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02)时代玉成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02)时代玉成

     秦始皇晚年,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负责押运一批到骊山修秦陵的刑徒,刚出发不久,这些刑徒纷纷逃跑,无奈的刘邦只好把他们全部放走,这件事历史上称为“丰西泽纵徒”。无法交差的刘邦为了躲避秦朝中央政府的追捕,只好在芒砀山隐居下来。但是隐居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就在刘邦因为“丰西泽纵徒”在芒砀山东躲西藏时,一个事件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得以重见天日。

     这个事件就是陈胜的大泽乡起义。大泽乡起义让刘邦迎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转机,从隐居到重见天日。但是此时的刘邦还没有真正走到历史的前台,说到底还只是秦朝政府捉拿的在逃犯。那么又是什么事情彻底改变了刘邦的命运呢? 历史终究是过去的事情,在刘邦当选沛公之际,就连他自己也不会预见到后来事情的发展,就是这件事彻底改变了刘邦的命运。从在逃犯到沛公,从此以后刘邦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这次他真正地被推倒了历史的前台。而不管后来事情如何发展,此时成为沛公后的刘邦将如何领导这一场农民起义呢?

     在大的机遇面前,刘邦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但在小的事情上面,刘邦起事之初是处处碰壁的,所以他只能投靠别人。他投靠的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楚国被秦国灭亡后,项梁带着项羽伺机复仇,他响应陈胜举事,举起反秦旗帜,成为江南最大的反秦义军。当刘邦失去自己的大本营后,就投靠了气势正盛的项梁,开始了和项氏叔侄共同战斗的岁月,那么在这个集团中,刘邦还会遇到什么机遇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二集《时代玉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02)时代玉成

     秦始皇晚年,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负责押运一批到骊山修秦陵的刑徒,刚出发不久,这些刑徒纷纷逃跑,无奈的刘邦只好把他们全部放走,这件事历史上称为“丰西泽纵徒”。无法交差的刘邦为了躲避秦朝中央政府的追捕,只好在芒砀山隐居下来。但是隐居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就在刘邦因为“丰西泽纵徒”在芒砀山东躲西藏时,一个事件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得以重见天日。

     这个事件就是陈胜的大泽乡起义。大泽乡起义让刘邦迎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转机,从隐居到重见天日。但是此时的刘邦还没有真正走到历史的前台,说到底还只是秦朝政府捉拿的在逃犯。那么又是什么事情彻底改变了刘邦的命运呢? 历史终究是过去的事情,在刘邦当选沛公之际,就连他自己也不会预见到后来事情的发展,就是这件事彻底改变了刘邦的命运。从在逃犯到沛公,从此以后刘邦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这次他真正地被推倒了历史的前台。而不管后来事情如何发展,此时成为沛公后的刘邦将如何领导这一场农民起义呢?

     在大的机遇面前,刘邦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但在小的事情上面,刘邦起事之初是处处碰壁的,所以他只能投靠别人。他投靠的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楚国被秦国灭亡后,项梁带着项羽伺机复仇,他响应陈胜举事,举起反秦旗帜,成为江南最大的反秦义军。当刘邦失去自己的大本营后,就投靠了气势正盛的项梁,开始了和项氏叔侄共同战斗的岁月,那么在这个集团中,刘邦还会遇到什么机遇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二集《时代玉成》。

    [画外音] 秦始皇晚年,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负责押运一批到骊山修秦陵的刑徒,刚出发不久,这些刑徒就纷纷逃跑,无奈的刘邦只好把剩余不多的刑徒全部放走,这件事历史上称为“丰西泽纵徒”。无法交差的刘邦为了躲避秦朝中央政府的追捕,只好在芒砀山隐居下来。但是隐居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就在刘邦找不到突破口时,一个突发事件帮了他的大忙,那么这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它将给刘邦带来什么转机呢?

