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讲稿][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第7讲 司马懿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前期的主要对手是东吴的周瑜,后期的主要对手是曹魏的司马懿。小说描写到诸葛亮曾三气周瑜,就使得周瑜气绝身亡,同样,司马懿也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玩了一次空城计就能吓退司马懿的十五万雄兵。而更令人感到诧异的是诸葛亮死了以后还能以木雕像来退兵,使得司马懿吓得胆战心惊。总之,在与诸葛亮的对阵时,司马懿就不曾赢过。那么历史上的司马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真的像小说所写的这样窝囊?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曹魏集团人才济济,为什么会任用这样一个人来做大将军呢?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走进《百家讲坛》,为我们正说司马懿。)

人们对司马懿的印象都来自于《三国演义》,有些是来自于戏曲舞台。一般地说对司马懿的印象都不怎么好。尤其是“空城计”,红遍全国,唱遍全国,是不是?所以大家印象当中的司马懿胆小如鼠,诸葛亮的一座空城居然也能把他吓跑了。诸葛亮死了以后,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仲达就是司马懿的字。《三国演义》写得就更神了,当司马义以为诸葛亮死了,就领兵追杀蜀军的时候,哪知道蜀军前军变后军,一下子诸葛亮坐在车上又出来了,其实是个木雕像。结果呢,吓得司马懿下令退军,他是跑得最快,跑了50多里才停下来。摸摸脑袋,问别人,吾头在否?他都摸到脑袋了还问别人说我的脑袋还在不在。司马懿就窝囊废到这个程度。那么到底司马懿哪个是真的,历史上的司马懿究竟如何?很值得我们探讨一下。这当中也可以总结出一些史书和历史题材艺术作品的区别和规律。当然了,大家有时候也有这个疑问。这个曹魏,无论曹丕也好,曹睿也好,手下人才济济,怎么会启用一个如此无能之辈来担任大将军?大将军就是总司令,大将军、总都督呢?

(占据如此高位,司马懿是受祖上的恩泽还是因为他确实有非凡的才干呢?而令人感到纳闷的是司马懿为什么出道比较晚呢?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很早就出场了,而司马懿比诸葛亮还要大两岁,却到了六十多回才正式出场。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因为司马懿老谋深算、韬光养晦?也就是司马懿故意隐藏自己的才智,不使外漏从而保全自己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

司马懿是《三国演义》里头罕见的长寿者,他活了73岁。至于他的韬光养晦有没有道理呢,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他既是,又不是。我们来看一下司马懿这个人,为什么后来变得那么突出而前头你见不着他?前头你没法见着他,为什么?他没出来。他到40岁的时候,才当上曹操的主簿,那个时候已经是曹操的晚年了,曹操的后期了。其实司马懿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有才学,很有才干,远近闻名。曹操那个时候早就听说这个人很有才干,就派人去找他,要他出来做官。司马懿拒绝了,为什么拒绝呢?司马懿看不起曹操的出身,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曹嵩的父亲是曹腾,曹腾是太监。太监怎么会有儿子,不是亲生的,是养子。所以曹操的祖父是太监曹腾。

而这个汉末太监作乱,祸国殃民,名声极坏。司马懿不愿意同流合污,而且他也受当时社会上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影响。所以他不愿意出来,后来又过了好些年以后,曹操派人说把司马懿找来,手下人说如果他要再不来怎么办呢?因为下令征召他出来做官不是一回了,司马懿总是找借口不出来。曹操说,他要是再推托,就把他抓起来。就把他抓来。司马懿就想只能出来了。出来以后就在曹操手下,他小心谨慎,他知道他得罪曹操了,他不敢再硬了。因此到四十岁的时候,他才做到曹操的主簿。主簿就相当于办公室主任,虽然也在曹操身边,但是没有进入核心圈子。而当时他到曹操手下的时候。曹操手下是猛将如云,谋士如林。还轮不上他。那么这个时候,到了曹操后期的时候发生了一些事情对司马懿非常有利。司马懿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建议,得到了曹操的赏识。

(历史上,曹操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能得到曹操的赏识足以说明司马懿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那么司马懿究竟提出了哪些建议从而使得曹操另眼相看?而这些建议对巩固曹魏政权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司马懿提出一些重要的建议,得到了曹操的赏识。一条就是在和东吴和蜀汉打仗的过程中,曹操深感军粮有时候供应不足,有时候不能及时供应。结果司马懿就提出了一条屯田的政策。历史上曹操屯田那是非常有名的,对发展经济,统一北方,奠定统一中国的基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个屯田政策是司马懿提出来的。而且司马懿提出屯田这个地方都选得非常好,都在魏、吴边界不远的地方,魏、蜀边界不远的地方。只要一打仗,军粮就在附近,而且他还建议从冀州,就是河北调了五千农民都是青壮年,又有技术又有力气的五千农民到甘肃体天水那儿屯田。那就是平时种地,战时打仗。战时就是五千精兵。

后来事实证明司马懿这个屯田政策对魏军的强大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有一条,当时孙权不是上表吗?建议曹操当皇帝嘛,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搁在火炉上烤,是不是啊。他不当。但是司马懿建议曹操当皇帝。他说这是天命是天意。曹操尽管不当,别人,他手下也有别的大臣劝他当,但是司马懿这么讲,(曹操)心里还是舒服的。所以曹操后来对司马懿的印象就越来越好,后来,就让(司马懿)给他的儿子曹丕当太子中庶子。太子中庶子相当于太子府的秘书长,大体上这么说,让他辅佐太子,所以紧接着曹操死了以后,关羽一死,曹操第二年就死了,曹操死了以后,曹丕当皇帝,曹丕是220年到226年当的皇帝,那曹丕一当皇帝,他当然重用太子府的人了,所以司马懿立刻得到重用,曹丕几次领兵出征,让司马懿留守许都,你局可想而知对他是多么信任,临终的时候,曹丕当皇帝就当了六年,临终的时候,让(司马懿)和曹真、曹休,这两个人都是曹氏家族了,还有陈群四个人,辅佐年幼的皇帝就是魏明帝曹睿。

