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晋位昭仪

  进宫只是第一步。武则天的地位还不稳固,她必须继续向前。她要走的第二步就是奠定自己在后宫中的地位。怎么才能在后宫站稳脚跟呢?经过深思熟虑,武则天认为,有三种人决定着她今后的命运。哪三种人呢?第一,皇帝;第二,皇后;第三,宫女,特别是伺候皇后和萧淑妃的宫女。这三个方向她觉得都很重要,她要去打感情牌,要把这三种人都拉到自己的麾下来。

  对皇帝,她“痛柔屈不耻,以就大事”。就是不惜委曲求全,来成就自己心中的大事。当初那个锋芒毕露的武才人,摇身一变,又多出了不少温柔多情的成熟风韵。对于皇后,她“下辞降体事后”,卑躬屈膝、小心翼翼地侍奉皇后,念念不忘皇后的再造之恩,随时准备为皇后效犬马之劳。她再三表示:皇后,您对我的恩情有若皇天后土,您是我的再生父母,今后您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您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您指哪儿我就打哪儿。对宫女,武则天“伺后所薄,必款结之,得赐予,尽以分遗”。她先是小心观察,看见皇后薄待那个人,就去跟她结交;皇帝赏赐给她的东西,她毫不吝惜,倾其所有,和大家分享,到处称姐道妹,广结善缘。那结交宫女有什么用处啊?对皇帝和皇后我们能懂,那是总裁嘛,最高层,那需要巴结;宫女有什么重要的,也要这么小心翼翼的?咱们不是有一句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小鬼有时候暗中踹你一脚,你半年都缓不过劲儿来。而且小人物可有着大作用,战国时期孟尝君招纳鸡鸣狗盗之徒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就这样,武则天向三个方向同时出击,打的都是感情牌。

  结果如何呢?她赢了,三种人对她评价都很高。皇帝“谓能奉己”,说她能够侍奉自己。这不得了啊,这是一个老总对一个最低级员工的评价啊,很好!皇后“喜,数誉于帝”。皇后很喜欢她,多次在皇帝面前称赞她。这可是公司的副总裁在总裁面前说一个员工的好话啊,说咱们这人才引进得对,没看走眼。宫女们呢?皇后和萧淑妃身边的宫女都和武则天交上了朋友,从此“后及妃所为必得”。就是说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尽在武则天的掌握之中。她把宫女都变成“克格勃”,在宫内建立了一个广泛灵敏的情报网。

  武则天得到宫廷上下的一致认可,地位很快就提升了。《资治通鉴》说她“未几大幸,拜为昭仪”。昭仪是九嫔之中的一个名号,是二品,地位仅次于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从一个没有品级的宫女,一跃上升为二品的昭仪,可以说是火箭式地上升了。好运气还要接着眷顾她,永徽三年十月,她又生下了自己的长子,取名李弘。武则天有了封号,又有了儿子,她的地位终于稳定下来了。入宫后的第二步也顺利地走完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重返后宫


  就在此时,宫中开始流传一个小道消息,说李治在外面和一个尼姑有染。皇帝去感业寺行香是国家行为,当时有很多人跟随,这些人都看到李治和武则天激情对泣的场面,唐朝人跟现在人一样,也热衷八卦,爱散布小道消息。再说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所以回来之后马上在宫里就传开了,而且越说越热闹。说咱们皇帝啊,跟先帝的才人看来是有私情,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描绘得绘声绘色。最后当然也传到了王皇后的耳朵里。王皇后开始的时候勃然大怒,心想,皇帝太不像话了,在宫里头,他不爱大老婆爱小老婆,现在还到宫外面偷鸡摸狗,这是什么皇帝啊?可是转念之间,她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嗯,这是个机会。如果把这个尼姑引进宫来,让她缠住李治,不就可以转移皇帝对萧淑妃的感情了吗?于是,她悄悄派人让武则天把头发留起来,告诉她兴许以后还有进宫的可能。武则天冰雪聪明啊,一听大喜过望,当然遵旨照办。

