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三十一)焚书坑儒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三十一)焚书坑儒

    人们谈到秦始皇,就要谈到焚书坑儒,说到秦始皇的残暴,还要说到焚书坑儒,所以这个焚书坑儒跟秦始皇是一而二,二而一,几乎是不可剥离,到了这么一个程度。所以呢,我们这集专门讨论一下焚书坑儒的问题。

    这里边有三个问题,第一,怎么发生的。焚书坑儒这两件事怎么发生的。第二,为什么这两件事和秦始皇的关系这么密切,密切到不可剥离的程度。第三,评价。我们今天怎么来看待这件事。下面我们就来分别讲一下。

    焚书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其实是比较晚的,并不是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就发生了,而是在始皇三十四年发生的焚书事件,始皇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这个时候距秦始皇的死亡,已经只有几年的时间了,也就是说这秦始皇最后几年出现的事情。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有一次啊,举行一个盛大酒宴,有一个博士就上来讲了一番话,他说过去的秦国非常地小,偏处西陲,也只不过是千里之大,现在的秦帝国,可以说是日月所照之处无所不在,所以由昔到今,秦帝国的国土是翻了多少倍,而且现在诸侯都被平了,都建立了郡县,所以大秦王朝可以传之万世,所以他很高兴,这是一个博士给秦始皇的祝酒词。当然这个话说完以后,秦始皇心里很得意。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另一个博士站出来,这个博士我们要特意提一下,这个人叫淳于越,他提出应该实行分封制,李斯反对,认为应该法后王。第二要废私学。从而引发秦始皇下发了焚书令,这是焚书令。而坑儒则是方士们非议秦始皇,从而导致了坑儒事件。那么,焚书坑儒的具体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焚书坑儒》。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三十一)焚书坑儒

    人们谈到秦始皇,就要谈到焚书坑儒,说到秦始皇的残暴,还要说到焚书坑儒,所以这个焚书坑儒跟秦始皇是一而二,二而一,几乎是不可剥离,到了这么一个程度。所以呢,我们这集专门讨论一下焚书坑儒的问题。

    这里边有三个问题,第一,怎么发生的。焚书坑儒这两件事怎么发生的。第二,为什么这两件事和秦始皇的关系这么密切,密切到不可剥离的程度。第三,评价。我们今天怎么来看待这件事。下面我们就来分别讲一下。

    焚书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其实是比较晚的,并不是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就发生了,而是在始皇三十四年发生的焚书事件,始皇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这个时候距秦始皇的死亡,已经只有几年的时间了,也就是说这秦始皇最后几年出现的事情。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有一次啊,举行一个盛大酒宴,有一个博士就上来讲了一番话,他说过去的秦国非常地小,偏处西陲,也只不过是千里之大,现在的秦帝国,可以说是日月所照之处无所不在,所以由昔到今,秦帝国的国土是翻了多少倍,而且现在诸侯都被平了,都建立了郡县,所以大秦王朝可以传之万世,所以他很高兴,这是一个博士给秦始皇的祝酒词。当然这个话说完以后,秦始皇心里很得意。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另一个博士站出来,这个博士我们要特意提一下,这个人叫淳于越,他提出应该实行分封制,李斯反对,认为应该法后王。第二要废私学。从而引发秦始皇下发了焚书令,这是焚书令。而坑儒则是方士们非议秦始皇,从而导致了坑儒事件。那么,焚书坑儒的具体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焚书坑儒》。

    [画外音] 谈到秦始皇,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灭六国,统一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但是在这个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身上后来发生了两件事情,却让他留下了千古骂名,这两件事情一个是“焚书”,一个是“坑儒”,合在一起就是“焚书坑儒”。这个词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谈到秦始皇,我们就绕不开“焚书坑儒”这个词,那么“焚书坑儒”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这个词与秦始皇的关系如此密切?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当年发生的这两件事情呢?