当然曹真、曹休、陈群这三个人地位在司马懿之上。但是(司马懿)成了顾命大臣,地位就进一步升高了,230年司马懿升任了大将军、大都督。那个时候曹真、曹休、陈群这几个人先后死去以后,司马懿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我们有这么一个印象好像司马懿不进空城,他不是说嘛吗,好像现在曹家对我们怀疑,我如果权力太大的话,反而会遭受祸害。其实这是借口,就是说司马懿确实有韬光养晦的一面,但是还没有到这个时候,司马懿真正感到受到皇室的忌妒有可能他们会想办法把自己除掉,要韬光养晦呢,是在诸葛亮死了以后。

诸葛亮是234年死的,诸葛亮死了以后,蜀汉的力量就大大削弱,已经不能构成对曹魏的巨大威胁。而这时候曹真、曹休、陈群他们都已经先后死去。司马氏家族的权力不断地膨胀。因此曹氏皇室对司马懿的戒心就越来越重了,司马懿这时候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控制住权力,所以他就变得小心谨慎起来了。因为在那之前,皇帝让他担任什么呢,让他担任太傅。太傅是地位很高了,皇帝的老师了,那是最高的荣誉头衔,但是这是个闲职,把他的实权给免了,免了以后,这是什么时候呢?这是239年开始,就是韬光养晦,司马懿他就在家里面装病。这一装病就装了八年。当然,这八年他也没闲着,他儿子在那儿呢。他还是悄悄地在扩张自己的势力。

但是他自己装病,八年不出,等239年已经是诸葛亮死后八年了,就是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司马懿并没有或者说,他出场少主要不是因为韬光养晦,因为那个时候他地位不高,只是到最后几年,他成为诸葛亮的主要对手,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创作上的原因,我刚才讲的是历史上的原因,实际情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创作上的原因。我们知道小说它必须得有对手戏,得有矛盾,你不管事打仗也好,谈情说爱也好,是宫廷斗争也好,感情戏也好,你得有矛盾,这个矛盾双方它要有代表人物,如果双方人很多,那么每一方,它都要有主要代表人物,你这个主角他要有一个主要对手,那么在《三国演义》里头,我们讲了,诸葛亮是第一主角,那么诸葛亮前期的主要对手是谁呢?是周瑜。诸葛亮后期的主要对手是谁呢?是司马懿。所以后来司马懿的戏比较多,跟这个也有很重要的关系。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很清楚,司马懿再怎么富有才干,富有谋略,也不是神机妙算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即便死后也照样能够以木雕像的方式,来嘲弄司马懿一番。那么历史上的司马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诸葛亮匡复汉室的壮志至死都不能实现,固然有其他原因,诸如蜀国与魏国势力差距太大,蜀汉与东吴联盟关系的破裂,除这些因素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呢?而这些原因与司马懿之间是否有着某种联系呢?)

那么现在我们来讲司马懿如何识破诸葛亮的战略,他坚持适合自己的战略,从而促使蜀汉失败,诸葛亮壮志未酬有第三个原因。古代打仗它有一句名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此古代战争当中,冷兵器战争,劫粮、烧粮。往往是战争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三国演义》里头,“乌巢劫粮”就非常精彩嘛,蜀汉它当时主要的产粮区,一个是成都平原,那个地方虽然大一些,但是路途遥远,运粮非常困难,要进攻关中很费劲,还有一个地方,山西的汉中盆地,汉中也属于益州,那么汉中蜀汉得到比较晚,汉中本来是在张鲁手里。是曹操先打败了张鲁,占了汉中,然后在219年,刘备亲自带兵从曹操手中占领了汉中,陕西南部,汉中。汉中盆地地方不是很大,所以每次诸葛亮他打仗,他总是以汉中为前进基地,有时候从北边经过现在的甘肃包抄,那个距离就更远了,运粮非常困难。因为从汉中他要进入就是关中平原,他要翻越秦岭,这个道路也非常地艰险。相对比较好走的只有一条道,就是陈仓小道。

从汉中到关中平原主要的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叫斜谷道,这个斜谷道有470里。因此魏军跟蜀军每次都在争夺这些小道,陈仓小道和斜谷道这个当中打仗。司马懿说,他说,除了陈仓小道以外其余小道搬运困难,“臣算蜀兵行粮,只有一月,利在急战”速战速决,对他们有利,就是速战速决。“我军只宜久守”。这个“宜”在古代就是“应当”,“应当”的意思。“坚守诸路关隘,不要出战,不出一月,蜀汉兵自走。”不要一个月不打败,他自己也走了,没粮食了,再不走他连回去的粮食都没有。所以司马懿对这点看得非常地清楚。司马懿不仅理解这些地理的形势,了解蜀汉的兵力,而且他非常了解诸葛亮的为人和个性。我们知道作战也罢,政治斗争也罢,了解对方领袖、统帅的个性,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司马懿就很了解。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就是失街亭那一次,结果街亭失守,蜀军失利,魏军有两位高级官员就对司马懿说,他说,诸葛亮这回失败,他明年他准来,明年准来。而蜀军它进攻,它基本上两条路线,一条从汉中出发走斜谷,还有一条从四川的北部,路是很艰险的。然后经过甘肃南部包抄,它基本上是这样。

“陇西无谷”它指的就是现在的甘肃东部那一带粮食缺乏,因此我们要早一点准备军粮,准备明年跟诸葛亮来入侵的时候作战。司马懿就说了,诸葛亮这个人,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他这一回失败,他明年不会来了,他一定会充分准备,而且他不会采取攻城的办法,他会想办法跟我们野战,因为诸葛亮治军严格是出名的,失街亭以后,你看他自己上表自贬三等,赵云是没有完成任务,而且赵云没有完成任务是有道理的,结果赵云被降职。诸葛亮治军非常严格,所以蜀军有很强的战斗力,所以蜀军如果跟魏军野战,魏军干不过它。可是攻城,我不出来,老虎不出洞,跟咱们踢足球似的,人家密集防守,咱就没辙,中国队一点辙没有,是不是啊?
司马懿说,(诸葛亮)下一次,他会改变战略,不再攻城,寻求野战。而且他一定要准备三年,才有充足的粮食跟咱们打仗,所以放心好了,明年、后年他不会打。果然如此,果然被司马懿说中了,第二年、第三年,诸葛亮都没有再北伐。234年也确实如司马懿所说的,准备了三年以后,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年事已高,来日无多。这次出动的军队最多,十几万,准备得最充分。带的粮食也比过去任何一次都多,而且一直打到渭水南岸。这是历次北伐打得最远的一次,而且坚持的时间也最长。一共一百多天,以前不是一个月吗。连司马懿都知道了,又规律了,你只能打一个月。所以司马懿他说,诸葛亮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他说“亮每以粮少为恨”,诸葛亮每次都因为军粮不足感到非常地遗憾。

(人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他怎么会经常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每次打仗都因为军粮短缺而功亏一篑?况且,四川自古就是“天府之国”,也就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缺少粮食呢?而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都不能取胜,难道仅仅就是军粮短缺而造成的吗?)