    无论刘邦有多少传奇色彩,他当时的一个现实就是,丰西泽纵徒这个事件把他逼到人生的死角。你隐藏在芒砀山只能是权宜之计,你蛰伏在芒砀山也不可能是长期的,怎么办?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件事改变了刘邦的命运,而且这一件事在中国历史上也影响非常之大,那么这件事是什么事情呢?这件事就是大泽乡陈胜、吴广的起义。因为刘邦丰西泽纵徒我们上集讲过,这个纵徒事件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三说,就是秦始皇晚年,秦始皇晚年出现的这个事,离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就出现的大泽乡的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已经非常接近。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准确地判断出来刘邦是在什么时间隐居在芒砀山的,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刘邦的芒砀山的潜伏和陈胜、吴广的起义离得很近,所以这个潜伏没有多长时间就爆发了一件大事件,这个事件就是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了。

    这个起义事件的原因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不讲过程了,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一批人一共是九百个戍卒,要到边疆去服兵役,这个边疆就是渔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密云来服兵役,从安徽到北京来服兵役。结果呢,遇见大雨,“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有这么个记载,按照法律只要误了期一律杀头。当然这个事现在有人提出来了相反的观点,说我们现在从地下考古发掘发现的秦代的竹简,秦代的简牍上没有这样的记载。我们看到有的记载什么呢?误期以后罚,罚钱,没有说误期以后杀头,有人把这写到书里边,并且说司马迁欺骗了我们。这是对历史的一个误读,我们在这里要纠正一下,因为我们确实现在考古出现的秦代的简牍,记载了服徭役误期是要罚钱的,但是你不要忘记了我们现在出土的秦简中间,没有兵役误期要罚钱的。陈胜、吴广服的是兵役,我们现在发现的这些秦简是徭役,徭役跟兵役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徭役就是你去无偿地为国家做一些工,打工,兵役是叫你参军的。所以误了徭役可以罚钱,误了兵役怎么样?我们现在没有看到秦简,我们只看到了《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失期法皆斩”,所以我们根据这么个记载来看,不能够推翻《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也不能做那样一个解读,那是对观众、读者的一个误导。假如说真有误了期限只罚钱不杀头,你想想陈胜、吴广何必去冒死造反呢?罚几个钱就让他罚,拿自己的命去赌啊?假如陈胜、吴广疯了,他俩神经搭错筋了,他俩要去造反,那九百个人凭什么跟他去啊?那九百个人如果知道误了兵役只罚钱不杀头,何必跟着陈胜、吴广去造反呢?他俩要是出了神经问题九百个人都出神经问题,那解释不通的。但是大泽乡起义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标志性事件,对蛰伏在、潜伏在芒砀山的刘邦来说,可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改变他命运的一个机会,一个事件。