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战国发展到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间的争霸斗争更加激烈,特别是从公元前314年到公元前279年,在这二十多年期间,原本是秦、齐、楚三强争霸的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是齐国吞并燕国,然后燕国复仇,又灭掉齐国。
虽然后来齐国大将田单大败燕军,收复国土,但是齐国已经元气大伤,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同时,赵国因为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迅速崛起,成为当时能与秦国相抗衡的重要国家。那么面对老对手的衰败和新对手的出现,秦国会如何应对呢?
公元前311年,使秦国领土面积扩大了数倍的秦惠王去世了。仅仅过了四年,公元307年秦武王突然去世,年仅23岁。因为秦武王没有子嗣,于是立秦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嬴稷为王,这就是后来灭亡西周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的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
但是当时把持秦国朝政的其实是宣太后和宣太后的弟弟魏冉。魏冉因为拥立秦昭王有功,且深得宣太后的宠信,长期掌握着秦国的军权,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后人对他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飞扬跋扈,骄奢淫逸。
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军事奇才,不但战绩卓越,而且还力荐白起为将,为秦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魏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他和宣太后掌权的二十多年间,又是如何继续向东扩张秦国领土的?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战国七雄》之《秦国东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