四川虽然天府之国,但是实际上那时候真正开发的只有成都平原那一部份,它光一年军粮不够的。非到等三年丰收,他才会来进攻。后来果然如此,迫使蜀军粮尽退兵,魏军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不仅是司马懿个人的意见,而且也成了曹魏统治集团的共识。魏明帝也是这个意见。魏明帝的圣旨里头也强调了这一点。234年诸葛亮北伐了,要按过去来说,曹魏朝廷听说诸葛亮这次带兵那么多,准备了三年来北伐,那肯定是朝野震动,这次他们不害怕了,为什么呢?有经验了。

摸着诸葛亮打仗的规律了,也知道他的弱点了。所以魏明帝曹睿的圣旨当中,他就说,“蜀军远来利在急战”,所以他让司马懿怎么着?持重。你一定要冷静,要稳重。他还怕司马懿改变战略,他说“只要坚壁拒守”,就是你坚守在城里面,“以挫其锋”,因为他刚来的时候,士气很高涨,求战心切,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他进,进不来。退无与战,他退,你也别出去。他退,咱不出去,不跟他打。他一退,咱出去了,上当了,野战了。退,咱也不出去。“久停则粮尽,”他老停在那个地方,他天天得吃,他粮就尽了。“掳掠无所获”,“掳掠”就是他想抢夺咱们的粮食,他抢不着。咱们坚壁清野,他没有什么收获。“则必走矣”。

到时候他就必定要退走,到时候退走,等他退走的时候,咱们再追,那就肯定能够得胜。作为圣旨进一步强调这个战略。但是由于这回,诸葛亮准备得特别充分,而且他岁数大了,五十多岁了,他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因此这一次他是志在必得,想尽各种办法挑战,要逼迫司马懿出来跟他决战。只要你出来,我就能胜你。

因为蜀军训练有素,战斗力比他强。那么这个时候,小说里面我们看怎么写的,是不是。诸葛亮不是派人送了女人的衣服、装饰品这些东西给司马懿。意思就是说:你看,你哪是男子汉,你简直像女人一样,你都不敢出来跟我打仗。那么诸葛亮老是派人挑战,司马懿确实有点沉不住气了,朝廷它怕司马懿沉不住气,因为这回诸葛亮是步步紧逼,他过去有时候打仗,470里的斜谷他都进去没多久,这次把470里斜谷都打通了。

一直打到渭水南岸了。曹魏朝廷,它怕司马懿沉不住气,特意派了一个大臣,这个大臣地位很高,叫辛毗。作为监军,而且拿着皇上赐给他的节杖,这个节杖代表皇帝,就相当于国外的权杖来监军。辛毗本身地位就很高,他是卫尉。他就是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公安部长这个角色,首都卫戍区司令这个角色。而且辛毗这个人是什么,以耿直、坚定、敢于坚持原则闻名的。这皇帝也怕派一个软弱的人镇不住司马懿,派一个厉害的当监军。

结果呢,在诸葛亮的一再挑战下特别是送女人衣服、头巾等等这些东西侮辱下,司马懿沉不住气了,决定出战。我说的都是《三国志》,还没说到小说。这个《三国志》里面记载,辛毗拿着皇上给的节杖,站在那个军营大门口挡着,多么精彩啊。你就可想而知,在决定是否出战的时候,辛毗作为监军。监军是什么?监军就是政委。辛毗肯定是坚决反对司马懿出战。但是没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不是,司马懿不听。下令出兵,结果辛毗,我跟你在军营里边,大帐里头当着众将我这么说你,你不听,干脆拿着节杖站在大门口,你敢出去吗?你除非把我杀了。这可代表皇权啊,司马懿给镇住了。没敢出去。

所以从辛毗站在军营门口,拿着节杖,我们就可以推想出来,当时的争论是多么激烈,司马懿是多么愤怒,最后被制止住了。这个细节,在《三国演义》里面,咱们都很熟悉,给改了。改成什么呢?司马懿看见诸葛亮送来的女人衣服,他不着急、不生气。他问使者,诸葛亮每天饭量如何啊?忙不忙?根据使者讲的情况他就推断出来诸葛亮身体不行了。吃那么少,大小事情都他亲自决断,顶不住了。再说时间摆在这儿,他粮食再多,他坚持不了多久了,结果他客客气气把使者送走。其实如果用《三国志》里头辛毗持节杖站在大门口那个细节,你看看,那多精彩。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确实会很有味道,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辛毗这个形象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给改丢了。大概作者就是不想让司马懿身上有过多的顶天立地大丈夫的血性,而多一些冷静和小心。也许,这更符合司马懿本来的性格。因为正是他小心谨慎,他才笑到了最后。)

后来诸葛亮去世以后,马上不是退兵吗?《三国演义》里面不是写道“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吗?有没有这话呢?还真是有这事。不过,这个事它有一点改动,就是司马懿发现蜀军突然退兵,他就猜到可能是诸葛亮死了,因此马上下令追击。下令追击啊,那么诸葛亮临终之前他又嘱咐,就是他的长史,就是秘书长,总司令的秘书长杨仪下令调转军队,迎击魏军。这下司马懿害怕了,司马懿以为是诸葛亮还活着,他是故意退兵,来诱使我出战,所以赶紧退兵。因此民间流传“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是根据这个事,并没有雕一个木头人,那个像之类。那个是小说家言。当然写得更生动了。

