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句践后期:
前472年(周元王四年、越王句践二十五年):越王句践率大军北渡淮水,与齐、晋等诸侯国会盟徐州(今山东滕州),向周天子进贡;周元王册封句践为霸主。越王句践号令齐、楚、秦、晋,共同辅佐周天子,与众诸侯歃血结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随后,把淮水上游划给楚国,把淮水中游划归宋国,把泗水以东赠送鲁国,体现霸主的胸襟。当时,越军在江淮耀武扬威,中原各国纷纷前来朝贺。随后,范蠡在瓯江流域修筑东瓯城(今浙江温岭),作为南进闽中的战略基地。
前471年(周元王五年、越王句践二十六年):十月,秦国不服从越王,句践调动吴越将士,西渡大河进攻秦国。时值严寒霜雪,行军异常艰辛。秦国畏惧越国,赔罪求和。闰十月,鲁哀公被三桓(孟氏、叔氏、季氏)逼迫,逃往越国,得到越世子鹿郢的保护。越王句践诛杀伯嚭,作为奸佞不忠之下场。但是句践担忧范蠡、文种功高震主,没有心思帮助鲁哀公讨伐三桓。
前470年(周元王六年、越王句践二十七年):九月,范蠡留下书信辞别句践,并劝文种一同离开,文种不听。范蠡携带家人乘舟浮海,北上齐鲁,弃政从商。随后,计然佯狂,曳庸、扶同、皋如等大臣也日益疏远越王,相继告老还乡。这时,在和平建设和称霸中原的方针上,文种与句践之间又发生更为强烈的冲突。
前469年(周元王七年、越王句践二十八年):正月,越王句践召见文种,请他以灭吴之术对付吴国先王,赐属镂剑,逼文种自尽,终年五十一岁,葬于西山(今绍兴府山)。
前468年(周贞定王元年、越王句践二十九年):二月,越王句践为了维护中原霸业,迁都琅琊(今江苏连云港锦屏山),同时拥有南方都城会稽。当时,越国人口已达三十多万,迁往琅琊约有三万人口,大本营依然在江南。《左传》编年至本年为止。
前467年(周贞定王二年、越王句践三十年):越王句践进攻三桓,护送鲁哀公回国。
前466年(周贞定王三年、越王句践三十一年):越国疆域南抵闽中,西接鄱阳,东尽大海,北邻齐鲁,至此,越国势力达到鼎盛阶段。
前465年(周贞定王四年、越王句践三十二年):十月,越王句践病重,告诫子孙吸取各国教训,谨守越国霸业。十一月,句践去世,在位三十二年,享年五十六岁,陵墓不详(原有独山陵墓,位于绍兴城东独山村,乃句践未成之陵墓)。句践在位期间,铸有“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1965年出土时依然寒光逼人,毫无锈蚀,布满菱形暗纹,其锋利程度、制作工艺至今难以企及。世子鹿郢即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