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休闲游戏
草根音乐
高清图吧
读书时间
百家讲坛
节目精选
旅游美食
论坛代码
社区互助
搜索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应用通知 (0)
应用邀请 (0)
草根学园
»
『 百家讲坛阅读区 』
»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六)挑兵挑将费精神
返回列表
发帖
唐宋八大家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唐宋八大家
当前离线
UID
80
帖子
157
主题
53
精华
0
积分
57
威望
57
金钱
454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2 小时
草根友人
1
#
跳转到
»
正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3-6-21 18:18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六)挑兵挑将费精神
百家讲坛
,
王安石
,
宋真宗
,
宋神宗
,
唐宋八大家
宋真宗众多的朝臣之中,王安石虽然有一定的名气,但他久居地方为官,此时又守孝在家,闭门不出,所以,一开始他并没有进入宋神宗的视线。
然而一个人的鼎力推荐却改变了这一切,那么到底是谁让宋神宗最终相中了王安石呢?
敬请关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六集《挑兵挑将费精神》。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唐宋八大家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唐宋八大家
当前离线
UID
80
帖子
157
主题
53
精华
0
积分
57
威望
57
金钱
454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2 小时
草根友人
3
#
发表于 2013-6-21 18:19
|
只看该作者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六)挑兵挑将费精神
【导语】:宋真宗众多的朝臣之中,王安石虽然有一定的名气,但他久居地方为官,此时又守孝在家,闭门不出,所以,一开始他并没有进入宋神宗的视线。然而一个人的鼎力推荐却改变了这一切,那么到底是谁让宋神宗最终相中了王安石呢?敬请关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六集《挑兵挑将费精神》。
【画外音】:年轻的皇帝宋神宗赵顼继位之后,面对外强中干的国家形势,一心想要励精图治,改革变法,他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得力的助手来帮助自己实现这个梦想。而此时,朝中的大臣可以说人才济济,既有位高德重的三朝老臣,也有跃跃欲试的青年才俊,无数人梦想着成为辅佐新君的股肱之臣。然而宋神宗最终为什么舍近求远,偏偏相中了远在江宁,守孝在家的王安石呢?在做出这个重要选择之前,宋神宗还曾经做过哪些努力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六集《挑兵挑将费精神》,敬请关注。
【康震】:宋神宗刚一继位之初,注意力并不在王安石这儿,也就是他开始并没有想到要用王安石。但是他着急呀,没人。宋神宗这么年轻,十九岁、二十岁一个人,一上台,需要很多人来帮他。怎么办呢?这皇上急了,下了一道诏书,实际上是等于面向全国人民的一个通知,说我刚当上这皇帝,我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们帮我,你们只要是看见我哪儿做得不合适,哪儿做得不周严,哪儿做得有错误,你们通通地给我提出来,甭客气,也不要有什么顾虑,只管提,我肯定一准全改。然后只要提得好,我不但采用,而且你们只要有本事,我就会重用你们。那这一篇宣言出去之后,朝野上下,觉得皇上虽然小,但是懂事,知道做一个皇上应该要什么,那底下大臣就开始纷纷地给他提建议,这不挺好的吗?
