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纪录片《台北故宫》第六集 玉润华光

中国人自古爱玉,延续至今。现今台北故宫万般藏品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仍是玉器--翡翠白菜。

五千年来,玉器饱含了国人怎样的文化情感?有多少件故宫藏玉远赴台湾?北京奥运会的"金镶玉"奖牌,将牵引思绪,在温润的流光中,回眸千年的希冀与冥想。

【第六集文物精品】



1.翠玉白菜

长:18.7公分,宽:9.1公分,厚:5.07公分  。

这件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百分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亲切的题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都让人感觉十分熟悉而亲近,别忘了看看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它们可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 此件作品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为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因此有人推测此器为瑾妃的嫁妆象征其清白,并企求多子多孙。

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一首名为《题和阗玉镂霜松花插》的御制诗中,作为帝王的清高宗,从以包心叶菜为造型的花插,联想到以杜甫诗中园吏不识嘉蔬之隐喻为艺谏的传统,而有所警惕;诗云:"和阗产玉来既伙,吴匠相材制器妥。仿古熟乃出新奇,风气增华若何可,菜叶离披菜根卷,心其中空口其侈。插花雅合是菜花,绯桃雪梨羞婀娜,民无此色庶云佳,艺谏或斯默喻我。"



2."石室藏书"笔筒

清  乾隆帝 玉石室藏书笔筒    径:12.5公分      高:16.0公分

笔筒为碧玉质。 器外壁多层次浮雕文士与童子理弄书籍于山壁石洞间。上镌「石室藏书」四隶字。口沿阴刻楷体清高宗五十九年御制诗一首《史记 太史公自序》:「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石室,通常为藏图书之所。《咏和阗玉石室藏书图》御制诗《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 清乾隆帝间武英殿刊本。



3.猪肉形石

玉器   高5.73公分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块肉形石酷似腊肉,表面毛孔星布,皮下肥瘦相间,非常逼真;不禁让人怀疑,这块猪肉形石到底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为故宫所藏「巧作玉器」中,最受瞩目的作品之一。一般认为,这块肉形石可能经过艺术家添加颜色后,使它更像一块红烧猪肉。自然界的岩石间,常有一些裂隙,饱含二氧化硅的水流动其间,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逐渐在洞壁里沈积固体的玉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层层的堆积,每段时间的水中杂质不同,所以每层的颜色也不同,而这不透明的玉髓便叫「碧石」。这块肉形石,就是有一层一层不同颜色的碧石。

4.玉书画:玉罗汉山子

清 长22.0cm 高18.3cm

本件作品为青色闪玉质。形如山壁洞窟,洞口边立一老树,十六罗汉中的租查巴纳塔嘎尊者倚树而坐,寿眉,长耳,食、中二指并出,面露微笑,似有所悟,形貌生动。山子的布局和岩面上所刻清高宗御制文〈收录于﹝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文初集二九卷二页〉,皆与浙江"圣因寺"所藏,传为贯休所绘之罗汉画轴相同。这件玉山子是研究清中期玉器与绘画关系,极具意义的一件作品。

5.玉仿古人面纹圭

长17.8公分    宽7.7公分

器形为窄长之梯形,刃部厚钝。在其正面雕琢抽象面纹,并刻乾隆六十年御制诗一首,其文字与纹饰反向;而另一面则琢具象的面纹,大眼、獠牙、戴船形帽及圆形耳环、耳环下各有一侧面的人首,纹饰模仿的相当正确,结构也没有一般仿品松散的弊病;圭的两侧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及「云字三十三号」。 清宫中常将仿古的圭、钺或璧,加上以「千字文」为首的编号。圭、璧是中国历代君主祭祀所用之重要礼器,这些清宫中加以编号的玉器,或许具有特殊的礼制功能。

6.清 乾隆  碧玉雕花多宝格-白玉双鹿

宽3.4公分 高3.7公分 动物

多宝格的设计,琳琅多样,精巧无比,不论盒、匣、箱、柜,皆是一种妥善利用空间的工艺作品、以最有限的空间,存放最多的物品,在造型上,力求美观精巧,所以往往一件多宝格,箱盖中有盒、盒中有套匣、套匣中又有屉、隐隐约约、辗转曲折,有时一个转纽,便见门,门之后,另有一番天地。故多宝格体积虽小仅及尺许,而其所藏珍玩,每每多达数十,乃至百件,因此观赏时常有寻寻觅觅、扑朔迷离的趣味,由此可知,多宝格所藏珍玩,固多精品,即多宝格本身,亦是一件极具价值之工艺创作。

