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29)第一功臣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29)第一功臣

    刘邦从起兵反秦以来,在他身边就不断地出现一些能帮他出主意、打硬仗的人。这些人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比如张良、曹参、萧何、韩信等等。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刘邦建立大汉朝也是水中花、镜中月。那么在刘邦七年反秦灭项的战争中,谁能堪称第一功臣的美名?在刘邦集团谁的功劳最大?刘邦心中的第一功臣会是谁呢?

    王立群老师看来,张良、曹参、周勃、萧何都有可能入选第一功臣,而且张良胜出的可能性比较大。那么到底谁会入选呢?在大臣们的眼里,他们认为的第一功臣会是谁呢?刘邦心里怎么想呢?他又倾向于谁呢?

    在第一功臣的竞争中,刘邦力推萧何,这就让人不解了,论战功,萧何不及曹参;论谋略,他又不及张良。那么为什么刘邦偏偏看重萧何呢?难道仅仅是他当亭长时,萧何对他的照顾吗?为什么刘邦这次要拧着大臣们的意见,独断专行呢?刘邦到底是怎么打算的呢?

    在王立群先生看来,刘邦力推萧何,自然有他的考虑,此时的刘邦已经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开国后的建设上来,这当然是刘邦应该考虑的,所以他认为萧何是第一功臣,并让萧何担任汉帝国的第一丞相。那么问题就来了,萧何适合不适合丞相这一角色呢?担任刘邦的丞相,日子好过吗?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二十九集《第一功臣》。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29)第一功臣

    刘邦从起兵反秦以来,在他身边就不断地出现一些能帮他出主意、打硬仗的人。这些人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比如张良、曹参、萧何、韩信等等。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刘邦建立大汉朝也是水中花、镜中月。那么在刘邦七年反秦灭项的战争中,谁能堪称第一功臣的美名?在刘邦集团谁的功劳最大?刘邦心中的第一功臣会是谁呢?

    王立群老师看来,张良、曹参、周勃、萧何都有可能入选第一功臣,而且张良胜出的可能性比较大。那么到底谁会入选呢?在大臣们的眼里,他们认为的第一功臣会是谁呢?刘邦心里怎么想呢?他又倾向于谁呢?

    在第一功臣的竞争中,刘邦力推萧何,这就让人不解了,论战功,萧何不及曹参;论谋略,他又不及张良。那么为什么刘邦偏偏看重萧何呢?难道仅仅是他当亭长时,萧何对他的照顾吗?为什么刘邦这次要拧着大臣们的意见,独断专行呢?刘邦到底是怎么打算的呢?

    在王立群先生看来,刘邦力推萧何,自然有他的考虑,此时的刘邦已经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开国后的建设上来,这当然是刘邦应该考虑的,所以他认为萧何是第一功臣,并让萧何担任汉帝国的第一丞相。那么问题就来了,萧何适合不适合丞相这一角色呢?担任刘邦的丞相,日子好过吗?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风歌》第二十九集《第一功臣》。