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陈胜、吴广当时起义的时候,他们想到什么呢?只想着冒死一搏,因为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前他们商量的时候,说过这么两句话:“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个死,为了国家的事情去死可以不可以呢?所以写了个“等死,死国可乎”。可以看得出来,陈胜、吴广在起义的时候,他认为你现在起来造反也是个死,我们现在不造反,赶到那个地方误期还是个死,同样是个死,那就拼一下,这就是他们起义的一个出发点,对起义前景的一个基本看法,就是等死,他认为起义肯定是个死。但他俩都没想到,这个起义所引发的那个反应,就像我们今天原子弹内部的引爆一样,原子弹引爆的原理就是由一个反应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所以我们现在看《史记》的《秦始皇本纪》、《陈涉世家》、《高祖本纪》,你都可以看得出来,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各地的老百姓纷纷把自己的父母官杀了,专杀父母,不是亲父母,父母官,把父母官全杀了,杀县令的、杀郡守的比比皆是,而且成为一种天下的大趋势,各地都把自己的地方官一杀,然后就起来响应陈胜、吴广,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这件事情引发了沛县县令的思考,沛县的县令也是县令啊,他觉得各地的老百姓起来都先杀父母官,他也是个父母官,他就担心别人起来要杀他,所以他做了个决定,我也起兵反秦,我也起兵反秦我不也成了造反派头头吗?我就不会被杀了嘛。但是他和他手下的两个人去商量这个事,这两个人是谁呢?一个叫萧何,一个叫曹参,和这两个人商量。这俩人说,他说你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未必行得通,为什么呢?你就是秦政府任命的县令,你去号召,老百姓信你吗?县令说那怎么办呢?萧何和曹参就给这个县令出了个主意,现在最好的办法,把我们沛县逃亡在外地的那些逃犯召回来,等他们回来了,利用他们的人,他们起码有百十号人吧,我们利用他们的人再胁迫沛县的老百姓,大家就不得不听我们的,这县令一听可以。召逃亡在外的人,你想想萧何、曹参指的是谁啊?刘邦,已经潜伏在芒砀山的刘邦。所以这个县令同意了以后,就派谁去找刘邦呢?派了那个卖狗肉的樊哙。樊哙娶的吕嬃,刘邦娶的吕雉,吕嬃跟吕雉是亲姐妹,他俩是连襟,这样,就让樊哙去找刘邦。找到刘邦以后,刘邦当然很高兴,本来“潜伏”,“潜伏”的滋味不好受啊,大家知道啊,刘邦那一种“潜伏”也不好受,在芒砀山没吃的、没喝的,也没有豪华别墅住着,你说在大山里边“潜伏”着,很难受。正在这个时候听说县令请他回去,那乐不可支啊,对刘邦来说这叫柳暗花明,所以刘邦就立即带着几百人回来了。等他回来的时候县令变卦了,县令为什么变卦呢?萧何、曹参派了樊哙去找刘邦以后,县令就在琢磨这个事,他觉得刘邦他也知道,泗水亭长现在成了一个逃犯了,他手里边有好几百号人,他要来到以后,刘邦这个人平时就不太尊重上级,等他来了又有几百号人,那他的势力大,我能控制他吗?所以县令一想这个事不行,所以赶快下令,两条:第一,逮捕萧何、曹参,把他俩杀了,这是他俩出了点子叫找刘邦。第二,立即关闭城门不让刘邦进来。萧何、曹参不是一般的人啊,这两个人七年之后都是刘邦西汉的开国功臣,萧何是开国功臣第一,曹参是开国功臣第二,两个人都做了相国,所以你看《史记》,《史记》有《萧相国世家》也有《曹相国世家》,两个人都是刘邦的西汉政府的两个相国,所以这两个人很有智慧的,所以早就防着县令这一手,县令一说要抓他俩,他俩立马就逃了,就从城墙上翻过去,去找谁呢?找刘邦去了。找到刘邦把情况一说,刘邦一看城门关了不让自己进,萧何、曹参又把消息带过来了,那刘邦就要拿主意了。

