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西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

  (三)发展完备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完备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对道教理论体系作出较大贡献的当推东晋的葛洪、北魏的寇谦之、南朝南朝刘宋的陶弘景及其弟子陆探微。下面简单做一介绍: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镇江人),生卒不详,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吴亡以后,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年十三,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但攻读如昨:“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尠能读也。”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以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不以为戚。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谓“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

  西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其师郑隐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朴,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阳。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秘任葛洪为将兵都尉,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迁伏波将军。事平之后,洪即“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了不论战功。”但因时值“八王之乱”道路不通,恰逢其故友嵇含为广州刺史,表请他为参军,并担任先遣。葛洪以为可藉此避中原之乱,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为其仇人郭励所杀,于是滞留广州多年。深感世事无常,荣枯咫尺之间。于是乃绝弃世务,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葛洪后并拜南海太守鲍玄为师,学习炼丹术,受《石室三皇文》。又娶鲍玄之女,擅长灸法的鲍姑为妻。

  建兴四年(316),葛洪还归桑梓。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晋成帝咸和(326——334)初,司徒王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干宝又荐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皆固辞不就。及闻交趾产丹砂,求为句漏令,遂率子侄同行。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遂于东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卒于罗浮山中,享年81岁。卒或卒于晋康帝建元元年(343),享年61岁。

  葛洪对道教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并将战国以来的神仙家和儒家理论融入道论之中,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也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葛洪著《抱朴子》。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

  葛洪还是位流行病预防专家和化学家。他著的《肘后方》,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其中“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抱朴子·内篇》还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四川大邑县境内鹤鸣山,张陵在此创立了五斗米道

  据传,张道陵有弟子三千人,真正得其传的只有三人:一为王长,一为赵升,一为其子张衡。据《蜀记》记载: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张道陵己届一百二十二岁,他自知大限将至,便于下会这一天,召集各治祭酒和要职人员,于鹿堂治(今四川绵阳县)开会,嘱咐身后之事。天师当众宣布,其天师之位,由弟子张衡承继,特别强调说明:“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就这样正式规定了历代天师之位,一定要有张家宗亲来继承的传承关系。其后子孙世代相传,绵延至今。

  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及其孙张鲁在汉中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称其道为“天师道”,自己号位“师君”。为了巩固天师道地盘,把已经控制的教区,划分为二十四个传教点,以鹤鸣山为中心传教点,依次向四面八方扩延。历史上称为“二十四治”(治就是传教点)。因嗣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陕西汉中迁往张陵原先的得道处:江西省龙虎山。所以龙虎山被视为天师道祖庭,一直延至今日。







张陵像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二)创立形成期

  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连年战乱与汉朝统治的崩溃导致对宗教产生急迫的需求,于是原本儒学逐渐宗教化,源于印度的佛教也于此时传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需要一种适应国情的宗教出世为百姓解除战祸的伤痛,化解痛苦的根源。

    于是,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敬、神仙追慕、阴阳术数终于与汉代所崇尚黄老的思潮逐渐融合的道教应运而生。其创始人即是张陵。张陵,字辅汉,道教徒称他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

    生卒年不详。《汉天师世家》说他生于东汉建武十年(34),卒于永寿二年(156),七岁即学道。但《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二引《上元宝经》称其“汉延光四年(125)始学道”,与《汉天师世家》所载相差八十四年。根据《蜀记》,张陵大约卒于东汉熹平(172~178)末。

  道教典籍中关于张陵的生平传说很多,如果剥去其中浪漫神话部分,大体的经历是:他的留侯张良的八世孙。汉王朝建立后张良功成身退,随赤松子学辟谷,导引轻身之术。

    张道陵的父亲叫张大顺,也好神仙之术,自称“桐柏真人”,所以将儿子取名为“陵”,希望将来能追随先祖,远离尘世,登陵成仙。张陵自幼聪慧,七岁时,开始学习儒家“五经”,以后,不断学习到社会上流传的天文、地理一类的书。他学习刻苦,立志高远,想辅佐汉室,荣宗耀祖。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张道陵二十五岁,被郡守以“贤良”推荐到朝廷,到洛阳经过考核,中“贤良方正极言直谏科”,被朝廷授予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在江州令任上,他看透了地方强权的横行,为官的贪赃枉法,百姓怨声载道。想到自己为一介书生、小小县令,怎么也改变不了这样的世道,倒不如效法先祖张良,出离尘世,善保自身,以图延年益寿罢了。

    于是,张陵约在明帝末年,辞去江州令职,便北上洛阳,隐居北邙山中,潜心修习黄老长生之道。他研读了《道德经》、《河图》、《洛书》以及谶纬之学。三年后,得《黄帝九鼎丹法》,相传神兽白虎衔符而至其所,其道术日益完善。

    汉光武帝由谶纬之说登上皇帝宝座,晚年,深信不疑,遂“宣布图谶于天下”。汉明帝继位后,秉承先帝遗旨,继续宣扬图谶,又派人西天求法,引佛教于中国。汉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在京城举行了白虎观会议,章帝主持以图谶证五经,也就是以神学来讲五经,听说北邙山有个张道陵,便征召他为经学博士,张道陵无心辅佐汉室,便避而不见。

    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朝廷又下诏征张道陵为太傅,封兾县侯,但张道陵却视禄为粪土,所以三诏而不就。张道陵对来使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不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志在青山中!”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和骚扰,张道陵决心离开京郊的北邙山,去云游名山大川、访求仙术。