而在这一次当中,就是蜀军退兵,司马懿下令追击,辛毗倒是显得小心谨慎了,他不放心,他说,别追了,别上当,咱别上当。司马懿从蜀军剩下来的营地里面所缴获的东西,他做了一个分析。分析得很好。为什么?他发现蜀军丢下了很多粮食,另外,作战计划,来往书信,就是那些军事秘密的文件都没来得及带走。因此现在追,没问题。司马懿确实了不起,他可以说是一位一流的伟大战略家,而诸葛亮是一位超一流的战略家。他比司马懿聪明,他的失败,不是因为他缺少智慧,而是因为它综合国力不如曹魏,而且差距太大。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存亡、发展,光靠某一个、两个人的聪明智慧是不够的。它需要全民族的努力,需要大家共同来提高综合国力!我讲完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百家讲坛讲稿][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第8讲 诸葛亮

(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而诸葛亮之所以与如此高的声誉与小说《三国演义》广泛流传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主角,诸葛亮可是出尽了风头,火烧新野、舌战群儒、借东风、空城计等等,近乎传奇的故事,使得诸葛亮尤如众星捧月一般光彩照人。然而,让人惊讶的是,《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这些传奇却在所有的史书中都找不到相关的记载。那么,对于以历史为蓝本的《三国演义》来说,在三国时期,众多的帝王将相中,为什么单单选择诸葛亮作为宣扬的对象?在那个尚武的年代,这个小山村的读书人,到底凭着什么当上了《三国演义》的第一主角。尽管小说与历史大相径庭,又究竟是什么使得中国历朝历代,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对诸葛亮推崇备至呢?)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根据史书《三国志》撰写的,那么《三国志》是尊曹抑刘,刘备的地位要比曹操低,可是《三国演义》反过来,《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那么既然《三国演义》尊刘贬曹,以蜀汉为正统,那么刘备应当是第一主角啊,为什么刘备不是第一主角,诸葛亮倒成了第一主角呢?这个问题反映了小说跟史书的一个重要区别。

(《三国志》是晋朝人陈寿根据魏蜀吴三国的基本史料而撰写的,到南朝宋文帝时期,裴松之又引用了二百多种史书为《三国志》进行了注解。《三国志》较全面的记载了,记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是属于纪传体的史书,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放在最前面,称曹操、曹丕为帝;其后是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你看尽管是《三国志》尊曹,《武帝纪》放在魏书也就是整个《三国志》的最前面。可是它就那么些内容,然后下面就是别的,他的儿子曹丕、孙子曹睿等等。帝王完了以后就是后妃,然后就是将相,它是按这么一个顺序,所以也就是说,史书这个排列的顺序是体现了一个什么规律呢?它的排列顺序是前后顺序,体现了地位高低尊卑。地位最高的:皇上。第一个皇上搁在第一篇,而小说不一样,历史题材的小说跟历史跟史书不一样,为什么呢?小说它写到很多人物,它必须有主要人物,有次要人物。主要人物当中它必须有第一主角或者说并列第一主角,而这个第一主角他不一定就是地位最高的人,他可以是地位最高的人,也可以不是地位最高的人。那么也就是说,历史题材的小说,它和史书的不同,它不仅在于它要表现历史,它还要有利与阐述、叙述这个故事。

(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吸取了从西晋到元朝一千多年来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历时数年创作了历史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描叙了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80年西晋武帝统一中国的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尽管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但是学术界对于《三国演义》的争论也有很多。不少学者认为,《三国演义》故事真正的开始,是公元188年的桃园三结义。由此算来,《三国演义》共穿越了92年的历史长河。)

《三国演义》正式的名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咱们平常说《三国演义》这是简称,也就是说这部小说它有两个基本点。第一,它要反映三国时期的历史面貌,它具有历史真实性;第二,它是演义,是小说,它要把历史通俗化,这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基本内涵。那么从这儿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部小说它必须要达到两个要求。因此,必须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他才能充当《三国演义》这部历史题材小说的第一主人公。这样就很明显了,这个第一主角他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地位特别重要,他应当是皇帝、军师、丞相、主将,这样级别的人物。因为只有地位特别重要,他才能参与重大决策,指挥重大政治军事行动,从而通过他的活动,表现出这个历史面貌当中的那些主要斗争、主要事件,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具有贯穿性作用,就是说他要经历三国时期的主要斗争,说得再白点,就是他得活得比较长,他活得时间要大体上跟三国时期的主要活动的时间相重合。那么要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在蜀汉里头就很有限。

(《三国演义》尊刘贬操的基调使得小说的第一主角,只能在蜀汉中来选择。按照常理,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蜀汉的创立者刘备,有着皇室血统的刘备从小说一开始就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然而这也未能博得作者的青睐。在拥刘的旗帜下,刘备却奇怪地被排除在第一主角之外,这是怕树大招风,还是有别的隐情,即便是排除了刘备,在当时的蜀汉,依旧人才济济。关羽、张飞、赵云等,各个都名声远扬。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也与第一主角失之交臂。)

按理说,刘备最有条件成为第一主角,你看他地位最重要,先主,他后来称帝了,而且他从188年桃园三结义开始就出场了。但是刘备有一个很大的弱点使他不能成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第一主角,为什么呢?他死得太早,他公元223年就死了,死的时候63岁。那么他223年去世,离开蜀汉灭亡差40年,所以如果以刘备为第一主人公,虽然有利于表现三国的前期,但是不利于表现蜀汉后期的大量非常激烈精彩的斗争。那么别人怎么样呢?比如说关羽,作为蜀汉方面的主将,他桃园三结义开始就出场了,而且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但是关羽死得比刘备还早,关羽是公元219年被杀的,正是因为他被杀,所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刘备之死和关羽之死有很大的关系。连气带累带伤心就死了。那么其他人物呢,关羽219年去世以后,220,221,222一直到223这个当中黄忠、张飞、马超,最后223年刘备相继去世。蜀汉的主要人物当中只剩下了两个人,一个赵云是229年去世的,一个是诸葛亮234年去世。那么赵云的地位比关羽要低一些,为什么?因为赵云参加刘备阵营比较晚,所以赵云不合适,而且他的时间也比较早,公元229年。所以这样就只剩下了诸葛亮是唯一合适的人选,他公元234年才去世,而且他的地位在蜀汉阵营当中位居军师,后来是丞相,地位仅次于刘备,而且在刘备阵营当中,前期的重要活动,比如建立孙刘联盟、借荆州、取西川,后来平定南蛮,修复孙刘联盟、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等所有的重大事件,他都是主要策划者或者是主要指挥者,因此诸葛亮就成了,《三国演义》的第一主角。

