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部队 没管家就没秩序
“好声音”录制现场,导演开始倒数,工作人员和观众屏息以待。但这和某一群人似乎没什么关系,他们也是“好声音”的团队成员,也穿着“好声音”的工作服——写着大大的“THE VOICE”字样的黑色POLO衫。
但在录制期间,他们几乎不会进入内场,反倒在录制现场以外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是他们的“战场”。
他们并不是保安,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要承担保安的职责。除了导演以外,他们是唯一能与学员直接接触的人,但随着丑小鸭变成凤凰,学员成为了明星,他们的工作也就此结束。
他们的工种在“好声音”团队里比较特殊,他们被称为“选管”,意即选手管理。观众不会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甚至会在本季节目结束后不知所终,但他们也是这个工作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节目录制时刻 她在楼道安静等待
8月15日,“好声音”上海探班活动,我与来自全国几十家媒体的记者们一起坐上了前往宝山体育中心录制现场的大巴。下车后直奔新闻发布厅,发布会之后便是节目录制。
宣传组的姑娘会在录制开始前统计进场记者的人数,节目太火,进场名额有限,为了把更多的记者送进去,宣传组每次都要和场馆安保斗智斗勇。
实在进不去,新闻发布厅里也能看电视直播,“5.1”环绕立体声和在场地内的效果还是不同的,在我听来就是俩字,“好听”。因为场地内有诸多限制,出入不便而且时间冗长,从晚上七点到凌晨一、两点,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所以,我宁愿选择留在新闻发布厅,至少这里更自由。
随着现场导演的倒数,新闻发布厅里瞬间恢复了安静,大家都盯着电视屏幕,就连体育馆楼道里都没人了,似乎这个倒数是一种魔力的标志。
但我还是看到了楼道里这个穿黑色工作服的姑娘,她戴着耳机,对讲机别在腰间,POLO衫下摆塞进裤子里,气质很干练。她一手捧着夹板,另一只手飞快地写着什么,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关注着录制现场的一举一动。
后来我才知道,她就是一名“选管”。
特设工种
直接接触学员 全部签下保密协议
第一次听到“选管”这个词,是从宣传组那里,当时我在参观著名的“小黑屋”。
“小黑屋”是网友起的名,其实就是节目播出时,大家看到的学员接到麦克风后,走出的那个房间。说是房间,其实就是一个通向录制内场的过道,设有镜子、摄像机,可以拍摄学员的准备情况。门口有黑色幕布遮挡,从外面无法直接看到里面的情况。
“‘小黑屋’一般人不允许进,除了两种人——学员的对接导演和‘选管’。”“谁?旋转?”我对这个新词有点陌生。“‘选管’!选手管理。”
选手管理组服务于选手,也就是“好声音”节目里的学员。大概从灿星制作的《中国达人秀》开始,这个部门就已经成立了,而且是彻头彻尾的“灿星创造”,原版节目中并无此要求。
“好声音”的组织结构十分严密,从和节目录制有关的导演组、舞美组、摄像组等,到负责导师和签约学员的艺人部,再到负责对外宣传的宣传组,基本上每一个和节目相关之处都设有一个部门。而对还没签约的学员来说,选管组就是对接方。
选管组单独设立,不隶属于任何部门,直接向大领导汇报,足见受重视程度。
选管组组长Sandy向我介绍道:“因为选管和学员直接接触,而且直接了解节目的内容,所以大家都签了保密协议,一般我们是不能接受采访的,所以可能很多观众甚至记者,并不知道我们的存在。”
日程紧张
类似明星助理 “召之即来”是口号
口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选管组来说,也有口号。“‘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必胜’,这是领导对我们的口号。”Sandy笑道。听着有点特种部队的意思。
和Sandy聊天,她还是有些提防的,不停地向宣传组的同事询问,这个、那个,到底能不能说。“我可不想因为你的一篇稿子惹麻烦。”Sandy笑道。
她介绍,选管组一共也就20多人,基本上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除了负责学员的对接,还要照顾他们的家属。
“简单来说,每个学员有一个对接导演,有一个对接选管,导演负责节目内容的部分,我们则负责学员的生活起居。”Sandy说道,“只要有学员到上海,我们就开始介入了。”节目7月份开播,但选管组的工作从4月份就开始了。
在我看来,选管类似于明星的助理或经纪人,为了学员能安心在台上唱好那几分钟,选管们要为学员们解除一切忧患。相对明星助理一对一的工作来说,“好声音”的选管要与多位学员对接。
“好声音”学员数量众多,单被转身的就有56个,而每个学员一般总会带两三位亲朋,这几百号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基本就落在了20多人的选管组上。
“特别是在录制的时候,学员都来了,我们都和学员一起住酒店。因为没有时间折腾,每天从早上七八点收发邮件,看一天的学员行程,到凌晨三四点才能休息。”说着Sandy看了看表,“我先失陪,待会再说,那边要接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