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几对名垂后世的文学世家,例如三国时期曹操、曹丕和曹植的“三曹”父子、宋代苏洵和苏轼、苏辙的“三苏”父子,以及明朝“公安派”的“三袁”兄弟。其中“三苏”父子均位列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名气最大。
在“三苏”中,“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最为后世所熟知,“小苏”苏辙官做得最大、成就斐然,而他们的父亲“老苏”在名气上则稍显逊色。但苏洵在文学发展史上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创作的《六国论》的等名篇传之后世、谓为经典。
苏洵出生于四川眉山望族,又有两个成功的哥哥,年轻时的苏洵不爱读书、“不务正业”在当时饱受非议。苏洵十九岁时娶了眉山另一个望族程家的女儿,已经成家却未立业,直到多年后才“二十七、始发愤”。
在苏洵二十七岁开始发愤读书之后,他相继生下了苏轼和苏辙两个儿子,与日后儿子们的少年成名不同,苏洵始终未能科举成功,在他放下功名潜心读书后,学问突飞猛进,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名作均创作于闭门读书的这十多年间。而苏洵的读书之路也给今天的我们一个启示: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内心而活,他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而自由的灵魂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作品。
幽居眉山其间,苏洵与两个儿子一起读书、共同思考,在教育儿子的同时,自己的学问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国古代,科场得意、仕途坦荡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所谓学而优则仕,是每个读书人内心的期望。苏洵也一样,尽管未能科举成名,但他饱读圣贤之书,胸怀天下,是真正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对治国平天下也有期待,那么他将从哪里求取功名,他的仕途之路又是如何开启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洵》第一集《二十七 始发愤》,敬请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