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名家经典] 一代女皇武则天 作者:蒙曼(历史文学+精彩架空)

569696998.jpg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大气磅礴的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她的智慧和韬略,令男权社会的须眉俯首称臣。她是怎么样从唐太宗的才人变成唐高宗的皇后的?她为什么要突破人伦的底线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女?她怎么能够在一个千百年来都由男人统治的世界里,成为一代女皇?她的大周王朝如日中天,怎么又会及身而止,不能传之后世?她推翻了李唐王朝建立了武周王朝,为什么李唐的子孙又始终对她尊奉有加,把她当做自己的皇帝?一千三百年来,她是历史也是传奇,她的历史功过,犹如那块“无字碑”一样,任由后人评说。

    武则天是一个奇迹。她在一个千百年来一直教导女子顺从的国度里雄飞高举,君临天下。在她的时代,禁区可以突破,命运可以改变,人性的光辉造就了千古流芳的大唐气象;在她身后,正史和野史,留下了种种扑朔迷离的记载,给这位传奇女子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是时代造就英雄,还是性格决定命运?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为什么在她身上发生了那么多奇迹?她一生的动力从何而来?

    从11月19日起,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在《百家讲坛》为我们解说这位千古女帝的传奇故事。

作者简介:

    蒙曼,河北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政治、军事史与中国古代妇女史。出版《唐代北衙禁军制度研究》、《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合著)。发表《开天政局中的唐元功臣集团》、《唐玄宗朝北衙禁军准内廷体制的形成及其影响》、《唐代长安的公主宅第》、《唐朝军事系统中的朝鲜半岛徙民》、《延客与惑君——兼谈唐诗中胡姬的形象塑造》等多篇论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六宫新主

  内宫外廷的障碍都已经消除,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二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这真是愈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到此为止,王皇后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她本想引进竞争机制,让武则天和萧淑妃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没想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自己做套把自己装进去了。而当年和她争风吃醋的萧淑妃,反倒成了同病相怜的难姐难妹。

  皇后废了,中宫不可一日无主。六天之后,十月十八日,许敬宗联络百官上表,请求重立中宫。当天,皇帝就颁布了立武昭仪为皇后的诏书:

  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待从,弗离朝夕,宫壸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这个诏书的意思是说,武则天门第很好,是国家的勋臣之后,而且有才华有品德,所以才被选入后宫,在后宫之中,深得众人喜欢。我当年做太子,整天侍奉父亲于床前,父亲看我如此周到用心,很想奖赏我,就把武则天赏赐给我了。这事儿就与汉朝的王政君如出一辙,所以现在我要立她为后。这简直就是一篇战斗檄文,每一句话都直接针对反对派的反对理由。

  本来,反对派反对武则天有三个理由:第一,武则天出身低;第二,武则天不是先帝为李治所娶;第三,武则天侍奉过先帝,有历史污点。这篇诏书针对上述三点一一驳斥,且弹无虚发:反武派说武则天门第低微,这个诏书就强调她是功臣之后,本朝勋贵;反武派说武则天不是先帝所娶,诏书就说她是唐太宗因为唐高宗孝顺懂礼而赐予他的,因此也符合先帝的意志;反武派说武则天侍奉过先帝,诏书就把武则天比附成王政君。王政君是谁啊?她本来是汉宣帝的宫女,因为太子刚刚死了心爱的良娣,宣帝就把她赏赐给太子,作为安慰。这个太子就是后来的汉元帝。王政君一经宠幸,很快生下了儿子,所以元帝继位后,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后。诏书引用王政君这个典故,首先,偷换身份,把武则天从先帝的才人演变成先帝的宫女,宫女只是宫廷中的服务员啊,她不是皇帝的妻妾,这个典故用得好,这样就避免了乱伦的嫌疑。其次,王政君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后,关键在于她给汉元帝生了儿子,这也就再次强调了武则天相对于王皇后的优势,就是唐高宗在废立问题上反复强调的:王皇后无子,武则天有子。这么一来,武则天的三个问题就都不存在了,立她为皇后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合法。

  所以我们说这篇诏书就是一篇驳论文章,把武则天从尴尬的境地解脱出来。这篇大作的作者就是武则天的心腹许敬宗。满腹经纶的许敬宗,现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十一月一日,司空李勣送玺绶给武则天,正式册立她为皇后。武则天从贞观十一年进宫,一路坎坷,历经十八年的挣扎,至此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一个人能有几个十八年?十八年,对有的女人来说,就是一生啊。此时的她,终于可以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了,只是这个天子,已经从唐太宗换成了唐高宗。

  踌躇满志的新皇后立即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册立的当天,她就在肃义门接受文武百官和四夷酋长的朝拜,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以往的皇后只能接受内外命妇的朝拜,也就是那些有职衔的妇女的朝拜,武则天不仅要接受她们的朝拜,她还要接受百官的朝拜。显然,新皇后不愿意只做六宫之主。因为武则天和其他皇后可不一样,她不是一顶轿子抬进宫里轻松即位的,她是经历了和外廷的艰难斗争,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洗礼才登上皇后宝座的。在外廷,她有敌人,更有朋友。她尝到了权力运作的滋味,那伸出宫墙翻云覆雨的手,已经不愿意再轻易收回。

  那么,正位中宫的武则天,又会有什么新的举措?后宫与外廷,在她的手下,又会经历怎样的风波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第三,李勣是手握重兵的军方人物。军方人物卷入内争是要相当谨慎的。为什么?成和败都很难处。如果介入内争成功了,很容易受到猜忌,功高震主,就会有杀身之祸。赵匡胤黄袍加身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他后来对那些功臣说,如今你们把黄袍披到我身上,我就是皇帝,但是如果有一天别人把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是不是也要做皇帝啊?所以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传说。反之,如果介入了内争,没取得成功,当然更是首先被剿灭的对象。所以,李勣的行动必须慎之又慎。

