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休闲游戏
草根音乐
高清图吧
读书时间
百家讲坛
节目精选
旅游美食
论坛代码
社区互助
搜索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应用通知 (0)
应用邀请 (0)
草根学园
»
『 百家讲坛阅读区 』
» 百家讲坛》百家姓 第一部(二十一)贺 倪 汤
返回列表
发帖
音乐草根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音乐草根
当前离线
UID
53
帖子
325
主题
44
精华
1
积分
119
威望
119
金钱
1145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7 小时
草根友人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3-6-20 19:00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百家姓 第一部(二十一)贺 倪 汤
百家讲坛
,
少数民族
,
百家姓
,
而且
,
故事
在贺、倪、汤三个姓氏中,其中贺姓的起源比较多样,好多少数民族中都有贺姓;
倪姓不但是一个古老的姓,而且和曹姓、朱姓关系密切。
在贺、倪、汤三个姓氏中,要说谁最为古老,非汤姓莫属,汤姓不但古老,而且还是一个多民族、多渊源的姓氏。
那么这三个姓氏,在历史都发生过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它们是如何得姓的呢?
《百家讲坛》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为您解读《贺 倪 汤》。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音乐草根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音乐草根
当前离线
UID
53
帖子
325
主题
44
精华
1
积分
119
威望
119
金钱
1145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7 小时
草根友人
2
#
发表于 2013-6-20 19:00
|
只看该作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音乐草根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音乐草根
当前离线
UID
53
帖子
325
主题
44
精华
1
积分
119
威望
119
金钱
1145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7 小时
草根友人
3
#
发表于 2013-6-20 19:00
|
只看该作者
在贺 倪 汤三个姓氏中,其中贺姓的起源比较多样,好多少数民族中都有贺姓;倪姓不但是一个古老的姓,而且和曹姓、朱姓关系密切。
在贺 倪 汤三个姓氏中,要说谁最为古老,非汤姓莫属,汤姓不但古老,而且还是一个多民族、多渊源的姓氏。那么这三个姓氏,在历史都发生过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它们是如何得姓的呢?
在倪姓的名人中,最有个性的莫属倪瓒了,倪瓒是元代著名的画家,除了他的画作之外,他更著名的是他的洁癖。实在罕见。汤姓是百家姓中最为古老的姓氏,而且渊源很多,得姓比较复杂。那么汤姓在历史上如何演变的呢?都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百家讲坛》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为您解读《贺 倪 汤》。
贺姓源流
源于姜姓,出自东汉汝阴令庆仪曾孙庆纯之后,属于因避帝王之讳改姓为氏。据史籍《姓纂》记载:“庆姓,齐公族庆公之后。”又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考略》等文献记载:齐桓公的支庶后代庆封的后代中,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庆氏。春秋时期,齐桓公姜小白有个支孙名叫公孙庆克,其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史称庆父。庆封在齐灵公姜环执政时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出任大夫,到了齐庄公姜购执政时期(公元前553~前548年)为上卿,执掌国政,后在齐景公姜杵臼继位之后逃往吴国。到了东汉时期,庆氏后裔传至汝阴郡令(今安徽合肥、涡阳一带)、会稽人庆仪时,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在刘祜成为汉安帝之后,为避汉安帝之父清河王刘庆之名讳(追封的汉庆宗、汉孝德皇帝),改姓名为贺纯,其后代便相传为贺氏,史称贺氏正宗,是为江苏贺氏。贺氏族人大多尊奉贺纯为得姓始祖。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慕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鲜卑拓拔部中的贺兰氏、贺赖氏、贺楼氏、贺敦氏等部落,均改成汉字单姓为贺,称贺氏。当时,鲜卑族慕容部中的贺若氏未予汉化,但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也逐渐汉化为汉字单姓贺氏。
源于土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土族,这一民族称谓源于大部分族人自称为“土人”,汉、回等兄弟民族也称他们为“土人、土民、土护家”等;但另一部分族人却因为长期与蒙古民族生活,一直自称为“蒙古尔、蒙古尔昆、察汉蒙古尔”等;藏族同胞则称其为“霍尔”。“土人”在汉语中具有“土著”的意思,其祖先为慕容鲜卑的分支吐谷浑部,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将鲜卑吐谷浑部中的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贺郳氏等部落,也多改成汉字单姓为贺,称贺氏。这一部分族人在后来逐渐形成一个集聚的大部落群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这个大部落群体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如今,土族主要分布在今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乐都县,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两万多人聚居于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兰州市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等地区。