  张道陵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住了下来。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传说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据传经过三年而九天神丹炼成;而龙虎出现,所以,此山又称龙虎山。

    六十多岁的张道陵,服下神丹,身体健如青壮年,后又得秘书以及驱鬼之术。为了广传道术,他离开龙虎山,又到了今四川大足县境内的鹤鸣山。张道陵在鹤鸣山修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为道教的最高主神,实际上是“道”的一体三位。要人们尊道、学道、修道,最后得道——脱离现实,炼丹成仙。张陵在创立道教学说时,还注意与当地的民俗和地域特色结合起来,吸收当地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内容,造作符书,以符水和中草药为人治病,因此在汉末动乱,百姓无法承受之际将其视为救星,广受欢迎。张陵规定: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称,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与蜀地弥教结合,故称五斗弥教,后讹为五斗米教)。“五斗米道”规定:天师为全教区最高领导;初入道的称为鬼卒;能为道徒和病人作祈祷仪式的称为鬼吏和奸令;信仰确立并能讲授《道德经》的称为祭酒。祭酒负责主持一治教区的各项教务工作,直属天师领导,对天师负责。每年三会日(上会:正月初七;中会:七月七日;下会:十月十五日。三会又叫三元),教民齐集治所,听侯祭酒训导检查,聆听教区科律。由于五斗米道传道纪律严密,教风正派,所以很快得到普及。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

  张道陵在鹤鸣山创教传教,也为道教奠定理论基础:作道书二十四卷,阐明“道”的微言奥义,成为教众的行动纲领。其中 《老子想尔注》(又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为现存五斗米道重要经典,以道教思想注解《老子道德经》。以“道”为最高信仰,宣称“道”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神灵。道即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则为太上老君。注文教人信守道诫,按“道意”行事,“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指出人君用“道意”来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而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义,便可长久,并以“佐国扶命,养育群生”为最高目标。《老子想尔注》为研究早期道教思想的重要资料。原书2卷,已亡佚。20世纪初于敦煌发现六朝残抄本一件,内容相当于原书上卷第3至37章。今人饶宗颐根据敦煌抄本,撰有《老子想尔注校笺》一书。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一、道教的源流与影响

  道教由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教派。道教奉老子为祖师,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尊“道”为最高信仰,而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所以,道教在“尊道”的同时也“贵德”,道教的“道”与“德”一起,共同构成其教理的核心内容。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门酝酿形成、发展壮大和三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几乎与华夏文明同步:

  (一)酝酿萌发期

  中国道教思想的萌发最早可追溯于上古时期原始人类对自然与鬼神的敬畏。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上古先民们对外部世界和人类自身都缺少科学的认识。对外部世界,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对人类自身,则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敬仰。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在远古部落社会,政祭合一,大巫是担任上帝与下帝之间媒介任务的人,掌国家祭祀。国家大事便先由大巫事先卜筮以向天帝请求解疑答惑。中华民族始祖、古部落联盟首领轩辕黄帝即为率先第一人,据《史记·封禅书》记载他“且战且学仙”,又“问道于广成子”。《竹书纪年》中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敬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天命实际上是指对自然的规律、法则的敬畏信仰。《荀子·天论》言:“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时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敬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敬,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

    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专业驱鬼的巫术这在屈原的《九歌》就是描述这些职业悦神者的歌舞表演;“祝”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施展神通等。他们一则手握神权,二则是帝王的老师和谋士,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是神权统治的代表时期。从上古乃至商代,巫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轩辕黄帝出战之时,都要请巫咸作筮。

    国家政事大小,都要徵得他们的同意。如果他们不同意,即使其它统治者同意了,事情还是不行。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上古甚至洪荒时代之鬼神信仰;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千年流传下的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信仰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完整的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法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敬天信仰出自儒教圣经《诗经》:“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 

  到春秋战国时期,上古宗教经历了显著的理性化演变,与社会文化知识的分化相结合。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为显学,阴阳家、神仙家亦大兴,对后世历史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其中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公元前580?——前500?),传说中姓李名耳,一说姓老名聃,世称老聃或老子,也有的学者认为他即是老莱子或太史儋。楚国苦县(今安徽涡阳县,一说今河南鹿邑县)历乡曲仁里人。

    据《史记》等史料记载,他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见周室衰微,出函谷关,不知所终。《道德经》传说即是老子出关时,关尹喜将其留下所著。多数学者认为先秦典籍很少有个人执笔撰写,多由该学派的后学记录并加工补充,《道德经》的成书过程亦应如此。

    今本《道德经》共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前者为宇宙论、本体论,后者论人生和政治。《道德经》中的“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之母,它“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二十五章);一切皆由“道”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道”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它“无名”、“无形”,这是“无”;它又是构成一切有形有像东西的基础,这是“有”(四十章)。老子被道教尊奉为教主,他所著的《道德经》五千言被道教尊奉为开山经典。道教的最高信仰就是“道”,道教徒即是以信道、学道、修道、得道为目的。《道德经》所主张的自然清虚、无为自化、无欲自正,所以道教也要求清静无为、恬淡寡欲。先秦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一说河南商丘市东北),楚庄王的后裔。据《史记》记载,他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不久便归隐。

    庄子的一生充满传奇性:他宁愿向监河侯借粟而遭拒,却回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担任楚相;他穿着补丁衣服和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回答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因为“今处昏上乱相之间”。他与惠施经常来往,两人的争论,也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佳话。

    庄子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诏封为南华真人。他的哲学著作《庄子》也被道教尊奉为经典之一,称为《南华真经》。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