  第四,李勣天生就是个极端谨慎的人,谨慎到了圆滑的程度。玄武门事变中,太宗要他协助作战,他婉言拒绝,说这事儿你别找我。唐太宗当了皇帝之后,他恨不恨李勣呢?不恨,他觉得李勣做得对,还特别器重他。特别是到唐太宗中年以后,他发现身边的将领渐渐地凋零了,就剩李勣这个擎天大柱了,所以对李勣是极尽笼络之能事。有一次,李勣得病了,眼睛疼,大夫给开了一个方子,大家傻眼了:方子上面说要用龙须做药引。天上的龙,大家都无缘得见,胡须也拿不下来,可是地上的龙呢?那是皇帝,皇帝的胡子谁敢随便去拔?李勣想,这事就拉倒吧。可是唐太宗听说这事,马上把自己的胡子剪下来,烧成灰让李勣做药引。李勣喝药了之后病好了没有?那是好了也得说好,不好也得说好啊,而且感激涕零。还有一件事,也能看出唐太宗笼络他。贞观十七年(643年)废立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治成为太子,太宗让李勣去辅佐李治。李勣原来是宰相,现在当太子的官,其实是降了一级。但是唐太宗找到李勣,说我不是降你的官,我是希望以后把太子托付给你。过去你不辜负李密,以后你也不会辜负我们父子两个。所以,我让你去保护李治。李勣一听,说,没问题,皇上这么器重我,让我死我也情愿啊。然后,君臣二人就喝酒,交杯换盏之中,李勣喝醉了,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唐太宗看来酒量大,还比较清醒,当即脱下龙袍给李勣盖到身上,怕他着凉,说这么大一个功臣怎么能让他感冒呢。李勣醒来,又是感慨万千,皇上对我多好啊。

  唐太宗晚年确实有托孤之意,想多找些大臣辅助太子。在文官之中,他选中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武将之中,他选中了李勣。但是唐太宗对文臣武将的态度完全不同。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他是倾心托付,对李勣呢,他就耍心眼儿了,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把李勣贬到叠州作刺史去了。叠州就是今天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叠部县,那儿现在还很荒凉,当时肯定更荒凉。很多人都不解,李勣没有罪过,怎么会无缘无故地被贬官?李治当时还是太子,他也不明白,就问去唐太宗。唐太宗对太子李治解释说:李勣能办大事,我想让他以后辅佐你。但是你对他没有恩情,我不敢保证他以后能全心全意地支持你。我的病日益严重,现在我把他贬官,如果他迁延不去,说明他有反心,那我就先把他杀掉,不给你留下后患;如果他立刻去上任,那就说明他是忠臣。等我死后,你再把他召回来,委以重任,这样他就会为你卖命了。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武将防范甚严,使了好多损招。李勣在政治圈子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非常精明,他一下就猜透了唐太宗的用心,因此一接到任命,连家都没回,直接就骑马上任去了。君臣彼此都在使诈,但是李勣技高一筹。这样,唐太宗的心才一个石头落了地。后来唐高宗即位之后,马上把李勣调回,委以重任。李勣也明白,自己无论如何也没有长孙无忌的势力大,和长孙无忌不是一类人,因此在高宗一朝,李勣虽然官居一品司空,可是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做声,可以说是韬光养晦。这就是政治智慧。

  所以,李勣在废王立武的问题上持中立态度,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他是军方人物,不宜卷入内争;他非常谨慎,不愿介入皇家事务;他和长孙无忌不是一个阵营的人,没必要跟着长孙反皇帝。

  这样,朝廷分成了支持、反对和中间三派。朝廷中有了派系,皇帝就可以上下其手了,李治和武则天利用手中的权柄,不断利用支持派,团结中间派,打击反对派。整个形势对比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反对派虽然占据着宰相的大多数,但是已经不再具备整体优势,而且,他们缺乏军队的支持。武则天和唐高宗已经胜券在握了,他们不需要再顾忌什么。没过多久,反武派中最激烈的成员褚遂良就被贬为潭州都督。潭州就是今天的湖南长沙,从首都长安贬到长沙去了,您一边歇着去吧。褚遂良一被贬逐,反武派一下子沉默下来,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弱势,也意识到武昭仪的厉害。人性中懦弱的一面占了上风,他们为了保全自己的位置,统统选择了沉默。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再看挺武派,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第一,怀才不遇。他们都比较有才华,但是在现行体制下无从施展。拿许敬宗来说,他是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和房玄龄等人的起跑线是一样的,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他的仕途一直不那么顺利。李义府呢,本来和来济号称“来李”,同样以文才名满天下,可是来济就能官场得意,步步高升,他李义府就很蹉跎。所以他想要改变现状。第二,他们出身都比较低。无论许敬宗、李义府还是袁公瑜,都不是出身于当时的世家大族,都出身寒微。有人会说,李义府姓李,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姓氏吗?和皇室同姓啊。但是此李和彼李可不一样。李义府是瀛州饶阳人,陇西李氏、赵郡李氏都是名门,但谁听说过瀛州李氏?出身低有什么问题呢?一方面,他们在朝中得不到援引,很难爬到比较高的位置上去,心里难免怅恨;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受到世家大族的礼教熏陶,因此追逐利益时会不择手段,不会过多地考虑道德信条。换句话说,在当时的那些所谓士大夫的眼里,他们是一些小人。第三个特点是,他们在官僚队伍中的级别比较低。其中最高的就是许敬宗,当时官至三品,但也不是宰相。他们之中,没有一个在中枢部门,大多数是中级甚至中下级官僚。

  他们为什么要支持武则天呢?他们和武则天非亲非故呀。但是他们在当时的体制之下得不到发展,所以希望政治变动,好借此出头,并不见得他们有多喜欢武则天。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他们看到,皇帝对支持武则天的人大加奖赏,李义府就是一个榜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可真是颠扑不破的道理。这些人急功近利,既然支持武则天会得到好处,他们当然会不遗余力。