    人们提起秦始皇,就要谈到焚书坑儒;说到秦始皇的残暴,要说焚书坑儒;说到秦国二世亡国,要讲焚书坑儒;讲到中国历史上的专制主义,也要讲焚书坑儒;甚至我们说起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巨大浩劫,还要讲焚书坑儒。这个焚书坑儒,和秦始皇几乎是不可剥离的。这里面就有三个问题:第一,焚书坑儒是怎么发生的?第二,焚书坑儒为什么和秦始皇关系那么密切?第三,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焚书坑儒问题?

     焚书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其实比较晚,并不是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就发生了,而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发生的,这时候距离秦始皇的死亡只有几年的时间。有一次,朝廷举行一个盛大的酒宴,在酒宴上,七十个博士联合起来举杯为秦始皇祝寿,场面很宏大,秦始皇看了很受感动。敬完酒以后,有一个博士讲了一番话,话讲得让秦始皇心花怒放。这个博士说,秦国过去非常小,地处西陲,不过千里之大;由昔至今,现在的秦帝国国土翻了多少倍,可以说是日月所照之处无所不在;现在诸侯都平了,设立了郡县,所以大秦王朝可以传之万世。秦始皇听了很高兴。那个博士的话刚说完,另一个博士站起来了,这个博士叫淳于越,原先是齐国的博士,这个人曾经涉及到一个重大事件。淳于越站出来发话,他说,我听说商朝、周朝之所以能传万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分封了子弟和功臣做诸侯,诸侯可以辅佐天子,天子才能够使自己的国运长远,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现在大秦帝国虽然统一了天下,但是只有你秦始皇一个人是皇帝,你的功臣、你的子弟没有得到分封,如果一旦出现了特殊情况,不可能有人帮你稳定大局。淳于越主张分封诸侯,不能实行郡县制。他的意思是,刚才那个博士说的话是一派胡言,是误导你,你不能听。秦始皇听了以后,就下了一道令,让大臣们讨论这个事情。两个人的意见针锋相对,一个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另一个指出郡县不如封建,就是要分封诸侯。这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见解上的争论,秦始皇无奈之下,只好交付廷议。大臣们都不肯发言,唯独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这就是丞相李斯。李斯在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是力主实行郡县制的。这一次又是李斯站出来说话,他说了重要的两点:第一点是法后王。他说,我们中国古代五帝不同法,三代不同礼,为什么在治理国家上方法不一样?因为面对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治国的方略不一样。你秦始皇应当法后王,不应当法先王。前人治国,有他面对的情况,我们今天有我们要面对的情况,要根据现实制定合理的国策。第二点,废私学。李斯说,在统一六国之前私学很多,各家有各家的学说,中央政府的政策下达以后,各家都按照自己的学说去评价,去讲解,这样一来,人们的思想就混乱了。李斯认为,应该请皇帝批准,除了秦国史官写的书以外,其它各国的历史书一律废止;除了博士官自己职务需要的藏书以外,民间所有的诗、书,还有诸子百家的书,一律集中到郡县销毁。谁要是公开谈论诗书要杀头,以古非今要灭族;如果官员知情不报,按照同样的罪名处罚;令下30日如果不执行,要罚做城旦。城旦是一种刑罚,四年的刑期,白天站岗放哨,晚上修长城。但是有一些书不能毁,如医药、农书类的,还有占卜用的书,除此之外全部毁掉,这就是李斯提出来的建议。秦始皇听了以后,下令照办。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焚书令。

