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
(三)发展完备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完备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对道教理论体系作出较大贡献的当推东晋的葛洪、北魏的寇谦之、南朝南朝刘宋的陶弘景及其弟子陆探微。下面简单做一介绍: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镇江人),生卒不详,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吴亡以后,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年十三,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但攻读如昨:“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尠能读也。”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以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不以为戚。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谓“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
西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其师郑隐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朴,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阳。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秘任葛洪为将兵都尉,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迁伏波将军。事平之后,洪即“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了不论战功。”但因时值“八王之乱”道路不通,恰逢其故友嵇含为广州刺史,表请他为参军,并担任先遣。葛洪以为可藉此避中原之乱,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为其仇人郭励所杀,于是滞留广州多年。深感世事无常,荣枯咫尺之间。于是乃绝弃世务,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葛洪后并拜南海太守鲍玄为师,学习炼丹术,受《石室三皇文》。又娶鲍玄之女,擅长灸法的鲍姑为妻。
建兴四年(316),葛洪还归桑梓。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晋成帝咸和(326——334)初,司徒王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干宝又荐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皆固辞不就。及闻交趾产丹砂,求为句漏令,遂率子侄同行。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遂于东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卒于罗浮山中,享年81岁。卒或卒于晋康帝建元元年(343),享年61岁。
葛洪对道教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并将战国以来的神仙家和儒家理论融入道论之中,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也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葛洪著《抱朴子》。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
葛洪还是位流行病预防专家和化学家。他著的《肘后方》,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其中“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抱朴子·内篇》还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