(诸葛亮成为《三国演义》的第一主角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当打开《三国演义》时,我们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从小说开始,一直到第三十四回,在占整部小说四分之一篇幅当中,却找不到诸葛亮的一丝痕迹。作为第一主角的诸葛亮迟迟不能上场,这究竟是作者的一大疏忽,还是隐藏着有别的玄机呢。)

诸葛亮有一个先天不足,这是什么呢?就是他太年轻了。桃园三结义的时候,刘备是28岁,关羽比他小一点,没说小多少,只说关羽比张飞大几岁。那么我们注意,小说开始的时候,写到关羽和张飞都是大汉。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弱冠成年。那么诸葛亮在188年的时候,他多大呢?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所以在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时候,诸葛亮还是个七、八岁的孩子,虚岁八岁。这就是诸葛亮为什么出场特别晚的原因。但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面处理得非常高明。他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做了大量的铺垫,这个铺垫表面上看起来是从三十五回开始的。所以他就开始寻访诸葛亮,总共写了四回,实际上在三十五回之前,我们回过头来看,罗贯中是在为诸葛亮的出场做铺垫。为什么呢?因为从桃园三结义开始一直到三十四回,都是写什么呢?刘备在这个东汉末期群雄纷争的这个局面下,他势单力薄,虽然他的势力有所发展,但是他不仅远远赶不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远远不如割据江东六郡已历三世的孙权,他甚至还不如荆州的刘表,也不如益州的刘璋。

刘备最大的问题还不仅仅是他力量特别弱,更重要的问题是刘备不知道自己的战略方向是什么?他不明确,在当今这个乱世,他要夺取天下,成就王业,应当采取什么战略。我们如果明确了这一点,我们要把《三国演义》的一百二十回和划分结构就看清楚了。诸葛亮就成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人物上的结构重心。也就是说,在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时候,刘备简直就像一个无头苍蝇到处乱飞。从第一回到第三十四回,这是《三国演义》的第一部分,从三十五回听说得伏龙凤雏一人就可以安天下,寻访诸葛亮开始一直到一百零四回,这个当中整整七十回,那么他得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讲了《隆中对》,指明了战略方向,刘备就由弱变强,势力不断壮大,终于可以和曹操、孙权鼎足三分,确实成就了一番伟业。而一百零四回,诸葛亮去世以后,从一百零五回到最后,这个十六回,就是《三国演义》的第三部分。那就是失去了诸葛亮之后的蜀汉不断地被削弱直到灭亡,这样我们就看出了诸葛亮的重要性,所以这个罗贯中他安排得非常巧妙,突出了诸葛亮地位和才智的不凡。在这七十回当中,诸葛亮始终是直接、间接地处于整个舞台的中心。

(在《三国演义》中,尽管作者为第一主角诸葛亮的横空出世费尽心机,但是在豪杰并起的三国时代,一介手拿鹅毛扇的文弱书生却成为千军万马的中心,这多少有点匪夷所思,那么《三国演义》是如何打造自己的第一主角的?在硝烟弥漫中,诸葛亮到底凭借着什么赢得了后人对他的尊敬。)

在《三国演义》当中,罗贯中从两个方面,大大强化了史书《三国志》当中关于诸葛亮的突出优点。第一,超凡智慧,第二,伟大人格。诸葛亮的智慧,他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某某人特别聪明,某某人简直就是一个智者,不是如此。因为生活当中并不缺乏特别聪明的人,我们在每个领域、在每个周围都能发现有一些人特别聪明、特别富有智慧。诸葛亮为什么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这样的尊敬。在智慧上来讲,他和别的智者的不同是由于诸葛亮具有一种大智慧,远远超出其他智者的那种大智慧,这种大智慧是着眼于国家大局、民族大义、百姓大利。

就首先这种大智慧来自于他的高尚人品和远大的眼光。比如《水浒》里面的智多星吴用也是军师,智多星,但是吴用智取生辰纲这种,他目的就是为了自己哥们几个快活一生,是不是,取了生辰纲以后,瓜分了。诸葛亮的大智慧跟吴用这种小计谋,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不是一个层次。另外呢,第二点就是这种大智慧,它表现为高瞻远瞩、着眼全局,从整体战略出发,富有预见性,思维整密,分析透辟。他跟智取生辰纲这种想个什么法子、想个什么招不一样,那种比较容易做到。所以这种大智慧,只有伟大的战略家才具备,一个时代,只有很少几个人能够达到这个水准。

(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智慧才使得诸葛亮傲视群雄,同时也使得火烧新野、舌战群儒、借东风、空城计等等这些子虚乌有的故事安置到他的身上,显得格外自然。那么对于一个出山时只有27岁的书生来说,究竟是什么使得他具备了如此大的能量。我们又该如何认识诸葛亮的大智慧呢?)

诸葛亮这种大智慧,首先来自于他广博的知识储备,诸葛亮熟读诗书、精通典籍,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其次善于融会贯通,完全变成一个东西,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它的精髓融为一体,变成自己的东西,用它来指点江山、分析现实社会当中的问题,提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那么当然了,最经典的就是《隆中对》。你看前面讲到两个不可,曹操有两大绝对优势,你现在不能单独跟他干。孙权有两大优势,你不能吞并他,这是两个不可。然后他讲下面有两个可,那么诸葛亮讲这个话的共同点,他就是什么呢?就是巩固内部,壮大自己,等待时机,主要目标,就是你的主要打击目标是曹操。

只要把曹操打倒了,那么孙权的东吴就很容易收拾,但是目前不行,目前你必须跟他联合。所以这个诸葛亮他这个隆中对里头,他的分析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他不是简单地那么提出来的,他是从天下形势着眼从各大主要势力做具体分析,分析它有哪些优势,你自己有哪些优势,有哪些不足,然后制定出哪些不可行,哪些可行。而且诸葛亮说话非常有技巧,他没说刘备你哪些不行,他曹操的例子来启发刘备,曹操过去没什么名声,也没什么人马,你看他现在成多大气候。您还有优势,你的老祖宗是皇上,皇上弟弟,是不是,所以启发他就是说,您现在虽然很弱,但是由弱可以变强,变强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在于你要运用真确的战略战术。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特别要重视整体的作用和制定,这就是诸葛亮比其他谋士高出一大截的所在。

