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休闲游戏
草根音乐
高清图吧
读书时间
百家讲坛
节目精选
旅游美食
论坛代码
社区互助
搜索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应用通知 (0)
应用邀请 (0)
草根学园
»
『 百家讲坛阅读区 』
» 百家讲坛 百家姓 第一部(十)陶 姜 戚
返回列表
发帖
音乐草根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音乐草根
当前离线
UID
53
帖子
325
主题
44
精华
1
积分
119
威望
119
金钱
1145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7 小时
草根友人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3-6-20 18:46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百家姓 第一部(十)陶 姜 戚
百家讲坛
,
百家姓
,
命名
,
行业
,
职业
在《百家姓》中:
有的姓得姓和他的封地有关。
有的姓得姓和他的官位有关。
也有的姓得姓和他的职业有关,比如陶姓,他就是一个以职业为姓的姓氏。
他出自唐尧,尧帝在担任部落领袖之前,是做陶器的,所以他后的子孙就以他的行业来命名。
那么陶姓之后的姜姓又得姓于谁呢?
《百家讲坛》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为您解读《陶 姜 戚》。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音乐草根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音乐草根
当前离线
UID
53
帖子
325
主题
44
精华
1
积分
119
威望
119
金钱
1145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7 小时
草根友人
2
#
发表于 2013-6-20 18:47
|
只看该作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音乐草根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音乐草根
当前离线
UID
53
帖子
325
主题
44
精华
1
积分
119
威望
119
金钱
1145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7 小时
草根友人
3
#
发表于 2013-6-20 18:47
|
只看该作者
在《百家姓》中,有的姓得姓和他的封地有关,有的姓得姓和他的官位有关,也有的姓得姓和他的职业有关,比如陶姓,他就是一个以职业为姓的姓氏。他出自唐尧,尧帝在担任部落领袖之前,是做陶器的,所以他后的子孙就以他的行业来命名,那么陶姓之后的姜姓又得姓于谁呢?
陶姓当中名人辈出,最有名的当陶渊明莫属。但陶姓的祠堂挂的一副对联却和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很有渊源。
姜姓是一个古老的姓,它古老到有一百多个姓其实是起源于姜姓,这些姓包括人们常见的大姓,这是怎么回事呢?《百家讲坛》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为您解读《陶姜 戚》。
陶,姓的来源不算复杂。
第一,出自唐尧,以职业为姓,这个在古籍《元和姓篡》和《姓苑》里边都有记载,尧帝担任部落领袖之前,尧帝是做陶器的,所以他的子孙就以他的行业来命名,这是一支。
第二,出自唐尧,以封地为姓,还有一支,是因为尧帝最早的封地在陶,就是现在的山东定陶县的西南,后来又封到了唐,就是今天河北的唐县,所以叫唐尧。但是他最早是封在陶的,虽然他一些子孙不做陶器,但是就以封地作为姓也姓陶。
第三,出自虞舜,虞舜有一个裔孙叫虞思,当过一个官儿叫陶正,也就是管做陶器的,他的子孙以官为姓。
第四,以职业为姓,商朝有七个部族,其中有一个族是做陶器的,这一支也是以陶为姓。
第五,改姓,这个历代都有。比如,宋朝的时候有个人叫陶谷,他本名叫唐谷,为了当时的避讳改姓的。
第六,其他民族取汉姓,满族的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的吐钦氏,锡伯族的托库尔氏,取汉姓就取成了陶。现在的白族、傣族、京族、苗族、彝族、黎族、布朗族、蒙古族、回族都有陶姓。
先秦的时候,陶姓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汉晋的时候,陶姓已经发展到长江中下游。唐宋的时候,西北地区和中国西部的陶姓,突然开始兴起。宋朝的时候,陶姓的分布就开始清楚了,在西部是以陕晋,山西、陕西为一个聚居地,中部以湘贵,湖南、广西为一个聚居地,东部以皖、赣、浙、苏为一个聚居地。