这些建议现在归纳起来,大体上分为这四种:第一种叫一般性建议。什么叫一般性建议呢?比如当时有一个官员叫王陶,他的官职是御史中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监察部的部长,专门负责纠察和检察官员的。王陶上了一个奏章,说什么呢,说皇上我跟您说,您当皇上最重要的是,要听取不同的意见,要赏罚分明,要远离奸臣,要重用忠臣,要交往好人,要远离坏人,这个很重要,你作为皇上这个一定要做到,皇上应该识别谁是好的,谁是坏的,这是王陶。还有一个,是一个谏官,叫赵抃,他也给皇上提建议,他说皇上我认为您应该选拔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做宰相,您应该停止大兴土木,不要再修建大型的、大规模的楼堂馆所,把那些佛寺道观都不要建了,要省钱。其实你发现没有,这种所谓的一般性建议比较滑稽,滑稽在哪呢?就这哥儿俩说这种建议啊,它在任何一个朝代,面对任何一个皇帝,或者就面对的不是皇帝,只要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给他讲这番话呢也都管用,就这些话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给任何人讲都不会错,它没有任何特殊性,也没有任何针对性,也没有任何的实践性,它就是一堆废话,所谓废话就是说,说跟不说都行,但是说了以后不会有错,反正我说了,皇上您,号召我们都要给他提意见,我们就提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听了之后呢也不会有任何反应的废话。这是第一类建议,就是废话。
第二类建议比这稍微地具体了一点,当时有一个官员叫韩维,他做什么官呢?叫太子右庶子,太子右庶子是什么官啊?皇帝身边有宰相,太子的身边有庶子,庶子就相当于太子身边的比较高级的属官,负责辅佐太子,韩维提的建议是什么呢?有三点,第一,皇上刚登基,年龄小,还少不更事,社会经验也不丰富,所以有些大事和急事,必须要紧急办的事,那个您可以拍板。其他的事,求您了,您就慢点来,缓缓图之。别仗着自己年轻,什么都“啪啪啪”拍板,那弄不好拍出点什么问题来,要吃不了兜着走,意思说您缓点、慢点来,这是第一个建议。第二个建议说什么呢?说我告诉您吧,现在这执政的宰相和这些大臣那都历经三朝,从他爷爷算起,宋仁宗、宋英宗到他这儿,有的是三朝大臣,有的是两朝的大臣,说这些大臣经验丰富,社会阅历广,德高望重,官很大,对这个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你要尊重他们,你是个年轻人,说话的时候、办事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尊重老人,要尊重这些大官,要尊重前辈。他们给你提意见的时候,不要不耐烦,要认真地听,要乖乖的,这是韩维提的第二个建议。第三个建议是什么呢?就是现在中央各部委都各有各的职责,您别像八爪鱼似的把手伸得那么长,什么都管,不要越俎代庖,不要多管闲事,不要事必躬亲,不要看见什么都去亲力亲为,说,这事怎么回事?这都有各部委,就给皇上说,人早都安排好了。您现在不太懂这些,有的事是人事部该管的,你就别操心了,有的是建设部管的,你也别操心,您就安安稳稳地当您的皇上。这第二种建议听上去是挺好心的一种建议,一看就是极善良的人给他提的建议,就唯恐这孩子走错路了。可是有一点,宋神宗继位了之后,他不是个“乖乖虎”,他是想干大事的人,所以这种建议对他来讲就是一种讽刺。他本来要干点事的,结果那人说,你现在还是小班的,你现在还不会说话怎么想学唱歌啊?慢慢来,不着急。所以这个建议等于是对宋神宗来讲简直就是反话,是种反讽,所以是属于反讽类的建议,对他来讲呢,也是不大好听,但是听了之后也没错。你就发现这些人提的建议都没错,但是都不给力,跟踩在棉花上似的,跳不起来。
【画外音】:如果说提出前面两种建议的人,由于他们并没有进入过权力核心,因此提出的建议多少还流于形式的话,那么接下来登场的人,则是大名鼎鼎的翰林学士司马光和枢密副使富弼,这两个人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时期的三朝老臣,那么政治经验丰富的司马光和富弼,将会带给宋神宗怎样的建议呢?
