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31年9月18日,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炮击中国东北军的北大营并向沈阳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日,日军侵占沈阳,几天之内又占领长春、吉林等地。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80年前的警报,是外敌入侵、国破家亡的悲怆;80年后的警报,是拒绝遗忘、发愤图强的自省。穿越80年的警报,是对历史的深沉回望,对未来的积极思考——一个民族如何从苦难历史中汲取向上动力。
不战而退,国耻勿忘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流传东北的民间歌曲《九一八小调》这样唱道。
“当年的情况比歌里唱的还要惨。”“九一八”事变亲历者、90岁的孙世箴老人回忆说,事变发生后连续几天,日本人大开杀戒,沈阳城门楼前吊着很多中国人的头。“从那以后,东北几千万老百姓就成了亡国奴。”
不战而退的屈辱,终酿14年国土沦丧、黎民蒙难。1931年9月18日22时许,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一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东北军北大营,攻击沈阳城。
“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兵力数倍于日军的东北军,除了小股部队开枪抵抗外,其余都不战而逃。”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教授说,由此导致东北在4个月零18天时间里全部沦陷。
“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进入了最黑暗的一段历史。“不抵抗等同于开门揖盗、任人宰割,这是莫大的耻辱。”辽宁地方史学者韩晓东说,“九一八”事变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落后就怕挨打、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必然。
“恨不抗日死,留得今日羞。”韩晓东说,14年的抗战表明,面对强敌要敢于抗争,要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牺牲精神,否则就不能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不能赢得抵御外侮战争的胜利。
“当年爬冰卧雪、血染沙场,就是不愿意当亡国奴。”今年100岁的抗联老战士单立志老人虽久卧病床,但还思维清晰,“中国人决不能忘记‘九一八’,决不能忘记抗战那段历史。”
发生时间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攻击东北。 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
发生过程;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对敌政策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十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但是,大家也不要过分指责蒋介石,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前,他的主要精力不在日本军队上,因此,为了不至于和日本人闹僵,使自己手忙脚乱分身乏术,才出此下策。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顶峰,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