从宋朝到今天非常明显,他的人口是起伏趋势,到今天安徽的陶姓最多,陶姓13%到15%的人口在安徽,近600年间,陶姓流动的人口程度和宋、元、明期间有很大不同。现在出现是东部和南部向华中地区倒流,北方的陶姓少了。
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主要的发祥地,周以前陶姓在史书上不显。春秋时候,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陶姓人物,这在各个姓氏里边及其特殊,陶氏第一次见于史书一名女性,叫陶婴,在六七年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别是女性,陶婴是春秋时候鲁国陶门之女,少年的时候守寡,抚养遗孤纺织为生,这个人非常贤惠,鲁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女孩,很多人向她求婚,陶婴知道后,就做了一首歌《黄鹄之歌》,表明自己的志向,鲁人闻之就没有人再敢动这个念头,后来这个事情被写进了《列女传》,叫《鲁寡陶婴》,所以陶婴成为妇女贞洁的典型。
陶姓当中最有名的是陶渊明,我想讲讲他的曾祖父,大家去看陶姓祠堂里,经常有一副对联,寸阴珍惜日,一刻爱春宵。这个典故就是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陶侃是259年生人,334年去世,是江西鄱阳人,后来到庐江寻阳,今天九江这一带当官,他是东晋时期的名将,大司马。他的特点是非常勤奋,不喜欢饮酒,不喜欢赌博,这在晋朝很少见,那个时候名士风流,喝醉了是很风流的事情。
他后来调到了广州,一旦闲了,就把一百块砖,从房间搬到外面,再从外面搬回来,反正他不让自己有空闲时间。别人见了就奇怪,他说我正在努力要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和安逸,可能会让我懒下来,将来就不能担当大事,所以我要让自己辛劳。他很聪明,平时非常端谨,非常严肃,做的时候都很端正,军府当中很多事情,他都自己去检查,做事情非常有秩序,所以他的门口没有等待的人。他特别强调人不要游手好闲,要珍惜时间,要有备无患。
有一天他在路上走,看到一个人手上拿一朵稻穗,一路唱歌一路晃,陶侃一看,说,你过来,种地的吗?那人不种地,陶侃说,不种地拿稻穗干吗?那人说,我路过一片稻田,随手掐了一颗。陶侃一听,就是一顿臭揍。
当时在广州造船,在船厂里剩下很多边角料,都是些碎木屑和竹子小短头,大家都想扔了,陶侃说别扔,都是收起来,结果有一年下大雪,北方大家都有准备,南方一般不下雪,下雪都走不了路,陶侃就让人把木屑拿出来,撒在地上,结果度过了一场难关。有一年桓温伐蜀造船,需要好多竹钉子,正好陶侃那有好多竹头,全部做成钉子。陶姓排行102位,人口200万,占全国人口0.16%。
姜,姓是非常古老的姓,起源非常清楚,非常有意思。
第一,神农之后,在《说文解字》里边讲,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住的地方有一条河叫姜水,那么他就以这个为氏了。还有一种传说,因为炎帝生于姜水边上,姜水在今天陕西的岐山。
第二,桓氏改姓,姓桓的改成了姓姜的。人不太多,但是蛮昌盛的。
第三,其他民族改姓,古代民族,羌族改姓姜的最多,羌字和姜字有点像,一批羌族改成姓姜的,所以现在姜姓里边有羌族血统是不奇怪的。满族八旗有个非常著名的姓氏,叫姜佳氏,汉姓就姓姜。今天我们发现满族、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朝鲜族、俄罗斯族都有姓姜的。
经过考证姜姓最荣耀的,起码有102个姓是从姜姓出来的,有的姓除了姜姓以外,还有别的起源,但是主要是姜姓起源。吕姓、许姓、谢姓、齐姓、高姓、国姓、雷姓、易姓、纪姓等都是姜姓分出来的。有些很好的姓,现在不多了,充姓、斜姓、檀姓、淳于姓、东郭姓、高堂姓、子雅姓、雍门姓、申屠姓、公牛姓等。如果从炎帝开始算,他分出去的分支姓有247个,所以姜姓是个很古老的姓。
姜姓的发源地在陕西淮河流域的岐水,河南南阳和山东淄博一带,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姜姓,后来逐渐发展成羌族了,他的分布基本都在北方和西北这一片。后来在西汉的时候,慢慢的就往山东、河南迁,在西汉以前已经成为关东的大族,关东是指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古代的名字不一样,山东山西以太行山划分,今天太行以东不仅仅是山东了。
关东的人口很多,到后来为了充实关中的人口,又把一些人搬过去,也就是姜姓原来在西北,后来到了东边,但是后来又搬回去了到了西汉,就形成非常重要的郡望天水,姜姓最重要早期的聚居地在天水,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是个很重要的地区,中国很多姓氏在天水。到了汉代晚期以后,姜姓已经开始出现在江苏和四川,到了唐代,天水依然是姜姓的主要的繁衍和生存地区,慢慢开始搬迁。到了宋代,我们已经在广东琼山发现了姜姓,明清时代,全国各地姜姓都开始多起来了。