   [画外音] 刘邦从起兵反秦以来,在他身边就不断地出现一些能帮他出主意、打硬仗的人,这些人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比如张良、曹参、萧何、韩信等等,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也是水中月、镜中花。那么在刘邦七年的反秦灭项的战争中,谁能堪称是第一功臣呢?在刘邦集团谁的功劳最大?刘邦心中的第一功臣又会是谁呢?
    高帝六年,刘邦在十二月和正月连续分封了29位列侯,列侯分封完之后,刘邦还要为这29位列侯排一个座次,所谓排座次就是要把29个列侯排出个一二三四来。这样就面临着一个问题了,两批分封的29个列侯中间,谁会排名第一?这个排名第一的人就是大汉王朝的第一功臣。我们前面讲过这两批封的29个列侯中的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间,谁有可能入选呢?我想有几个人是很有希望的。第一个是张良,张良入选的可能性有两条理由,第一,刘邦自己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理论叫三杰说,他说他战胜项羽是用了天下三杰,这三杰之首就是张良,他给张良的评价是两句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是三杰之首,作为三杰之首的张良当然有希望被列为第一功臣,这是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刘邦在分封列侯的时候,列侯有一个特点,就是有自己的食邑,就是你分了多少户。其他人的户数都是刘邦指定的,地点和户数是刘邦定的,唯独对张良刘邦说了一句话,“自择齐三万户”,你自己选地方,而且是三万户。在我们所讲过的所有分封的列侯之中,最高的是曹参,一万零六百户,许给张良的是三万,唯独这一个,你可以自己挑地方,这两个是其他人比不上的,所以我觉得张良有可能入选。第二个有可能入选的是曹参,曹参为什么有可能呢?也是两个理由,第一,他是在列侯中间封的食邑的户数最多的,一万零六百户,比万户侯还多了六百户,就是按分封的户数来说他排名第一。第二,曹参的军功最多,所有的功臣都认为曹参的军功第一,这两条那就意味着曹参有可能入选。第三是周勃,周勃入选两个理由,第一,他封的户数是八千一百户,仅比曹参一万零六百少了一点,他排名第二,封的户数排名第二,当然在这个时候刘邦还没有讲。刘邦在临终之前给吕后交待相国的人选的时候,曾经对周勃说过一句话,这句话叫“安刘氏者必勃也”,安定刘姓江山的只有周勃,你可见刘邦是多么看重周勃,所以周勃入选的可能性也很大。第四个有可能入选的人萧何,萧何为什么能够入选呢?也是两个理由,第一,在分封列侯的时候刘邦站出来为萧何说话,刘邦还举了个例子说你们叫功狗,萧何是功人,这功狗、功人就是专门为萧何说的话,可见在刘邦的心目中间萧何是指定要封的,所以萧何是非常有希望出任第一功臣。第二个理由呢,就是萧何所受到的重用,特别是在楚汉战争的这四年多的时间之内,萧何是留守大后方的,整个关中、汉中、巴蜀,统统归萧何管,全权处理。所以这四个人我觉得最有希望,那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刘邦对这四个人是个什么样的感情呢?我觉得刘邦对张良是敬重,你看,自择齐三万户,称他为三杰之首,这是敬重;刘邦对曹参军功最多的这个功臣是感激;刘邦对周勃是信任;刘邦对萧何是倚重,特别依靠他,重用他。这四个人在刘邦的眼中间地位都不低,那么最终谁会成为第一功臣呢?实际上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功臣们怎么看,怎么来看这个问题。第二个,刘邦怎么定。
    结果一征求功臣的意见,功臣们的意见第一是集中,第二是明确,这个集中跟明确集中到谁的身上呢?曹参,所有的功臣都认为,曹参攻城掠地功第一,他的功劳是第一的,所以功臣们一致推荐曹参是第一功臣。曹参我们刚讲过,刘邦对他很感激,他立功很多,那刘邦会不会把第一功臣给他呢?不会,刘邦心里想给谁呢?想给萧何。刘邦想给萧何不是很简单一件事吗?他是皇帝,他说话就行了嘛。但是刘邦的话不好说出口,你想想,在萧何封列侯,封他的食邑的时候,大臣们都不同意,认为萧何没有军功,萧何只在后方保证供应,那叫什么功呢?那叫事功,萧何不能算。最后刘邦说了一个很奇怪的理论,你们是功狗,萧何是功人,硬是把萧何提上去封了一个列侯,给了他八千一百户的食邑。