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即位后,对仇士良又屡有加官晋爵。会昌元年(841)二月,赐予他纪功碑,并诏令右仆射李程为他撰写碑文;八月,加授观军容使。
仇士良(781—843)字巨美,循州兴宁(今属广东)人。出身世代宦官之家。曾祖父官至正议大夫,内给事,赐绯鱼袋。祖父为朝议大夫,内常侍,赐紫金鱼袋。到了父辈,家道中衰。唐顺宗时,仇士良进入太子宫做宦者。宪宗、文宗时任内外五坊使,后升左神策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甘露事变后,加特进、右骁卫大将军。他乘皇帝昏庸、朋党相争之机,玩弄权术,稳步高升,从一个侍侯太子的一般太监,历任监军、内外五坊使、左神策军中尉、骠骑大将军、观军容使兼统左右军、知内侍省事等耍职,封楚国公,死后追赠杨州大都督。仇士良檀权揽政20余年,一贯欺上瞒下,排斥异己,横行不法,贪酷残暴,先后杀二王、一妃、四宰相,使当时朝政变得更加昏暗和混乱。
因武帝是自己立的,仇士良更加猖獗,竟对武宗指手划脚,凡武宗所宠的人,无论乐工,还是内侍,皆诛杀贬谪。
但是武宗并不甘心于受宦竖所掣肘,“虽士良有援立功,内实嫌之,阳示尊宠”。即位的最初日子里,他进行了成功表演,有模有样地做了好一阵子孙子。在仇士良等人的胁迫下,大开杀戒。文宗的妃子杨氏、陈王成美、安王溶等潜在的政治对手均被赐死。在开成五年(840)八月为文宗举行的安葬典礼上,仇士良又把枢密使刘弘逸等杀死,以解除对其权势所造成的威胁。
李镯呢,也表演得更加卖力,以前骑马游乐的爱好丝毫未减,常常带着他宠爱的王美眉出宫到教坊(即妓院)饮酒作乐,与乐人谐戏,就好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但他和敬宗无节制的游乐不同,并没有沉湎其中,声色自娱过程中他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因此耽误了国家大事。
他独具慧眼,把文宗时被贬出朝廷的原宰相李德裕召回身边,重新委以相位,让其大展宏图。李德裕很有能力,而且大是大非搞得很清楚,李镯找他做副手算是找对了人,君臣二人同心协力,一时间大唐帝国活力四射。
仇士良已感觉出自己被武宗疏远,于是就用鼓动禁军闹事的阴谋妄图挤走李德裕,夺回自己的地位。
公元842年(会昌二年)4月,仇士良扬言“宰相作赦书,减禁军缣粮刍菽”,鼓动禁军哗变,围攻李德裕,借此铲除他。李德裕明察善断,急速求见武宗。武宗立即命使者告谕神策军说:“赦令自朕意,宰相何豫?尔渠敢是?”神策军士乃不敢轻举妄动。于是风波平息,仇士良未得逞,至此后,仇士良“惶惑不自安”,自知作恶多端,说不定那天就大祸临头。
843年(会昌三年),会昌三年(843)四月,遂以老病为由请改任散职,武宗同意他的请求,诏令他以左卫将军兼内侍监,知省事。到了六月,仇士良以左卫上将军、内侍监的身份致仕。仇士良回家不几天,即故世。翌年六月,有宦官在他私第发现了私藏兵器数千件,再加上他过去的罪行,武宗颁下诏书,追削仇士良先授官爵及赠官,并将其家财产籍没入官。
仇士良在宫中四十多年,乘皇权削弱,国事纷乱,掌禁军大权并把持朝改二十多年,精于驾御皇帝的权术,所以恩宠一直不衰。退休时,留言在职宦官,“天子不可令闲,常宜以奢靡娱其耳目,使日新月盛,无暇更及他事,然后吾辈可以得志。慎勿使之读书,亲近儒生,彼见前代兴亡,心知忧惧,则吾辈疏斥矣。”只有引诱皇帝终日寻欢作乐,不读书、不接见儒臣、不知宫外事,才能控制皇帝,夺得权力和财富。他这番话确实说出了历代宦言得以专权擅政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后世影响很大
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唐武宗和宰相李德裕最主要的业绩,是平定泽潞镇(今山西长治)。会昌三年(843),泽路镇节度使刘从谏死,其侄刘稹谋擅袭父位。刘稹(?-844年),昭义(治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从谏之侄。右骁卫将军刘从素之子,早期为牙内都知兵马使。会昌三年(843年)四月,刘稹用昭义(山西长治)兵马使郭谊的建议,秘不发丧,自领军务。李德裕认为泽潞镇地处腹心之地,不同河北三镇,坚决主张用兵。武宗采纳其谋,命诸道出兵征讨。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李德裕用成德、魏博、河中等镇兵力进攻昭义,由刘沔、王茂元一起攻讨刘稹,史称「唐平刘稹泽潞之战」。刘稹为部下所杀,泽潞平。当时唐朝的财力、军力比宪宗时更为薄弱,武宗只能平定泽潞一镇。其打击藩镇的成就,已不能与唐宪宗时同日而语了。