根据姜姓的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个姜世良的人,搬到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居住,并且在此发迹,就是这一个姓姜的,后来演变成广东陆丰很多人都是他的后代。后来姜世良的第十一世孙,在乾隆年间移居台湾,以前台湾的姜氏子孙基本都是姜世良的后代。
姜姓名人最早最有名的是姜子牙,我就不说了,我给大家介绍两个不熟悉的。梯道有个典故叫姜公大被,姜公蜂了一个很大的被子,他有兄弟三个,从小友爱,到了结婚以后也不跟自己老婆睡,哥仨得睡在一起,梯道到极致,缝了一条巨大的被子,哥仨睡在一起,所以叫姜公大被。这三兄弟有一次碰到了盗贼,盗贼要杀他们,抢东西,结果这哥仨争先得要死,盗贼都晕掉了,拿走东西,盗贼就走了,哪碰到过这种人啊。走了以后,这兄弟三个的衣服都扒光了,别人问他们是谁抢的,他们都不说,其实盗贼他们有点认识,后来强盗特别感激,把抢的东西全部送回去,到他们那磕头谢罪。
孟姜女把长城哭倒了,有些朋友认为他姓孟,其实她姓姜,按照古代待嫁女子,和男子的排行伯、仲、叔、季,有一种说法女子正房生的大闺女叫伯,偏房生的大闺女叫孟姜,孟姜女就姓姜的人家,偏房生的大闺女。姜姓排行第60位,人口460万,占全国人口0.37%。
戚,姓的源流比较简单。
第一,出自姬姓,春秋时期卫武公,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这一支的后代大概出了点事,在卫国呆不住,失宠了,就跑到了晋国和齐国,一直等到卫殇公的时候才回来,就被封在戚,在今天河南濮阳戚城,今天还有遗址,当年这里是晋国、郑国、吴国、楚国各国的交通要道和咽喉,所以非常之繁华,那一带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
第二,出自子姓,宋国姓子,商的后代,那一支有人姓戚。
第三,少数民族姓氏,满族有姓戚的,景颇族的泡戚氏,他的汉姓是戚,那么白族、蒙古族、回族、苗族、土家族都有戚姓。
戚姓发源于今天河南濮阳,卫国灭亡以后,就逐渐迁到江苏、山东之间,这块地方也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姓氏文化的重要地区。山东南部的郯城,江苏北部的徐州这一带,徐州到五几年才划归江苏的,原来就是山东的,徐州的风俗到今天就是山东风俗。戚姓后来就发展到这里,又从这里迁到安徽、浙江、江苏南部,隋唐的时候,已经在全国比较多了,唐末再次南迁,出现在湖北、湖南、四川、江西,两宋的时候,戚姓非常集中,在浙江金华和江苏常州。元代以后,又从这里往云南和广西迁。明朝初年大槐树移民,又有一批戚姓南迁,明末戚姓到台湾,清朝的时候,山东戚姓开始迁往东北。
戚姓的宗祠里边有这样一副对联,抗倭声明远,防海功德高。戚姓的骄傲戚继光,在明朝倭寇非常猖獗的时候,出现的抗倭英雄。出生在1528年,1587年去世,是山东牟平人,他一直在山东备倭,倭寇对中国的损失极大,倭寇从沿海地区深入内地很厉害,戚继光当时就有一首诗,非常了不起,一句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后来到了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浙江那边的倭寇太厉害了,就把戚继光从山东调过来。他看到当时明朝的卫所军,就好比咱们现在的军分区、警备区,根本不能打仗,中国古代职业军人是世袭的,就有点像后来的清朝的绿营兵、八旗兵,已经打不了。所以戚继光从义乌招了农民、矿工三千人,组成戚家军,这个军队抗倭成果,但他真正的影响是对曾国藩。
曾国藩后来从非常老实的农民当中招兵,阵法很多都是学戚继光的,这对中国历史影响很大,不是简单的打败倭寇就了事了。他就开始训练这些人,他注意到倭寇的主要厉害在倭刀,倭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名,他就创建了鸳鸯阵,就是大家搞成一团,有点像古罗马的乌龟阵,使用长短兵器结合,最有名的叫廊筅,是中国历史上最经济的武器,把竹子砍下来,把叶子去掉,把枝杈削尖,在尿里泡,完了后在火上烤,坚硬如铁,又硬又尖,等于我们的士兵举着廊筅,一根廊筅几米长,倭寇腿又短,还没靠近就被刺的血淋淋的,这是制敌的一个很重要的武器。
在抗倭战斗当中戚继光屡建奇功,戚家军天下闻名,所以明朝的倭寇肃清,戚继光是有大功劳的。而且戚继光还写下了好多兵书著作,一直影响到后来中国的这些将领。戚姓排行第227位,人口36万,占全国人口0.028%。
陶氏姓源