    怎么办?刘邦立即就写了封信,让人用一箭把那个信射到城上,告诉沛县的父老乡亲,说天下现在的大趋势是各地的人起来杀自己的县令,你们要保这个县令的话,早晚县令被杀你们也跟着遭殃,为了你们自家的安全,你们还是及早下手把县令给做了,你们就安全了。所以得到了刘邦的信以后,当然那个细节我们就不知道了,假如要叫文学家来编的话,他可以编出好多人物,怎么串联,然后大家集合到一块儿,然后把县令给做了,县令一做,打开城门就放刘邦进来了。刘邦进来以后,这就出来一个大问题,要选个头啊,让谁当头啊?选来选去刘邦首先表明我不当,当然是不是真心大家自己再作判断,刘邦说为什么不当呢?刘邦这个沛县在战国时期属于楚地,楚国的县令不叫令,秦代的县令叫县令,或者叫县长。楚国的县令叫公,所以沛县的县令叫沛公,刘邦的沛公就由此而来。说这个沛公不好当,领得好把我们都带出去,领不好我们全跟着遭殃,一败涂地,所以要好好选,我不能当,我担当不起。这个时候最有条件当的是三个人,第一是刘邦,亡命徒,他手下有几百号人,他已经是个死刑犯了。第二,萧何、曹参这两个人官也大,威望也高,但这两个人心里都很清楚,陈胜、吴广是七月,秦二世元年七月起兵,沛县起兵是九月,中间只隔了两个月,这个时候秦帝国根基还没有动摇,虽然天下反秦武装如火如荼,但是秦帝国的大厦还没有倾倒。根据秦代的法律,这样一个反抗政府的行为肯定是死罪,而且不是一般的死罪,是族刑,要灭族。所以萧何、曹参就觉得,第一,他俩原来没有案底,没有前科,不像刘邦已经是记录在案有前科的,他俩是很清白的,这事要是成了,跟着当个官,当个大官,不做小官做个大官。这事要不成,胁从,你要做首犯那就麻烦大了。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法律制度上历来有一个原则,叫首恶必办、胁从不问。萧何、曹参他俩琢磨过来琢磨过去,两个非常聪明的人甘愿当胁从,绝不当首恶。所以大家一看,三个人,萧和曹他俩都不干,那只有叫刘邦了,所以历史就选择了刘邦。之所以选择刘邦,我觉得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刘邦有队伍,不管怎么样他有几百号人啊,有队伍;第二,刘邦受拥戴,受萧何、曹参这些特别有势力的人的拥戴;第三,刘邦无畏惧,刘邦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害怕,这不得了,这都是人的心理素质特别好,不知道害怕;第四,刘邦超自信,萧何、曹参还想着失败了以后会不会灭族,刘邦压根儿就没有想到“失败”这俩字。这里面有一个很清楚的问题,就是他本来已经是死刑犯了,当不当这个头都是个死。借用陈胜的一句话叫“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个死,你当这个造反派头头也是个死,不当造反派头头“潜伏”在芒砀山还是个死,早晚都是个死,还不如当个沛公,能当几天就当几天呗。刘邦就这么一下子就抓住机会当上沛公,从逃犯变成沛公,这是刘邦人生的一大步啊。所以沛公是刘邦整个,你看《史记》记载刘邦,他是从沛公开始记,后来到汉王,然后到高祖,就是汉高祖,当然《汉书》称他为高帝,他人生是三部曲,沛公是他的起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这个人其实是个什么样的人啊?他是一个时代把他推出来的人,他本来就是芒砀山的一个小混混,成不了大气候的,几百号人能把一个强大的秦帝国给埋葬了吗?所以刘邦这个历史说明,一个人在一生中间要想获得成功,他得有两个平台,第一个是时代的平台,第二个是个人的平台。抓住了时代的平台,你可以借助于时代的潮流的力量,这个潮流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第二个要有一个个人的平台,比如说沛公就是一个个人的平台。如果你只有时代的平台没有个人的平台,那么这个时代的潮流就属于别人的,不属于你的。刘邦刚好是把两个平台结合起来了,既有时代的潮流又有个人的平台,二者的结合玉成了刘邦。

