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早在405年,益州大姓谯纵趁东晋政权混乱之际,割据四川,自称成都王,建立蜀国。谯纵建国后,经常派兵侵扰东晋,威胁荆楚。刘牢之之子刘敬宜曾于408年率军5千前去讨伐,但因粮食吃尽和疾疫而还。这次进军益州,刘裕从众将领中选拔了西陵(今湖北黄冈)太守朱龄石为元帅,配将士2万,统军征伐。

其他将帅都以为朱龄石资名尚轻,难当重任,而刘裕却独具慧眼,认定其既有才干,又练吏职,能够担当此任,所以不为众议所动。宁朔将军藏熹是刘裕的妻弟,位在朱龄石之上,刘裕派他为副将随军西征;又将猛将蒯恩、下邳太守刘钟等分派给朱龄石。当时,毛璩的侄儿、时任东晋南郡太守的毛修之再三请求随军伐蜀,刘裕知道当年蜀人杀死毛璩一家,毛氏与蜀人有不共戴天之仇,怕毛修之入蜀后会大肆屠杀,也怕蜀人因此而冒死抵抗,对收复益州不利,故拒绝了毛修之的请求。

朱龄石按刘裕的策划行事,顺利入蜀,经过一番激战,于第二年七月攻占成都。谯纵弃城而逃,后自杀身亡,余党也全被歼灭,益州被东晋收复。豫州刺史诸葛长民是同刘裕共谋举事的北府将领之一,他也已灭桓玄有功而颇为自负,在刘裕执掌朝政后,二人就开始貌合神离。刘裕征讨刘毅,让诸葛长民留守京师,暗里又让刘穆之监视他,诸葛长民感觉到,刘毅一死,下一个除掉的目标就是自己。

因此它想先发制人,于是就写信给冀州刺史刘敬宜,约他共同起兵推翻刘裕。而刘敬宜无意反刘裕,竟将诸葛长民的信转交给了刘裕。刘裕见信后,急忙派亲信王延赶回建康,稳住诸葛长民。413年2月,刘裕轻舟潜回建康,第二天,诸葛长民听说刘裕已回到东府,不觉大惊,连忙登门问候。刘裕热情邀请诸葛长民共坐,屏退左右,二人畅谈起来,连平时很少说到的事情都提及了。

诸葛长民见刘裕推心置腹,无所不谈,心中疑惧尽失,痛快极了。这时,埋伏在幔中的壮士丁旿突然冲出,将诸葛长民杀死,同时被杀的还有诸葛长民的几个弟弟。至此,参与京口兵变的北府将领除刘裕自家弟兄外,战死的战死,诛杀的诛杀,无一幸存。唯一的异己势力只剩下反对他掌权的司马氏宗族贵族了。刘毅死后,晋宗室司马休之接任荆州刺史一职。司马休之为政有方,很得民心,他对刘裕的专权十分不满。刘裕也感到司马休之对自己的专权是一大威胁,但又不好无故加罪于他。

414年3月司马休之的长子谯王司马文思擅自捶杀国吏,刘裕利用这一机会,先下令斩杀了司马文思的爪牙,然后原谅了司马文思。司马休之知道此事后,上疏请罪,请求解除荆州刺史一职,刘裕不但不准,反而将司马文思送到荆州,让司马休之自己处理。司马休之的处理意见是废掉司马文思的王爵,并又一次写信给刘裕谢罪,刘裕认为司马休之不杀掉司马文思就是包庇儿子,并以此为借口准备兴兵荆州。

415年正月,刘裕亲率大军征讨司马休之。雍州刺史鲁宗之认为自己早晚也会为刘裕所不容,于是同儿子竟陵太守鲁轨自襄阳起兵响应司马休之。刘裕让女婿徐逵之为前锋,配以精兵利器,打算让他先立大功,待事宁之后,任他其为荆州刺史。谁知徐逵之出师不利,前锋部队在破冢遭到鲁轨的猛烈阻击,徐逵之兵败身亡。刘裕闻之爱婿身亡,怒不可遏,亲率众将渡江,而这时,鲁轨、司马文思已将4万兵士沿峭岸布阵,刘裕军士无人能登。