  也许大家会问,王皇后怎么这么傻呢?她不怕武则天进宫之后,变成第二个萧淑妃吗?我觉得王皇后这样做有两个理由。第一,病急乱投医。不是有一条成语叫做饮鸩止渴嘛,人要是渴极了,毒药都敢喝,因为那个时候渴是压倒一切的,是第一位的了。至于喝了毒酒之后会不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那都顾不上了。对王皇后来说,萧淑妃当时的威胁最大,她要先解决燃眉之急。第二,迷信伦理的约束力。王皇后出身世家大族,从小是被礼教熏陶着长大的,对道德伦理信条坚信不疑。她认为萧淑妃和她门第相当,又是正常纳入的妃子,存在取代她地位的可能。而武则天出身不高,又曾经侍奉先皇,那叫有历史污点,因此李治虽然可能一时被她迷惑,但是碍于礼法,不可能给她任何名分。退一步说,她即使得宠,对自己的威胁也不会有萧淑妃那么大。第三,人情的考虑。她如果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来,是把她从水深火热的境地之中拯救出来,那就是再造之恩。按照人之常情,武则天应该对她感激涕零。不像萧淑妃,一开始就是她的死对头。基于这样三种理由,王皇后越想越觉得这招棋不错。

  时间过得飞快,一年过去,武则天乌黑的头发已经过颈。永徽二年七月,李治为唐太宗服丧之期已满。一天,王皇后就非常从容地找到李治,说,皇上,我已经知道了您的秘密。您和先帝的才人既然那么情投意合,不如把她接回宫里。否则你们两个一个在里头,一个在外头,饱尝相思之苦,干什么事都得偷偷摸摸的,这既不方便也不好看啊。流言飞语已经遍布宫中,皇帝的形象也会因之受损啊。李治本来早有此意,但是皇后毕竟是六宫之主,招纳新欢肯定要经过她这道关。王皇后素来端庄严正,这样违背伦常的事情怎么好意思跟她提呢?李治一直在心里思量,但说不出口。现在王皇后主动提出接纳武则天,对于李治而言,真是喜出望外,说皇后你真是贤惠啊。两人本来各怀心事,结果却阴差阳错,一拍即合,武则天没费什么周折就重新回到后宫,这是她命运转机的第一步。

  这次进宫武则天是什么名分呢?没有名分。从最底层做起,当一个普通的宫人。此时的她,已经二十八岁了,是芳龄二十八,不是芳龄二八,已经是个大龄女青年了,距离初次进宫,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四年。当年“见天子庸知非福”的豪言壮语言犹在耳,但是她得到什么了?空空如也。甚至还不如当初了。当初好歹还是一个五品的才人,现在什么品级都没有了,得从最基层干起。真是红颜渐老,一事无成。面对命运的捉弄,便是武则天这样的巾帼英雄,也不免在无人的暗夜里发出一声叹息。那么,武则天这十几年是不是真的就白过了?从她一生发展的长远角度看,不能这样说。当初她进宫时,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青涩少女,说话做事不知轻重,想要争宠都不知道从哪个方向下手,现在经过十四年的生活历练,她已经成熟了。她知道皇帝的所思所想所好,对于后宫的人情世故,也已了然于心。生活已经给了她足够的经验,这个时候她再出招,就不会像当初驯狮子骢那么冒失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后妃争宠

  说来可笑,王皇后引武则天入宫是为了争宠。她和谁争宠呢?王皇后和别人争宠又和武则天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看看王皇后的处境就明白了。王皇后出身于当时的高门大族——太原王氏。我们说过,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世家大族中,有“五姓七望”最为尊贵。哪“五姓”呢?崔、卢、李、郑、王。在五姓之中,崔姓和李姓都分别有两支最显贵,合起来就成为所谓“七望”,他们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这七望在当时是贵族中的贵族,社会地位显赫,王皇后就出身在这样的一个贵族之家。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评价成功的标准,比如明清时期,成功的典型是中状元,招驸马。所谓中状元就是一个男子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所谓招驸马就是在婚姻上取得了成功,按咱们今天的说法,这叫做事业爱情双丰收。但在唐朝,说到成功,最典型的情节是中进士,娶五姓女。

  我们知道,科举制在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滥觞于隋代,结束于清末。唐朝是科举制刚刚起步的阶段,进士名额有限,很难考。当时有个说法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和进士都是科举考试的科目。明经主要考人们对经典的记忆,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试卷上“乐”字空下,让考试者填写。我们知道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很多神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背下大量经典,这种死记硬背的科目,如果到三十岁才考中,人们觉得你已经很老了。那进士考什么呢?进士考写文章,还有作诗什么的。写文章需要天分还需要社会阅历,所以你五十岁考中进士,别人觉得你是少年得志。这就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道理。在当时社会上,人们对进士的评价相当高,管他们叫“白衣公卿”,就是说你别看现在他还是一介布衣,可是日后必然能够平步青云。所以京城里考试时节,常有店家对进京赶考的书生格外照顾,好吃好喝,没钱也可以赊着,说不定赶明儿就中进士做高官了呢。

