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讲稿下载] 百家讲坛 齐鲁青未了 TXT讲稿 探索发现全集
齐鲁青未了:内陆与海洋
山海苍茫,山海相依。九曲百转的黄河,在这里奔流入海,传递着来自黄土高原和中州大地的信息。大海深沉的蔚蓝和高原厚重的金黄,把这山海交融的土地共同染成了一片葱郁的青绿。
至少四十万年以前,人类文明最初的帷幕就在这海岱之间徐徐拉开。
我们不知道,是哪一位先民,在原来栖息的树下,第一次留下了属于人类的足迹。但我们知道,这一步一经迈出,就再也没有返回原地。
我们不知道,是哪一位先民,在藏身的洞穴里,第一次敲打出了文明的星星之火。但我们知道,这把火一经燃起,就再也不曾停息。
山东沂源,骑子鞍山。一条普通的山谷。二十七年前的一个发现,震动了中国的考古学界。1981年9月18日,沂源县文物普查小组的几名工作人员,在骑子鞍山山根的一处洞口,挖出了一块非同寻常的化石。
沂源出土的骨骼特征被证明与北京猿人接近,两块眉骨分属于一男一女,生活在距今40万年以前。
从那时起,山东的远古人类开始把自己的印痕刻满这山海之间的每一寸土地。
无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山东都有大量的历史遗存,用丰富而精美的地下出土向后人证明着自己漫长而艰辛的崛起。
山东土著居民最早的名称是“夷”,或许因为处于中原地区的东方,也被称作“东夷”。在悠远漫长的时间里,这个族群留给人们的是一个模糊的背影。
“东夷”曾和“西戎”、“北狄”、“南蛮”并列,被认为是落后、野蛮的边缘文明。就连产生于东夷之地的儒家学派也在自己的典籍《礼记》中这样记载:“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近一个世纪的考古发现,使这种传统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
1929年,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最早的古城遗址开始浮出历史的地表。
在这里,人们由散落在泥土中的陶片发现了古城墙的遗迹。这座古城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一个代表当时中国大陆最高发展水平的文明形态逐步显现。
1894年,法国历史学家拉克伯里写成了《中国太古文明西元论》一书,认为中国的人种和文明来自地理意义上的西方。进入二十世纪,就连中国学者也怀疑夏商的真实存在。
1930年,中国最早的一批考古学者汇聚在城子崖,开始中国人自己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史前发掘,出土文物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黑陶。
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4000多年前的文化遗存,被考古学家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标志性的文化发展阶段。
专家们认为,龙山文化可能处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后期,也就是尧舜时期。在这段被压在最底层的城墙中,似乎可以触摸到,那个传说中王的时代……
现在龙山镇有很多陶艺厂,出产大量黑陶工艺品,但有一种古老的工艺至今仍是普通工匠难以企及的。
蛋壳陶,黑陶中的极品,也是龙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它的诸多工艺,至今让人叹为观止。
城子崖首次发掘后,一个更大的问题摆在学者们的面前。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源自哪里。有人说,它来自中原的仰韶文化,也有人说,它是自成一脉。这些黑陶的制作者们究竟是如何掌握这种高超的技艺?答案仍然埋藏在历史和大地的深处。
1959年,纵贯中国东部的铁路大动脉津浦铁路复线工程开工。铁路的建设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工作不仅开启了中国铁路新的历史,更为中国远古文明的再认识和再发现提供了意外契机。
工程进行到山东泰安境内的大汶口时,一个巨大的古墓葬群逐步被发掘出来。墓中的出土文物,无论数量还是珍贵程度,在当时的中国考古发现中都堪称一流。
大汶口文化遗址包含的文化地层资料竟达七层之多,涵盖了上自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下至龙山文化,前后长达3000年的文明积淀。
历史的碎片被慢慢地拼合,一个远古文明的轮廓渐渐清晰,它所创造的灿烂文明重新向后人显现。再后来,距今8000年的后李文化遗址被发现,人们的猜想逐渐被证实,产生于山东大地的文明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未中断,并且自主发展、逐步丰富。
这是山东沂南的一座汉代古墓。在墓中的汉画像石上,有一幅画的内容是仓颉造字。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四只眼睛的仓颉是亦真亦幻、地位独特的人物。他奉黄帝之命创造了文字。传说“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掌握文字与否,是人类历史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岭。至今还有许多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真正的文明史只能从甲骨文开始出现的殷商时代算起。他们最根本也是唯一的论据就是在殷商之前的中国还没有文字。