诸葛亮的智慧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和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精华的精华,诸葛亮把这些东西都融会贯通了,你看诸葛亮特别强调仁义,你只有讲仁义才能得民心,是不是,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而我们看他的《隆中对》里面充满了道家的辩正法和相对主义。他对老子的辩正法跟庄子的相对主义,我觉得诸葛亮真是琢磨透了。《隆中对》很明显,我们提高到哲学上来讲就是这样,弱和强是相对的,是不是?曹操原来多弱啊,现在不强了吗?袁绍原来多强啊,现在不是完了吗?您现在弱也可以变强。那么由弱变强,它需要条件,你要创造条件,要利用条件,要知彼、要知己。条件是什么?拿下荆州、拿下益州、建立孙刘联盟。所以强弱是相对的。

而且呢,这个老子的思想,在《隆中对》里面体现得很明显,一个是辩正法,另外一个,老子思想里面是强调“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无为而无不为。《隆中对》不是提出两不可,这不可,那不可,但是还有可,是不是?不为是为了有为,不为是因为现在条件不具备、不成熟,因此要创造条件,变不为而有为,目的最后还是有为。所以我们从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见出诸葛亮的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是一种站在时代高峰的大智慧,这种大智慧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伟大思想的精华。这些东西正是我们现在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这些都是我们建设新文化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百家讲坛讲稿][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第9讲 庭审诸葛亮

(这是一场关于谋杀的指控,尽管事件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三国鼎立时期,但是由于涉案双方名声显赫,而使这一指控尤为引人关注,被告方诸葛亮被指控是杀害关羽的罪魁祸首。一直以来,关羽兵败被擒,为孙权所杀,似乎在历史上已经无可争议,但是近来一篇学术文章却认为孙权不过是诸葛亮手中的一粒棋子,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家人诸葛亮,这一指控的提出不仅使原本悲壮的关羽之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同时,也极大的冲击了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那么,诸葛亮真的是借孙权之手杀掉关羽的吗?这一指控的提出,到底有什么根据?诸葛亮与关羽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无论是诸葛亮或是别人,是直接杀人也罢,借刀杀人也罢,从犯罪学的角度来讲,都必须要研究他有没有作案动机,有没有作案条件,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位学者他的意见是什么。他说诸葛亮为什么要除掉关羽呢?对他有什么好处呢?据说是这样,他说诸葛亮胸怀天下,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利的最大障碍,这个“无疑”我觉得很值得怀疑,不是无疑,而是有疑。太值得怀疑了。文章说诸葛亮胸怀大志,他曾经对徐庶等三个好朋友说,(大家在一起聊的时候,谈理想,谈抱负),他说卿等三人(你们三位),仕进可至,(仕就是作官,可至是可以到)刺史,郡守也。

(刺史就是州的主官,相当于省长。大的州就相当于现在一个省。就是你们三位作官,将来可以做到省级或者司局级地区专员,地级市市长。)

别人说,那你,你呢?诸葛亮笑而不言,没说,那么这位学者就说:诸葛亮为什么笑而不言呢?因为他难以启齿,他不好说,难以张嘴。另外他说,在刘备称帝前后,关、张的地位高于诸葛亮,其他比如赵云、庞统、法正、黄忠、马超等人的地位也不下于诸葛亮,因此一心想要谋取一人之下,就是刘备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这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他认为在刘备身边有一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是他,是诸葛亮仕途的严重障碍。也就是说,他认为诸葛亮没有进入这个小圈子,而这个小圈子是具有极强的排他性的。我认为这是缺乏根据的。我们来看看,诸葛亮胸怀天下,胸怀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美德。

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具有胸怀天下的这种优秀知识分子相当多。因此这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远大抱负,就是要立志,为国为民不等于要做皇帝,也不等于一定要做宰相,那么诸葛亮呢?他曾经自比于管仲、乐毅。

(管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被齐桓公拜为齐国的丞相,在任期间,管仲大力推行政治和经济改革,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乐毅,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帅燕国军队,征讨当时的强国齐国。在半年内,乐毅率领燕军,连下齐国70多座城池,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这两人都是良相主帅,是国君的主要辅丞,也就是说他主要是辅佐国君,并不是要当皇帝,因此诸葛亮他自比管仲,乐毅,就是说他自己希望能有这样的机会遇到一个有道明君,然后他可以辅佐他,夺取天下,成就王业啊。而且诸葛亮的这个抱负是人所皆知,大家都知道,不光知道,有些人还不相信他。

<<三国志>>有记载:时人,莫之许也。当时许多人都觉得,这个人有点说大话,做梦,你哪能跟管仲,乐毅比啊,你到不了这个,不认为他能达到这个水平,你也没这个能力,所以当时很多人都知道。所以诸葛亮没有什么可隐瞒的。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当时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笑而不言呢?关键就在于"仕进可至"。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荆州是理想,并不是已经做到了,那么他在和徐庶等三人谈到的时候,他说你们三位,将来做官可以做到,可以作到也不一定作到,就是说你们最多只能作到州和郡。

这一级的主官。也就是省部级和司局级,地区级这一级的主夹。别人问他,你能作到什么,他笑而不言,是他不便说。他其实想说的是我可以作到什么,我可以作到总理,总参谋长这一级,但是这话如果说出来,就有点贬低朋友了。所以他不说,另外还有一点,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面已经非常明确的指出了荆州这个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胜,此乃上天赐予将军之地。难道将军无意于此吗?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