     [画外音] 秦始皇下达焚书令,导火索是博士们关于封建制和郡县制孰优孰劣之争,一场政治制度的争论会引发秦始皇下令焚书。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是想用暴力手段来控制舆论,进而巩固政权,这可以说是一种愚民政策。这件事情就是发生在秦始皇身上的“焚书”事件。那么“坑儒”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再说一说坑儒。在焚书过后的第二年又出现了一件事,就是秦始皇最信任的第二个方士卢生和侯生两个人,觉得仙药找了好几年都找不到,秦始皇肯定要严厉处罚他们。他们就私下谈到秦始皇的为人、为政和求仙等各个方面的事,全是负面的评价。比如说评价秦始皇的为人,说他自以为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他,这叫自负,刚愎自用。再一个,秦始皇手下虽有七十名博士,但只是充个数;尽管有丞相,有大臣,这些人都不管用,事无巨细都还是由他说了算,这说明了他专权,贪恋权力。秦始皇每天要看很多公文,秦代的公文不是写在纸上的,是用毛笔写在木简或者竹简上面,公文是有重量的,有时达到120斤。秦代的一斤合今天的 250克,120斤就是今天的60斤。秦始皇每天看这么多文件,所有的事情他都要管,大臣又不敢提意见,他也听不进反面意见,所以说他为政太差,为人也很差。再说给秦始皇求仙药也不容易,求不到他就要杀人。卢生、侯生两人议论完这些话以后就逃跑了,他们都是得到秦始皇重点资助的人,可以说是携款逃亡。但是这两个人做事很不谨慎,他们谈论的话很快就被秦始皇知道了,于是秦始皇非常震怒。秦始皇感觉自己受骗了,他用巨资资助这两人求仙,结果没有找到仙药,竟然携款逃跑,这对他的刺激太大了。秦始皇一怒之下,就在朝堂上对这些方士清算了一番,说有些方士接受了巨资逃跑不说,还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有些方士拿了钱,出海几年也没有消息,比如那个徐福。于是就下令追查方士,在京城里开始大搜捕,然后进行审讯。审讯过程中,被抓的这些方士还互相揭发,最后一统计有460多人。秦始皇下令把这些方士全部活埋,并且昭告天下。为这件事情,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出来劝阻他,他不但不听,而且很生气,把扶苏贬到北方的蒙恬军队里去做监军,等于贬出京城了。我们知道秦始皇的儿子留下名字的不多,这个扶苏是最早留下名字的,也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儿子,可见这一次秦始皇下了很大的决心。他给这些方士们定了罪,“或为妖言,以乱黔首”,就是妖言罪。这就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发生的所谓坑儒事件。

     [画外音] 焚书和坑儒这两件事情,是秦始皇称帝以后为了控制舆论、巩固统治所做的两项政策,但也正是这两件事在历史上给秦始皇留下了千古骂名。那么,我们今天又该如何评价发生在秦始皇身上的“焚书坑儒”呢?

     那么我们现在要讲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评价这件事情。我们今天怎么样评价焚书坑儒这件事情?我想谈几点看法,第一我们先谈谈焚书的后果。秦始皇烧了那么多书,是开了愚民之先河。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对老百姓实行愚民统治,以此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秦始皇开了这个非常恶劣的头,做了一件非常错的事,他想用暴力来控制舆论,用焚书的办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根本不可能奏效。焚书这件事,本来是由郡县制和封建制这两种政治制度的争论引发的。封建制的危害在将来,郡县制的危害在当前;封建制开始的时候都是亲兄弟,不会互相打架,但若干代以后,血缘关系越来越远,诸侯王之间就要互相打了,所以它的危害在将来。而郡县的危害就是,当前一旦天下有了风吹草动,就没有人也没有力量保护中央政权,所以这两种制度各有利弊。秦始皇片面地采用暴力镇压,这种做法实际上很愚蠢。不过秦始皇并没有处罚淳于越,这还是明智的;但是他采纳了李斯的焚书建议,这就不明智了。中国历史上大多数人不赞成焚书,因为这对先秦的古籍是一个重大的破坏,而且这样做也不可能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这方面有很多例子,有一首很有名的诗,是唐朝章竭的《焚书坑》,这是一首绝句:“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个竹帛,就是写书的工具、载体,竹简和绢帛,这里指的书籍。“竹帛烟销”就是书被毁了,“帝业虚”就是秦帝国的帝业也同时虚弱了,焚书的结果就是帝国的根基动摇了。第二句说秦始皇用这种办法防范天下的读书人,实际只把祖龙(就是秦始皇)一个人锁住了,其他人根本控制不住。第三句,焚书坑还没有冷,山东的叛乱就起来了,最终灭了秦帝国的刘邦和项羽原来都是不读书的人。当然这个话不绝对,刘邦和项羽多少读了一些书,特别是项羽读书更多。只是说焚书并没有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最后刘、项不是灭了秦国吗?由此可以看出,唐代的文人是不赞成焚书的,认为焚书反而导致了秦帝国的亡国。第二个问题,坑儒的说法不准确。《史记·儒林列传》明确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说的不是坑儒,是坑术士。术士实际上就是阴阳五行这一派的学者,不是纯粹的儒生;术士也读儒家的经典,但不是纯儒。汉代王充在《论衡·贤难》提到:“此亡秦之所以,诛偶语而坑术士也”,也不是坑儒。班固的《汉书·儒林传》中,也叫“杀术士”。我们把汉代的典籍看一下,没有一个人说是坑儒,都是坑术士。儒生和术士意义上有交叉,但不等同,所以坑儒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应当准确地说法是坑术士更准确。