其中,青海省境内的土族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称忙古德氏、忙努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八世祖篾年土敦第七子纳臣把阿秃儿之子忙忽台,他组织了忙忽惕氏族,其后人以忙忽惕为姓。忙忽惕部起初依附于泰亦赤兀惕,在“十三翼之战”中同札答兰等部结盟,曾与孛儿只斤·铁木真为敌。战后,忙忽惕人对札木合的残暴不满,在首领畏答儿率领下归附孛儿只斤·铁木真,跟从孛儿只斤·铁木真参加了统一蒙古各部之战。在“哈兰真沙坨之战”中,畏答儿与兀鲁兀惕人术赤台同为孛儿只斤·铁木真的先锋,冲垮对手五个梯队,迫其退军,使孛儿只斤·铁木真转危为安。后来,孛儿只斤·铁木真在统一蒙古、成为成吉思汗并分封诸王时,许多忙忽惕人跟随帖木格·斡赤斤东行,定居于大兴安岭以东地区,也有一部分忙忽惕部族人生息在哈拉哈河流域,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奈曼、宁城、翁牛特,以及辽宁省的阜新等地都有散居的忙忽惕氏后裔。明、清时期,忙忽惕氏族人中即有改用汉字单姓贺为姓氏者,称贺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赫舍里氏,亦称何舍里,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出唐朝末年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纥石列氏,在金国时期为纥石烈部,属于以部为姓,满语为Heseri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黑龙江的色钦及穆理哈村(今吉林东丰小四平镇一带)、塔散堡(今辽宁锦县塔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多冠汉姓为贺氏、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张氏、芦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桂氏、艾氏等。
⑵.满族赫叶勒氏,亦称赫叶哷氏、何雅礼氏,满语为Heyere Hala,世居沈阳、吉林等地。后有人以谐音汉字“贺”为姓氏,即称贺氏。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双城市满族锡伯族志》记载:
⑴.锡伯族何叶尔氏,满语为Henkire mongu,在迁徙到新疆地区后,有人以谐音汉字单姓贺为姓氏,称贺氏。
⑵.锡伯族贺在尔氏,满语为Hejair Hala,世居辽宁沈阳地区的族人中,有以谐音汉字单姓贺为姓氏者,称贺氏。
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苗族贺氏,出自吉学氏,以部落称谓为氏,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分别汉化为贺氏、杨氏、欧氏等。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裕固族贺氏,出自呼郎嘎特氏,以部落称谓为氏,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汉化为贺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布依族、撒拉族、傈僳族、俄罗斯族、东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贺氏族人分布,
得姓始祖
贺纯。
贺宗国:字东峰,为秦御史大夫,授荣禄大夫,调守徐州没,葬九里山前,王山丙向。配张氏:封宜人,葬兴公共冢。是为江苏徐州太始祖。
贺添民:字燎翁,汉桓帝时江西行省提刑没,葬吉州太圳上。配陈氏:封宜人葬兴公合冢。是为江西泰和始祖。
贺应詹:贺应棋、贺应桢、贺应詹兄弟三人,唐荘宗元年由江西太和圳上徙居湖乡之培塘,贺应桢:居万秀塘即今五都也。贺应詹:居南岸老六十都今更为永为丰二十二都,自伯景以后俱系詹公一族。是为迁楚南湖乡祖。
贺伯景:承应詹公而居南岸,没葬南岸东峰冲子山午向。配杨氏:葬南岸东峰冲。是为湖南湘阳贺氏始祖。
贺 冯:唐会昌中自会稽以著作郎令永新,秩满居邑这良坊,没葬秋山之阴,子孙远墓面居,是为良坊贺氏始祖。
贺应詹、贺友恕:后唐庄宗时自江右迁居湘邑南岸,传至明朝,有讳宗者生六子,编号日堂,五子友恕为堂五房之祖。是为莲湘贺氏始祖。
贺汉宗:明洪武初由上湘率亲属来湘潭,居城外三十都之黄龙巷。是为湘潭贺氏始祖。
贺 礼:明嘉靖间偕弟智自永新垅田徙楚南之攸邑,再由攸隶籍湘潭篁奇林。是为湘潭贺氏始祖。
贺崇寿:明永乐间避毛由江右永新迁湘潭。是为中湘贺家段贺氏始祖。
贺文亮:明永乐初自长沙移家宁乡回泷铺江家桥。是为鹅山贺氏始祖。
贺 质:先祖东汉傅中,原姓庆,汗安帝父清河王禄廪貂以庆字训贺,赐姓贺,自此世为贺氏生卒葬失考。元配:氏生卒葬失考。
贺 及:字仁甫。宋太元年丙子四月初八申时生,元二庚辰三月初六申时没,葬辰州府后花园。有志。元配:黄氏,宋太平四已卯二月初三戌时生,宝元三年卒已九月初二酉时殁,葬合夫冢。子一:旺。是为益阳祖仁支下始祖。
迁徙分布
贺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三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七十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左右。
贺氏得姓是在今浙江绍兴一带,从一开始起就是当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为贺氏以后,就以会稽为其堂号、郡望。贺纯有孙名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之孙贺邵任中书令,邵之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由于仕宦周迁等原因,贺氏开始在江浙一带缓慢迁徙。
会稽贺氏在汉、魏六朝时期,他们与同郡的虞、魏、孔三姓并称为“会稽四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兵连祸接,各民族不断大举南迁,使得南方的贺氏家族分布更广。出自鲜卑的贺氏,也很快繁衍壮大,后与从江南北上的贺氏不断地融合发展,逐渐在北方形成两大郡望,即河南郡、广平郡。