    其实刘邦做了沛公以后非常麻烦,他当时面临的两个困境,第一,他起兵比陈胜晚了两个月,他起兵不久,就是四个月以后,陈胜就兵败被杀。所以他起事的时候,已经是陈胜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大局势对刘邦非常不利。陈胜派的入关的周文的起义军首先是一路凯歌,然后是败于章邯,再往后是节节败退,最后是兵败被杀,大局势对刘邦不利。第二个非常麻烦的一点,就是丰邑失守。丰邑是刘邦的家乡,丰邑只是一个乡,是沛县的一个乡,是刘邦的老家。现在这个丰邑就是今天的江苏省的丰县,现在是一个县了。刘邦起兵以后,把丰邑看做大本营,派了一个非常信任的人叫雍齿,大家记住这个人,我们将来还会用到他,他叫雍齿守丰邑,结果雍齿叛变了。雍齿一叛变,刘邦的大本营丢了,刘邦为了夺回这个大本营打了三次仗,一夺丰邑,失败;二夺丰邑,失败;三夺丰邑才成功。这个丰邑的失守给刘邦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丰邑的叛变啊,特别是雍齿的叛变,丰邑失守,大本营失守了,刘邦非常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面临着人生的选择。

    当时各地起来反秦的人走了三条路,第一,自立为王,比如说陈胜一起义,立自己为陈王。另外我们知道,齐王、赵王、燕王、魏王都是自立为王。当然自立为王有一个好处,为王嘛,你说话算数,名气也好听。但是为王有一个不好,树大招风,为王者大多数被杀,陈胜为王六个月被杀,赵王三个月被杀,魏王十个月,实际上做了六个月被杀,齐王六个月被杀,称王的几乎都被杀光,只有那个燕王还不错,称了37个月被杀,第一是自立为王。第二种办法立人为王,我不当王,我再立个人为王,立谁呢?立六国战国时期被秦灭的六国的后裔,王族的后裔为王。比如说项羽的叔叔项梁,他就立了一个什么呢?楚怀王的孙子,姓熊,狗熊的熊,名字叫心,心脏的心,叫熊心,立了熊心做楚王,还给他起个名字叫怀王,这就立人为王。立人为王有一个好处,自己不树大招风了,但是也有一个麻烦,等于自己给自己头上摆了一个领导,这也是麻烦啊,你力量大的时候他不怎么的,你力量小的时候他可以领导你,你立他为王啊。第三,刘邦是既没有自立为王也没有立人为王,刘邦走的是第三条路,叫“加盟连锁”,刘邦是既不立自己为王也不立他人为王,他一定要找一个势力大的人然后加盟,这里边他最重要的一个考虑,他想借兵收复丰邑,他的大本营丢了。他先后投奔了两个人,第一个人他投奔的,是陈胜的部下立的一个楚国王族的后代,叫景驹,他投奔景驹,但是景驹的势力太小,分不出来兵帮刘邦,景驹后来被杀了。那么刘邦投奔的加盟的第二个人是谁呢?项梁,他投奔项梁,投奔项梁的原因《史记》的记载是两句话:“闻项梁兵众,往请击之”,往请击之的“之”就是丰邑的那个叛将雍齿。你看他投奔项梁的目的是为什么?他听说项梁的兵多他去投靠项梁,让项梁借给他兵好收复丰邑。结果项梁还真看上了刘邦,给了他10员战将5000精兵,刘邦率着10员战将5000精兵第三次攻打丰邑,收复了,雍齿逃跑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刘邦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第三条路,加盟一个势力最强的集团,加入了项梁集团。我们这一集叫“时代玉成”,就是说整个刘邦是被这个时代给推上去的。但这不否认刘邦自己还是做了点工作的,比如说他找人借兵,找谁借啊?就像找人借钱一样找谁借啊?你得找那个有钱的主,还愿意借的人,第一得有兵,第二他愿意借,最后真叫他找到项梁了。投奔项梁以后,刘邦遇到了两个重大的机遇,他又遇到机会了,就像他“潜伏”在芒砀山以后遇到陈胜一起义,他一折腾,摇身一变从逃犯变成了沛公。然后他加盟了项梁的集团以后,又遇到了两个机会,第一,项梁立熊心为王,项梁立楚王心,立了楚王熊心,立楚王熊心对刘邦来说是个非常有利的事儿,为什么有利?我们放在后边再讲。第二件事项梁战死,他加入了一个势力最强大的项梁集团,结果项梁战死了。项梁连续打胜仗,他手下的刘邦、项羽也连打胜仗,这个胜仗打得杀了秦国的丞相李斯的儿子,三川郡的郡守李由,这个仗打得非常大,打了大胜仗,所以项梁很高兴,一高兴,轻敌,一轻敌,战败,兵败被杀,项梁战死了。这两件事放到一块儿这问题就来了,项梁首先立了一个楚王熊心作为整个集团的最高领导,第二紧接着项梁战死,这两件事并到一块儿就出来一个机会。