  在唐朝,中了进士只是意味着在事业上成功,但是如果要真正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可,还要在婚姻上取得成功。这婚姻成功的标准就是娶五姓女,相当于咱们后来说的招驸马。唐朝你若是能娶到五姓人家的女儿,那比招驸马还荣耀呢。

  唐朝有个宰相叫薛元超,就是上一集说的薛婕妤的侄子。这薛元超官至中书令,就是宰相了,但是,晚年时他说,我这一辈子是富贵已极,没什么可追求的了,但是我有三件事特别遗憾,哪三件事呢?第一,没能由进士出身;第二,没能娶五姓女;第三,没能修国史。薛元超娶的妻子是谁啊?他娶的可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唐太宗李世民的侄女和静县主,娶了这么一个皇亲、金枝玉叶,他还觉得不满意,觉得比不上娶五姓女。这下大家可以看出来了,这五姓人家在当时社会那是何等荣耀的身份啊。


  因为门第高贵,所以全国上下谁都想和他们攀亲,连皇室也不例外。唐高祖的妹妹同安长公主就嫁给了王皇后的从祖父(就是祖父的兄弟)。从母系方面讲,王皇后的母亲出身于河东柳氏,也是一个大族。她的舅舅柳奭当时还担任中书令。王皇后除了出身高贵外,人也长得十分美貌。所以她的从祖母才把她介绍给唐太宗,选为晋王李治的妃子。李治做晋王是在十六岁之前,王皇后结婚时也应该不超过十六岁。唐太宗生前对她一直非常满意,临死的时候还说这是我的佳儿佳妇。

  直到李治当皇帝,王皇后的生活都还算是一帆风顺的。十四五岁,当晋王妃;后来随着晋王成为太子,又荣升为太子妃;太子即位,她再升格成皇后。可以说是平坦之极、幸运之极。然而上天赐予她一个高贵的出身和美丽的容颜,却没有给她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李治的爱。她始终没有得到李治的心。结婚多年,没有给李治生下一儿半女,这成为她一生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皇帝为什么不喜欢她呢?我想,感情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有时候和出身、相貌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它和个人性格和魅力有关。按我们现在的话说,感情讲究的是缘分,唐高宗李治和王皇后没有缘分。另外,唐高宗李治的性格和王氏的性格不合。《旧唐书·王皇后传》里讲,王皇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她总是非常矜持,端庄沉稳,不会去刻意讨好任何人。这是大家闺秀的性格和风范。可是,李治是一个多情敏感的人,是一个有着浪漫情怀的文学青年。可以设想,他当了皇帝,处理了一天政事,回到后宫一看,皇后在那儿端着架子待着,拉着脸子,让人看上去就挺郁闷的,皇帝也需要温柔可人的梦之乡,人家工作压力多大啊。上班一天了,回后宫看见妻子,连个笑脸都没有,这让人多压抑啊。唐高宗不由自主地不喜欢这个皇后了。

  那么他喜欢谁呢?他这个时候特别宠爱萧淑妃。萧淑妃是李治当太子时娶进宫里的,当时封为萧良娣。良娣是太子妻妾的一个等级,相当于皇帝的妃子。萧良娣当年宠冠后宫,接连给李治生下了一儿二女,在李治所有妻妾之中她的生育数量是最多的。她的家族背景也很好,出身于南方贵族兰陵萧氏。这一家族在隋唐时期非常兴盛,隋炀帝的萧皇后就出身于兰陵萧氏。萧淑妃出身很好,又长期得宠,因此和王皇后的矛盾由来已久。

  李治当皇帝后,因为册封王子的问题,王皇后和萧淑妃之间的矛盾从一般版变成升级版了。李治当时有四个儿子,前三个都是后宫没有名号的宫人所生的,只有老四李素节是萧淑妃所生,当时已经五岁了。永徽初年,李素节被封为雍王。王皇后听到这个封号,气就不打一处来。这雍王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原来啊,雍指长安,雍王的管辖范围就在当时的首都长安及其周边地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按照惯例,雍王一般不会轻易地封给妃嫔生的儿子,要封给皇后生的儿子。我们都知道,皇后生的大儿子,那是嫡长子,要做太子,将来是要当皇帝的;如果皇后还有二儿子、三儿子乃至第N个儿子,那在这些儿子之中,就可以找一个封为雍王。现在王皇后自己没有儿子,而萧淑妃的儿子被封为雍王,王皇后从中嗅出了不一般的气息,她觉得皇帝抬高这个儿子的封爵,可能意味着也要进一步提升萧淑妃的地位。因此她心里非常不安,面对这种境况,她该怎么办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后宫风云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落发为尼,进入感业寺,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可是,一个在宫内,一个在宫外,他们难道就要永远这样守望爱情吗?如果不是,最终又是谁让他们结束守望,让武则天重返后宫的呢?