  再看中间派。中间派大多数都比较沉默,我们在历史上找不到他们的身影,所以就重点分析一下李勣。

  首先,李勣是瓦岗寨出身,和李唐集团不是一个阵营,瓦岗寨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啊?那是隋末群雄之一,当年和李渊一样,都是重要的反隋力量,但彼此还是有隔阂的。

  第二,李勣出身比较低。他是山东豪杰出身,这个山东不是我们现在说“山东大汉”的“山东”,而是指崤山以东,包括现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的大片地区。按照著名史学家陈寅恪的分析,山东豪杰是北朝以来山东地区形成的一个杂有胡汉两种血统、能征惯战的武装集团。当时中国共有两大集团勇武善战,一个是关陇集团,李渊、长孙无忌都出身于这个集团,另一个就是山东豪杰。这两个集团都会用兵打仗,但是身份上却有天壤之别。关陇集团是帝王将相,山东豪杰是江湖英雄。李勣就出身于这样一个集团。他家里有很多田地,喜欢仗义疏财,有点像《水浒传》里的宋江。后来通过隋末农民起义,逐渐跻身高位。但是,他与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显然不是同一战壕的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三种力量的角逐


  到此为止,针对皇后废立事件,朝廷中已经形成三个明显的派别:第一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反武派,第二是以李勣为首的中间派,第三是以许敬宗为首的挺武派。

  为什么会形成这三派力量呢?他们各自代表着什么利益呢?先看反武派。他们有几个共同特征。第一,他们总体上出身贵族,长孙无忌出身关陇贵族,和李唐皇室有着共同的渊源。他的姓就是鲜卑虏姓之一,长孙家族从北周经隋到唐都赫赫有名。我们熟知的成语“一箭双雕”,就和长孙氏有关。“一箭双雕”说的是谁呢?就是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他是隋朝的一位有名的外交家,善于射箭,据说一箭飞出,能同时射杀两只大雕。当时生态环境多好,雕群比较密集,现在箭法再好俩麻雀都射不着。褚遂良是南方人,但是在唐太宗朝已经和长孙无忌站在同一战线上了。唐太宗临终前安排了两个顾命大臣,一个是长孙无忌,一个就是褚遂良,他交代给二人的任务不一样。太宗说长孙无忌功劳大,又勇于承担责任,因此容易遭人诽谤,所以嘱托褚遂良保护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关系深厚,是一条绳上拴着的蚂蚱。于志宁也是正宗的关陇贵族出身,他的祖先于谨和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都位列西魏时期的八大柱国。韩瑗和长孙无忌是儿女亲家,韩瑗的女儿嫁给了长孙无忌的侄子。来济是南方人,但是政治上和前几个人立场很接近。所以说,反武派的是以关陇贵族为主体的一些人组成的。第二,他们大多数从太宗朝就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都是元老重臣,其中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还是太宗托孤的顾命大臣。第三,他们当时都是宰相,掌握着巨大的政治权力,是既得利益者。

  这些人为什么反对废王立武呢?有几个原因:一是因为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皇后应该出身于世家大族,他们本身都是世家大族出身,所以这种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二是对太宗政治路线的忠诚。唐太宗选择了这个媳妇,而且临终之前托付给他们,他们希望遵循先帝的嘱托。这和永徽年间总的政治路线是一致的,一切按既定方针办。三是出于私心。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对于他们而言,保持自己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维持现有的政治局面,不作改变,改变现状对他们可能形成威胁。

  不过,虽然都反对废王立武,但他们态度并不全然相同。可以看出来,褚遂良、韩瑗、来济比较激烈,于志宁和长孙无忌就比较持重,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褚遂良,还是来济和韩瑗,相对来讲资历要浅,资历越浅的既得利益者越容易在政治变动中受到冲击,长孙无忌和于志宁都是叶大根深,人家不怕,相对来讲呢,心里就比较坦然,所以虽然他们也反对,但表现得就不那么露骨。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此陛下家事


  废立皇后,群臣都议论纷纷,只有李勣推三阻四,不是生病,就是告假,迟迟没有发表意见。究竟他怎么想,会倾向于哪一边?唐高宗心里没谱,于是这天,他把李勣召来了,试探他说:“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意思是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禇遂良坚决反对。禇遂良是顾命大臣,这事儿是不是就得拉倒了?唐高宗充满希望地看着李勣。李勣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没有正面回答,只微微一笑,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陛下您娶谁当老婆那是您自己的事,您问别人干吗啊?这句话听起来好像轻飘飘的,实际是举重若轻,振聋发聩啊。这话一出,高宗和武则天在废立皇后问题上的不利局面就一下子扭转过来了,可以说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为什么呢?我们要弄清楚李勣这句话的分量和意义,就得先分析一下李勣当时的地位。

  李勣是什么人物呢?李勣就是民间传说中大名鼎鼎的徐茂公,瓦岗寨的英雄,唐初的名将。民间传说早有“呼风唤雨诸葛亮,神机妙算徐茂公”的说法。他原名徐世■,字懋功,投降唐朝后因为功劳显赫,唐朝就赐他姓李,就是跟着改成李唐皇室的姓氏,他就改叫李世■了。李世■、李世民,只差一个字,跟哥俩儿似的,这名字里有个“世”字跟皇帝重了,那是忌讳的事情。还好唐朝避讳不太严格,皇帝活着的时候还可以这么叫,可是唐太宗李世民一死,李勣也觉得还是不大合适,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勣”,去掉了“世”字。

  李勣在隋末大乱的时候跟着翟让造反,鼓动翟让发展势力,翟让也很听从他的意见,势力扩张得很快。后来,翟让被李密火并,李勣又跟着李密。李密其实不太信任他,觉得他是翟让的人,于是就让他去镇守黎阳粮仓去了,位置就在现在河南省的浚县。虽然李勣的大帐安置在那儿,可是实际上他控制的范围远不止于此,当时河北、河南、山东乃至江苏的北部都在他的掌控中。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打败,投降了唐朝。