7.剑柄

清 长12.7公分 宽4.8公分

清玉剑柄,白玉,泛灰。柄的尾端状似对生的两叶中夹一花苞,略向下墬的弧度,兼具美感与实用,掌握时十分顺手。器表装饰填金之莨苕纹,并以镶崁红、绿色料,极为华丽亮眼,典型痕都斯坦玉器的风格。

8.玉经架

清 长35.6公分 宽21.2公分

这原是回教清真寺中常用以置放可兰经的书架,开启时状如「X」,书本可置于其中。用来阅读或翻页均相当便利。整件书架为碧玉材质,镂雕花叶纹,为典型的伊斯兰风格。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距离北京一千多公里的台北市郊外双溪,在绿荫环抱中安然矗立的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

       2008年8月,也就是北京奥运会举行的同时,二百六十六件“国色天香”的伊斯兰玉器在这里与观众亲近。

       展厅中,我们看到这样几件特别的玉器。它们都装饰有金银丝或者宝石,这种痕都斯坦玉器独有的工艺就是北京奥运会奖牌运用的技术——金镶玉。

        今天,它们带上了奥林匹克的光环。而在当年,它是根据乾隆的旨意只在宫中流传的工艺。

        这个玉碗,是两百多件展品的代表。它是公元1755年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木和迎娶香妃的纪念,双喜临门的乾隆皇帝专门写了一首诗刻在玉碗的表面,正是那位伊斯兰美人的出现,这些别具异域风情的玉器才能够跋山涉水地来到我们身边。这二百六十六件玉器是世界上伊斯兰玉器家族中最优秀的成员,也是台北故宫收藏的一万一千四百四十五件玉器中的佼佼者。它们向人们倾诉曾经的故事,而它们的老朋友也从没有间断过将这些美丽传递给更多人。

       2008年10月,台北市震旦大厦外撒满秋天的气息,大楼的九层是以玉器收藏而闻名的震旦艺术馆。我们的主人公就是这间艺术馆的负责人,玉器研究学者张临生。曾经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张临生常说,是台北故宫的工作经历让她有了更多的责任感。

        这是一张字迹已经有一些模糊的准考证,1969年,张临生就是拿着这张小卡片参加考试成为台北故宫的导览员。

        张临生介绍:玉器的收藏在台北故宫它还是很特殊,只要是台北故宫的东西都是传自清宫,就有很多附加的价值在上面那更不要说,故宫的收藏里面有绝大多数是宫中作坊造办处玉作坊做的玉器,那更不得了了,很精美。

        “石之美者为玉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特别宠爱这些美丽的石头。

        这件玉鸟是台北故宫中历史最久远的一件玉器,它是五千五百年前红山文化的作品,玉鸟背面有可以穿系的孔洞,人们推测它可能是古人尊奉的一种神鸟,这件良渚文化玉琮被古人认为有着能够通天的神秘。人们至今还在猜测,四千多年前铭刻在它身上的密码。

        这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直径达到了39.4厘米,它可能是世界上已知资料中最大的玉璧。这件距今两千多年的玉辟邪是世界上同类玉器中最精美的一件,它寄托了古人对强大力量的渴望,我们现在看到的玉器都是在六十年前就来到台湾的。

        对于1969年才来到台北故宫工作的张临生来说,她和大多数人一样,并没有经历过六十年前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我们要到台北故宫的老前辈那里去寻找当年的故事。

     1925年,十九岁的那志良进入故宫,成为当时文物点查的工作人员,八年后一个冬天的夜里,那志良随着几千箱文物穿过午门离开紫禁城,这批文物都是历代皇家珍藏。其中的玉器作品那志良大多亲手抚摸过,正是这些文物又在多年后去到台湾海峡的那头。

        2008年4月 ,南京下关码头依然是南方春天特有的潮湿和阴霾。现在,它是用来摆渡两岸乘客的渡口,而在六十年前,几千箱文物就是在这里启程漂扬过海。就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最后一次文物运台时,人们费尽周折也要在已经装满文物的船舱中为一件玉器作品挤出一席之地,它就是抗战胜利后从日本皇宫接收回国的四箱文物中的翠玉(翡翠)屏风。