  上集我们讲到武则天在唐太宗死后进入感业寺为尼,但是以她的性格,必然不甘心伴着青灯古佛了此一生。事实上,早在唐太宗死前,她已经未雨绸缪,和李治建立了感情;在感业寺期间,她又和李治继续暗度陈仓;直到永徽元年(650年)忌日行香,二人相对潸然,不顾众人的目光,把感情公之于众了。但是,感情归感情,她要想借助这段感情使自己重返后宫,仍然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因为这里涉及一个很大的伦理问题,无论如何,她很难抹杀自己作为太宗才人的身份。但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出手援助,非常顺畅地把问题解决了。这个人是谁呢?她就是李治的皇后——王皇后。这就让人奇怪了,王皇后脑子进水了?把皇帝的“情人”引到自己身边来,这不是给自己身边放一颗炸弹吗?王皇后为什么会这么做,她让武则天重返宫廷的目的是什么呢?武则天重返后宫,又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执手激情

  我们为什么说这首诗或者其他类似的诗文一定发出去了呢?因为李治终于被打动,决定来看她了。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周年忌这天,李治到感业寺行香来了。忌日行香,是唐朝社会的风俗。自从北朝以来,佛教流行,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行为,某些仪式后来又上升为国家礼典。根据当时的礼仪制度,皇帝死后的周年,继嗣的皇帝要到寺院上香,为先帝祈福,同时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行香是固定仪式,但到哪个寺院行香就由皇帝决定了。李治放着长安城里那么多的名寺不去,偏偏选择武则天所在的感业寺,显然,他没有忘记她。进入感业寺后,两人干了些什么事情呢?根据《唐会要》记载:“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两个人面对面,潸然泪下。见一面不容易,那真是望眼欲穿啊。下次相逢,又不知是何年何月,怎不叫人泪眼婆娑呢?现代许多学者不太相信《唐会要》的记载,他们的理由是,忌日行香是国家礼典,李治的随员肯定不少,感业寺的尼姑当然也不止武则天一个。他们怎么可能在这样的场合激情对泣呢?但是我认为,这件事必定发生过,理由有三:

  第一,文本的理由。《唐会要》是一本经得起推敲的史书,保存了唐朝大量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它和现在街头小报不一样,不是专讲绯闻的,没有必要制造这么一个谣言出来。

  第二,人情的理由。武则天在感业寺待了一年,她盼什么?她就盼李治来呀,盼星星盼月亮,盼得深山出太阳,这太阳就是李治。现在李治真的来了,她怎么能不张开双臂拥抱光明?再说了,君心难测,他今年想着你,明年可能就想着别人了,所以皇帝好不容易来这么一次,怎么能不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三,性格的理由。武则天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她的父亲武士彟当年就肯冒身家性命之险,追随李渊造反,武则天本人在唐太宗时代,也有过出位之举。她不怕赌博,愿意赌上一把。所以这个时候,她是纵使身边有千军万马,我的心中只有你。两个人就这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了。

  这件事是武则天和李治感情三部曲的第三步,我管它叫“执手激情”。李治是一个温柔多情、有浪漫气质的青年,经过这么一番激情表演,李治的心被彻底俘虏了。到此为止,武则天经过病榻偷情、尼寺传情、执手激情,已经走完了她和李治的感情三部曲,可以说是“万紫千红安排就,只待春雷第一声”了。那么,这声期待已久的春雷是谁为她打响,或者说,这个机会是谁为她创造的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尼寺传情

  但是,仅仅依靠感情特别是君主的感情是很不牢靠的。李治和武则天在唐太宗的病榻之前虽然就两情相悦了,但是,李治即位后,并没有对武则天做什么特殊安排,他还要忙着处理军国大事呢。因为是青年登位,面对整个大唐帝国,他很紧张,怕自己办不好,所以他父亲是三天一上朝,他是一天一上朝,每天都接见文武大臣,访察民情,想要当一个好皇帝。可以说,在皇帝的心里头,江山总比美人更重要一些。所以,他没有特殊照顾武则天,还是让她和别的妃嫔一起到感业寺去了。但是,武则天的非凡之处在于,她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放弃希望。而且,她也有足够的能力让希望变为现实。在感业寺中,武则天努力维持着不绝如缕的感情,让它继续牵动着李治的心。