【康震】:第三类建议是理论性的建议,这个谁提呢?司马光,就是砸缸的那一位。当时司马光担任的职务是翰林学士,司马光跟他讲,皇上我告诉你,要做帝王先得修德,以德服人。这太厉害了,一句话就给宋神宗戗一边去了。说您现在得先修身养性,怎么修身呢?我跟您说三条,这一般不跟别人说呢,我给您提建议,三条,一曰仁,二曰明,三曰武。什么意思?一曰仁,您得有仁爱的精神,您得施行仁政。至于什么是仁爱、什么是仁政,回头再跟您细说。您先记住,您首先做到仁,仁爱、仁政。第二是什么呢?您要明,就是您得认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你发现没有,他们都在强调要认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好像这朝廷里头有好多好人也有好多坏人似的,这就好像在教小孩一样。您要明辨是非这叫明。您要武,武术的武,您要果断。什么叫果断呢?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仁爱,要施行仁政,要明辨是非,能明辨谁是小人、谁是君子,然后还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处事果断。您要这三条都修到家了,您才算是皇上。现在您还处于前皇帝阶段,就是名位是皇帝,可是作为您来讲,我觉得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您说白了吧,其实你就是赵顼,您还不能叫皇帝,您得修,你看我这就修得挺不错的,才能提出这经验来,这是三条修身的。
至于说治国,司马光说了,还有三条,一曰任官,二曰信赏,三曰必罚。说白了,其实就是什么呢?第一,您得学会任用那些称职的官员。这其实也等于没说,谁不知道应该任用称职的,关键是谁是称职的,这是最关键的。您得学会任用那些称职的官员,这是第一条。第二,您得要答应赏赐人家的东西,你就得守信用,你就得给人家赏赐。第三,您要想惩罚一些人,你就得做到,说白了就是言必行、行必果。您治国的时候如果把该任命的官员都任命了,把该惩罚的都惩罚了,把该奖励的都奖励了,然后又加上您有仁爱的精神,您又有果断的决断,您又有非常明辨是非的能力,那您就达到了尧舜禹的境界。
然后司马光非常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因为司马光比宋神宗要大二十七岁呢,说我告诉你,我这六条一般不轻易示人,这“必杀技”。我经历了三个王朝了,我跟你爷爷跟前的时候就献了这六条,我到你爸爸的时候我又献这六条,现在这六条我还给你。
朋友们,我就在想这司马光真有问题,你给宋仁宗献这六条,宋仁宗通统治了四十多年,欠了一屁股高利贷,财政赤字那么高,老打不胜仗,你这六条都是干吗吃的?给宋英宗献了六条,当然这不能怪司马光了,宋英宗只待了四年就死了。现在轮到宋神宗了,又这六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六条。可是这六条说白了它不是废话,它就是没有用的话,它不解决实际问题。
还有第四条(建议),这更要命,为什么呢?大家还都记得一个人吧,上节课咱们刚讲过的,就那富弼。这富弼原来是宋仁宗的时候,范仲淹挑头弄了一个“庆历新政”,改革变法嘛,富弼、韩琦、欧阳修他们都一拨的,参加这改革变法,后来失败了,失败以后都被贬了。贬了之后到宋英宗的时候,这富弼又回到朝廷来了,做的是枢密副使、国防部的副部长。
宋英宗好模样儿问他说,您当年也是改革的,您觉得现在怎么样?富弼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得慢慢来,给他爸就这么说的。这回好了,宋神宗这正是六神无主,想弄个改革找个挑头的,一想,满朝的上下,范仲淹已然死了,就这富弼原来还弄过一阵子改革变法,给老头叫来要请教他。老先生太老了,其实岁数也不大,身体不好,特许他可以坐着小轿子进宫,就是那种滑竿儿。进了宫以后,不要从大门进了,为什么呢,你要从大门进的话礼仪特别多,就从旁边的小门进来,让他儿子扶着他,然后坐下来。