    这件楠木雕刻的八折翠玉屏风,身高一百八十四厘米,全身镶嵌了四十块翠玉。它是1941年汪精卫送给日本天皇的礼品。七年后,经过反复交涉日方才将它归还。

       就在那段翠玉屏风影像拍摄的时期,那志良把迁来台湾的玉器逐一清点,从形制和用途上把玉器全部分类并加以注释,这些就是那志良多年来对玉器研究并记录下来的手稿,而整理台北故宫的玉器,那志良一定要先熟悉的是乾隆时期的玉器。

        乾隆对玉器有着超出常人的兴趣,在民间人们送他玉痴的雅号看来一点也不过分,他一生仅为玉器作诗就有八百多首,台北故宫中的玉器大多是乾隆时期的收藏和作品。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乾隆珍藏。

        这件普天同庆玉如意是碧玉材质,如意是中国人格外喜欢的造型灵芝的形状,寄托了美好的向往,这种有着祥瑞之意的器物,我们在皇家收藏中常常能看到。

     这些憨态可掬的小动物,乾隆也不太满意,他认为雕刻出动感的姿势影响了玉石的质地,但看过这些小动物生动活泼的样子还是让人十分喜爱,乾隆皇帝真正喜欢的是简单质朴的古玉,他鼓励造办处的玉工用青铜器、玉器等各种器物的器形,作为模仿的蓝本把它们仔细画下来,装订成册提供给工匠,作为制作仿古玉器的样稿,如果没有乾隆皇帝大方地做假,今天我们恐怕不会看到这么多精美的仿古玉器。

    玉圭也是乾隆皇帝心爱的玉器。不过,从我们今天对玉圭的了解,被誉为玉痴的乾隆皇帝这么做却闹出了笑话。因为,如果按照他加刻的文字方向来摆放,鹰鸟的头却是向下倒立的,这和当时的习惯正好相反,类似这样的动物纹饰,我们在其他的仿古玉器上也不难见到。

     这种左右对称的龙纹在玉璧两面分布,是乾隆仿古璧,仿照了西汉的双身动物面纹,但经过清代玉工的模仿已解体成一种纯綷的装饰性图案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和生命力。“这样的动物纹饰不见于礼器,而多为佩饰用璧”,这是那志良在《中国古玉图释》上对玉璧纹饰的解释。

       这是一本1990年出版的玉器研究的书,它只是那志良在台北故宫整理玉器的成果之一,这个时候那志良已经是台北故宫的顾问,他对玉器研究的心得体会还不只通过这些出版物与人分享。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那老一直在台湾的各个研究所和大学的课堂上,传播蕴涵在晶莹剔透中的美。张临生则在1991年担任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她也将有更多的机会让普通人与台北故宫的玉器成为朋友。

        二十世纪在人们的欢呼中成为了历史,而台北故宫里的古文物也将见证一个新的开始。在此之前,身为副院长的张临生从秦孝仪院长那里接到任务要策划一次展。

         张临生介绍: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展览来庆贺,所以我们从1999年到2000年的这个展览,就是千禧年的展览,我们其实是做了一个汉代的展览。

       1999年9月20日,汉代文物跨世纪大展在台北故宫开幕,台湾各界人士都赶往外双溪去体会文物之美。

    在场的媒体记者、观礼贵宾先睹为快,一同观赏了难得一见的汉代文物展,展出的作品涵盖了汉朝的手工艺、铜器、玉器、美术、科技等等项目,中华文化因为坚韧博大终将能长久保留下来。

       两千年前的公元元年,就是中国的汉代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文治武功的盛世,打通了中西交流的渠道,在当时傲立于世。今天的汉族与汉文化的名称也都是起源于这个时期,而这个让我们无限遐想的王朝却将他们更多的愿望寄托到了美丽的玉石上。

        张临生介绍:我们可以讲汉代的玉器制作是达到了一个巅峰不为过,它的玉器制作方面,它的设计方面的精彩度是今天都叹为观止的。

       玉圭是从新石器斧头类工具演变而来,是代表贵族身份的礼器,这样没有雕刻纹饰的古玉更让人对它的历史有着无限的想象。虽然台北故宫藏有各个时期的玉圭,但这一件却是汉代玉器注重玉石本身纯朴质地的代表。