关于陶姓的姓源,《姓纂》上是这样说的:“陶唐氏之后因氏焉。虞阏为周陶正,亦为陶。”陶唐氏就是帝尧,虞阏则为舜的后代。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是帝喾的次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他最初封在“陶”,后来又徙到“唐”,所以才称为陶唐氏。至于“尧”,则是他的号,是他生时臣民用来对他称呼的,而不能算是他的姓氏。因此,尧的子孙后来才会有的以陶为姓,有的以唐为姓。尧的最初封地陶丘,据《说文》上的考证,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定陶县;后来所徙的唐地,则是现在河北省的唐县,所以出自帝尧的这一支陶姓,最初应该就是发源于这两个地方。虞舜的后代之所以也姓陶,则是由于他的一个后代虞阏,在周朝的时候做了“陶正”的官。所谓“陶正”,就是专管治陶之事的官,后来虞阏的子孙就以官为姓,统统改姓了陶。至于舜的后代之以虞为姓,则是因为他把君位禅让给禹之后,他的儿子商均就被禹封在“虞”,子孙也依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姓,就此姓了虞。当时虞地的位置,就是现在河南省虞城县。因此,出自虞舜的陶姓,最初的发源地,也应该可以追溯到河南的虞城县。另外,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陶姓繁衍到后来,是丹阳和浔阳两地的望族。丹阳,是在今江苏省,位置在镇江的南方,是自唐代天宝年间以来就有的县治。浔阳,则是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县。在历史上,姓陶的名人相当不少,早在春秋时代,就出了一位被列入《烈女传》,以节义传论千古的陶婴。人人知名的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被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另一篇《桃花源记》,也被历代列为学子必读之作。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被传为千古美谈,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郡望堂号晋置济阳郡,现在山东省定陶县。《姓苑》记载:“陶姓,陶唐氏之后”。望出丹阳、浔阳。
姜氏姓源
源于烈山氏,出自炎帝神农氏出生地姜水,属于以居邑名为姓。据史籍《姓纂》上记载说:“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后为姜姓,因天水上廛县,汉初以豪族徙关中,遂居天水。”根据史籍《水经渭水注》的解释,是“岐水东迳姜姓城,南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称为姜水。至于岐水,则在今陕西省的岐山县西面,作为“三皇”之一的神农氏炎帝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即以姜为姓,子孙世代相传。又据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而以姜为姓。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即吕尚,齐国的创建者,因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吕,所以才从封地为姓。战国时期,姜姓齐国被田和所灭,吕尚的后代分散到各地,有姓吕姓者,也有姓姜姓者。
姜姓与姬姓、媙姓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早的姓氏之一。与姜姓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氏、甫申氏、吕姓、纪姓、许姓、向姓等姓氏。姜姓族人共尊炎帝为得姓始祖。
源于桓氏,出自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属于以帝王赐姓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唐朝上元时期,有桓氏者改为姜姓。如东汉经学大师桓荣的后裔桓庭昌,在唐朝高宗李治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为大司徒,准制改为姜姓,其子孙后代世代称姜姓至今。
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宋书·吐谷浑传》记载,宋朝时期,西南地区有羌族人改汉姓姜姓。
今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姜姓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姜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女真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姜佳氏,满语为Giy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杏山(今辽宁锦州南部)地区,隶属正黄旗满洲。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姜佳氏部落随清军入关,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其族第三世祖姜佳·哈什太、爵瑚图、胡什布三人奉命调驻奉天(今辽宁沈阳),后调丹东凤凰城南老虎洞一带驻防。其后代改取原姓氏的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称姜姓,世代相传至今。