  李勣当时面临着好多选择。第一种选择,他可以占山为王,就在当地割据一方,因为当时天下大乱,到处都是称王称霸的人,他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地盘拥兵自重。第二种选择,如果他觉得自己实力较弱,称王称霸暂时还不够资格,他也可以用手中的地盘和军队、百姓去投降一个强主,比如说降唐,那他是立大功,会受到非常大的礼遇。

  可是李勣偏偏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说,这片土地虽然是我在镇守,可那是人家李密开拓出来的,现在李密降唐了,我应该还把土地交还给他,由他处置,我不能背主贪功,那不是大丈夫所为。所以,李勣就拿着所统辖的这片地区的户口本儿到长安去了,把它统统交给了前主人李密,再由李密献给了唐朝。李勣这么做,给自己赢得了一辈子的声誉。当时唐高祖李渊对他这种行为大加赞赏,说你过去能不辜负李密,以后你也不会辜负我,我还是让你镇守那个地方,又派李勣回去了。不久之后,李密因造反而死,李勣虽然心底里不认同,但仍念故主之情,为他好好安葬。这再一次为他赢得了忠义的美名。

  我们知道,隋末那时候各处都在打仗,今天我兼并你,明天你兼并我,李勣在一次战役中败给了窦建德。窦建德是隋末农民起义的一个枭雄,有胸襟,很爱才,把李勣俘虏后,特别厚待他,有点像当年曹操对关羽那样,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赏赐无数,还把他的老爹也给接来了,一块儿奉养着。可是李勣说,我是大唐的人,我既然已经投降唐朝了,就不能再背叛。所以,他千里走单骑,历经千辛万苦回归唐朝,又一次声名鹊起。

  李勣不光忠诚,他还非常讲义气。他有一个好哥们儿叫单雄信,这也是《隋唐演义》里出现过的人物。李勣和他曾经情投手足,可是后来两人各保其主,单雄信跟了王世充,被李渊俘获,李勣就去为他求情,说陛下别杀他,他还可以为大唐服务。可是李渊说这不可能,我非杀了他不可。皇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李勣怎么办呢?他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喂到单雄信嘴里,说,兄弟,你就吃了吧,权当我追随你到地下了。那他为什么不自杀呢?过去结义时常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李勣说了,我上有老下有小,你们单家也是一门老小,这些人都得靠我照顾,我任重而道远,所以不能死,让我这块肉陪着你入土。真是说话掷地有声,做事义薄云天啊。

  除了道德高尚,李勣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唐朝打江山的过程中,他参加过削平王世充、窦建德、徐圆朗、辅公祏等许多重大战役;后来在国际战场上,他打突厥,打薛延陀,打高丽,都是主将,每次都身先士卒,立下奇勋。所以唐太宗说李勣就是我的长城,有了他我就不用修长城了。

  除了道德高尚、战功卓著,李勣还有一个优势无人能及。因为他出道早,十六岁就造反了,所以比同时代的将领都要年轻,经过唐高祖时代,又度过漫长的唐太宗时代,到唐高宗永徽年间,当年那些开国元勋,老的老,死的死,只有李勣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军方的代表人物。这时候,他说出“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就等于说,我们军方已经表态了,不想掺和到宫廷斗争之中,谁胜谁败与我们无关,我们不插手。这等于给皇帝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假使军方和长孙无忌等政治要员态度一致,那么皇帝执意要违背他们的意思废王立武,他们就可以搞一次政变,把皇帝换掉。这在当时是可能做到的。而如果军方不介入的话,长孙无忌等人都是文官,有一句话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们没有武力的支持很难成事。所以李勣这么一说,皇帝的心就放下了一大半。而且因为李勣的表态,又一派形成了。什么派别呢?中间派。我只做我的官,宫廷内部斗争与我无关。这就是我们说的沉默的大多数:这事我插不上话,我也不想插话。

  李勣的态度一明朗,拥武派大受鼓舞,许敬宗马上把这句话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公开在朝堂上宣传说:“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一个老农民要是多收了十斗麦子,都想换个老婆,皇帝富有四海,想换个皇后有什么了不起的,关咱们什么事啊?咱们在这儿瞎嚷嚷什么啊?这话说得并不好听,但是话粗理不粗啊,唐高宗和武则天就鼓励许敬宗,让他到更多的场合去说,让所有的大臣都听到。那许敬宗当然奉旨而行,他这么一宣传,大多数朝臣都选择了沉默,中间派的力量又壮大了。这也符合古往今来政治运动的规律,积极拥护的和积极反对的都是少数,明哲保身,是大多数没有政治野心的人的选择。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殿廷上的闹剧

  支持武则天的势力暗流涌动,反对她的大臣也开始逐步集结。这一派的首领是元老重臣长孙无忌。此外,还包括唐太宗任命的另一位顾命大臣,长孙无忌的忠实追随者褚遂良,以及刚刚在立宸妃问题上投过反对票的来济和韩瑗。两派人马都在暗中发展势力,中央的政治风云开始变得波诡云谲,并且逐渐向下波及。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立武则天为后的事,一时间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话题。长安县令裴行俭私下找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议论说,武昭仪心术不正,她要是立为皇后,国家可就要遭殃了。这种私下议论马上被武则天的情报网探听到了,御史中丞袁公瑜迅速把这件事汇报给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杨氏再传达给武则天,武则天再推动高宗作出反应。很快,裴行俭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吐鲁番,远远地离开了政治中心。此后不久,武则天的首席支持者许敬宗升迁为礼部尚书。皇帝的巨手终于显示出了威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随着两派官员的或升或降,原本看起来铁板一块的外廷官僚队伍逐渐分化。每个人都在观察,考虑自己的立场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就在这紧张的气氛之中,永徽六年(655年)九月,唐高宗和武则天终于决定摊牌了。