  有什么材料可以证明她在感业寺中还不甘寂寞,继续让高宗李治为她魂牵梦绕呢?这可是大内秘事,史料中确实不会留下记载,但是武则天创作的一首情诗,透露了一些重要信息。这首诗名字叫做《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诗的大意是说:我心绪纷乱,精神恍惚,把红的都看成绿的了,要闯红灯了。为什么我如此憔悴呢?就是因为整天想着你。如果你不相信我每天因为思念你而默默落泪的话,你就打开箱子看看我的石榴红裙吧,那上面可是洒满了我斑驳的泪迹呢。这首诗写得情真意切,据说后来的大诗人李白看到之后,也不由得爽然若失,觉得自己不如武则天。

  怎么能够证明,这首诗就是武则天在感业寺的时候写给李治的呢?武则天一生分为有限的几段。太宗才人,高宗皇后,大周皇帝。那么,这诗有没有可能是武则天当才人的时候写给唐太宗的呢?不会。为什么呢?作为才人,武则天天天围绕在太宗身边,掌管照料他的起居,她没有理由思念太宗,因为思念的产生需要距离。再说,我们也看不出这对老男少女之间还有这么强烈的爱情。有没有可能是武则天当皇后时写的呢?也不会。武则天和唐高宗形影不离,更没有思念的机会,而武则天在高宗时代私生活很检点,没有思念别人的可能。还有没有可能是在高宗死后,武则天写给那些面首的呢?也没有可能。因为无论是薛怀义还是张易之兄弟,武则天都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用不着思念,武则天对他们也不会有这么深的感情。这首诗所体现出的痛苦、恍惚的感情只能存在于武则天当尼姑的时候。尽管前途渺茫,但还存在着一线希望,这希望就是她和李治那段旧情。她把赌注全都押在李治身上,所以相思成疾,以至于看朱成碧了。

  这首诗写了之后是怎么处理的呢?是不是和石榴裙一起压箱底了呢?不可能。这首诗是一封情书,是要拿出来表白的。对于武则天来说,这还不是一封普通的情书,而是扣开李治心扉,也是扣开她自己命运之门的敲门砖。她怎么可能让敲门砖躺在箱子里呢?她必定得通过什么渠道把它交给李治,让他知道,此地有一个尼姑,过去和你有着那样一段感情,她现在还在每时每刻思念着你,真是“一寸相思一寸灰”啊。唐高宗面对这样的真挚告白,想想当日的心心相印,他还能放得下武则天吗?这就是武则天感情三部曲的第二步,我管它叫“尼寺传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病榻偷情

  李治性格如此,武则天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上集说过,武则天坚强、独立、有表现欲。这样的两种性格有明显的互补性。所以李治一看到武则天英姿飒爽的形象,马上被深深吸引住了。这就是史料中所说的“悦之”,一见钟情。那么,武则天怎么处理和太子之间的感情呢?必须注意到,太子喜欢武则天的时候,唐太宗已步入晚年了。武则天明白,皇帝行将就木,要为自己的前途打算了。可以肯定,以武则天的性格,她必定会积极促成这段感情进一步向前发展,主动去迎合太子,追求太子,把浅浅的“悦之”变成深深的两情相许。这样,武则天在进入感业寺之前已经走过了她和李治感情三部曲的第一步,我们可以称之为“病榻偷情”。在唐太宗的病榻之前和太子偷情,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啊,武则天做到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爱上父皇的才人