刘裕见状,披挂盔甲,要亲自强攻,诸将纷纷劝阻,刘裕不但不听,反而暴怒异常,非上不可。太尉主簿谢晦上前抱住他,使刘裕无法行动,刘裕抽出剑来,指着谢晦说:“再不放手,我杀了你”。谢晦死死抱住他说:“天下可无谢晦,不可无公“。刘裕无奈,只得作罢。但他一眼看见建武将军胡藩带领游兵在渡口附近,便令他带领士兵登岸,见胡藩面有难色,便命人将其抓来斩首,胡藩一急之下,死命攻上陡岸,兵士随后一拥而上,大破敌军。

五月,刘裕攻克江陵。司马休之、鲁宗之等北逃投奔后秦。王镇恶等追到边境,不敢穷追,只好退兵。此次遭到诛杀的晋室宗族还有司马珍之、司马珣之等。经过一系列的诛杀,刘裕在国内的异己势力基本被剪除干净,于是他任命长弟刘道怜为荆州刺史,控制长江上游;长子刘义符为兖州刺史,控制北府兵;自己则以宰相之职控制扬州和朝廷。这样,刘裕在东晋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当刘裕在国内清除异己的时候,占据关陇地区的后秦不断派兵侵扰荆楚。416年正月,后秦派鲁轨带兵攻击襄阳,打算切断东晋长江上、下游和杨、益之间的交通,但被雍州刺史赵伦之击退。后秦的不断骚扰成为东晋大患,国内要求北伐的呼声日渐高涨。恰在此时,后秦国主姚兴病死,其子姚泓继为。刘裕决定趁后秦国主新丧,王室内部斗争激烈,政局不稳的机会进行第二次北伐,灭掉后秦。

当时,东晋许多朝臣担心北伐失败,偏安之局难保,纷纷进言劝阻。刘裕不顾群臣反对,毅然宣布北伐。8月,刘裕亲率大军北上,此次北伐声势浩大,刘裕将军队分为四路,一路由将军王镇恶、檀道济率步兵自淮水、淝水进攻洛阳、许昌;一路由刘裕的族弟彭城内史刘遵考、将军沈林子率水军由汴水经荥阳石门入黄河西征;一路由冀州刺史王中得率水军由淮河桓公渎转入泗水、济水、清水入黄河西进;一路由将军沈田子、傅弘之率步兵直趋武关(今陕西丹凤)。四路大军水陆并进,所到之处,后秦军队望风而降,中原百姓也积极支援,他们“竟送义粟“,为北伐军提供粮草。

不到两个月,王镇恶、檀道济一路便攻下了项城、许昌、成皇(今河南荥阳上广镇),后秦洛阳守将姚洸投降,晋军占领了洛阳。第二年初,刘裕率主力自洛阳由水路溯黄河西上,进军关中。7月,刘裕命王镇恶率水军从渭水上溯黄河直趋长安。王镇恶到了渭桥(西安市东北),他让将士们吃饱以后,便弃船登岸,然后让所乘船舰随水漂走,它对将士们说:“诸位的家都在江南,这里是长安城北门外,离家万里。现在船只、食粮已随流而去,我们没有求生之计,唯有死战,可以立大功,不然谁也别想活着回去”!众人听了,无不踊跃争先,后秦军队一触即溃,后秦国主姚泓单骑逃回宫中。

随后,王镇恶攻下长安,姚泓带着妻子、群臣投降,关中大片土地重新归到东晋的版图之中。9月,刘裕进入长安,刘裕下令将姚泓送到建康斩首,又亲自拜谒汉高祖陵,在未央宫大会文武。11月,刘裕收到留在京城掌理朝政的心腹大臣刘穆之病故的消息,惊恸哀惋,多日不解。刘穆之死后,京城空虚,刘裕怕大权旁落,再加上将士久役思归,所以决意东归。

流寓关中的陇右流民,本来盼望他继续出兵收复陇右,听说他要收兵南归,都大失所望。三秦父老流泪挽留,对他说:“残民不沾王化,至今有百年了,今日得见王师,人人相贺。公是汉家子孙,长安十陵,是公家的坟墓,咸阳宫殿,是公家室宅,你舍去这些,要到哪里去呀”。刘裕心中也有些不忍,但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后只能让关中父老失望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正当桓玄为能控制北府兵,取代了司马氏称帝得意之时,刘裕却在暗中联络了一批北府的中下级军官,准备发动兵变。