唐朝时期,贺修的十二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今江苏徐州),贺德仁的侄曾孙贺知章任唐玄宗秘书监,可见此期世居会稽之贺氏已呈大批北上之势。
宋朝词人贺铸为贺知章之后,生于今河南汲县,晚年退居苏、常。唐宋之际,贺氏已分布于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分布最为集中。此期又形成山阴(隋朝时期贺德基之族所在)、青州(宋朝时期贺恂之族所在)、忻州(宋朝时期易州刺史贺惟忠之族所在)、陈留(宋朝时期右千牛卫大将军贺率景之族所在)、蔡州(宋朝时期中散大夫贺应诚之族所在)、济南(宋时秉议郎贺适中之族所在)、齐州(宋朝时期光禄卿贺志诚之族所在)、密州(宋朝时期贺宽之族所在)等郡望。明初,贺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地。
明、清以后,贺氏遍及全国各地,并有远播海外者。
如今,贺氏分布甚广,尤以湖南、山西两省多此姓,这两省贺氏就占全国汉族贺氏人口的30%以上。
郡望堂号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青 州:青州得名甚早,在古代是《禹贡》中的“九州”之一,位于今山东半岛中部,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广大区域。《禹贡》中记载:“海岱惟青州”。上古时期为东夷之地。至夏、商王朝时期,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西周初期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国,之后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国所属。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东汉时期为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在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部,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西晋怀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公元399年),慕容德攻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这也是山东唯一一个作为朝代首都的地方。后南朝宋武帝刘裕灭南燕政权,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己酉,公元469年)拔东阳城,仍为青州刺史治。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丁酉,公元517年)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南阳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丁丑,公元557年)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隋朝时期为青州总管府治,后改为北海郡治。唐朝初期复为青州总管府治,后又改为北海郡治。宋朝时期为京东东路路治。金国时期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元朝时期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明、清两朝时期,为青州府治。民国时期为益都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州归昌潍地区(今山东潍坊)管辖,1986年撤县改为青州市。2003年全市辖六个街道、十五个镇,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宫街道、东坝街道、云门山街道、弥河镇、王坟镇、五里镇、庙子镇、邵庄镇、普通镇、东高镇、高柳镇、朱良镇、何官镇、口埠镇、东夏镇、谭坊镇、郑母镇、黄楼镇;山东青州经济开发区。
忻 州:隋朝时期以汉朝秀容县(今山西忻县)置忻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忻州市。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蔡 州:亦称蔡郡。秦朝时期把原来的蔡、沈二国之地改置为三川郡。汉朝时期又改为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东晋朝时期将治所移至悬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两朝改为蔡州,一度曾名为豫州;隋朝时期改汉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时期名为上蔡县,唐朝时期名为汝阴县,均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阳,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部一带地区。
密 州:隋朝时期改胶州为密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明朝时期废黜。
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济南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青州堂:以望立堂。
忻州堂:以望立堂。
蔡州堂:以望立堂。
密州堂:以望立堂。
四明堂:唐朝时期的光禄大夫贺知章,诗作得最好,书法也漂亮。醉后作诗填词写字,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他自号“四明狂客”,后人因以为堂。
倪姓源流