宋神宗就说,我就想干点事,那意思你老人家不说点什么吗?富弼一眼即看穿这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你不就是想搞改革变法想折腾吗?我可以告诉你点事情。富弼说做君王的最忌讳的你知道是什么吗?宋神宗说是什么?就是让别人看出你的意图,让别人看出来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最糟糕。宋神宗说这有什么不好吗?我总得让人知道我想干吗呀。不行。做天子的最高境界,你看这又跟司马光又不一样了,这各说一套,非把宋神宗弄乱了不可,难怪叫宋神宗呢,最后可不就是神叨叨的了。富弼就跟他说,不能让别人看出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说这个倒是有一定的道理,就是说皇上如果讨厌什么,那些小人就不做那些让你感到讨厌的事。你要是表现出你喜欢吃桃子,完了,这帮人就都弄桃子来给你吃。你说你喜欢看戏,他就天天演戏给你看。就是小人知道君王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就会谄媚你,这样就会坏了大事。这倒是也说得不错,他意思就是说,作为天子应该高高在上,就是丈二和尚让他摸不着头脑,云里雾里的,然后那时候你辨明忠奸,还是这本事,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你自己知道就行了,心里藏着,脸上根本看不出来。然后你默默地赏赐他们和惩罚他们,让他们觉得你高深莫测,这你君王就做到家了。这哪儿是做皇帝啊?这是做阴谋家。
这话听完,宋神宗觉得老爷爷说得也有道理,可是还是跟他的思路差得比较远,他就又多余问了一句说,您觉得现在西夏和辽国一直就是虎视眈眈,咱老打不过人家,这是个大事,不能老是花钱买和平啊,您老人家怎么个意思?富弼说,差点就说孩子,他不能这么说,他得说皇上,你刚上台,一个新的君王继位之后,他首先应该让大家感觉到幸福、安宁、安详、有很多的恩惠,你不能一上来就打仗,这不像个做天子的样子。我告诉你,起码二十年内不要谈打仗的事,打仗是不好的,一打仗,老百姓就生灵涂炭。
宋神宗彻底就崩溃了,就这四种建议,你说他能不神经吗?特别是这富弼,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听完了以后,史书上记载,神宗是“良久不语”。小伙儿闷那儿了,耷拉到那儿,不动弹了,叫人给他(富弼)抬回去了。
【画外音】:面对朝臣们千篇一律的保守陈旧,宋神宗失望至极,如何解决北宋王朝积攒了百余年的难题,他必须找到一个大刀阔斧的办法,必须用一剂猛药才行,经过一番颇费周章的挑选,年轻皇帝的目光终于落到了王安石的身上,这个时期的王安石由于母亲病逝,他一直在江宁,也就是今天南京的家中守孝,闭门不出,而一个人对王安石不遗余力的推荐,终于改变了王安石的人生命运。那么到底是谁让宋神宗最终相中了王安石的呢?
【康震】:大家说,那王安石,他(宋神宗)怎么知道王安石?他当然知道了,你知道这里边挺有意思的,宋神宗做太子的时候,他身边有一个他的秘书叫韩维,就是刚才说的那韩维,韩维那话虽然有时候说得就有点儿不大到位,但人还是不错的。韩维跟他很投脾气,经常陪他读书,陪太子读书,讨论问题,研讨国家大事。这韩维很有本事,谈事都谈得头头是道,说得宋神宗是点头哈腰,连连称是,觉得这个人真有学问。韩维就跟他说这都不是我想说的,这不是我的思想,这都是我好朋友王安石的,我告诉你这王安石是咱们本朝之中难得的人才,什么时候瞅个机会你得给他提拔一下。
这时候,宋神宗就想起这王安石来了,就问,哪天给韩维叫到一边问他,你说那王安石说得挺神的,那人现在在哪儿呢?韩维就跟他说,王安石的母亲去世了,他的家在南京,王安石已经回到南京,给他母亲要守孝三年。我们说古代父母去世守丁忧嘛,要守孝守灵三年,在南京呢。宋神宗就问他,说哎,你也看见了,这帮人没有一个能顶上事的,把王安石能不能给叫来?就靠他了。韩维说没问题啊,王安石这个人本来就是胸有大志,他要做大事情的人,你是刚刚登基的君王,你要对他以礼相待,他肯定会欣然而来,这没有问题。我是他朋友,这么了解他。宋神宗说不不不,是这么回事,你看,你能不能先给他写封信,把我这意思先传达给他,我先不直接跟他说,他要愿意来,我立刻下诏书就把他叫来,省得我直接找他,回过头他要拒绝我,你想我也不喜欢被人拒绝,你像我爷爷我爸爸都被人拒绝过,太没面子了,为了让人家当官,给人追厕所里头,就这人家都不愿意当,传出去不好听。