武宗之世,重用宰相李德裕平定了河东地区泽潞镇节度使刘稹的叛乱,成为这一时期常常为人称颂的政绩。不过,从宪宗元和时期延续下来的朝廷官员的朋党之争,仍然十分激烈。他们之间似乎也没有原则性的政见分歧,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唐朝政治的危机。不过,李德裕主张对藩镇武力讨伐,派兵戍守边境,支持武宗的治国理政,给当时的朝廷带来了一些新内容。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够在武宗面前替牛党的杨嗣复、李珏求情,说明了李德裕的个人政治魅力。所以,李德裕在宣宗时期被罢贬到崖州(今海南琼山)时,有“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的说法。这一场历时达40年之久的党派之争,最终以李德裕的贬死而告终结。然而,这一天的到来,已是宣宗大中年间了。
唐朝皇帝大多有个特点,非常重视道教,就是都喜欢炼丹求药,梦想着长生不老。除了以上所述道士能迎合皇帝“贪生之心太甚”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士族,到唐初虽已衰落,但还有相当的社会影响。李渊家族并非名门世家,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利用道教祖师老子姓李的巧合,尊老子为李唐皇室的祖先。
唐高祖李渊将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尊为祖先,将道教立为国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和“太上玄元皇帝”。这样一来,道教在唐代便有了极其崇高的地位,
武宗在藩邸之时就崇尚道教,迷信道教长生之术,与许多道士走得很近,曾在开成五年(公元840年)秋召赵归真等81人入宫,大建宫观,修“金篆道场”,并亲临三殿,受法篆。
武宗崇道的思想是与日俱增的。会昌元年(841年)六月,他以衡山道士刘玄靖为银青光禄大夫,充崇玄馆学士,并令其与赵归真于禁中修法录。会昌三年(843年)五月,筑望仙观于禁中。
长生不死虽然不兑现,但作为最高统治者,为了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永远据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他们总对长生不死抱有一线希望。同时,他们对道士所开的无法办到的仙药,也往往迷信自己的权威,认为自己可以得到。例如,会昌五年(845年)正月,道士为武宗开的仙药是:“李子衣十斤,桃毛十斤,生鸡膜十斤,龟毛十斤,兔角十斤。”这在一般人看来,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武宗却派人四处寻找。八月,又“令诸道进年十五岁童男童女心胆,亦是被道士诳惑也”。
武宗由于服用所谓的仙丹妙药,身体受到极大损伤。药物作用之下,他开始变得容颜消瘦、性情乖张。赵归真告诉他这是在换骨,是正常情况,所以身边的人规劝他少服丹药,他也不听。对于长生的狂热追求使武宗难以自拔了。
这时候,道士们依然编造鬼话欺骗他。他们告诉武宗,生病是因为皇帝的名字“瀍”从“水”,与唐朝崇尚土德不合,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土克水,“瀍”亦被土所克制。因此破解的办法就是改名为“炎”。因为炎字属“火”,与土比较和谐。重病中的李瀍竟然相信了,就把名字真的改为李炎。
然而,改名并没有延长他的生命,反而加快了他的死亡。这年3月23日,即改名之后的第十二天,唐武宗于公元846年3月病死于长安大明宫。
唐宪宗、唐穆宗、唐宣宗,包括最最英明的唐太宗,都是因为过于痴迷,不幸中了丹毒而提早升天的。清人赵翼总结说:“古诗云: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自秦皇汉武之后,固共知服食金石之误人也。”
在中国佛教史上,曾经发生了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有三次是发生在国家分裂时期的局部地区,只有唐武宗灭佛是发生在统一时期的全国范围之内。所以,唐武宗灭佛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三次,
从会昌二年(842)十月起,武宗下令凡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武宗陆续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侣人数,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侣蓄养奴婢的数量,很多寺院被拆毁,大量的僧侣被强迫还俗。