  据《唐会要》记载,这天,唐高宗在退朝之后单独留下了四位宰相,说要跟他们到内殿商量一件事。这四位宰相是谁呢?第一位是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第二位是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勣,第三位是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于志宁,第四位是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褚遂良。唐朝的宰相制度比较复杂。首先,有一些官职是法定宰相,比如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在这之中,尚书令是正二品,中书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但是,因为尚书令权力过大,从太宗朝开始,尚书省不再设尚书令,所以,尚书省的副职左右仆射就成为宰相,都是从二品。此外,还有一些人不担任三省长官,但是也可以经由皇帝的任命成为宰相。这些人要成为宰相,一般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就是说他们也和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一样拥有决策权力。长孙无忌和李勣就都属于这种情况。

  在唐高宗永徽六年,各种名号的宰相一共有七位。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四位之外,还有中书令韩瑗、门下侍中来济和另一位门下侍中崔敦礼。按照唐朝的传统,皇帝退朝以后,所有的宰相要到政事堂共同议政。可是这次呢?皇帝没有按常规,而是单独召见部分宰相,这显然意味着有特殊的事情。这四个人互相看了看,皇帝会有什么事呢?回顾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武昭仪引发的政治风波,他们觉得,今天的事情一定与武昭仪有关。


  他们四个人就商量对策了,如果皇帝一会儿提起这件事,咱们应该怎么回答呢?有一个人提议:“长孙太尉当先言之。”

  但是褚遂良不同意。他说:“太尉,上之元舅,脱事有不如意,使上有怒舅之名,不可。”意思是长孙太尉是皇帝的舅舅,如果言语不和,那就是皇帝和自己的舅舅过不去。怎能让皇帝背这个罪名呢?不行。把长孙无忌否决了。

  这个时候,刚才提议的人又说:“英公■,上之所重,当先言之。”英国公李勣是皇上非常器重的人,要不让他先说?

  褚遂良又不同意,他说:“司空,国之元勋,有不如意,使上有罪功臣之名。不可。”意思是司空李勣是国家的元勋,皇帝和他闹意见,那不是跟功臣过不去吗,那怎么行呢?又否定了。

  既然如此,那究竟应该由谁来出面向皇帝表达意见呢?褚遂良说了:“遂良躬奉遗诏,若不尽其愚诚,何以下见先帝!”他说,我是先朝任命的顾命大臣,如果我不竭尽全力的话,以后有什么颜面到地下面对先帝呢!褚遂良毛遂自荐自己要做这出头鸟。

  这时候,咱们就可以分析一下了,前面两次提到的提议者,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一共四个人:长孙无忌和李勣被提出做候选人,褚遂良是毛遂自荐,是谁一次次把皮球踢给别人呢?只剩下于志宁了。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因为他不愿意卷入政治斗争中去。于志宁人品和学问都很好,在唐太宗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太子太师,辅佐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后来李承乾被废,跟随他的臣僚都受了牵连,只有于志宁因为道德文章都很高明,被留下来辅佐新的太子,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为经历过政治风波,所以于志宁格外小心谨慎,不愿意卷入任何政治争端之中。这次废王立武,他觉得不同寻常,还是不出头的好。

  另外,这番商量除了推举发言人外,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四个人在统一思想,统一口径。宰相们议论由谁来回应皇帝的问话,等于默认了一个事实:大家都反对立武昭仪做皇后,只不过是由谁来表达的问题。它隐含的意思是宰相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人出来表态了,他不想参加到这个宰相同盟中来。谁呢?李勣。他不愿意掺和,可是他不明说,只说自己今天是带病上朝,现在实在支持不住了,一会儿见皇帝恐怕失了朝仪。因此,请求其他三个人帮他请个病假。说完之后,李勣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其他三个人面面相觑。这和他们的预想不一样啊,但是人去不中留,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李勣走了。

  三个人中,长孙无忌是领衔人物,他不仅仅是皇帝的舅舅,还是太尉,官居一品,级别最高。所以,皇帝看着他说话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皇后没有儿子,武昭仪有儿子,所以我打算把皇后废掉,立武昭仪为皇后。你们几个意下如何?按照事先约定,长孙无忌没有说话,褚遂良先说了:

  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服事先帝,无愆妇德。先帝疾甚,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新妇,今将付卿。”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未有愆过,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

  什么意思呢?皇后出身世族,是名门闺秀,她是先皇为陛下所娶,她很贤惠地侍奉过先皇,没有失职行为。先皇病重的时候,还曾经拉着我的手嘱咐:“我的好儿子、好媳妇如今就托付给你了。”陛下您当时在旁边坐着,亲耳听到。现在这话言犹在耳,您怎么说忘就忘了呢。对这段话,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褚遂良反对废王立武的理由是什么?第二,褚遂良对王皇后持什么态度?

  先看褚遂良反对废王立武的理由。他说了三个理由。第一个是观念上的理由:皇后必须出身于世家大族。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一个传统,皇帝总要和社会上最有实力的家族通婚,来加强自己的力量。他说皇后出自名家,这在他心目中是个重要优势。相对来讲,武则天家是暴发户,因此她不符合条件。第二个是孝道的理由:按照他的话,王皇后是“先朝所娶”。中国讲究孝道,孔子说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儿子为什么娶媳妇呢?是为了侍奉父母,接续祖先。按照孝道,皇帝不能违反父亲的心愿,随随便便就把皇后废掉。第三个理由:皇后没犯什么错误。大家会说,皇后不是犯错误了吗,先是被指控杀死小公主,后来又被指控搞厌胜,怎么会没犯错误呢?其实,褚遂良所言透露了一个信息:虽然此前皇后已经因为这些指控受到处理了,但是处理只局限于后宫,没有经过法律程序。因此仅仅是后宫的行政处罚,甚至仅仅是感情惩罚,高宗并没有把皇后的罪名公之于众。为什么呢?因为小公主死的这件事暧昧不清,皇后仅仅是嫌疑犯,后来因为双方都没有证据,所以就不了了之。而厌胜这件事虽然按律当死,但是在实际处理中并没有执行,只是不允许王皇后的母亲进出宫廷,并且把她的舅舅贬往地方了。所以,皇后这两件过错的处理只波及宫中。这样一来,褚遂良不管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至少他可以装糊涂,说皇后未闻有过。她没有过错,您怎么可以轻易把她废掉呢?