那个时候刘邦已经站出来反驳了群臣的意见,大家都不敢说话了。现在等封完了要排座次,功臣的意见和刘邦的意见又不一致了,刘邦需要第二次站出来,这个话就不好说了。为一个人,一个领导为自己的一个部下站出来说一次话好办,再一次还要站出来说有点碍口,但刘邦心里边是真想定萧何。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大臣们的意见表示出来了,皇帝不吭。在这个关键时刻来了一个人,站出来一个人,这个人叫鄂千秋,鄂千秋的基本意思是这样的,他说曹参确实功劳很大,攻城掠地,斩将杀敌,功劳非常大,但是他所有这些功劳叫什么呢?叫一旦之功。而萧何的功劳是什么功劳呢?萧何在刘邦作战最艰难的时候保证他的军粮,保证他的兵源,那是万世之功。曹参再厉害他是一旦之功,萧何你不管怎么说他是万世之功,我们怎么能够让一旦之功凌驾于万世之功之上呢?鄂千秋讲了这番话,他强行把两个人的功劳分开,一个叫一旦之功,一个叫万世之功。讲完,没有等大臣们再接话,刘邦跟着就说讲得好,立即表态,命令下诏书,说萧何今后上殿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什么叫剑履上殿呢?就是萧何上殿的时候可以带剑,一般的大臣上殿先把武器交出来,萧何可以带剑。第二,什么叫带履呢?带履就是穿着鞋,一般的大臣上殿的时候得把鞋脱了才能上殿,萧何准许他第一可以带剑,第二可以穿鞋,这叫带剑履上殿。还有一条叫入朝不趋,趋是什么呢?趋就是小步快行,就是所有大臣上朝都要小步快走,年龄大走不动怎么办呢?年龄大走不动要做出来一个小步快走的架式,以示对皇帝的尊敬。唯独萧何可以入朝不趋,那就是说别人都是小步走的时候,萧何可以慢悠悠地迈着他的官步上朝。所以,刘邦就决定萧何第一,不但决定萧何第一,还允许他三条特权:带剑上殿,穿鞋上殿,入朝不趋。这还不算,刘邦还把萧何的父母,萧何的兄弟同时都封为列侯,同一天都封了列侯。这还不算,封完以后再给萧何加两千户,这就非同一般了,不是说原来封了以外我再给你加两千户,额外增加两千户。萧何就这样成了第一功臣,好了,第一功臣就这样诞生了。那么这一个戏剧性的过程中间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对萧何是另眼相看,特别看重。这就存在了问题了,第一,为什么刘邦的意见和大臣的意见总是拧着的?为什么?再一个,萧何为什么在封侯和排座次两次能够得到刘邦的照顾?这个很不容易啊。
    我想这里边的理由大概有这么几点,第一叫功不可没,萧何确实有功,我们在《汉初三杰》这一集中间讲过萧何他的四大功劳,叫成全沛公,成全高帝,举荐韩信和经营后方四大功劳,萧何功不可没这是基础。第二点,就是萧何跟刘邦私交极好,这一点大家不要忘了,刘邦跟萧何是有很深的私交的,他俩的私交非常好,其他人比不上啊。比如说张良,张良跟刘邦没有私交,他俩怎么认识的呢?他俩是张良起兵以后去投奔另一个人,在路上遇见刘邦了,就加入刘邦的队伍,他是这样相遇的。而且张良后来为了辅佐韩王成,他有一段时间把刘邦送到关中,他回去了,等他的主子韩王成被项羽杀了,他绝望了又来投靠刘邦,你看这个关系,就是刘邦对他敬重,但刘邦对他并不倚重。萧何就和他不一样,萧何跟刘邦有私交,前面我们讲过。我们再说曹参,曹参跟萧何、刘邦都是原来在沛县一同做官的人,当然萧何、曹参的地位比刘邦高,但是萧何跟刘邦是有私交的,他们是同事但是同时有私交,曹参跟刘邦是同事但是没有私交。我们稍有阅历的人都知道,就是我们是同事,但是我们只是共过事,私下里没有交往,没有私交,所以关键时刻刘邦不会替他说话,我觉得这是第二点。第三点,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第三条,叫需要丞相,刘邦把西汉帝国建立以后,他由大规模的战争转入到和平建设,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中间,刘邦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在打天下的时候刘邦最需要的是能够领兵打仗的人,像曹参这样的人,像韩信这样的人。但是一旦他当了皇帝,一旦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他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文官,能够治国的文官。而在这所有这些人中间,张良是什么?张良是个高参,始终是一个高级参谋,从来没有实权,更没有处理过国家的行政方面的大政,所以张良显然不行。