在山东地区的考古发现,打破了西方学者武断的结论。
这个符号,反复在山东及周边地区的考古中被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它已经具有了文字的性质和功能,是比甲骨文更古老的图像文字。
1992年,山东大学考古队在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的发现,又一次引起了学术界对中国现存最早文字的关注和讨论。在这片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片上,有十一个我们至今无法解读的符号。
多数学者认为,这些符号就是文字。
这些文字的含意是什么?他们与后来的汉字又是什么关系?这一切,仍是未解之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山东的远古居民是中国大地上最早发明并运用文字的人群之一,这也就是为什么仓颉在传说中是东夷人。
一个曾经处于领先地位的文明,为何会逐渐淡出历史的记载?甚至被认为是蛮夷的文化,隐藏在时间背后的历史和传说,隐约透露着信息。
遥远的上古时代,在今天中国的大地上,有着多个独立发展的部族。后来,他们有的逐渐强大、有的日益衰落。其中,夏和夷是两个最强大的部落,他们在不断的交往和征战中走向融合。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古代山东居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并不像过去人们的理解,仿佛只是中华文明曙光边缘的一抹朝霞。实际上,山东地区和中原、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一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在族群和文化的融合中,曾经主导东方大地的东夷部族,是否就这样消失了呢?
古代东夷人的活动地带,从现存的记载来看,似乎从来不是跨文化区域的政治中心。但是,它似乎对所有的远古和上古居民保持着强大的、远远超乎政治的吸引力。尤其是这片土地的中心----泰山。
《史记》的封禅书中,记载了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子的一段话:“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接下来,他列举了一连串远古帝王的姓名: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这个名单简直是上古著名帝王之大成。
登泰山,是中国古人共同的心结。无论是帝王贵胄还是平民百姓,概莫能外,几乎是举国一致的集体信仰。
对泰山的崇拜,以及希望通过泰山实现与上天的沟通,是自然与历史双重作用的结果。泰山已经溶入了一个民族的悲欢,成为一个民族品格的象征。
这是一份发掘报告。1960年,山东胶州三里河发现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鱼骨和鱼鳞堆积。经过现代科技的鉴定,这些鱼骨和鱼鳞全部来自海洋鱼类。其中,有种梭鱼行动非常迅速,而蓝点马鲛是离海岸较远的鱼种。当时的渔民如何能抓住这类鱼种,他们把谜题留给了今天的人们。
1980年,在山东长岛县的大黑山岛上,发现了比三里河遗址更早的、距今6500年的古人类遗址。这处遗址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发掘的房屋基址达96座。
专家认为,这里,代表了黄河流域最早的海洋文化。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东夷人先天就具有滨海文化的气息。他们敢于更远地离开陆地,走向大海深处,这种以海为生的原始部落在中华文明圈中并不多见。
山东在中国古代被视为通过大海走向更遥远空间的理想出发地。它独特的滨海地理位置催生了中华民族许多关于海洋的想象与传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四次东巡,三次来到山东,他派出的徐福,也在今天的山东境内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渡海远航。渡海,是中国古人持久的想象。到后来,“八仙过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动人的传说之一,也由此在神话传统之外,开创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仙话”传统。
山与海,共同构筑了山东文化历史的舞台。山与海,共同铸就了山东历史文化的基因。
山,尤其是有着特殊地位的泰山,不仅是雄与高,更多的是稳与重。海,不仅是阔与大,更多的是变和通。
厚重,稳健,珍视传统;变通,开放,善于吸纳;
山东文化从源头上就具有这双重性质。这也注定了它将在后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最终成为这一伟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