出自曹姓,黄帝后裔邾武公次子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辞源》所载,春秋时期,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郳(故城在今山东滕州境),建立郳国,为邾国附庸。子孙以国名为氏,称为郳氏。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为避仇改氏为儿(念ní,不简作“儿”),再后又以郳去“阝”加“亻”旁成倪姓。汉初有御史倪宽,其先即为公子肥后裔。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颛顼帝后人邾侯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县一带留下了邾城(今山东邹县)、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在邹县南十六公里)等地名。周武王姬发执政时期,封颛顼帝的后代曹安(陆终第五子)之后人于邾(拥有今山东费县、邹县、滕县、济宁县、金乡县等地),并且挟为附庸,建立起邾国。邾国弱小,依附于周王朝,后又依附于强大的鲁国。邾国的名称,经传又写作“邾娄”,战国时又通称“邹”或“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称燕之类相同。邾侠开创的邾国,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与滥国。他也因开创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姓的大始祖。到了汉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西汉大臣、水利家倪宽,他是千乘郡人(今山东高青),治尚书,历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等职,后拜御史大夫。倪宽在任期间,十分重视水利建设,调发民工,于郑国渠上流南岸,开辟六辅渠,使周围高地得以灌溉。他政绩卓著,得到朝廷上下的赞扬和人民的拥戴。倪氏到底始以于谁,在姓氏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后裔倪宽则明见史册,且名声显赫,故而后世倪氏族人大多尊奉倪宽为得姓始祖。
因此,曹氏、倪氏、朱氏三姓实际上同宗同源,这三氏加起来人口已经超过三千万,位在目前排名第八位的赵氏之前。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牧童鲜卑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后魏代北复姓贺郳氏改郳姓,后又改为倪氏。
贺郳氏,其祖先为慕容鲜卑的分支吐谷浑部,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将其多改成汉字单姓,一部分人称贺氏,亦有一部分人称郳氏,后随着融入汉族的历史过程,改称倪氏,且人数远远多于邾侯后裔,世代相传至今。
出自商诸侯儿伯,商诸侯有儿伯,子孙为倪姓。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乃马真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倪马查氏,亦称尼玛察氏、专图尼马察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乃马真部,始祖为额合偏武,以姓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滹野(今乌苏里江支流俄罗斯境内达鸟河流域)、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喜禄河(今辽河)、珲春(今吉林珲春)、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imaca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倪马查氏,多冠汉姓为倪氏、杨氏、榆氏、张氏、佳氏、尼氏、鱼氏、和氏、障氏等。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倪沙氏,亦称尼沙氏、尼察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以姓为氏,满语为Nisa Hala,汉义“结实”,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尼沙(今吉林龙潭山下一带)、乌苏里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倪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倪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倪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倪宽。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西汉大臣,水利家。治《尚书》,历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等职,后拜御史大夫。在任期间,重视水利建设,调发民工,于郑国渠上流南岸,开辟六辅渠,使周围高地得以灌溉。他政绩卓著,得到人民拥护。宽乃颛顼后裔。周武王时,封颛顼后裔于邾,传到夷父颜时,由于有功于周天子,就将其次子友(一说肥)别封为附庸,居于 阝,因 阝为邾之附庸,所以又称小邾国。其曾屡次从齐桓公尊王攘夷,所以荣耀一时。战国时 阝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后由于避仇,去掉“邑”旁成 姓,后又加“人”旁成倪姓。因阝国始封于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其后裔倪宽见诸史册,名声显赫,故后世倪姓尊倪宽为倪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倪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十六位,在台湾省则排在第九十五位,总人口约一百七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1%左右。