    大家想一想,楚王熊心是被谁立的呢?被项氏家族所立,所以熊心本能地对项氏家族有一种排斥,他觉得项氏家族对他来说是一种威胁,他可以把他立起来,也可以把他废掉。项梁活着的时候这个楚王熊心一点做工作的机会都没有,因为项梁太强势了。假如项梁不战死的话,轮不上刘邦当皇帝,项梁不战死有两个人可以当皇帝,项梁说我自己当谁也挡不住,项梁就当了,因为这个楚怀王是他立的,他说废了就废了。第二,项梁如果自己不愿意当,愿意拥护这个名义上的楚王熊心当皇帝的话,那熊心就当了,谁也挡不住项梁的力量,但是这个人战死了。这个人对刘邦来说是个贵人,他对刘邦的帮助非常之大,刘邦在大本营失守的情况下投奔他,加盟他这个集团,第一,他同意刘邦加盟;第二,他非常赏识刘邦;第三,他借兵、借将协助刘邦收复了丰邑,这样刘邦成了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成员了。但是项梁战死以后出来了一个问题,这个楚怀王熊心在项梁战死以后,心里非常害怕,怕什么呢?项梁战死以后,整个楚怀王手下的兵力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所以楚怀王熊心就从薛邑,江苏的薛邑赶往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到了徐州以后,这个时候徐州附近驻扎了三支军队:第一,刘邦的军队;第二,项羽的军队,项羽率领着就是项梁原来的一部分军队;第三,还有另外一支吕臣的军队。楚怀王熊心到了彭城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叫收兵权,把吕臣和项羽两支部队的兵权合到一块儿,自己亲自掌握。这就是项梁一个错误的政治举措,项梁立了自己的一个领导,他活着的时候这个楚怀王熊心什么也不是,等楚怀王熊心在他死以后,这个楚怀王熊心就有了权力了。这时候项羽还没有足够的力量代替项梁的政治位置,楚怀王熊心就号令天下了,特别是楚地的起义军得听他的,他就把吕臣的兵权跟项羽的兵权全夺了,归自己掌握。他唯独不夺的就是刘邦的兵权,他不夺,让刘邦驻守砀郡,他反倒暗中支持刘邦。他不夺刘邦的军权,夺了项羽的军权,我们可以推测一下,熊心是怎么想的。

    我们根据现在有限的文字记载可以看出来,这个楚怀王熊心可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夺项羽的兵权主要是想削弱项氏家族的权力,他不希望项氏家族的权力太大了,因为项氏家族的力量越大,他的地位越不牢,他是项氏家族立的。项梁一死,一方面他担心自己的兵力少了,另一方面他感到高兴的,就是项氏家族力量在削弱,这个时候如果项羽再掌兵权的话,项氏家族还能够东山再起,夺了项羽的兵权,项氏家族就受到压制了。反过来刘邦呢?刘邦不属于项氏家族的,他是项梁这个集团中间的另外一支武装,是加盟进来的一个连锁店,假如我扶植这个连锁店,让它成为旗舰店,那么这下子项氏家族的力量就会削弱。所以你看,他夺项羽的军权他不夺刘邦的军权,这就是历史给的机遇啊。这种机遇对刘邦来说,立一个楚王熊心,项梁的战死,本来对楚地的起义军是个坏事,但是这两件事对于刘邦来说都是好事,他得到了一个使命,西入秦关去灭秦。而且在西入秦关之前,楚王熊心还定了一个规矩,这就叫怀王之约,这个规矩叫“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谁先进入函谷关,并且能够安定关中的人,封他为关中王。这个机会没有给别人,又给了刘邦。所以刘邦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这个人抓住了时代给他提供的机遇,成就了他因缘际会的人生。他其实并不是一个自觉地反暴政的英雄,他也不是首举义旗的先行者,他是被时代潮流裹胁着前进的成功者,他对秦王朝即将灭亡并没有远见,而是在时代潮流的裹胁之下,走上了一条机会与风险并存的人生之路。他是这么一个人物,并不是他有多大的本事,而是时代把他裹着、推着,像一股泥石流一样推着他把他推上去了,他随着这个水流冲着他往前走走走,他冲到岸上去了,当皇帝了,他就是这么一个人物。那么刘邦将怎么样走过这个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人生之路呢?请看下集,《西入秦关》。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