会昌四年(844年)二月,武宗又有敕下:“不许供养佛牙。”同时还规定:代州五台山,泗州普光寺,终南山五台,凤翔府法门寺,因寺中有佛指,故而不许置供及巡礼,严禁供养和瞻仰,如有一人送一钱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这些地方受一钱施舍者,背杖二十。另外,还对这些地方的僧尼进行检查,凡“无公验者,并当处打杀,具姓名闻奏”。还严格限制僧尼的自由。不久,武宗又有敕下:“令毁拆天下山房蓝若,普通佛堂,义井村邑斋堂等,未满二百间不入寺额者。其僧尼等尽勒还俗,充入色役。”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下诏“废浮屠法”(即灭佛),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灭佛。他下令僧侣40岁以下者全部还俗,不久又规定为50岁以下,很快连50岁以上的如果没有祠部的度牒也要还俗,就连天竺和日本来的求法僧人也被强迫还俗。寺庙除应该留下的以外,立即命令所在官府拆毁,并且由朝廷并派御史4人巡行天下,督促实行。规定西京长安留4寺,每寺留僧10人,东京洛阳留2寺,其余节度观察使所治州34处可以留1寺,留僧照西京例。其他刺史所在州不得留寺。佛寺的财产、田产全部没收入官府,寺庙的建筑材料用以修缮公家的官舍和驿站的房屋,佛教铜像、钟磐等器物熔化后用以铸造钱币。。
武宗这次大规模的灭佛,天下一共拆除寺庙4600余所,拆招提、兰若4万余所,僧尼26万余人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两税户15万人,另外还强制大秦穆护、祆3000余人还俗。
五台山的僧侣有很多逃亡投奔幽州。李德裕召来幽州的进奏官,对他说:“你回去告诉你的节度使,五台山的僧人充当将领必定不如幽州的将领,为士卒也必定不如幽州的士卒,为何要凭白无故地得一个容纳僧侣的恶名,而成为人家的口实!你没有看见不久前刘从谏招纳收聚无数的闲人,最终有什么好处!”幽州节度使张仲武于是将两把刀封好送给居庸关的守将,宣称:“若有游僧进入幽州之境,一概斩首。”
武宗灭佛,历史上称为“会昌法难”,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合称“三武之厄”。
关于唐武宗为何大举灭佛,一向众说纷纭,未有结论。
有学者指出,武宗灭佛是佛道相争的结果。可能因为唐武宗本人更加信奉道教,因此打击佛教。 也有一些学者指出,武宗灭佛有着深层的经济原因。此外当时佛教的势力非常强大,唐武宗在他的旨意中说,佛教寺院的规模比皇宫还要大,寺院不纳税,对国家财务是一个重大损失。最后灭佛不是为了查杀宣宗 唐武宗“灭佛的根本背景是唐武宗与唐宣宗之间的权力斗争。……唐武宗与佛教的矛盾,实质上主要是与宣宗的矛盾。武宗毁灭佛教的原因,根本在于宣宗从宫中逃出之后,隐身于佛门。灭佛,就是为了查杀宣宗,毁灭他的栖身之所。”
唐宣宗为僧之事的来源,主要是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的《贞陵遗事》,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光王(即后来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光王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头子才将光王请出来当皇室。文章并没有直接说明宣宗曾经出家为僧,但当时这种传说确已出现。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及宋陆游《避暑漫钞》中也都有光王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
唐宣宗乃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名叫李怡,封光王。
李忱前封光王,外观很是糊涂,心里却如明镜一般,幼年在宫中被人认为笨得很,惟有唐穆宗曾抚着他的背说:“这是我家的英物。”长大后,愈发韬晦,公众场合从不开口说话.
一向以对待宗室非常友善而闻名的文宗皇帝,有一次大摆宴席,款待诸王。席间,文宗笑道:“谁能让光叔说话,朕就有重赏!”可是,不论大家怎么逗他、哄他、骂他,都无济于事,这位“光叔”依然是三缄其口。这以后,不管怎么捉弄、耍戏、取笑,宣宗始终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急不躁,坦然受之。这样,久而久之,宫里上上下下的人还真的把宣宗当成货真价实的大傻子了。
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武宗这个人虽然性格粗率,不拘小节,但他警觉到了这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光叔”的沉默、与世无争,认为都是装出来的,是一种大智若愚,是一个潜在威胁。于是,光王李怡就经常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不是今天在与皇上击毬时突然落马,便是明天在入宫时突然失足。种种灾祸,似乎都在“不经意”间突然降临到光王的头上,让他猝不及防。但是,光王依然顽强地活着,而且活得没有一句怨言。直到武宗因为仙丹吃得太多而毒发身亡。
凭着这种糊除,这种无能,这种沉默,在唐武宗弥留时,他被宦官们立为皇太叔,成为皇位继承人。
然在唐宣宗登位之后,一扫旧态,处理政务无一不合情合理,众人方知这是个不可等闲视之的君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