周勃跟曹参都是以军功著称的武将,打仗是好手,能治国吗?并不知道,这两个能打仗的人刘邦还不敢把整个国家交给他俩。那剩下萧何呢?萧何是经过实践证明,他是能够经营国家机器的人,你看楚汉战争这四年刘邦在前面打,整个的关中、汉中、巴蜀都交给萧何一个人处理。刘邦其实在灭秦以后,刘邦颁布了两条重要的法令,其中有一条我们讲过了,叫约法三章,这个约法三章呢,要害就是把秦朝的繁琐的法律中间的一些苛法给它去掉。其实刘邦还有第二条命令,我们过去提了一下没有重点讲,刘邦的第二个命令就是关中所有的秦帝国的基层官吏一律留任,包括县令、县长啊,乡里面啊,这些基层官吏全部留任。我们现在出土了大量的秦代的竹简,其中最有名的是睡虎地秦简,我们看睡虎地秦简可以发现,秦朝的法律基本上完整地保留到汉代了,刘邦去掉的只是那个苛法,维持社会治安的法令都保留下来了。这些法令留下来了,基层官吏又原封不动,只不过原来听命于秦的皇帝,现在听命于汉朝的皇帝,这法令都基本没有变。谁最熟悉这些法令呢?除了这些基层官吏以外,在刘邦集团中间最熟悉这些法令的就是萧何,萧何在沛县起兵之前是主吏掾,他熟悉这些法令,所以用萧何做丞相这是刘邦既定方针。你想想,我们刚才讲了四个功臣,张良叫敬重,曹参叫感激,周勃叫信任,只有萧何叫倚重,他这么倚重萧何,其实就想让萧何做汉帝国的第一任丞相。
    现在我们就回答了我们刚才没有讲的一个问题了,刘邦为什么非要跟功臣们拧着劲儿,说的是军功,刘邦是偷换概念了,大臣们的概念都很清晰,大臣们都很明白要按军功,毫无疑问那就是人家曹参的,别人是不能够比的,曹参身上受了那么多伤,攻城掠地的功劳一笔一笔记下来。我们看一下《史记》的《曹相国世家》,曹参的功劳写得很清楚啊,谁都比不过他,所以刘邦封的食邑曹参是最高的,一万零六百户,按军功应当是他的,但是要按治国那不行。可见,刘邦封列侯和刘邦定第一功臣,很明显是这两件事是两个目的,封列侯是干什么呢?封列侯其实就是回报,简单来说就是回报,过去不是打了四年仗吗?这四年仗你们都立了功了,流了血,受了伤,立了功,那怎么办呢?现在给你们回报,该封侯的封侯,该给地的给地,按照军功的大小高低统统给你们都封了,从此以后咱们两不相欠,你们为我打天下,我把名也给你们了,利也给你们了,咱们算清了。所以封列侯实际上说白了,就是说最后咱们这个公司盈利了,到现在是年终了,咱们该分红了,谁的功劳大该分多少一次性分完,两清,以后我不欠你的了,你们也别再这个那个了。这是封侯,排第一是刘邦另有考虑,大家都是侯,那谁是第一侯啊?他在封完列侯以后要挑选个第一,他有一个目的,他要把这个第一用做将来的丞相。所以封列侯是过去的总结,排座次是未来的开始,刘邦的这个排座次,他的目的是着眼于未来,而着眼于未来没有比萧何更合适的了,这就是第一功臣的由来。那萧何作为第一功臣来说,他适合不适合做第一功臣呢?那么作为第一功臣来说,作为丞相来说日子好过吗?
    其实第一丞相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第一是责任太大,第二是权力太大,特别是权力太大,会导致皇帝和丞相之间有摩擦,这个摩擦就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所以萧何其实并不容易。其实在封第一功臣之前就发生过一件事,封第一功臣是在高帝六年,而在高帝三年,就是汉王三年的时候曾经出过一件事,就是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刘邦多次派人去慰问萧何,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是负责整个关中的事情,然后多次派人去慰问萧何,萧何没有觉察。但是萧何手下有一个人,这个人史书称他为鲍生,所谓鲍生就是姓鲍的一个书生,是萧何的一个门客,他的一个部下。他告诉萧何大事不妙,他说你想想,主公在前线风餐露宿非常辛苦,你在后方比前线的主公要舒服多了,那么为什么辛苦的人来慰劳一个不太辛苦的人呢?你没想想这个道理吗?谁该慰问谁啊?谁最辛苦应该慰问谁,现在倒过来了,在外边辛苦的人来慰问那个不太辛苦的人,说明主公对你已经有疑心了。所以鲍生说,你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你的子孙还有你的堂兄弟中间所有符合征兵年龄的人,全部送到主公的大营中间去当兵,只有这样才能保你平安。萧何一听马上明白了,他把他的子孙,因为萧何年龄比较大,他的儿子、孙子还有他的堂兄弟中间,凡是符合征兵年龄的,一股脑全部派到刘邦的大营之中。