现在,在山东省的滕州和枣庄两地,俱有叫做儿城的地方,根据考证,这两处地方正是春秋时儿国的所在地,当然,也正是后世倪姓和 姓的最初发源地。 阝国被楚灭国后,逐渐北移,大多在千乘之地落足,后繁衍昌盛,逐渐成为倪姓千乘郡望。战国时,有宋国人 说,说明此期已有倪姓人在河南落籍。两汉时,见诸史册之倪(郳)姓渐多,除 宽外多为史书散见之人物,如皇妃 女句、兵家 良、扬州刺史谚、九真太守 式、羌主 库、临淮(今属安徽)人 长卿、齐国临淄人 萌等。可见此际之倪(郳)姓仍主要繁衍于山东境内,并有入安徽北部一带者。至稍后的南朝,有江阴太守倪启、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倪曙,说明在汉魏之际, 姓已改成倪姓,并说明此际因社会动荡已有倪姓播迁江南。两晋南北朝时,倪姓于史书鲜见。隋唐之际,倪姓在北方的分布渐广,今河北、河南、山西等境均有倪姓人活动的身影。唐末时,由于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致使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始有倪姓大批迁往江南。两宋时,倪姓入载史册之人甚多,从其籍贯来分析,说明此期倪姓已分布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宋末,由于元世祖大肆围剿南宋之残留势力,江南之江、浙、闽一带,烽火四起,元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百姓闻风而逃,故倪姓渐分衍于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元末,百姓再次遭受劫难,兵火过处,玉石俱焚,华东、中原、中南之地人口锐减。明初,明政府为恢复当地经济,从山西大量移民,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等地。倪姓迁台,时在清代,有倪姓从福建渡海而去。此期亦有倪姓人由山东闯关东去东北三省者。如今,倪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为多,上述三地之倪姓约占全国汉族倪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人口:倪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郡望堂号郡望
千乘郡:春秋时期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期改置为郡,治所在千乘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曾一度改为乐安国。
堂号
千乘堂:因郡立堂,亦称乐安堂。
自立堂号:经锄、锄经、带经、怡德、世德、承德、合一、贞一、建本、报本、崇本、爱日、宁远、永思、集义、继善、乐善、雍睦、遗安、培德、种德、敬业等。
汤姓源流
源于子姓,出自夏朝成汤之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汤氏其得姓始祖为成汤。夏朝末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落首领名契,本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赐姓子氏。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未代夏王桀统治时期。履,字汤,他即位后爱护民众,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拥护,周围一些小国也慕名前来归附,因之势力迅速扩大。夏朝末期,帝桀为君。夏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诸侯们也不听从他的号令。汤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他顺从民意,不断积聚力量,开始有计划地讨伐夏桀。在贤臣伊尹的辅佐下,他先灭掉了商过附近的夏王朝死党葛国,接着经过十一次的出征,逐个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附庸国韦国、顾国、昆吾国,成为了当时最强的诸侯国。汤在彻底孤立了夏王桀之后,领军一举灭夏王朝,把夏王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湖居巢区)去悔过。之后,成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王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始称商汤。汤逝世后,被后世谥为“成汤”,历史上尊称为“帝乙”。在成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汤”为姓氏者,是为河南汤氏,史称汤氏正宗。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ㄧㄤˊ),汤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汤(子履、成汤)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亳国国王汤子偃,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汤子偃:子姓;陕西始平人。著名西周初期亳国国王,生卒年与具体在位时间待考,诸羌始祖、汤氏鼻祖之一。周公姬旦在二次克商(镇压武庚反叛)之后,封殷商遗贤微子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负责治理部分商商遗民。微子启逝世后,传位于弟弟宋微子仲,再传之子宋公稽子稽、宋丁公子申,乃至子偃,时在西周初期。到了秦厉公嬴利执政时期(公元前476~443年),大举出兵伐渭首,震动湟中,当时唐旄羌、发(亳)羌随羌王卯被迫南出赐支河(今青海境内黄河河曲),西徙数千里进入西藏高原,之后唐旄羌驻牧于藏北羌塘,成为藏族的先民始祖之一。而所谓发羌,就是亳偃王子偃的嫡裔族人,又称“亳羌”,入藏后定居于雅隆地区,建有“大蕃国”,汉音译为“大亳国”,就是后来在唐朝时期强盛一时的吐蕃民族。到了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大蕃国王松赞干布移都拉萨城,并尊偒人之俗,立国于山巅,建立西藏第一个统一国家“吐蕃”,汉史音译为“杜亳”或“杜伯”。西藏的首府富拉萨,在藏语中读“惹萨”,“惹”的藏译为“羊”,“萨”的藏译为“土”,全译就是“羊土”。而羊与汤可通用,土与杜亦可通用,因此拉萨又称“汤杜”,显然大亳国之都拉萨之名,源自于陕西杜亳国的唐(汤)杜氏,而汤(唐)氏则成为吐蕃国贵族,吐蕃赞普即称“汤(唐)”。汤(唐)在藏语中译为“千里之王”;而蒙古语称藏族为“汤(唐)古特”,或“汤(唐)兀”、“汤(唐)兀惕”等。因唐与汤同音同义,所以吐蕃唐氏音译即为汤氏。到了隋、唐之时,吐蕃将帅中有著名的汤乞髯、汤忠义、汤没藏等历史名人;在明朝时期的史籍记载中,藏民族中就有汤汤部族,因而汤氏一直为后来的藏族姓氏之一,但今则大多通译为唐氏,是受大唐王朝高压政策所至,只有少数族人一直沿用汤氏至今。
在今藏、羌民族中,多有称汤氏、唐氏者,读音皆作tāng。