  武则天是怎样创造机会呢?她施展手段,把自己的命运和当时的皇帝李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个事情并非起源于感业寺,早在武则天进入感业寺的前几年,她已经开始逐步实施这一计划了。《唐会要》记载说:“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这是讲武则天和唐高宗二人初步建立关系的一段经典史料。“上在东宫”,表明是在李治当太子时期,“因入侍”,是说侍奉病中的唐太宗。有了这段史料,我们就能够把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建立感情联系的时间段给确定下来。因为唐太宗是贞观二十年得病,贞观二十三年去世,所以太子李治伺候唐太宗于病榻前,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是在这三年之间。“悦”是喜欢,但是放在男女之情上,就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爱慕了。也就是说,在唐太宗的病榻之前,太子李治不可救药地爱上武则天了。这个事情大家可能不太理解,李治和武则天是庶子与庶母的关系,也就是,儿子和父亲的妾之间的关系。儿子爱上庶母是乱伦啊。一旦被发觉,就是十恶不赦了。另外,李治比武则天小了整整四岁,他怎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爱上比自己大四岁的庶母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先分析一下李治的性格。李治是何许人?他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从长孙皇后的角度来讲,他是嫡出的第三子。按照常理,当太子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贞观元年,唐太宗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嫡长子李承乾就已经被立为太子了。李承乾小的时候聪明伶俐,但是长大之后就不学好了,骑马、喝酒、打猎、玩娈童,真是“五毒俱全”的问题少年。并且,他还因为打猎把腿给摔折了,成了残疾人。这还不算什么。要命的是,他还有点心理问题,喜欢当突厥人。他没事就把头发披散开来,像突厥人那样梳成满头的小辫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他最喜欢学突厥首领死的样子。经常把自己装扮成突厥首领,假装突然倒地而亡,身边的人都装成突厥百姓,骑马围着他转,边转边哭,同时还要割耳嫠面,就是用刀子划耳朵、划脸,让血泪合流,表现自己的无比伤心。大家正在表演这悲痛万分的场面时,李承乾会死而复生,一跃而起,哈哈大笑,说,等我有了天下,我就带着几万兵跑到兰州去,在那儿,我就把头发解开,然后委身于突厥的首领阿史那思摩,在他手下当个小官,那简直就是天底下最快活的事儿了。这叫什么话啊?这是大唐太子该说的话吗?这样的人以后怎么当皇帝啊?这是人格分裂。所以,太宗渐渐地不喜欢他了。

  根据继承的原则,嫡长子不行,就该轮到嫡次子了。长孙皇后生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唐太宗所有儿子排行中的老四,是魏王李泰。李泰生得仪表堂堂,而且喜欢读书,当年他老爸李世民不是搞了个秦府十八学士吗?他亦步亦趋,也网罗了一些文学之士来替他编书,编了一本《括地志》。这本书可是与众不同,怎么个与众不同?它和言情小说有什么区别呢?《括地志》是讲山川地貌的一本书,和政治、军事、经济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都密切关联,所以这书意义不同寻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魏王李泰眼界不凡,称得上是那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人,挺适合当皇帝的。唐太宗越看越喜欢,觉得这儿子像我,于是对他的态度越来越好,甚至超过了太子。

  我们也知道,唐太宗当皇帝当得不光彩,他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逼父皇退位才当上皇帝的。这给他的儿子们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让儿子们觉得皇位是可以靠争取得来的,谁有本事,谁争得过,谁就是皇帝。李泰看到父亲喜欢自己超过太子,就开始拉帮结派,简而言之,开始搞小团体。另外一方面,李承乾觉得自己失爱于父皇,弟弟李泰又野心勃勃,也害怕自己变成第二个李建成。他勾结了一些文臣武将甚至还有亡命之徒,想要提前夺权。这个阴谋在贞观十七年因为一个别的案子被牵连出来了。唐太宗知道后异常愤怒,他想,我是通过造反起的家,我儿子再造我的反,那还了得?他决定亲自提审李承乾,问一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干。面对父皇的盘问,李承乾回答说:“儿臣已经贵为太子,还有什么好奢求的呢?如果不是四弟李泰苦苦相逼,我怎么会走到这步田地呢?父皇如果废了我,让李泰当太子,那我可真是落入他的算计之中了。”唐太宗听了这番痛彻肺腑的表白,也开始自我反省,觉得自己如果废掉李承乾,改立李泰,就等于再开一个恶例,让儿子们彼此竞争皇位,长此下去,以后宫廷里可就血腥不断了。为了保持稳定,太宗痛下决心,把李承乾和李泰双双废黜。这样,按照继承顺序就轮到嫡三子,也就是老九晋王李治做太子。于是,天上掉馅饼,一下子就砸中了这个十六岁少年的脑袋,他当时都被砸懵了,从来就没想过啊。

  少年李治被立为太子了,他到底是否符合当太子乃至以后当皇帝的要求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性格特征吧。李治的性格可以归纳为五点特征:

