载,按照这种说法孙思邈出生在541年,去世在682年,活了141岁。

    节目导视:这让人感到有一点神,但这也让人觉得非常奇怪,因为我们依然清晰的记得历史教科书上分明是说孙思邈活了101岁,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究竟哪一种说法更可信呢?

    纪连海:那关于孙思邈他的出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因为前面那种说法他确实有问题,问题在哪儿呢,说他的问题我们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人,这个卢照邻,说到卢照邻台下有人在点头,他会觉得卢照邻这个人我知道,初唐四杰之一,写诗,写的那《长安古意》那诗那叫极好啊,不过我要问问你,这卢照邻这一生以什么为生呢?这一辈子就写诗,写完诗卖诗去,就有人给钱吃饭,是这样生活吗,如果要不是的话,我倒是要求问问你卢照邻他的工作是什么,你们不知道吧,卢照邻的工作是个医生,给人看病的。卢照邻是医生还要给人家看病,那他跟谁学的医术,他是孙思邈的弟子,介绍卢照邻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病梨树赋》这病梨树赋是一个歌赋他在这个病梨树赋的前面有一个序,在这个序里面说,这事儿发生在673年,673年也就是唐高宗的咸亨四年,因为这一年他正好是拜孙思邈为师,这为师怎么也得给徒弟介绍介绍我的个人生平,他师傅一跟他说我今天93岁了,卢照邻一想就你这么一个大老头子才93岁,不太可能吧,于是卢照邻就找这个孙思邈的家乡的乡里乡亲去问去,这一问不要紧,卢照邻就记了下面的这段话,什么呢,叫做“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矣。”跟老乡们一打听,老乡们都说谁说他活90多,明明好几百岁了我爷爷那一阵就找他看病,结果就死了,我爸爸都死了,都到我这多少辈了,我们家都死好几辈人了,他还活着了都活了好几百岁了,然后卢照邻自己也有一个判断,卢照邻自己的判断说“共语周齐间事”我就跟他打听啊,打听什么呢,北周和北齐打仗的事,结果怎么样呢,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我这样一算,这数百岁是瞎说,但肯定过了一百岁了。他师傅说自己才活93,卢照邻不相信,提供了两个证据,一个证据是老乡的证据,另外一个是他自己跟人打听事的证据。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说到这儿,您说他到底是101岁死的还是141岁死的,说到这儿我也糊涂了,不过官司打到后来就到了纪晓岚这儿了,纪晓岚要编书,要编四库全书,他总得解决孙思邈的生卒年的问题,所以到了纪晓岚这儿,他在编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一的时候,纪晓岚就说,这孙思邈出生在开皇辛丑,也就是581岁,死在682年,活了101周岁,当然那个时候记的都是虚岁,活了102岁。可话说到这儿你说得容易,怎么解决前面那个北周的总管独孤姓曾经见过孙思邈这个故事,纪晓岚有办法,“史误审矣”写上四个字,这史家看错了,史议审矣四个字,就把问题解决了。这解决了吗,一个史误审矣就解决了,事情没那么简单,种种证据表明这孙思邈还真不见得是101岁就死了,还真有可能是141岁死的,咱们再提供一个证据。这个证据也是孙思邈自己说的,孙思邈在公元652年这一年,出过一本书,这本书叫《备急千金要方》在这本书的序里,孙思邈说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自己就已经是百岁老人了,不是说这本书出版的时候,652年的时候孙思邈他已经一百多岁了,您算算,那他哪年生,还是公元541年生的,话说到这儿,我们是的有点不明白了,这孙思邈到底活了101还是141?我也说不清楚。

    节目导视:其实孙思邈到底活了141岁还是101岁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即使他只活了101岁在医学非常发达的今天,也还是会让我们感到非常惊讶的,那么在一千三四百年前的孙思邈,他遇到了什么高人或者有什么高妙的养生秘诀呢?