  褚遂良的理由都很充分。面对顾命大臣有理有据的反对,高宗一时也没有对策,只好不悦而罢。这次内殿讨论,可以算作唐高宗与武则天跟外廷宰相之间斗法的第一回合,外廷赢了。

  但是武则天可不是个知难而退的人。她想当皇后不是一朝一夕了,之前她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以她的性格,她怎么可能善罢甘休呢?她得鼓励唐高宗再接再厉,虽然屡战屡败,但也得屡败屡战。

  第二天,在武则天的推动下,唐高宗又把这几个人召集到一起,还商量这件事。这次,李勣干脆请病假没上朝,继续隐身。还是这三个宰相,又跑到内殿里来了。皇帝重弹老调,褚遂良又说:

  陛下必别立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要在武氏!且昭仪经事先帝,众所共知。陛下岂可蔽天下耳目!使万代之后,何以称传此事!

  意思是说,皇帝您要是真不喜欢王皇后,我们尊重您的感情,请您在天下名门闺秀之中另外选个皇后,何必要非选武氏啊?您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他首先退了一步,然后,扔出一个重磅炸弹,为什么不能选武氏啊,因为武氏给先帝当过才人,那是先帝的小老婆,您以为天下的人都是聋子、瞎子啊!如果您现在立她当皇后,天下人怎么说您啊?那叫父子聚麀啊!千秋万代之后,您的脸往哪儿搁啊!到此为止,反对立武则天当皇后的理由,从三个变成四个了:第一,皇后出身名家;第二,武氏为先朝所娶;第三,皇后没有过错;第四,武氏历史不清白。

  抖出这些还不要紧,褚遂良接着发起飙来了,只见他朝笏往殿阶上一摔,把帽子也摘了,拼命磕头,把前额都磕出血来了,说,陛下您既然不听我的话,您就让我回家去吧,我愿意回家种田。唐高宗当时气得几乎吐血,赶紧说,左右来人!把这个褚遂良给我拉下去!皇帝还没怎么着呢,你一个大臣先以死相胁,把皇帝置于何地啊?这简直就是要挟。正当他们在朝堂上拉拉扯扯、乱成一团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朝堂的帘子后面忽然传来一个清脆的女高音:“何不扑杀此獠!”(《资治通鉴》卷一九九)意思是怎么还不把这老蛮子给我打死!谁在说话呀?武昭仪。这句话石破天惊,把周围的人都给吓傻了。为什么呀?这是皇帝和大臣议事,一个后宫的昭仪是不该来偷听的;退一步说,就算是因为事情关系着她的前途,她忍不住要来听,那也不应该发表意见啊;再退一步,即使情急之下发表了意见,这个意见也不应该如此强硬、如此蛮横啊。你一个昭仪,哭哭啼啼诉委屈大家还可以理解,怎么能张口就说要打死前朝的顾命大臣呢!这太厉害了。这一声怒喝让我们不禁又想起当年武才人的狮子骢事件来了,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武则天强悍的性格,又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她倒是挺痛快,可是皇帝和大臣们都不自在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长孙无忌比较老到,赶紧说:“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把褚遂良保下来了。当然,君臣双方又是不欢而散。

  可是这么一闹,昭仪和前朝顾命大臣在殿廷上差点打起来,这消息像插上了翅膀,马上传得沸沸扬扬的,纸包不住火,原来皇帝想在小范围内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了。第二天,高宗原本没有通知的宰相韩瑗也上表,声称如果立武昭仪做皇后,可能倾覆大唐帝国。很快,另一位宰相来济也上书反对。宰相集团看起来是气势汹汹,唐高宗和武则天觉得非常郁闷。事已至此,七位宰相的名字一个个从高宗脑海里滑过。褚遂良、来济、韩瑗都旗帜鲜明地表态反对废王立武,长孙无忌和于志宁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很显然,两次都站在皇帝的对立面上。此外还有侍中崔敦礼,当时已经行将就木,可以忽略不计。忽然,如电光石火一般,唐高宗心里滑过了李勣的名字。李勣还没有表态呢。他可是唐高宗一开始召见的四位宰相之一,但他始终称病没有露面。

 那么,李勣又是什么态度呢?李勣的表态,又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谁在支持武昭仪

  就在武则天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个官员主动请缨为她摇旗呐喊。这个人是谁呢?此人名叫李义府,瀛州饶阳人。他在中书令来济的手下担任中书舍人,是个五品官。有个成语叫“笑里藏刀”,讲的就是李义府。李义府生得一表人才,和人相处彬彬有礼。但是,你如果被他的笑容所打动,想要和他推心置腹地交朋友就大错特错了。李义府最擅长的莫过于不露痕迹地算计人,可以说是“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这样的事儿他干得多了,人们就送他一个词“笑里藏刀”。又因为他外表柔和,但是害起人来心黑手狠,又送他一个外号叫“李猫”。猫是一种柔顺的小动物,平时很乖巧,但是扑耗子时却毫不留情,非常凶狠,这李义府的性情行为就和猫似的。李义府人品不好,但是才华出众。《全唐诗》里留下他八首诗,诗风清丽,典型的初唐风范。并且李义府是李治的老部下,李治做太子时,他担任太子舍人,和太子司议郎来济都以文墨知名,当时号称“来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济已是中书令,李义府还只是区区一个中书舍人,才气不在来济之下,职位却差着这么多,因此内心郁郁难平。

  那么,李义府与武则天是什么关系呢?他为什么要支持武则天?其实,李义府和武则天没有任何关系。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讨好皇帝,保住官位。武则天只是他手里的一张牌。无风不起浪,事情的起因是李义府的工作调动问题。