404年2月,刘裕同北府将领何无忌(扬州从事)、魏泳之(扬州主簿)等百余人在京口起兵,杀了镇守京口的安成王桓修。与此同时,另一批北府将领刘毅(扬州从事)、孟昶、刘道规(徐州从事)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起兵,杀了桓修之弟桓弘,然后,刘毅率兵渡江与刘裕会合,大家推举刘裕为盟主,传檄各地,讨伐桓玄,期间,他们又杀了豫州刺史刁逵,占领了历阳(今安徽和县)。桓玄对刘裕等的兵变毫无防备,一时间恐慌异常,有人见他这样忧惧,很不理解,对他说:“刘裕等人都是一些乌合之众,势力微弱,必然不会成功,陛下为何如此忧虑”。

桓玄叹口气对他们说:“刘裕可以说是一世之雄;刘毅家无斗粮之储,而樗蒲(赌博的一种,类似于后代的掷股子,也是赌博的通称)却一掷百万;何无忌酷似其舅(何无忌是刘牢之的外甥),这些人共举大事,谁敢说他们不会成功呀”。

3月,刘裕率军与桓玄手下的骁将吴甫之在江乘(今江苏句容县境)相遇,刘裕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士兵见状,人人奋勇,以一当十,只一战便斩了吴甫之。刘裕乘胜追击,在罗落桥(今句容境)遇到了桓玄的右卫将军皇甫敷的阻击。刘裕同建武将军檀凭之各带一支人马与皇甫敷决战,,檀凭之战败阵亡,只剩下刘裕孤军作战,刘裕被敌军团团围住。

面对强敌,刘裕面无惧色,背倚一棵大树与敌厮杀。危急时刻,援军赶到,皇甫敷面部中箭,应弦倒地,刘裕来到皇甫敷面前,皇甫敷挣扎着说:“君有天命,我死后,求君能照顾我的子孙”。刘裕答应,斩其首,后对皇甫敷的后代厚加抚慰。刘裕这两仗打出了威风。

桓玄听到两将战死的消息大惊,一面继续派兵出战,一面悄悄预备舟船,准备形势紧急就溜之大吉。桓玄的堂兄,扬州刺史桓谦率军迎战刘裕,无奈他的部下多为北府人,他们都畏惧刘裕,没有斗志。刚一交战,桓谦就溃不成军。桓玄闻讯,率亲信数千人,诈称出战,坐船逃奔江陵。刘裕率军进入建康,派刘毅、何无忌追击桓玄,两军在峥嵘洲(今湖北鄂城)展开一场大战,结果桓玄数万之众被北府兵击溃,桓玄败逃,不久被杀。当月,白痴皇帝司马德宗被迎回建康。

4月,刘裕以“再造晋室”之功被封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南徐、南青二州刺史,镇守京口。后来又改南青州刺史为南兖州刺史。至此,北府兵的军权全部落到刘裕之手。

408年正月,尚书右丞皮沈来到京口,首先面晤了刘裕的主簿刘穆之,对他说:“朝中计议以中将军谢混(孝武帝女婿)为扬州刺史,还有人建议让刘裕在丹徒领扬州刺史一职,朝中事情交给尚书仆射孟昶处理,特命他来征求刘裕的意见。刘穆之一面听着,一面想,本应由刘裕入京继任扬州刺史,而如今却提出这么两条建议来,分明是在京的刘毅等人不愿让刘裕入京辅政而定的计谋。

想到这里,他对皮沈说要去厕所,就急急的走了。在外面,他匆匆写了一张纸条:“皮沈之言不可从”。派人送给刘裕,这时,刘裕正在与皮沈谈话,从来人手中接过条子看后,就让皮沈出去休息,将刘穆之召进来问:“卿讲皮沈之言不可从是什么意思”?刘穆之将自己的想法一一陈述:“公兴复晋室国祚,勋高万古。既有大功,就应有大位。