出源于荡氏,出自春秋时宋国荡姓家族,属于简改姓字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荡姓,后去掉草字头成汤氏。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至春秋宋国大臣荡原,任司城,其子公孙寿不愿继父位,由其子子荡意诸继任,后子孙去草头称汤氏。荡侯的子孙为避祸,便去掉“荡”字的“草”字头,而改为远祖共工氏的汤姓。对此,在江苏省苏州《汤氏家谱》中记载道:“吾祖宋公子意诸,以祖封邑为荡氏,其子孙因避祸,去草字头为汤氏。”唐朝时期,汤姓族人为避唐太宗的庙号(大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多改为阳氏。例如吐蕃的大将荡没藏降唐军后,亦改称阳没藏。实际上,汤姓族人实在聪明,因为古阳字“阳”与汤字“汤”是同义字。
至于荡氏一族,今已经成为极其罕见的姓氏,除在河南、河北、陕西、福建等省发现有极少几户荡氏族人还在顽强续承古姓以外,其余的荡氏族人均已回复成为汤氏。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作yáng,今读作tāng亦可。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太暤(昊)伏羲氏的十个儿子汤,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神人脚印,好奇的华胥就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三国时期学者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氏也,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东晋学者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伏羲当年带领族人的主要活动范围,在中国的河南淮阳和山东济宁、曲阜一带,所以在山东济宁至今仍存有伏羲陵。每年农历的3月3日,四面八方的华人都集中在那里举行古会,祭祀这位中华民族的文明肇始之祖。传说,当时洪荒,伏羲与妹妹女娲成婚,育有十子。伏羲崇尚太阳,将十子称“旪”,后史也记载为“暘”、“阳”等,分居于汤山(杜县、杜陵,今陕西西安一带),其后裔子孙多以居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作yáng,汤氏族人中至今仍有尊奉伏羲、女娲为得姓始祖者,且不与子姓汤氏合谱。
源于子姓,出自秦朝时期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了宋国。传至宋国君主偃,自立为王,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占有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传至未代君主子偃,宋国于周郝王姬延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齐国联合了魏、楚两国攻灭。子偃有个弟弟叫子昌。到了秦始皇赢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子昌有个儿子叫子隆,据说他学识雅博,后因秦始皇为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体制,大兴“焚书坑儒”,乘机剿灭旧诸侯国的残余势力,子隆在其时畏其祸及,遂改子姓为汤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
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官吏汤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秦、汉时期,宫廷少府设置有汤官令、汤官丞,负责掌管帝王君主的御用糕点。在史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太官主膳食,汤官主饼饵。”到了东汉时期,废黜了汤官令,仅保留了汤官丞。后该官职并入“尚食府”。
在汤官令、汤官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汤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汤氏,正确读音作tāng。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官吏汤沐食侯,属于以官爵称号为氏。汤沐食侯,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高祖武皇帝陈霸先设置的一种爵位,其地位在开国男爵之下,又在乡亭侯之上,官秩为正七品,相当于今天的市局级干部待遇,主要封赐于王族。在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南朝陈国被隋文帝杨坚所灭后,有汤沐食侯的后裔子孙不敢称陈氏,便以爵号为姓氏,称汤沐氏,后省文分称汤氏、沐氏。
当时隋军士兵虽然残暴,但都不敢对杨氏族人怎么样,因为汤氏的读音就作yáng,隋军将士不分,因此其族人轻易就避过大难。该支汤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改姓,出自南唐时期大司空殷崇义,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宋朝时期有人叫汤悦,他本来姓殷。汤悦,原来的姓名叫殷崇义,池州青阳人(今安徽池州青阳)。殷文圭之子。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进士,官至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南唐政权被北宋王朝灭亡之后,殷崇义继续在宋朝为官。到了宋建隆初年(公元960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名讳,改姓名为汤悦,其子孙后代皆以汤氏相传至今。汤悦后来参与了著名史籍《太平御览》的编修工作。
该支汤氏读音作yáng,今读作tāng亦可。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汤务氏,亦称唐古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前就多冠汉姓为汤氏、唐氏、陶氏等。
⑵.满族汤佳氏,亦称唐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长白山区、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汤氏、唐氏。