韩维一听,说此话差矣,皇上你不了解王安石,王安石这个人是个有大志向的人,而且这人有个最鲜明的特点,是他自己的进退得失、进退出处,他都是有极大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就是是否有利于国家社稷和民生,他这个人要做的事情是光明磊落的大事,是正道之事。您现在一个君王,靠着我这私人关系,靠着私人信件,靠着走裙带关系,偷偷摸摸地给传个信,说皇上看上你了,你要不要去啊?你说对王安石来讲他这么一光明正大的人,要是觉得你这君王做事情都偷偷摸摸的,他对你能有好印象吗?他肯定不会来了。宋神宗说那怎么办呀?那我也得要脸啊,我都直接跟他说了,我倒光明正大了,他又不来了,我找谁去呀?韩维说这您甭操心,我听说他那儿子王雱前两年“高考”刚刚考中进士,现在就在京城,老来我们家玩儿,回头这样,我把您这意思传给王雱,让他给他爸爸回头说一声,您看怎么样?宋神宗说这个好,这各方面都顾到了,就喜欢这样的。
【画外音】:宋神宗很快得到了王安石肯定的答复,考虑到王安石人在江宁,还需要处理一些善后事务,于是他便下诏,任命王安石以知制诰的名义担任江宁知府。然而,正当宋神宗充满期望地等待王安石振臂一挥,举起改革变法大旗的时候,情况却又急转直下。那么,此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宋神宗何时才能见到王安石呢?
【康震】:江宁知府很牛的,仅次于首都市的市长,是直辖市市长。而且南京是个大城市,是个大府、大都、大郡。他(宋神宗)以为王安石跳起来就接受了。错了,王安石跟对付他爷爷、他爸爸那套一样,对不起您呐,我不干这个,我向你表示感谢,但对不起,恕我不能接受,恕难从命。
宋神宗本来听了那四条建议之后,心里头就有无名火,现在再被人杠一下,火极了,就跟旁边的大臣发牢骚,这人怎么回事?王安石这人我知道,仁宗的时候、英宗的时候他就拒绝过他们,现在拒绝我了,他形成惯例了,他拒绝上瘾了,他说他生病了,不能来,我倒要问一问,他真的是生病了还是有别的什么目的?他是别有用途的我告诉你,这个人就是要跟我对着干。他真急眼了你知道吗?因为他无法理解,他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关键在这儿。
怎么办呢?他就问旁边的大臣,有一个宰相曾公亮,曾公亮说皇上您多虑了,他肯定是真的病了,据我了解,王安石这个人他文学名气大,德才又兼备,他屡次拒绝这做官、来京城做官,肯定是觉得,要么是水土不服,身体不好,他不会针对你的,皇上不必在意。
他这么说,另外一个宰相叫吴奎,这小子挺坏的,他没那么好说话,他说皇上我告诉你,王安石不来京城做官,有两大原因我是知道的。皇上说哪两大原因呢?他说第一,王安石这个人我跟他共事过,特别固执,特别不讲道理,特别僵硬,根本是一个不合作的人,这种人你让他要是到朝廷来做官,天下大乱,祸害百姓,生灵涂炭,这是第一条理由。第二条理由,说王安石跟宰相韩琦的关系不好,这吴奎就说,王安石他不敢来朝廷,他来朝廷害怕韩琦收拾他。就这两大(原因),一个人际关系不好;第二,这人死倔,就不能来。所以我认为王安石不来就是因为有这个原因。
曾公亮一听就怒了,说你胡说,皇上别听他的,这个人妖言惑众,蛊惑皇上,不是好东西。吴奎说你也不是好东西。皇上我告诉你,为什么曾公亮想要让王安石到朝廷来,因为他嫌韩琦挡了他专权之路,等王安石来了,王安石就把韩琦这块就给堵上了,然后他就可以专权了。你说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最奇特的就是说,王安石那儿还什么都不知道呢,这帮人就替王安石吵上架了。