只是仁大勋高,难以持久。公观今之形势,岂能居谦自弱,甘心作一守藩志将呢?刘毅、孟昶诸公虽然当初一时推功,却并不是注定的君臣之分,永远听从你的。公与他们势均力敌,最终必然要互相吞并。扬州为朝廷根本,不可交给别人。一旦失去权柄,就再难得了”。

刘裕听了这一番话,早就动了心,他何尝不想入京辅政,掌握朝中大权呢,只是自己位高权重,若伸手要扬州刺史一职,怕引起朝廷的疑心,影响自己的形象。刘穆之看出了刘裕的意思,便对他说:“公功高勋重,不能直接要求任扬州刺史,不然,朝听疑畏交加,异端四起,还会引出大祸。

现在朝廷既然已经说出来让你去丹徒领扬州刺史,你可暂时应酬一下,但最好的办法是先回京城共议此事,公一旦入京,扬州刺史一职他们决不敢越过你而授予他人”。刘裕听了连连点头。刘裕进京后,朝廷果然以他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总掌政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刘宋王朝是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裕建立的。刘裕,字德與,小字寄奴。史书称其为西汉高祖刘邦之子刘交的21世孙。晋末之乱,举家渡江南迁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刘裕的祖父刘靖曾任西晋东安郡(今山东沂源县)太守,父亲刘翘为郡功曹(太守自配的主要慕僚)。

他家和大多数北来移民一样,由于迁移失去了原来的田庄而家道中衰,加上刘裕的父亲早亡,因而生活更加贫困。史书载:刘裕少年时期以种地、打柴、捕鱼、贩履为生,后来加入了北府兵(东晋朝廷以侨居在南徐州、南兖州的北方骁勇组成的一支精锐部队,屯驻京口。京口别称北府,故号北府兵),成了北府将领孙无终的司马(主管府内兵将事),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399年10月,浙东会嵇地区爆发了东晋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孙恩、卢循起义,朝廷派北府兵前去镇压。刘裕经孙无终的推荐,成了北府名将刘牢之的部将。12月,刘牢之率部到达吴郡(今江苏苏州),派刘裕带数十人前去侦察。不巧与孙恩义军数千人遭遇,双方展开一场血战,因寡不敌众,刘裕坠下河岸,其余将士全部战死,刘裕被孙恩军发现前去追杀,刘裕纵身奋起,挥舞长刀殊死拼杀,竟使孙恩军士无法靠近,这时,刘牢之的长子刘敬宜带轻骑赶来迎接,看到刘裕一个人同数千人对阵,大为赞叹。

从此刘裕勇敢善战之名得以传扬,刘牢之对他也格外器重了。

刘裕不但作战勇敢,而且指挥有方,机智多谋,善于以少胜多。400年,孙恩复攻会稽,朝廷再命刘牢之率北府兵阻击,刘牢之命刘裕镇守句章城(今浙江定海县)。句章城小,只有数百名将士,但却面临孙恩军的正面进攻,任务非常艰巨,刘裕一方面抓紧时间加固城池,一方面交结当地高门富豪,让他们提供大量的武器和粮草,不久,孙恩的部队登陆,首先向句章发起进攻,刘裕身先士卒,击退了孙恩军的进攻。

第二年春,刘裕又在浙江海盐用疑兵之计,以数百之众,抗拒了孙恩数万大军的进攻,6月,孙恩率10万军队,进攻丹徒,前锋直逼建康,东晋朝廷命在旦夕,这时,刘裕率部火速赶到丹徒,再次以少胜多,击败孙恩军,俘虏义军数万人,给孙恩军造成重创,从此一蹶不振,刘裕的威名由此日盛,朝廷为表彰他的卓著功勋,封他为建武将军、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太守,统领17县。由于刘裕的部队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因而深得人心。

正当东晋朝廷和孙恩起义军征战时,因受压抑而辞官在家的南郡(今湖北江陵)公桓玄利用这一机会发展势力,招兵买马,将势力向东逐步伸展到了芜湖、当涂一代,控制了东晋三分之二的国土,而且兵势强盛。这时专权朝廷的是白痴皇帝司马衷的叔叔司马道子,司马道子知道不除掉桓玄终为朝廷的祸患,于是,402年朝廷在刚消灭了孙恩起义军的主力后,司马道子就派儿子司马元显讨伐桓玄。