  第一点,孝顺。李治是个好孩子,温情脉脉。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当时李治才九岁。他悲不能忍,哀感行路,他爸爸和舅舅都被深深感动了,都想着以后好好照顾照顾这孩子。对母亲这样,对父亲也是如此。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打高丽回来,在路上,腿上长了一个毒疮,不能走路。李治看见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把毒给吮出来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都是可以上孝子传的孝行啊。

  第二点,友爱。李治对兄弟都非常友爱。他的大哥李承乾和四哥李泰双双被废,要贬到穷乡僻壤了,他前去送行。看到哥哥们衣衫单薄,随行人员很少,他非常不忍,给父皇上书,说哥哥们虽然犯了罪,但是请求父亲念及父子之情,给他们一条生路,多多地给他们衣食补给,让他们吃得好,穿得好,这样心情慢慢地快活起来,能够多活几年。由此可以看出李治对兄弟的眷眷深情。

  第三点,聪明感性。《旧唐书·高宗本纪》说,唐高宗幼而“歧嶷”,所谓“歧嶷”,就是不一般的聪明,是聪明绝顶。李治的才气,表现在文学方面,他擅长写华丽的诗文,如行云流水;表现在书法方面,他的字写得大气磅礴,可能李唐皇室没有字写不好的,唐太宗、唐玄宗都擅长书法,当时是一个书法艺术流行的时代。他还酷爱音乐,曾经为舞蹈配乐,在宫中演奏,风靡一时。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才华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感性,有艺术家气质。

  第四点,柔弱。李治的柔弱在当时尽人皆知。唐太宗对此也很清楚,而且非常忧虑。《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说:“公劝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雉奴”是李治的小名,“仁懦”是一个粉饰性的词语,就是懦弱。用到皇帝、太子身上,就说仁懦,说他心地仁厚,只是胆子小一点儿,可是偌大的李唐江山,他没有足够的魄力来管理,怎么办?唐太宗晚年做了许多事情,都是针对李治这种柔弱的性格,想帮他扫平障碍。比如,唐太宗晚年东征西讨,打高丽,打薛延陀,就是为了清除这些可能会给儿子找麻烦的强邻,他怕儿子以后难以对付这些边疆民族。另外,他晚年杀了几个桀骜不驯的大臣,也是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比较安定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其以后给儿子留下祸患,还不如提早收拾了。还有,为了培养李治,唐太宗还经常对他进行言传身教。父子一起泛舟湖面,唐太宗就说:“君,舟也;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荀子的话,是说我们当皇帝的就好比这船,老百姓就好比这水,水能把我们这船漂浮起来,但是也能把我们这船打翻。这是告诉李治要爱惜民力,不能逼老百姓造反,如果百姓不安,你的皇帝之位就不稳了。此外,唐太宗临终前安排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辅佐他,希望把他扶上马再送一程,也是针对他这种柔弱的性格所采取的措施。

  第五点,他对年长的女性有很强的依赖心。他的母亲长孙皇后死时,他就哀伤不已,表现出强烈的孺慕之情,后来,父亲请薛婕妤给他当老师,薛婕妤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母亲的角色。他对薛婕妤也非常依恋。他当皇帝之后,薛婕妤觉得自己的使命完成了,请求出家为尼,李治特别舍不得让她离开,说:师傅,您当尼姑可以,我在大内给您造一座寺,您就在宫里头出家,这样我想您的时候随时都能看到您。这反映出他对年长有权威的女性有强烈的依恋心理,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好多学者认为李治有恋母情结,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第二种说法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产生的,见于南宋程大昌的《雍录》中。程大昌说,崇德坊有两个尼寺,东边的叫道德尼寺,西边的叫济度尼寺。唐太宗死后,两个尼寺分别搬迁,其中济度尼寺就搬到了长安城东边的安业坊,在安业坊又改名叫灵宝寺,这就是史料中所提到的感业寺。可以看出,第二种说法可能是程大昌对宋敏求第一种说法的误读或者误记。

  第三种说法是现代学者提出来的。现在西安有一所小学叫做感业寺小学,感业寺小学的原址就是唐朝的感业寺。感业寺小学在哪儿呢?比对唐朝长安城史料,感业寺小学应该在唐朝的禁苑之中,没出大内。

  三种说法哪种可信呢?我个人认为第一种是最可靠的,理由有两点。第一点,这个记录出现最早。持这种观点的宋敏求是北宋人,北宋离唐朝相对较近,比较容易了解唐朝的真实情况。第二点,既然是安置唐太宗的妃嫔,那么这个寺的位置应该和唐太宗的别庙相去不远。唐太宗的别庙崇圣宫就在崇德坊道德尼寺的原址之上,证据确凿,向无异议,那么它西边的济度尼寺旧址用来安置妃嫔,也是最合理的一种安排。所以我认为,武则天当尼姑的感业寺就坐落在长安城西南的崇德坊。