当这一批人,就是萧何的子孙和堂兄弟来到刘邦大营之中的时候,司马迁写了四个字叫“汉王大悦”,刘邦十分高兴,刘邦的高兴倒过来说明这个鲍生看得非常准,鲍生已经看出来刘邦对萧何不放心。这就有一个问题来了,萧何是那么一个忠实于刘邦的人,那么刘邦为什么会对他不放心呢?其实这个话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权太大了,萧何当时有多大的权力呢?刘邦就是在前线打仗,整个的关中、汉中、巴蜀全归萧何治理,换句话说,萧何就是假汉王,整个天下都是萧何在管理。你想想,这么大的权力刘邦能对他放心吗?所以,他的不放心的根本的原因就在萧何的权力太大,这样一来,刘邦就对他会猜忌。萧何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听信别人的话,觉察出来刘邦对他的猜忌,而且用最巧妙的办法化解了这场信任危机,儿子一去,孙子一去,堂兄弟一去,这叫参军吗?这叫主动送人质,就是我把儿子、孙子都押到你那儿,你该放心了吧?所以人家刘邦汉王大悦啊,第一人质来了,他让我放心了;第二,萧何真聪明,我稍微对他有点不放心,他马上就明白了,所以才有汉王大悦啊,所以第一功臣不好当。其实萧何对刘邦第一忠心耿耿,第二治国有方,很会治理国家,而且能够化解危机,要做第一功臣的人那也得是既得有才干,又得善于自全,就是非常善于保护自己,你才做得了第一功臣。其实第一功臣并不好当,刘邦让他当的时候,萧何没有推,封他第一功臣他接受了,其实这个第一功臣当你担上这个名的时候,其实你也担当了巨大的政治风险,是很不容易做的。
    我们再讲另外两件小事,你也可以看出第一功臣那叫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们先讲第一件事,萧何临死的时候,汉惠帝去看望萧何,汉惠帝就是刘邦的儿子啊,就是刘邦死后传位给他的长子惠帝,汉惠帝去看望他,汉惠帝见面以后就问萧何一句话“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就是您百年之后谁可以代替您?这话皇帝,20多岁的一个小皇帝,问一个即将咽气的老丞相,问他。萧何怎么答?萧何答了句话“知臣莫如主”,回答了吗?回答了,回答了吗?没有回答。人家问你是谁?你答了一个知臣莫如主,什么意思啊?了解臣子的莫过君王,这叫回答得极其小心。这汉惠帝问不出来话,汉惠帝就急了,你再不问一会他没气了,他死了怎么办啊?所以汉惠帝跟着就问了一句曹参何如,曹参怎么样?你看人家萧何跟着就回答“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什么意思呢?皇上啊,你算找对人了,我死了以后再没有遗憾了。你看,这个萧何一直到最后一句话,他都没有把曹参的名字给点出来,这叫什么?这叫谨慎,这叫小心翼翼,这叫伴君如伴虎,他就是不说出来。其实萧何跟曹参原来是老战友,没有矛盾,他俩后来产生了很深的矛盾,这个矛盾从哪儿得的呢?第一功臣大臣们让曹参当,刘邦让萧何当,萧何推都没有推当了,这一当给曹参两个人给了梁子了,两个人心里有疙瘩了。但是人家萧何做得好啊,临死的时候等于是又推荐了曹参,所以萧何死后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名声,叫举贤不计私仇,尽管曹参对我不好,我临死还推荐他,又不是自己说的,我逼着你皇帝说出来,然后自己再同意。你看,萧何就这样一直到最后,你可见这个人多么小心谨慎。第二件小事,萧何当然有钱,做了那么多年丞相能没钱吗?有钱要买房买地啊,萧何买地他有一个原则,买房买地从来不在“CBD地区”买,他跑哪儿买啊?跑那个“六环以外”最偏远的地方去买,而且买那个房子一定是没有围墙的,不买高档房,不买“独栋别墅”,不买中心城区,只买那个最偏远地区的房子,而且没有围墙。为什么买这么差的房子啊?萧何最后说了这么几句话,“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什么意思呢?我的后代如果是贤能的人,他会学习我这个人的节俭。如果我的后代是个不肖子孙,他有点房有点地,也不会被那些有势力的人看得上。你买在中心城区,你的子孙又没有本事,人家早晚想办法给你挤兑出去,给你房子夺了。这样,我们就交待了第一功臣。以上我们用了九集的篇幅讲刘邦封列侯,而且为列侯排座次,所有这一切刘邦一个目的,就是巩固大汉王朝。那么刘邦巩固大汉王朝除了封列侯以外,刘邦还会做些什么事情,来巩固他刚刚建立的这个大汉王朝呢?请看下集,《刘姓封王》,谢谢大家。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