他们吵他们的,宋神宗根本不关心这个,宋神宗心里在想,这小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说好好的,怎么还不来啊?下来又问韩维,说他是不是针对我啊?你问问他。他那儿子叫什么来着?王雱,跟他爸爸说没说我的内心世界啊?要说了的话怎么还这样,不带(这样)的。韩维对王安石真是太了解了,说像王安石这样的人啊,我跟您说过,他的进退得失,他心里是早就有原则的人,这种人是很难轻易撼动他的,他心里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什么意思呢?他说您看,他这样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是盲目的,也不是胡乱来的,都是有原则的。他母亲刚刚去世不久,他自己身体又不好,已经很久没有在朝廷做官了,他本身是有能力的一个人,有道德的一个人,您之前对他也很器重,现在您突然给他这么大的一个官,他跳起来马上就双手给你接过来,无论在观感上还是在他内心上都不好看。王安石不是一个贪官的人,所以对于这样的忠臣,特别是对于他这样有原则的人,不贪图眼前利益的人来讲,你给他一个巨大的责任,给他这么大的一个官,他的接受方式跟其他人就不一样,他不会一下就跃起来,跳起来就接受这个官,而会怎么样呢?而会谢绝,以此来表明他对官的态度。这并不表明他对这个事是拒绝的,他拒绝的是这个官。这是有重大区别的,所以这种做法在你看来就很奇怪,不了解王安石的人就很奇怪,但我对这个了解王安石的人来讲,一点都不奇怪,这正是这位老大的做派。如果王安石贸然接受了您的这个邀请做了这个大官,那反而在他自己看来就是对这件事情很不重视,不够严谨,不够严肃。
这韩维就给宋神宗就讲,说你就没想想,像王安石这样胸有大志、意志坚定、个性坚强,做事有原则,道德又高尚,文学才情又高的人,他肯定需要一个巨大的舞台。你刚刚继位,求贤若渴,以这么低的姿态去邀请他,他怎么能不来呢?可是这样的人他有个特点,你得三顾茅庐,你得老去请他,你才能显示你的诚意,对不对?其实这话虽然是从韩维的嘴里说出来的,也未尝不是王安石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所以就是说,对王安石来讲,他也有一个选择君王的问题。你叫我来我就来,我不知道你这回让我去,又去干什么,是不是尸位素餐我都不知道。对于宋神宗来讲他当然希望王安石来。所以彼此之间有一个沟通和信任的问题。
【画外音】:宋神宗和王安石经历过这样微妙的关系调整,终于相互摸清了对方的真实想法,此时王安石在宋神宗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十分高大,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9月,宋神宗再次下诏,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并召集进京授命,那么四十七岁的王安石将会如何对待这次任命呢?
【康震】:王安石给皇上写了一道谢表,一个推辞的字都没有,这次根本不再推辞。直接上一道谢表这是常规,这谢表写的是什么呢?说,我听说大臣侍奉皇上最怕的就是尸位素餐,光吃饭不干活。皇上任命大臣最怕的就是什么呢?偏听偏信,听不进去忠言,因为忠言逆耳。所以历来有德有行的人要想做好官、做大官很不容易。翰林学士这官太重要了,他是什么呢?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是皇上的私人的政治顾问,能够直接参与国家最核心的决策,所以要做这样的官,必须了解历史、熟悉国情、文学卓越,而且有相当高的政策水平。不才,某,没有这些才能,居然也被您任命做这官,我很惭愧啊。这话说得多好啊,其实就是说这些素质我都有,只不过你们家那原来你爸、你爷爷他们都不知道我有这才华,净让我做那“弼马温”的官了。最后一句话是,其实本来真不够格儿,我就不该接受,可是一想到当今圣上英明神武、虚怀若谷,我就决心把我的一生全献给祖国、献给朝廷、献给当今圣上。你看,像王安石这样的人,他谦虚起来都跟骄傲一样,你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问题在哪儿?核心是这回他信任了宋神宗,因为宋神宗给他这位置太重要了,翰林学士。我们讲了这么多集的王安石,讲到今天为止,是王安石第一次面对着皇帝讲出了藏在自己心底很多年的真话,皇上,我真的有才华,我真的想干大事。就跟阿基米德说的那样,给我一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王安石说,你只要给我一个平台,我就能把现在这么虚弱的、这么贫穷的、这么不经打的一个北宋王朝恢复到它创立之始的那个富强的、非常强大的北宋王朝。给我个支点,我告诉你,我不但把地球能撬起来,太阳系我都能给你撬起来。