戚氏姓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戚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文献记载,戚氏源于姬姓孙氏,出自于春秋时期,戚氏的始祖是卫国大夫孙林父。春秋时期,卫武公姬和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姬惠孙),姬惠孙的子孙称为孙氏。到姬惠孙的第七世孙孙林父,他在卫献公姬衎执政时期出任上卿。后来孙林父在卫国失宠,先后出奔到晋国和齐国,卫殇公姬秋执政时期归国,受封于戚邑(今河南濮阳戚城)。当时,戚邑是晋、郑、吴、楚等各诸侯国的交通要塞,濒临黄河,有险可据,平原沃野,堪称乐土。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遂以封邑名称卫姓氏,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真纳国时期军制戚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戚,就是斧子,非劈钻砍柴的斧子,而是专指作战用的兵器战斧,后亦称行刑之斧、仪仗之斧。戚卫,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专门执掌戚的亲军侍卫,多用于君王仪仗和护卫,以及军营中司职执行军法的刽子手。戚卫是一种非常荣耀的职位,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在兵书典籍《军礼司马法》中记载:“殷执白戚。”在典籍《诗·大雅》中也说明:“干戈戚扬。戚,斧也。”在典籍《释名》中也有解说:“戚,戚也。斧以斩断,见者戚惧也。用以戚卫。”
在戚卫的后裔子孙中,又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为姓氏者,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尼沙氏,亦称倪沙氏、尼察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以姓为氏,满语为Nisa Hala,汉义“结实”,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尼沙(今辽宁开原)、乌苏里绥分(今黑龙江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戚氏、倪氏等。
⑵.满族齐达哷氏,亦称戚代勒氏,满语为Cidar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戚氏、齐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蒙古族、傣族、土家族、侗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戚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孙林父。追溯起来,戚姓应该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国人口当中,当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这个少数姓氏却在明朝出现了一个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将戚继光。戚姓是发源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姓氏,关于戚姓的来源,据《万姓统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时代的卫国,以封地为姓,后来,成为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东海的望族。另有一说是卫大夫孙林父当初被封的采邑“戚”地并不在山东境内,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公孙敖会晋侯于戚。”书中并附注说:“戚,卫邑。”这个地方是后来中国戚姓的发源地。现在河南省濮阳县还保存着古戚城的遗址。故戚氏后人奉孙林父为戚姓的得姓始祖。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