  李义府本来是中书舍人,因为得罪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想要把他发配到偏远的壁州担任司马,等于调到今天的四川省工作了。壁州司马也是五品官,本来是平级调动,谈不上贬。但是唐前期的人重视京官,轻视地方官。京官整天猫在朝廷里混,容易和皇帝混个脸熟,有前途,机会多;地方官呢,山高皇帝远,升迁的机会少。李义府他自负才高,也有野心,所以他很不愿意去地方当官。这次工作调动对他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按照当时的行政程序,李义府的任命诏书由中书省起草后,要转送门下省审核。李义府担任中书舍人,由于职务之便,提前知道了这个任命。他可不想眼看着这个任命生效,但是怎么办呢?又不能把委任状截留了。俗话不是说秦桧还有三个相好的嘛,他想不出办法来,就去求教于好朋友中书舍人王德俭了。

  王德俭的脖子上长了一个很大的瘤,人又狡诈多智,所以别人就把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叫他“智囊”。“智囊”把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听了之后,就给李义府出主意说:

  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资治通鉴》卷一九九)

  他是说,皇帝现在想立武昭仪做皇后,为什么不把这个提案拿出来呢,是因为担心宰相不同意。现在你出面支持武昭仪当皇后,皇帝肯定龙颜大悦,他一高兴,你不就转祸为福了吗?李义府觉得这个主意可行。但是第二天任命书就要送到门下省,而当时皇帝已经退朝了,怎样能在任命生效之前见到皇帝呢?正好当天是王德俭值夜班,两个朋友一商量,决定由李义府代替王德俭值班,深夜叩阁上书,恳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

  正为立后之事烦恼的李治和武则天大喜过望,终于找到支持者了!立即召见李义府,让他把想法都说出来。李义府说:陛下,现在天下的老百姓都拥戴武昭仪当皇后,您就顺了天下百姓的心吧!唐高宗真是既高兴又纳闷,说天下百姓都这么想,我怎么不知道啊?但是,明摆着,老百姓如何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治终于知道,官员并不是铁板一块了。以前他一直觉得所有的官员都倾向于长孙无忌,都反对他,李义府的发现打开了他的眼界。他不由得非常欣喜,勉励李义府再接再厉,同时赐予他一斗珍珠。李义府乘机说:陛下,我非常想为您效劳,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可是恐怕没机会了,我就要到壁州当司马,壁州离长安千里迢迢啊,就算我为皇帝的事情喊破了喉咙,又有谁能听得见呢!皇帝说,那还不容易,马上让你留任原职。第二天,武昭仪也亲自派人慰问李义府。接着,李义府被提升为中书侍郎。皇帝和武则天的这番举动等于向全体大臣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皇帝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支持武昭仪就意味着升官发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快,一批官僚就集结在武则天的周围。这伙人包括卫尉卿许敬宗、中书舍人王德俭、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等等。武则天第一次在外廷有了自己的势力。随着李义府的人生之路出现重大转机,武则天的皇后之旅也开始现出曙光。

  在这些人中,许敬宗年龄最大,官阶最高,很快就成为领军人物。许敬宗是何许人呢?他是给李义府出主意的“智囊”王德俭的舅舅,和长孙无忌是一代人。说起来他的经历非常坎坷。隋末大乱之际,他的父亲许善心在江都政变中被叛军首领宇文化及所杀,许敬宗为了活命,在杀父仇人面前“蹈舞求生”,手舞足蹈,苦苦哀求人家饶他一命。本来,人性就有软弱的一面,许敬宗这样做,我们也不是不能理解。可是,当时偏偏出了一个人物,经历和他相似,但气节可比他高多了。这个人就是大书法家虞世南。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也面临着被处死的危险,虞世南一介书生,无法靠武力挽救哥哥的性命,只能跪倒在地,要求刽子手杀了他,放掉哥哥。同样是跪地求饶,这虞世南可就光彩多了,因此当时人就编了一句话,“虞世南匍匐请代,许敬宗蹈舞求生”,贬损许敬宗。许敬宗虽然道德不怎么样,但是确实才华横溢,很快被李世民延揽到人才库里,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和后来著名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共事。太宗即位,许敬宗也当上了中书舍人。金光大道已经展现在面前,可是许敬宗一不留神,又滑下去了。出了什么事呢?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轻佻的许敬宗竟然因为大书法家欧阳询长得丑,在葬礼上哈哈大笑。这一笑也就笑掉了他头上的乌纱帽,被贬到地方去了。后来好不容易在高宗初年又混到了礼部尚书,没想到又因为把小女儿嫁给少数民族首领冯盎,就是后来的大太监高力士的曾祖,被人弹劾,说他贪财卖女,又被贬到了地方。因为这样一些性格乃至人格缺陷,许敬宗的仕途起起落落,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同僚都已经手握大权,而他只是个卫尉卿,虽然也是三品官,但只是一个负责皇帝车马的事务性官员,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因此他也是郁郁难平。

  但是,古人说得好:“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现在皇帝打算立武昭仪为后,而元老大臣纷纷反对,这是个多事之秋,许敬宗隐隐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凭着自己半生从政的直觉,他决定站在皇帝的一方。但是,支持皇帝能够获取多大的好处呢?皇帝的决心有多大?许敬宗一时还看不清楚,不敢贸然表态。恰好此时出了李义府贬官之事,李义府求教于许敬宗的外甥王德俭,老谋深算的许敬宗就势投石问路,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许敬宗决定行动了。

  这样,以许敬宗和李义府为核心,一批以支持武则天为共同政治目标的官僚就集结在一起了。他们通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和武则天暗通声气,在外廷和后宫之间迅速建立起了一个反应敏捷的情报网,这个情报网的末端散布在外廷的各个部门,顶端则是野心勃勃的武昭仪和在背后支持她的皇帝李治。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武昭仪的野心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武则天的野心没有止境。以李弘的诞生为标志,她的理想已经发生变化,她开始对皇后的位置想入非非了。这就是她要走的第三步。随着她理想的升级,她和王皇后之间的关系也即将发生逆转。