    纪连海:这孙思邈真是太能活了,在那个年代,您得想,不是我们今天就说您家有点钱,就说您家又注意营养,又注意健康,活一百多岁这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活一百多岁您总得有个来由啊,实在不成,咱们就要得编一个瞎话,您小的时候肯定遇到什么高人指点了,不然的话凭什么您活一百多岁呀,这话您还真没说错,他小的时候还真遇到过一个高人。不过他在遇到这个高人之前他差点就没命了,他差点就死了,所以我们说到这儿就要说到孙思邈的童年时候,你想孙思邈是哪儿的人,那阵叫,京兆华原人。我们今天来说就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孙家塬村,这个地方您没有去过,2007年亲自去过一趟,它在哪儿,您从西安往北,奔黄陵县,正中间是耀县,往西一偏,他们家那个地正好是什么大山里边,所以战争频繁但是与孙家恩塬这个地儿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战争会死很多人,瘟疫会死很多人,但是与孙思邈他们家没太大的关系。这就是我们讲的他是幸运的,但是再幸运的人在那个时代你总得有一点小病小灾吧,正好因为您是个大山里,所以才带来了您真的要有个病,要有个三长两短,那就很容易要了您的命,孙思邈小的时候就赶上了这么一场,差点要了他命的病。正如晚年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序》里面说的那样“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馨尽家产”。他说他小的时候曾经得过一场病,为吃药那把家里头都弄得倾家荡产,什么病?至于让他们倾家荡产,这风冷,咱们现在算着大概就是什么,疟疾。这病离现在我们说一千好几百年了,真实的情况恐怕谁也不知道了,那么但是在孙思邈的家乡关于他小时候的这场病,却一直口耳相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诸位,这故事可不是我编的,是我在2007年去那边采风的时候人家老大爷给我讲的,说什么呢。说在孙思邈小的时候他曾经得过一场病,这个病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风冷,就是发烧也就是疟疾病,小孩啊,吃了什么药都不管事,家里面眼看着倾家荡产,这孩子也要死了,当时他们的妈妈坐在家里,一看这孩子如此,孩子是妈妈的命根子,干脆我也拴一根绳,在房梁上拴一根绳我等着上吊,我等着这孩子前脚一咽气,后脚我马上就钻进我已经拴好的这个绳里,咱们娘俩干脆一块儿走吧。正当这个时候突然从外面来了一个鹤发童颜的江湖郎中,这个江湖郎中一推们进来,就跟孙妈妈说,我就剩这一包药了,赶紧把它煮了,给您的孩子吃了,我告诉您,您孩子的病包好。说话的这工夫,孙思邈在床上烧醒了,一看有人送了药,赶紧爬起来给人磕了几个响头,这个时候医生走了,孙妈妈赶紧烧上火,开始煮熬这个药,一边熬药一边擦着眼睛下面的行热泪,转眼之间乌黑滚烫的药烧好了,孙妈妈把药就端到了孙思邈的跟前,一边吹着一边说孩子你赶紧把它吃了你就好了,正在这个孙家的大门又被人给推开了,只见邻居的大婶,急急忙忙的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说大嫂啊,您赶紧去看看,我家英儿瞪眼了,马上就死了,您赶紧看看怎么办吧。这个时候孙思邈机灵他马上就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这儿刚熬好了药,您赶紧把这药端过去给英儿吃了还许没准有救,他这么一说,孙妈妈也不好意思了,对呀,我这儿有药您赶紧把药端走,给您的孩子先吃了不就行了吗,这个时候这个大婶说,这怎么能行,您家的孩子也处在生命的危险期,而这个药就这么一碗,我怎么能端您的药,这个时候孙思邈又劝您端起吧,这个邻居的大婶见状,也确实自己的孩子肯定心疼,死马你也得当成活马医,何况孩子现在没死,刚瞪眼,于是乎赶紧又拿了一个碗,从这个碗中把药倒到那个碗里,倒了一小半,端着那个小半的碗,高高兴兴的千恩万谢的走了。

    这边就把这个多半碗药也吃了,故事说到这儿,您自然就清楚了,故事的结尾自然是一碗药救了两个人的命,两个孩子全都好了。于是小小的孙思邈从这一场病开始,就立下了将来要学医当郎中的这么一种志向。有人说故事这前面一段我听着很好,后面这一段是不是您瞎编的,这可不能这么说,这是原来那故事自带的,人原本就有这么一段,谁家不是这样,旧病成良医,就是这个病害了您,您将来不想着我要跟这个病做斗争吗,人立志向往往都是很小很小的时候。你们别说,话说得那就快了,您说这场病之后您说大病不死必有后福也好,你说旧病成良医也罢,他这孙思邈日后他还真成了咱们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医生,人送外号“药王”。他还真成了这个药王了,您说他怎么就从一个病号成了,转眼之间就成了药王呢?