但司马元显的实力远远不如桓玄强大,一经交锋,司马元显败北。桓玄军一路势如破竹,逼近建康。朝廷又命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迎战,结果刘牢之被桓玄收买,北府兵不战而降。桓玄没有受到任何抵抗,轻而易举地进入建康,独揽了东晋大权。但东晋的精锐之师北府兵还掌握在刘牢之手里,这对桓玄篡位称帝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于是桓玄任命刘牢之为会稽内史(职如太守),夺了他的兵权,刘牢之明白失去兵权即将大祸临头,就与儿子刘敬宜商议对策,刘敬宜主张立即发兵袭击桓玄,而刘牢之犹豫不决,又去问参军刘裕,刘裕说:“当初将军以劲卒数万而望风降服,如今桓玄刚刚得志,威震天下,人心已经归附于他,你怎能打得过他呢?如果真的要打,我只好回京口当百姓了”。刘牢之见刘裕不赞成叛桓玄,又召集其他慕僚商议,参军刘袭站起来说:“天下最不能干的事就是犯上作乱,将军往年反王恭,前些时反元显,近日又反桓公,一人三反,还能在世上做人吗”?说完头也不会的走了出去,其他慕僚也多走散。

刘牢之,字道坚,东晋彭城人。396年,兖州刺史谢玄招募劲勇抵御前秦,刘牢之以骁勇应选,任谢玄的参军,常率精锐为前锋,战无不胜,后迁升鹰杨将军,广陵相(治扬州,职如县令)。

“淝水之战”,刘牢之率5千精兵大败前秦军于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迁升龙骧将军,彭城内史(职如郡守)。397年,刘牢之任孝武帝司马曜皇后的哥哥、兖州刺史王恭的司马。4月,王恭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对司马道子。398年,司马元显派人说服刘牢之反叛王恭,许诺事成之后将王恭的位子授给刘牢之,于是,刘牢之战前倒戈,王恭被杀。司马元显以刘牢之代替王恭为都督七州及晋陵诸军事,镇京口。

402年,司马元显以刘牢之为前锋讨伐桓玄,桓玄派刘牢之的本家舅舅何穆说降,结果,刘牢之又倒戈于桓玄,司马元显败北。

之后,桓玄任刘牢之为征东将军、会稽内史。这次刘牢之怕失去兵权被桓玄所害,又阴某反叛桓玄,故而刘袭有一人三反之说。刘牢之见人心以散,害怕起来,他让儿子刘敬宜到京口把家小接来以防不测,到了约定的时候,刘敬宜还没回来,刘牢之以为背叛桓玄的事情败露,儿子可能已被桓玄杀害,想想以后的日子难过,即自缢而死。刘牢之死后,桓玄又先后杀害了北府将领吴兴太守高素,辅国将军竺谦之,高平相竺郎之,辅国将军刘袭,彭城内史刘秀武,冀州刺史孙无终等,一时间,北府将领人人自危,惶惶不安。

唯有刘裕却镇定自若,他认定自己还不够被杀的资格,桓玄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还会重用他,果然不出所料,桓玄为了控制北府兵,又提拔了一些北府的中下级军官,因刘裕在北府兵中的威望颇高,因而被用为桓玄族兄桓修的中兵参军,并继任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后来刘裕因败卢循(孙恩的妹夫)起义军有功,又加彭城内史,深得桓氏倚重。

403年12月,桓玄正式即皇帝位,刘裕随桓修入朝庆贺。桓玄一见到刘裕,便觉得他气度不凡,桓玄对司徒王谧说:“刘裕风骨不俗,看来是个人杰”。以后每当游集,都对刘裕另眼相看,引接殷勤,赠与厚礼。但桓玄的皇后刘氏对刘裕却很不放心,私下对桓玄说:“我见刘裕龙行虎步,风度不凡,恐怕不是久居人下的等闲之辈,不如早点除掉他,以免后患”。桓玄说:“我刚刚平定中原,眼下正是用人的时候,现在除刘裕之外没有可用之人。等平定了关中、黄河一带再说吧”。于是,照样重用刘裕。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