所以说荆州这个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诸葛亮如果真的有野心,他想当皇帝,他不满足于在刘备手下当军师,当丞相。那么他也要等到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帮他消灭了曹操。帮他打败了东吴,他再收拾关羽,就象朱元璋,历史上这样的皇帝很多。当了皇帝以后,就把当年帮他打天下的那些文丞武奖一个一个都收拾了,省得你威胁我的皇位,你想刘备当时还没成很大的气候呢,还不过是割据一方的时候。他总共只有荆州,益州两个地方,而且荆州的富饶不下于益州,他的战略地位超过益州,诸葛亮当时怎么会除掉关羽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呢?何况他没有这样的作案动机,他不是想当皇帝。还有,诸葛亮真是要当皇帝,太容易了。

尤其是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他说了,他当着诸葛亮的面,当着别的大臣的面说了:卿之才十倍于曹丕,定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事。若太子刘禅可以辅佐,则辅之;若太子不才,丞相可自立为成都之主。这是临终遗诏啊,口谕啊,那诸葛亮找个借口,这个阿斗本来确实很无能,诸葛亮随意可以把他搞掉,名正言顺的,这你爸爸原来有话,是不是?你不能守住帝业,你无能,你这个处理不好,那个处理不好,是不是?那我当皇帝。没有,诸葛亮没有这样做,诸葛亮不仅没有这样做,而且你看,他多次率军南征北战。我们知道,一个有巨大政治野心的人,他最怕的是什么,他最怕的是离开他的老窝,他最怕别人也有野心,趁你不在京师的时候把你搞掉。古金中外这样的例子多的是,而诸葛亮多次带兵出征。这些都能证明,他确实没有野心。我们再从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讨论天下形势。诸葛亮谈了<<隆中对>>以后,刘备和他的关系,刘备和诸葛亮情好日密。感情好的一天比一天好,好到什么程度,好到关,张都不高兴了。

他刚参加革命,咱可老朋友了,老干部。你怎么和他那么好呢?刘备说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只止"于是他们才不再说那些泄气的话,嫉妒的话,不满的话了。所以刘备和诸葛亮一开始感情就非常好,而且好的非常快,我们以前讲过刘备跟关张他们感情确实很深,但是并没有桃园三结义这个事情,因为当时还不兴这个。那么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以后,他地位一下就变得非常重要,从地位上来说,他地位没有超过关羽和张飞,但是他的作用和他的实际影响力,他的时间机权力比关羽和张飞要强,而且和刘备关系越来越密切。因为关张有时候要出去作战,而诸葛亮是一直在刘备身边,所以他们的感情,诸葛亮和刘备的感情不下于刘关张之间的感情,也就是说如果刘备身边有一个小圈子的话,那么这个小圈子的主要成员之一就是诸葛亮。

而这个小圈子并不具有排他性,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不仅立即任命他为军师中郎将,得了荆州以后收复了长沙、贵阳、零岭等三郡之后就让诸葛亮去管理。后来得到了荆州,整个荆州得到了,就让诸葛亮和关羽两个人来守备荆州。荆州多重要啊,荆州是将来向北发展,夺取天下的前进基地,东连吴会,这是孙权结盟,或者防止孙权袭击的屏障,后来得到益州了,诸葛亮随刘备到成都,那么荆州。整个荆州就交给关羽了,刘备到荆州以后,任命诸葛亮当什么呢?当军师将军,而且是代理左将军师,而且更重要的是《三国志》记载得很明确:刘备到外地去也就是说他的兵源非常充足,粮草非常丰富,足够。就可想而知,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信任,诸葛亮是多么忠诚,所以让诸葛亮留守成都。反映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极度信任,也证明了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排斥诸葛亮的所谓小圈子。

(虽然不见得诸葛亮在刘备身边受到排挤,但是诸葛亮出山时,年仅27岁,对于已经成名远扬的关羽来说,听凭这样一个无名小辈的调遣,心中多少有些怠慢,这是否是他种下的祸根呢?纵使诸葛亮宽宏大量,但是同朝为丞,难免会有政见不统一的时候。历史上,相互拆台,乃至于排除异己的事例,屡见不鲜。诸葛亮与关羽,到底有没有发生过矛盾,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

我们从《三国志》里面看得出来,诸葛亮跟关羽,不仅没有发生过这个那个的冲突,而且看得出来,两人关系还不错的。关羽对诸葛亮是相当地崇敬,诸葛亮对关羽也非常欣赏。最典型的一个事例是这样,就是马超归降之后,刘备马上给他这个头衔,那个职务,那就跟关羽差不多了,关羽就很不高兴了。那位学者在文章里面提到,说关羽骄傲跋扈是出了名的,这话说的不大对。关羽确实比较骄傲,你说跋扈就有点过分了。跋扈是指专横、暴力、欺上、压下,关羽没到这个程度,没有到专横暴力的程度,他骄傲确实有,而且他骄傲是看不起跟他这个水平差不多的,就是说我比你强,结果呢?由于马超归顺刘备之后,马上得到了很高的地位,跟关羽地位差不了多少,关羽就有点不大高兴。

他就写信问诸葛亮,说我和马超比怎么样?诸葛亮这封信,写得非常有意思,他说“孟起兼资文武,熊烈过人,一世之杰。”我们看诸葛亮讲得很有分寸,他不是说,为了做关羽的思想工作,就贬低马超,不,他坚持原则,他对马超给了一个非常公平的评价。关羽问他,我跟马超比怎么样,说你得回答这个问题,诸葛亮不回避矛盾,诸葛亮说,“马超他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马超啊,不如您关羽,您关羽是绝伦,绝伦就是那种没人可比的。诸葛亮这信写得非常有分寸,关羽拿了这封信以后啊心舒,读了这封信大悦,非常高兴。所以诸葛亮在关羽心目中有很崇高的威望,他们没有仇,没有矛盾。诸葛亮的作案动机排除了。