    节目导视:我们知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无论多么远的行程都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如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那么孙思邈日后能够程度药王,他年轻时又是经过了这样一番求知问学的过程呢?

    纪连海:你立下这当医生的志愿,你首先得认识字,你首先得认识什么花什么草治什么病,打好基础才能成为好的医生。孙思邈在七岁的时候能背上一千多个字这一千多过字都是会写的,等到二十岁的时候孙思邈就已经老子、庄子,诸子百家还有什么佛教的经典,道家的经典等等就无不精通了,那么这个时候的孙思邈他就想,我为当郎中基础已经打好了,现在我的任务是什么,我得去找一个好的郎中我拜师学艺,到哪儿去拜师呢,孙思邈想到了一个地方,太白山。这个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高3767米,是我国整个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峰。比华山还要高1400多米呢,太白山那个地儿可出一些药材,杜仲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紫斑牡丹等11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都是单独出自太白山。所以孙思邈来到太白山学艺,学医。这是太对了,因为只有这儿的药物最多,他被称为我们过程的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基因库,来太白山投奔谁呢?您别问我,我也不知道,这个时候后世由于孙思邈太有名气了,所以是谁教的孙思邈,,这师傅就被淹没了,所以孙思邈跟谁学的医,我们现在还不清楚。我们只知道他在太白山学医,当然了在学医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他还得回家,那不能跟天天在这儿学医,他家里还有个高堂老母呢,再说了,您学医的时候您得教学费,您没有钱了怎么办,没有钱您得挣学费去,挣够了学费您再来不晚,所以孙思邈在这儿也可以说叫什么呢,用一句现在的词,叫“半工半读”。这俩月学医去了,那俩月打工去了,得找工作,找什么工作呢?力大,身大力不亏的给人家怎么样呢,学锯树,把这树锯好了以后把这个树很圆的,把它劈成一块一块木板,给人家锯扯锯,咱们小时候说拉大锯,扯大锯,就是把这个很圆的木头,给它锯成木板天天给人干这个,就在他给人家拉锯的这个时候发生了下面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说,有一天正好他给人家拉锯,突然之间就看到了路上有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大约5岁左右的小孩,走得是非常的着急,走得太急了可能没有看路,所以一恰子一个马趴就栽在路上了,正好离孙思邈很近,孙思邈马上三步并作两步抢到前面,给这中年妇女就扶起来,这一扶起来就问,大嫂您干吗去,这么着急,这个时候再一看这个大嫂,眼睛就红了,说您看我这个孩子。也不知道咋了他就病了,了就这样上吐下泻的。孩子他爸爸没在家,我这山里头又没有一个郎中,我得到镇上找郎中看病去,您看走得急了就栽了,可我这离镇上还十几里地了,你说这孩子这可咋好,就在这个时候,孙思邈他毕竟学过医,他一想,赶紧的先别说了,赶紧的号脉吧,也叫号脉。这一号脉不要紧,一边号脉一边看这孩子,他一边在想,这可咋办,我一拉锯我哪儿给他找药去,低头一看,我刚才放的这个树不就是檀香木吗,这不这么多的檀香木的锯末抓一把给这个大嫂,我说大嫂,您别瞧病去了,别花那瞎钱了,您把这把锯末回家搁锅里一煮,再放一点生姜,生姜外带这个檀香木的锯末水,喝完了包您好,回去吧。大嫂说,真的,孙思邈我还骗您不成吗,我也没有跟您要钱,回去试试,这妇女也不哭了,赶紧就回家了,煮完了一看,喝完了这孩子还真就好了,你要问,这檀香木加生姜这啥药方啊,这能治啥病,生姜您知道这是什么病吗,驱寒。檀香木他跟生姜是一样的疗效,这孩子就是痉挛了,就是胃寒造成的痉挛,所以自然上吐下泻,咱们也有过那种情况啊,突然之间一着凉,肚脐眼一着凉赶紧就上吐下泻,你这时候就喝点姜汤水就完了,他为什么不开点白糖,谁家有白糖,就光生姜就得了,再加点檀香木这锯末一熬,所以自然就好了。所以您别说,这个大嫂就觉得,您看这个拉锯的人还挺本事的,也没跟我要钱,那我得给他做做广告,逢人便说,华原有一个孙思邈这孙思邈的名声就出去了。