大家说至于吗?有这么严重吗?当然很严重了,翰林学士这个官职非常重要,翰林学士这个官职始于唐朝,但是发展在宋朝,在唐朝时候他还是没有品级的,到了宋朝,他是三品大员。什么概念?我们知道古代的时候,起草诏书本来这个职责,起草诏书就是我们现在起草中央文件,起草诏书它的本来职责在哪儿?在中书省,中书省的宰相,中书省底下,宰相底下管了一些人叫中书舍人,他们负责起草。但是后来到唐朝的时候,皇帝设置了翰林学士,这些翰林学士分掉了中书舍人的起草权,他们也起草诏书。说白了,不是分中书舍人的权,是分谁的权啊?分宰相的权。皇帝要分宰相的权,认为宰相的权太集中了。这样以来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翰林学士他们代表皇帝,以国家的名义起草诏书。中书舍人他们代表宰相,以政府的名义起草诏书。你说这是一个级别的吗?当然不是。翰林学士起草什么诏书啊?国家总动员令、大赦令、立太子的诏书、立皇后的诏书、任免宰相的诏书。这么说吧,所有有关国家的最重大、最重要的命令和诏书,都由翰林学士来起草。剩下的,中书舍人起草。用的印信和纸张都不一样。在唐朝,翰林学士有一个外号叫内相,就是皇宫里的宰相,他有别于那个中书省的宰相,这就说明他地位非常重要。在唐朝和宋朝,一个人只要做了翰林学士,那么他就离宰相的位置不远了。
你想,宋神宗二十岁。他在给王安石铺路,他先给他做一个江宁知府,级别提上来了,有地方大员的这个行政经历,这很重要,他原来只做一些知州什么的小官,现在让你做直辖市市长,再进一步让你做翰林学士,他三品,要搁我们现在,怎么也是国务委员一级的了,对他寄予极大的期待。王安石心情也很愉快,这次去京城,朋友说,嘿,这下你行啊,你可就赶上西汉的贾谊了。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说我哪敢做贾谊?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说:
俯仰谬恩方自谦,惭君将比洛阳人。——王安石【酬吴季野见寄】
你把我比作贾谊,你高看我了,我哪能比得上贾谊呢?贾谊是西汉初期文帝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给西汉王朝制礼作乐,制定规章制度,而且提出了削弱诸侯王的这样一些重大的、战略的举措。说我呢,能做得跟贾谊差不多,就差不多了。我不是贾谊,但是我努力做得跟他一样好。他又谦虚了一下,不过听着总不像谦虚,老像是在骄傲。宋神宗这回是舍老本了,他不但这么快的速度任命了翰林学士,而且他太想见王安石了。王安石第二年的四月份到达京城,他就立刻越次召见,什么叫越次召见?古代的时候,君王召见臣下,那是要排队的,这不用排队,直接加塞儿。说谁递的条子?皇上自己递的条子。马上越次就是见到他,见到他之后我们想想,费这么大的劲,那得说多少贴心的话呀。到底他说了些什么,咱们下回再说。
下集预告:王安石拜见宋神宗之后,写了一份题为《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的奏章,他本来应该痛陈前朝弊端,为变法营造舆论,但在这份奏章里,王安石却对宋仁宗大唱赞歌,这样的奏章会让宋神宗满意吗?它又何以成为北宋百年第一札的呢?敬请关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七集《北宋百年第一札》。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唐宋八大家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唐宋八大家
当前离线
UID
80
帖子
157
主题
53
精华
0
积分
57
威望
57
金钱
454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2 小时
草根友人
2
#
发表于 2013-6-21 18:18
|
只看该作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