  李弘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呢?从李治的角度讲,李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但是,给这个孩子起名“李弘”,却显得不同寻常。“李弘”是道教的一个谶语。魏晋南北朝以来,天下战乱频仍,瘟疫流行,百姓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道教在全国流行开来。为了收揽人心,它到处宣传说早晚有一天,太平盛世会降临的。说太上老君只要一降临凡世,天下太平的景象就能出现。而老君的化身,就叫做李弘。什么时候李弘出生了,就意味这老君出世了。好多次起义都打着李弘的旗号进行,因此李弘的政治意义在当时可以说是尽人皆知。武则天从小熟读文史,是一个爱玩文字游戏的人,她一直笃信文字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给儿子取名李弘,显然是她的主意。这个名字包含着她对孩子的无限期望。她希望这个孩子将来可以当上皇帝,而且开创太平盛世。如果儿子当上皇帝,母亲又是什么呢?所以说武则天的野心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欲望是无止境的,她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在后宫有一个稳定的位置了。

  李弘一出生,王皇后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引进武则天,确实打败了萧淑妃,但这个结果不仅没有给她带来好处,反倒让她陷于更加危险的境地了。萧淑妃的儿子仅仅封为雍王,已经让她如临大敌,而武则天直接暗示她,我的儿子要当皇帝。这样,武则天和王皇后的蜜月期结束了,昨天的盟友变成了今天的头号敌人。而萧淑妃自从武则天进宫,地位就一落千丈,对武则天自然也是恨之入骨。在这种情况下,两颗仇恨而寂寞的心贴近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握手言欢,结成了反武统一战线。所以说,后宫的关系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一样,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为了利益,王皇后和萧淑妃尽弃前嫌,共同战斗,她们“递相僭毁”武昭仪,一个接一个地向皇帝投诉武则天。

  王皇后和萧淑妃都已经出手了,那武则天是吃素的人吗?她也就出手了。她一改刚刚入宫时谨小慎微的态度,整天在皇帝面前说这两个人的坏话。但是,她们吹风归吹风,李治这时候的态度可以说是首鼠两端,哪边他都不想得罪。比如说王皇后找到他了,说武则天这个人太坏了,她是个狐狸精。唐高宗就马上灭火,说,皇后,你说得对,我会对她严加管教。武则天哪能吃亏啊,马上也找他说,王皇后老欺负我,还呜呜咽咽做柔弱状。唐高宗一看也表态,说,宝贝,你放心,我收拾她。那么,高宗为什么要这么做,哪边都不得罪呢?因为他是皇帝,皇帝的心思可比我们多,他要把握大局,不能因小失大。虽然他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感情已经淡漠了,但她们的出身和家族势力是他不得不考虑的。对于武则天,他的确有着很深的感情,但是他也知道武则天的历史太不清白。对于皇帝来说,政治利益还是最重要的,他不能为感情放弃太多的东西。

  他这样首鼠两端对谁有利呢?对王皇后有利,对武则天不利。因为王皇后有强大的背景,地位相对比较稳固,适合打持久战;而武则天拥有什么呢,她拥有的只是李治的感情。而感情,特别是皇帝的感情,又是最不可靠的。萧淑妃就是现成的例子。一年前皇帝和她还如胶似漆,现在却对她冷若冰霜了。如果拉锯战继续下去的话,很可能又有新的人物取代武则天,那她可就一无所有了。所以武则天心急如焚,想要打破这种胶着状态。为此,她必须加重对王皇后她们的打击力度。那么她到底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出手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淑妃失宠

  此时,王皇后让武则天入宫的目的完全达到了,萧淑妃被冷落到一旁。一个直接的证据是,武则天入宫以后,原本生育频繁的萧淑妃再也没有新的生育记录,可见皇帝不怎么到她身边去了。那么大家可能会问,武则天打败宠冠后宫的萧淑妃,有什么秘诀呢?除了我们刚才说过的找准方向、广结善缘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有,而且非常关键。原因就是,她们和唐高宗性格的契合程度是有差距的。

  我们曾经在第一集分析过武则天不能得到太宗宠幸的原因:太宗本身雄才大略,因此他喜欢胸襟宽广、外柔内刚的女人。武则天不符合这些特征,因此不会得宠。那么唐高宗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呢?我们也总结过高宗的性格,他仁懦,就是比较窝囊,因此喜欢坚强泼辣的女性;他有点恋母情结,因此喜欢成熟、有权威感的女人。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有姐弟恋的倾向。明白了高宗的这些性格特征,我们就清楚武则天和萧淑妃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了。

  萧淑妃符合哪些条件呢?她泼辣爽利。有什么证据呢?永徽六年,武则天当上皇后以后,为了确保胜利成果,用残忍的手段杀死了萧淑妃。萧淑妃临死之前,对武则天破口大骂,说:“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她说阿武是个狐狸精,她魅惑皇帝,把我害得好惨啊,希望来世我变成一只猫,她阿武变成一只耗子,我掐住她脖子,活活把她掐死。这种说法所表现出的凌厉气概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当年驯狮子骢的武则天。此刻的萧淑妃就像当年的武则天一样豪爽泼辣,有着让人难忘的鲜活的生命力。也许,无论是武则天还是萧淑妃,让唐高宗怦然心动的都是那样一种感觉吧。

  但是,武则天所拥有的远不止是坚强泼辣,她还有着让高宗由衷钦佩和依恋的成熟。我们刚才所说的“痛柔屈不耻,以就大事”就是成熟的表现。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沉着冷静,能屈能伸。这种成熟,是太宗朝十多年的冷落和感业寺千百次的等待、失望所赐给她的礼物,这种成熟来源于残酷生活的锤炼和打磨,这是长期生活在顺境中的萧淑妃所不具备的素质。因为同样具有爽朗泼辣的性格,所以萧淑妃和武则天都能吸引唐高宗;又因为一个成熟一个生涩,萧淑妃终于在争宠过程中败下阵来。她有的优点武则天都有,而武则天有的优点她却没有。在优秀与更优秀之间,唐高宗选择了更优秀的武则天。现在,武则天已经有了傲视群芳的资本:在后宫之中,她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