      汉代的玉角形杯 ,除了台北故宫在其他的博物馆非常少见,杯壁上的龙头因为立体的雕刻而蜿蜒有形,双角斜向勾出,龙角间还飘出一缕长须,刻画出一只身躯矫健的龙也是当时玉器雕刻的巅峰作品。淡绿色的玉质,浅褐色的沁,加上S龙型,这是汉代的玉龙形佩,它的造型设计似乎受限于玉材的形状,但是从花纹的处理上来看,它依然是同一时期玉器中的精品。

  我们看到台北故宫收藏的汉代玉器各有特色,但是汉代文物却不是他们的强项。于是张临生和同事的目光投向了大陆。

       1999年6月台北故宫正式宣布,2000年华夏文明的见证汉代文物大展,将在这一年的9月20日开幕。这次见证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湖南省博物馆共同完成,这也是大陆文物第一次大规模在台湾亮相,但谁也不会想到就在展览开幕的第一天,一次大地震猝不及防地发生了。

       新闻同期:大地震是发生在清晨一点四十七分,震央位于日月潭西方12.5公里,规模7.3 。

       这就是至今依然令人心悸的台湾九二一大地震,在这样的混乱和惊恐中,两岸的博物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些历尽千年的宝贝。

       张临生介绍:我就赶紧进(台北)故宫,我不是先看(台北)故宫的文物,也要去看一看,关心我们借展的东西,你要对人家有交待。

      从头走到尾,没有一件东西有移位的,文物没有受到损害,大家就放心了。

        其实文物的安全保护一直是台北故宫最重视的,虽然并没有地震当天的记录,但是在1994年6月6日的一则新闻中,我们见识到了他们对文物的细心呵护。

       新闻同期:像这座巨幅的翡翠(翠玉)屏风两边可以明显地看到是用坚韧的钓鱼线给固定了,像这样的防震措施只要你细心观察在(台北)故宫内随处可见。当然还有一些防震的措施是您看不到的,别看这些玉器摆在这好好的,其实底部都是用了特殊的进口胶给固定起来了。这种胶有相当的粘性,又不会伤害到古董,十分好用,所以大地震来时也不怕。另外,还有随着玉器形状所做的各类支架,既能够凸显古物,又可以防地震来袭,所以无怪乎当记者问到(台北)故宫方面对于家中座有宝物的人士建议要怎么防震呢?所得到的答案是,花五十块钱门票来(台北)故宫走一遭吧。

       九二一大地震中台北故宫的全部文物安然无恙,跨世纪汉代文物大展所有文物在两岸博物馆人的努力下完好地与观众见面。

      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些这次展览上的玉器,玉剑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到汉代达到极盛,它是一种代表贵族身份的宝物。收藏在台北故宫的玉剑镖、玉剑璏,它们的纹饰和造型都是汉代玉器中的精品。玉谷纹璧是用来做礼器的玉璧,谷纹是一种类似逗号的纹饰,它表现的是谷物刚刚发芽的样子。

    这些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汉代玉器,也许已经记不清在大陆的玉器伙伴,但在张临生的心中那些记忆总在一次次回望中更加清晰。

       2008年10月7日,北京的首都博物馆“中国记忆”展览的最后一天,张临生专程从台北赶来拜会,博物馆中的张临生仿佛又变成了当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中那个年轻导览员。

       张临生介绍:这件神兽纹玉樽在2000年千禧年的时候在台北故宫展出过。它的外面描绘的好像有什么西王母之类的这种纹饰,是非常典型的汉朝的。还有那个玉铺首跟底下三个小熊,真是一件很精彩的东西,很高兴再次看到它,如见故人。

       不只是汉代玉器,张临生在台湾还有许多其他时期的玉器朋友,而为了让普通观众认识玉器之美,张临生和台北故宫的同事做了很多努力,台湾民众则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台北故宫的玉器作品上。
     2008年10月 台北故宫晶华餐厅推出几道新菜:您好,为您上一下翠玉白菜,那为您做简单的介绍,它是我们故宫三宝之一。在台北故宫举办过的一个网络投票中,翠玉白菜以最高票当选十件最受欢迎文物的冠军,正是这棵人见人爱的“白菜”在2007年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风波。2007年3月 ,翠玉白菜成为了媒体的焦点。

        新闻同期:小时候读历史课本里一定会有的国宝翠玉白菜,永远都是故宫里最夯的人气王。可别小看这棵小白菜,传说它可是清朝光绪皇帝的妃子瑾妃的嫁妆。它的长18.7公分 宽9.1公分,有5.07公分的厚度,翠绿的菜叶上还有两只小虫,比较大的是螽斯虫,另外一只是蝗虫,它这种雕工真是太神奇了,连大陆人都很爱,现在国宝受了伤恐怕很难补救。

     谁也不知道虫须是什么时候折断的?