满族、蒙古族汤氏读音皆作tāng。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侗族、瑶族、黎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汤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汤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商汤(子履、成汤)、汤子偃(子偃)、子荡意诸、殷崇义。皇帝娶西陵之女嫘祖为正妃,生二子:长玄嚣,次昌意。皇帝崩,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厹帝。厹帝崩,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娶简狄为妻,生契。契佐夏禹治水有功被任司徒封于商,并赐姓,是为成汤始祖。迨契十四世孙,子姓名履,又名天乙,乃夏朝方伯。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定都于毫,定国号曰商。及薨,庙号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商汤乃殷商开国之君,即成汤拥有天下后之号。商汤(公元前1766年)传位至帝辛时,朝政日衰,终被周武王所灭,至此传十七代三十一王(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
迁徙分布汤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一位,实际上有即将进位于第一百位的趋势,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四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
历史上汤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朝时,汤姓已经东移江苏、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时期,汤姓随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时汤姓南迁两广地区。清初汤姓进人台湾。宋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九十八位。汤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36.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福建、河南。全国形成了东部赣苏为中心的汤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一位。明朝时期,江西为汤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2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浙江、安徽,这四省汤姓大约占汤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这三省的汤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间,汤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仍以赣、苏、浙、皖为汤姓的聚集地。
当代汤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汉族汤姓的人口200万,为全国第一百零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汤姓人口由19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汤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汤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汤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苏、福建、湖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四川、浙江、安徽、广东、江西,这五省的汤姓又集中了27%。湖南为汤姓第一大省,占汤姓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长江流域地区高比率汤姓分布带。在近600年间,汤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和四川的移动成为汤姓迁移的主流。汤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汤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赣浙沪、闽台、皖苏南部、湖北大部、广东大部、云南大部、黑龙江西北、内蒙古东北,汤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7%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7%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63%的汤姓人群。在皖苏北部、山东东部、北、川渝贵、云南西部、广西、广东西部、海部,汤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9%一0.2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2%的汤姓人群。
郡望堂号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朝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堂号
中山堂:以望立堂。
范阳堂:以望立堂。
掬星堂:汤悦,安徽贵池人,梦见飞星入盘,后来文思日进,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食邑三百户。因而汤悦的堂号为掬星堂。
吞星堂:同掬星堂。
玉茗堂:都是因为明朝汤显祖命名的。汤显祖是临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书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议,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抗议,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