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是一个姓,也曾是一个国。在遥远的上古时代,据说有位品行高洁的先贤带领百姓开创了徐国。这个古国存续了1500余年。在它毁灭后,一群后裔以国为姓,永世纪念昔日家国的辉煌。
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姓氏。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徐”这个姓氏起源于一个古老的国家——徐国。
说起徐国,首先要说到大禹。大禹奉舜帝之命治理洪水,立下大功,得以继承舜的帝位。在他治水的过程中,东夷族领袖伯益的支持是功不可没的。正因为如此,大禹晚年也许是出于公心,也许是迫于舆论,准备禅位给伯益。可伯益淡于权位,主动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一开始准备禅位给皋陶,但是皋陶早早就去世了,而后禹就准备禅位给伯益,但启依靠武力夺位,建立了夏朝。
启子承父业,带来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改革,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进入“父传子,家天下”的奴隶社会。这不但改变了历史,而且改变了伯益所代表的东夷族诸多部落的命运。
大在公元前2170年(夏启六年),为了永绝后患,夏启将伯益杀掉了。为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重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次子若木封于徐(山东中部、南部,郯城一带),这就是徐国的创始。
夏朝期间,徐国国君大多贤明有为,徐国不断发展。夏朝对徐国不敢大意,经常进行征伐,掠夺财富和人丁,以削弱徐国的实力。这就引起后来徐国国君后羿、寒浞与夏的斗争。到了商代,徐国受征伐的情况大大减少了,徐国人在这种相对比较安定的环境中刀耕火种,在黄海地区创造出了灿烂文化。
到了商末,特别是周朝前期,徐国力量强盛起来,甚至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从周公旦开始,周成王、周康王几代中,西周和徐的战争是最频繁的。徐国参与了以武庚为首的商殷残余贵族的叛乱,抵制周公的东征。
徐国的驹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徐的后人为“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而自豪。鲁侯伯禽(周公旦的儿子)经常不断地与徐国磨擦,《尚书·费誓》载:鲁与徐戎、淮夷有过激烈的战争,鲁国受到威胁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开国都的东门。
周朝统治者一直认为强盛的徐国是周朝统治的严重威胁,所以对徐国不放心,频频征伐。对此,《诗经》中多有记载。面对倾天下之力而来的周朝,徐国屡屡败退,南迁到泗洪一带。此时,徐国国君曾以诸侯国首领身份率兵西征,与周对峙。周穆王不敢与挟庞大军队而来的徐国交战,承认徐君为诸侯的盟主。可以说,徐国是周王朝第一个名正言顺的霸主,比春秋五霸的兴起要早得多。
西周的中后期,王位传到徐偃王手上,徐国在淮泗地区再度复兴,正如史料记载:“徐偃王处江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徐国的复兴引起西周担心,于是命楚国举兵讨伐。徐偃王生性仁义,不忍心因为战争而让徐、楚量规百姓受难,于公元前963年(周穆王十三年至十七年间)便弃国而走,定居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今邳州西北徐山)下,随迁的百姓有数万之多。
徐偃王还曾经率领部分徐国人经海路南下,到达浙江宁波一带。最终,徐偃王还是在追兵的压迫下,怀抱美玉投海而死。
由于徐偃王的仁义备受称赞,周在击败徐偃王后,又被迫封徐偃王的次子宝宗为爵,置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这便是今天的梁王城的由来。此时是在周共王(前922~前900)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