(尽管诸葛亮的作案动机排除了,但是困绕在人们心中的疑团,依旧没能解开。对于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来说,为什么却单单没有算到关羽的失败呢?从关羽兵败到被杀,兵多将广的蜀汉,却没有发援兵相救,这难道是诸葛亮见死不救吗?关羽之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那么这位学者提出来,就是说襄樊之战,从七月一直到关羽被害十二月,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他蜀汉没有发一兵一卒来救关羽,支援关羽,这就是因为诸葛亮想借孙权之刀杀人。诸葛亮如果要借刀杀关羽,他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他必须有独揽大权,不发兵支援关羽的条件。如果说关羽需要支援的话,实际上我们要注意,当时刘备活着呢,诸葛亮尽管是军师,是丞相,但是如果说刘备得知,关羽前线军情紧急,需要调兵支援的话,诸葛亮即使再阻拦,那刘备是不是,你不要说出于情谊,出于蜀汉的政治军事需要,他也必定会发兵。因此这个条件不存在。第二个条件,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为什么?因为关羽从失败到被杀,时间很短,当刘备,诸葛亮得知,蜀军在荆州大败的时候,已经根本来不及了,为什么呢?这场战争是七月开始的。(公元219年,关羽率大军从荆州出发,围攻曹魏重镇樊城,在关羽的猛攻之下,樊城告急,曹操派大将于禁率援军,前往樊城解围,但是在路上天降大雨,汉水泛滥,于禁大军全被大水淹没。勇士关羽依靠水军优势,率军乘机进攻,于禁被迫投降,曹军三万人被俘,由此关羽威名远扬。)所以七月、八月的时候,这个关羽是大胜。当时根本就不存在援兵的问题,是不是?那么这种就是说,在军事上有利于蜀军的形势,保持了好几个月。当时关羽大胜,“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悦。”

华夏就是指的中原,曹操紧张地跟大丞们商量迁都。因为首都在许昌,许昌离开那个(襄樊)不远,几百里地了,眼看要打到许都的时候,说赶紧迁都吧,结果有主张迁都的,也有反对的。司马懿当时提了个建议,司马懿说可以利用孙权来打关羽,因为孙权派特使向关羽求亲,说让关羽的女儿嫁给他的儿子,关羽拒绝了,而且辱骂了使者。所以孙权心里很不高兴,而且蜀军的势力太大,东吴也会感到不安。那么这个秘使往来,到了十月,孙权上表,向曹操称丞,孙权又表示,我可以跟您配合起来,我从背后袭击他。那么不管是司马懿提出这个建议,曹操派人去跟孙权说,孙权接受以后上表,这个过程都是很长的。我们知道交通最便利的水路,是控制在关羽手里。也就是说到十月的时候,孙权还没有发动背后的偷袭,是不是?那么当时蜀军在荆州的兵力,够不够呢?是很充足的。

除了关羽直接统辖的几万人以外呢,当时还有南郡太守糜芳,和一个大将叫傅士仁,他们手下还有许多军队。但是呢,这两人,关羽就是比较骄傲,平常就是瞧不上他们,所以这两个人积极性不高。他们没有尽力支援关羽,就是在孙权发动袭击的时候,如果从兵力上来讲,是足够应付的。因为曹军已经打得被俘了好几万人,襄阳被围,华夏震动。所以从兵力上来讲,他要对付孙权的袭击是够的,但是呢,这个糜芳和傅士仁,由于平常关羽看不起他们,所以他们在支援兵力和粮草方面表现得不积极。这时候关羽就犯了第二个错误,就是什么呢?他当时就火了,他说还当治之。我回去以后,要好好收拾他们两人,这下糜芳和傅士仁就害怕了。

(乘关羽进攻樊城,荆州守备空虚的时机。十月,东吴孙权传书给曹操,表示愿意出兵攻打关羽。随后孙权派大将吕蒙设计轻取南郡。这时候,糜芳和傅士仁,分守江陵和公安,这两处都是襄阳重地,是扼守关羽进攻樊城的后路。同时糜芳和傅士仁又掌管着关羽军用物资的供给。因此,孙权在攻占荆州之后,派谋事虞翻前往两地进行劝降,在东吴的威逼利诱和对关羽的惧怕下,糜芳和傅士仁率军归降了东吴,关羽的后路完全被切断。同时,曹操又派出大将徐晃率军进攻关羽,在曹操和孙权两军的夹击下,关羽大败。公元220年的1月,关羽在撤退途中,被东吴俘获。随后被孙权下令处死。)

因此关羽的失败非常快,所以在成都方面,刘备和诸葛亮,他们得到的消息是好消息,而坏消息传来的时候,关羽已经彻底失败了,被俘了,后来被杀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从关羽的驻地,要把信息送到刘备、诸葛亮所在的成都,交通极其不便。当然那位学者也谈到了,交通再怎么不便,也不至于那么地慢啊。实际上我们只要注意读一下《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就知道了,这个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比诸葛亮晚多了,晚500年呢。甭说李白的时候,四川当时交通闭塞的程度,那种严重情况,一直到20世纪初才略有改变。因为从陆路,从关羽那边,从陆路要翻过秦岭,大巴山,都是非常险峻的小道。到成都去非常非常困难。所以当远在成都的刘备、诸葛亮得知关羽大败,被杀的消息的时候,根本就已经谈不上派援兵了。因此诸葛亮没有作案条件。

那么,这样我们就从作案动机和作案条件两个方面,排除了诸葛亮借刀杀关羽的可能性。

(时光的流逝,可以冲刷掉掩盖真相的迷雾。穿过历史的长河,人们对于诸葛亮借刀杀关羽这一指控的探究,不单纯是对于真相的执着,更不是名人效应的附和,而是如何去看待,人们心目中那个原有的形象。当时诸葛亮走下神坛,在历史的显微镜下,他是否依旧是那个千百年来,为中国历朝历代的人们所景仰的蜀国丞相。)

下面我要讲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一个人,如果有重大的品质性错误,或者是对国家、人民有严重的犯罪行为。在发生这个事件之前,一定有蛛丝马迹可寻。那么我们看得出来,诸葛亮不存在任何这方面的缺点。

我们不要看别的,刘备托孤,必要的时候,你可以自己当皇帝,他完全可以当,他不当。还有他临终之前,他有嘱咐,“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椁,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这些地方都看的出来,这个诸葛亮是一人之下,百万人之上啊。身为丞相,如此廉洁,真实不得不佩服他的高风亮节,伟大的人格。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蜀相》,他里面提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个英雄是谁啊,这个英雄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死了以后,到杜甫的时候,500多年间,历朝历代年间,只要想起诸葛亮,如此伟大的人格,如此伟大的抱负,具有超凡的智慧,但是天不假年,壮志未酬身先死,都非常感动,感动得热泪横流。可想而知,世世代代的人,都非常崇敬诸葛亮。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