   我们在一篇那志良1983年撰写的文章手稿中找到了翠玉白菜的描述,“谈到翡翠(翠玉)白菜,我们不能不佩服玉工的巧思,这种玉器叫巧作,是玉工用他的巧妙心思雕出来的。”但那志良的描述中并没有提到白菜的伤痕,让我们来仔细欣赏一下这株可爱的白菜。这本是块一半翠绿一半灰白的玉石,能工巧匠一刀刀把它从天然的玉石剔刻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翠绿的菜叶,可爱的小虫难怪它受伤的消息一经传出,竟惹来许多争议。有人说是在高雄展出时受伤,还有人归咎于当年文物南迁和迁台过程中的多次搬运。台北故宫则通过资料证明是清宫旧伤。

     我们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段台北故宫的库房画面中能够看到,那志良和同事们在文物迁台时,用棉花和丝织品保护器物的方法,被台北故宫一直延用至今。当年用这样的包装方法运输文物在颠沛流离十七年之后无一破损,就连最脆弱的“蛋壳”瓷器都没有一点伤害。我们很难想象那个材质为硬玉的翠玉白菜会受伤。面对那些历经波折,却没有损失的古物,那志良曾笑谈“这或许是它们温润平和的能量发挥了作用吧?”

      1998年,那志良在台北去世,享年九十六岁,他再也不能好好照顾自己的玉器朋友,但是老人对玉器的眷恋也许还将一直守望着藏在台北故宫里温婉灵秀的玉器。而玉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还在台湾继续吗?那志良的儿媳王淑芳,现在正在经营一间玉器工作室,不只是收藏和研究玉器,王淑芳还打算将那老的一些玉器研究的文章集结发表,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那老先生一辈子的研究心得。

        除了是震旦艺术馆的馆长,现在同时担任台北故宫指导委员的张临生继续着对玉器的研究。

       从在台北故宫接触到玉器那天起,张临生就格外钟爱像眼前这样的高古玉器,她也希望把这些玉器的美丽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我们再一次温习玉器研究学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老朋友。这些玉器有的曾经深深地埋在泥土中度过了成百上千年,有的在它一出生时就不断地更换着主人。今天,让我们感到庆幸的是在经历了汽车、火车、轮船的颠簸,躲过了战争的炮火,曾经在紫禁城中独享帝王宠爱的它们,完好地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过去的六十年里,中国人千百年来,寄托在这些玉石上的美好愿望在台湾不断绵延。

        张临生介绍:中国是一个爱玉的民族,一直爱到今天,我们那个周末的玉市还是人潮不断的,到今天大家都喜欢身上戴着玉,这个爱玉就是根深蒂固的。

      这里是台北市建国路一段的玉器市场,你可以在博物馆阅尽千年之后来到这里享受另一种闲适,热闹的场面显示出玉器收藏在台湾人心目中的位置。这里来来往往的人一定去过台北故宫博物院去拜访过那些精美的玉石,但他们是否知道学者们对玉器是何等地珍爱和保护。

     2005年秋天 故宫八十年院庆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接受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捐赠。那志良遗留故宫南迁文物的有关资料的捐赠仪式。捐赠人是那志良先生的儿媳王淑芳,捐赠的珍贵史料总共有一百五十件。

      同期:淑芳感念他老人家的苦心
               希望捐出他一辈子的心血

       它们记录了从1929年到1997年那志良先生与故宫博物院之间,总共六十八年的人生际遇。那志良先生埋骨于台中市,而他与故宫之间的全部记忆又回到了他最初工作的地方。

    2008年10月,张临生来到紫禁城,她希望在这里多走一走,也许正在整修的某个宫殿中,豁然开朗的太和门广场上,还能找到她喜爱的玉器藏在紫禁城里的故事,而更多的人期待着能在这里见到离开了半个多世纪的宝贝。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