    节目导视:一个偶然的机会就让刚出道的孙思邈小试身手,而这一试孙思邈就赢得了人们的喝彩,那面对这样的喝彩孙思邈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对他来说这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纪连海:人家都说孙思邈是个名医他能不高兴吗,得,我也不用上我师傅那儿学去了,你看这病咱治好了,挂一牌,在家乡挂牌看病,名声已经远扬了,倒霉的是他刚刚在他家乡挂了牌,他们这个家乡瘟疫就爆发了,这一场瘟疫是什么呢,这一场瘟疫是狂犬病,结果孙思邈刚刚行医就刚上狂犬病流行了,外面排大队瞧狂犬病来,找名医孙思邈看病。这孙思邈知道怎么治狂犬病吗,他不知道。人家找您看病,孙先生我这是让狗咬了,您给我瞧瞧病,我不懂,我不会您找别的医生吧,这砸自己的买卖呀,所以不懂也得说懂,咱得会治病,可这治下来呢,您开的什么药呢,什么药治狂犬病呢,我也不知道,我是瞎开的,您可别说这故事是我瞎编的,这故事可是记载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第25卷里面的,人家孙思邈说“吾初学医,未以为业”我刚刚学医的时候没什么事干,挂了一牌门诊,结果有人遭此,因为他前面说的是狂犬病怎么治,有人遭遇了狂犬病,有人遭此,将以问吾,吾了不佑报答。我不会,我没有办法报答人家,就给人家瞎治,这是孙思邈自己记的,自己不单记住了这件事,写书上,写自己当年丑事,这《备急千金要方》那是652年出版的,那阵孙思邈是全国响当当的名医,人家自揭伤疤,自揭丑事,可见这事对孙思邈的打击有多大。孙思邈晚年念念不忘的就是这件事,我还怎么在家里呆呀,家是不能呆了,太白山也回不去了。我离开太白山也没跟师傅告个别,自己擅自行医去了师傅也没同意,我回去让师傅说我什么,让人师傅数落我,人家认我是人家徒弟,我替师傅丢人,得了得了也别去了,可去哪儿,孙思邈又想到了一个地,终南山。

    终南山有个简称南山,就是我们所说的寿比南山的南山,到现在我们中国哪儿都有南山,其实真正的那个寿比南山就是终南山那个南山,终南山是秦岭的余脉,海拔2600多米,这,您要注意,在唐朝这可是很有名气的,终南山上有楼观台,楼观台想当年老子炼丹处就在这儿,后来有一个导师歧晖助李渊起义建立大唐,所以唐朝建立以后一直是善待楼观台的道士,可是孙思邈到这儿可不是投奔道士来的,他是投奔一个高僧来的。这个高僧名叫道宣,这个高僧可是很有名气的医生,那治病在终南山附近那是响当当头一号,孙思邈就投奔他了,还是出自前边《备急千金要方》卷25,就是接着刚才那句话说的,孙思邈投奔了道宣以后叫“自此锐意学之”我这回真好好学了,踏踏实实的学了,当然我们话讲到这儿,我们就知道,到了这个时候的孙思邈他才知道什么叫山外有外,什么叫天外有天。于是乎,孙思邈从此以后才真正成为一个非常有名气的医生。人一有名,什么人都能找上来,这不唐朝的宫廷就找到了孙思邈,那么在孙思邈和唐朝的宫廷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呢?我们下次再讲!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