     [画外音] 王立群先生从史料中给我们找出了“焚书坑儒”一词的来历,这个词的最早出处是《史记》中的“焚诗书、坑术士”。但是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个疑问,因为《史记》中的记载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焚书坑儒”中的“坑儒”,而是明确记载“坑”的是“术士”,那么“焚书坑儒”一词中的“坑儒”说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那么坑儒说是怎么来的呢?到了西晋,有一个学者叫卫宏,他为《古文尚书》作序的时候,第一次提到“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西晋的卫宏在《古文尚书序》中间第一次提到焚书坑儒。到了南朝,刘宋时期的范晔写《后汉书》,又提到了坑儒,所以焚书坑儒是后世的说法,并不是汉代的说法。汉代和秦代离得最近,但是从来不提坑儒,应该更准确。西晋的卫宏不但说了坑儒,而且编了一个新的说法,和《秦始皇本纪》完全不一样。卫宏说秦始皇用隶书和小篆统一文字,怕天下读书人不服,就把一些读书人召到京城,先封他们做郎,就是做皇帝的侍从,然后把他们秘密地派到咸阳附近的骊山,当时的季节是冬季,骊山底下有温泉,就让他们在有地热的地方种瓜。后来果然瓜长出来了,秦始皇就让读书人去讨论冬天能不能种瓜,这些儒生争得一塌糊涂,有说可以的,有说不行的。秦始皇说别争了,我们实地考察一下吧。就把这700多人骗到骊山下,正在“考察”的时候,秦始皇突然下令让两边的士兵从山上向下推土,把这700多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卫宏编造出来的一个坑儒说。这个说法在西晋出现,和《史记》说的完全不一样。卫宏的新说在唐代极为流行,读起来秦始皇简直坏透了,杀人杀得毫无道理。新说和原说的差别之大,说明秦始皇的坑儒在唐代已经受到知识界普遍的批判。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宁可相信卫宏的新说,而不相信司马迁的原说,这就是新说在唐代流行的根本原因。为什么焚书坑儒和秦始皇不能剥离?因为真正批评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从唐代开始的,之后人们对秦始皇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强烈,所以焚书坑儒就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指责,而作具体分析的人就更少了。秦始皇的坑儒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在这些被坑的术士中间,尽管有人从秦始皇那里得到巨资,他们没有找到仙药,还要说坏话,携款逃亡,但这只是少数人,而大多数人只是因言获罪,最后也被杀了。秦始皇对这些人的治罪,是向天下昭示秦帝国文化政策的取向,昭示文化专制是秦帝国的既定国策,只是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历史往往和统治者的初衷相反,秦始皇希望通过焚书坑儒巩固他的中央集权,结果却得罪了一大批读书人,把这些人赶到了对立面。所以当陈胜、吴广发动秦末大起义的时候,一大批读书人都跑到起义军队伍里,包括孔子的后裔都跑过去了,秦始皇手下的博士叔孙通不是跑到刘邦那里去了吗?这些人后来成为推翻秦帝国的一股重要力量,这是秦始皇当年没想到的。所以说在秦始皇统治后期,做了焚书坑儒这两件非常错误的事情,直接为秦帝国的灭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秦始皇执行这些错误政策的同时,他的人生也迅速地走向了谢幕,也就是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不久就走进了他的晚年。那么,秦始皇他的人生的闭幕式是怎么上演的?请大家继续关注这个话题,谢谢大家。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