  到感业寺当尼姑可能是武则天整个生命线的最低谷了,为什么这么说?前面我们说过,一个女子到了后宫本来就前途莫测,得皇帝宠爱的机会很少。可是皇帝死了之后,到尼姑庵里给皇帝当未亡人,出头的机会可以说是等于零了。因为所谓“未亡人”,就是这个人虽然还没有死,但她今后生命的唯一目标就是等死,等着到九泉之下去跟皇帝会合。但我觉得,机会的有无和大小原本就因人而异,因为人在机会面前的反应是分层次的:

  第一个层次也是最低层次,我管他叫凡人,常常是机会到了手边都可能抓不住,任由机会悄悄溜走,然后自己再追悔莫及。

  比这高一个层次的,我管他叫强人,强人的特征是什么啊?只要有机会来了,一定能抓住它,借助机会走向成功,所以强人也就是成功人士。

  再往上一个层次,就是最高层次了,我管他叫超人,超人不是等待机会,而是创造机会,叩开命运之门。武则天就是我所说的超人,她即使在感业寺这样的不利环境之中,也能够创造机会,让自己走出阴影,走向辉煌。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流落尼姑庵

  皇帝病死在宫城之外,对政治可能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容易引发动乱。因此,唐太宗在临死之前召来他的妻舅、长孙皇后的哥哥、元老重臣长孙无忌和另一位元老重臣褚遂良,交代后事,让他们忠心辅佐太子,稳定局势。两人接受了这个政治遗嘱之后,马上安排禁军护送太子李治回到长安,先稳定局势。同时自己带领其他随行人员,护送太宗灵柩,返回长安。两批人马汇合之后,才昭告天下,宣布皇帝驾崩的消息。又经过几天的紧张运作,这年的六月一日,太子李治在太极殿即位,这个新皇帝就是后来的大唐高宗。

  唐太宗一死,武则天马上就面临着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她以后的生活怎么办呢?根据北朝以来的惯例,死去皇帝的妃嫔有三种安置方式。第一种,妃嫔自己育有子女。那么,有子随子,有女随女,跟着自己的孩子到宫外居住,安享晚年。这是最好的情况。第二种,妃嫔没有子女,但是具备某种特殊才能。这样的人会继续留在宫里,为新皇帝服务。比如,唐高祖的薛婕妤是当时的大文豪薛道衡之女,薛道衡曾留下“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的名句,让同样有文人情怀的隋炀帝嫉妒得要命。隋炀帝掂量掂量自己的本事,觉得这辈子想超过薛道衡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干脆以莫须有的罪名把老薛杀了了事。杀人之后,隋炀帝很解恨地说了一句话:看你能不能再“空梁落燕泥”了!薛婕妤早年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学养深厚,满腹经纶。唐高祖死后,她虽然没有子女,但是因为饱读诗书,被唐太宗留下来,让她继续留在宫里任职,教育自己的儿子。她教的这个学生是谁呢?就是后来的大唐高宗李治。这是第二种情况。第一和第二种情况的人数都不太多,最多的是第三种情况:妃嫔既没有子女,又没有任何特殊才能,那怎么办?依据北朝惯例,她们或者被安排到为故去皇帝修建的别庙里,或者被安排到国家指定的尼姑庵或者道观之中,当尼姑或者是道士。这是最大多数人的命运。武则天呢,就属于这沉默的大多数,在先皇归去的哀乐里到尼姑庵当尼姑去了。

  根据《唐会要》的记载,“太宗崩,武则天随嫔御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感业寺在哪儿呢?这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现在主要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感业寺在长安城西南部的崇德坊,崇德坊原来有两个尼寺,东边的叫做道德尼寺,西边的叫做济度尼寺。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后,这两个尼寺都搬家了。道德尼寺搬走之后,原址建成了崇圣宫,这就是唐高宗给唐太宗建的别庙;同时,它西边的济度尼寺也搬家了,原址改成灵宝寺,安置唐太宗没有子女的妃嫔。按照这种说法,感业寺就在崇德坊的济度尼寺的旧址,当时叫感业寺,后来由于历史变迁,又改名叫做灵宝寺。这种说法最早是由北宋的宋敏求在他的《长安志》中提出来的。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