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四)罢黜袁世凯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四)罢黜袁世凯

  戊戌变法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但是,随着戊戌变法的深入,必然涉及到权力分配的敏感问题。因此,这项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变法举步维艰,光绪帝自身难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光绪帝和康有为都把希望寄托在手握军权的袁世凯身上。康有为甚至谋划出了一个惊天的计划——由袁世凯率兵包围颐和园,除掉慈禧太后,他把劝说袁世凯参与兵变的任务交给了维新志士谭嗣同。那么,谭嗣同是如何劝说袁世凯的?戊戌变法的最终失败与袁世凯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画外音】载沣在担任监国摄政王之后,一心要整顿朝政,加强集权,但是他又不敢对首当其冲的庆亲王奕劻开刀,他选择了另一个打击对象,决定拿他做典型,搬开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这个打击对象就是时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的袁世凯。那么,载沣为什么要拿袁世凯开刀,袁世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喻大华】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真是大名鼎鼎,一般人耳熟能详。袁世凯出生在咸丰九年(1859年),他是河南项城人,字慰庭,本来是官僚地主家的子弟,但是多多少少读过一些书,但是坐不住冷板凳,更缺乏读书做学问的素质。所以屡试不中,他想当官,当官主要就是考试,他考不上,尤其是光绪五年,1879年这次乡试的落第,对他打击非常大。没考上,袁世凯大骂主考官有眼无珠,这么好的文章居然不录取,然后把书籍文稿付之一炬,不考了,放弃了学而优则仕的幻想,打算花银子买官,直接进入仕途。晚清时代,官场如同市场,官衔明码标价,公开出售,袁世凯当然想买一个有职有权的“肥缺”,无奈清政府报价较高,而且“一口价”不容商量,袁世凯囊中羞涩,买不起,最后只好买了个“中书科中书”的虚衔。大家知道有个词叫“七品芝麻官”,中书科中书还不是正七品,是从七品,并且还是个虚衔,袁世凯不甘心,东挪西凑,凑了些钱,然后进京活动,结果目的没有达到,反而把带去的银子赔进了北京的赌场,最后垂头丧气地回了河南老家,又跟家族的人闹得很僵。无奈之下,袁世凯索性在光绪七年(1881年)投奔到淮军将领吴长庆的军营中做了一名文案。您不得不佩服袁世凯的魄力,在当时社会上流行一个观念: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你做个“丘八”,天生低人一等,谁能想到,这成了袁世凯发迹的起点。吴长庆的部队很快调到朝鲜驻扎,袁世凯在朝鲜的十多年间,无论是筹饷还是练兵,无论是处理中朝关系还是谋划国家战略,都显示出过人的手段和长远的眼光,他终于进入了权倾朝野的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视野,成为晚清军界外交界的后起之秀,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附近建设新军,他模仿德国军制,建设了一支名为“新建陆军”,俗称为“北洋军”的现代化武装,他因此也成了手握兵权的实力派人物,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时候,晋升为直隶按察使,拿今天话说,就是河北省副省长了,但是他的职责依然是专管练兵。袁世凯一生投机,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时候,他做了一次影响王朝命运、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走向,当然,也改变他自己命运的一个大投机。原来,鉴于国家形势的危急,在这一年,在康有为的推动之下,光绪皇帝掀起了一场“戊戌变法”。袁世凯决定赶一把时髦,赞助变法,出钱出力,跟维新派打得火势,他跟康有为称兄道弟,关系弄得非常密切,成了一名朝野公认的“维新志士”。有这样一件事儿,能够看出袁世凯对维新运动的热情和投入。根据吴永的《庚子西狩丛谈》记载,当时,维新派看李鸿章碍手碍脚,李鸿过去权倾朝野,但是甲午战争失败,把李鸿章弄得灰头土脸,鉴于往日的功勋,朝廷也不好意思把他一撸到底,所以他还有一定的地位,维新派看他碍手碍脚,决定搬开这块“绊脚石”。袁世凯不怕讨人嫌,自告奋勇,前去劝说当年的老上司退休让贤,袁世凯去劝人家去了,李鸿章得知来意,马上把袁世凯驱逐出门,然后对身边的人说,“袁世凯,尔识之否,这是真小人。”就是你们知道吗,这就叫袁世凯,那是个真正的小人。 

【画外音】戊戌变法是清朝光绪年间一项政治改革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但是,随着戊戌变法的深入,必然涉及到权力分配的敏感问题,因此,这项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变法举步维艰,光绪皇帝自身难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光绪帝和康有为都把寄托在手握军权的袁世凯身上,康有为甚至谋划出了一个惊天的计划,由袁世凯率兵包围颐和园,除掉慈禧太后,他把劝说袁世凯参与兵变的任务交给了维新志士谭嗣同。那么,谭嗣同是如何劝说袁世凯的,戊戌变法的最终失败,与袁世凯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喻大华】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三日(1898年9月18日)深夜,谭嗣同敲响了天坛东侧的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的山门。关于这次密谈,当事人袁世凯留有《戊戌日记》,是第一手资料,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中也有相关记载,因为是得自传闻,估计他是听谭嗣同说的,所以是第二手资料。据史学家杨天石先生考证,这两部作品都有不实之处,但比较而言,袁世凯的记载可信度更高一些。根据袁世凯的《戊戌日记》记载,谭嗣同首先表达了光绪帝对袁世凯的这种重视。他说皇上一直想提拔你,但是直未总督荣禄一直压着你,不让皇上提拔,总之皇上非常信任你。然后,谭嗣同讲了光绪皇帝目前的处境,最后说出了政变的计划,请袁世凯杀掉直隶总督荣禄,然后出兵来京,包围颐和园。袁世凯惊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回过神来,他问,“围颐和园欲何为”,就是你想围颐和园要干啥啊,你要干什么?谭嗣同说,“不除此老朽,国不能保,此事在我,公不必问”——袁世凯《戊戌日记》。所谓“老朽”,无疑指的是慈禧皇太后。谭嗣同接着说,他雇了几十名好汉,都是道上的人,另外还从湖南招集了一批会党,已经到北京了,会党就是天地会,负责除掉慈禧,只求袁世凯出兵围住颐和园,别的事不用你管,最好连问你也别问,按说我也不该跟你说,但是你看我们人进去了,拎着人头出来,怕你没心理准备,所以跟你透一点。袁世凯深知此事风险太大,京津一带荣禄重兵驻扎,自己的部队不满万人,即使起兵勤王,也未必救得了维新派和光绪帝,弄不好还得祸灭九族,所以,袁世凯就下定决心这事不能搀和,但是话得怎么说呢,袁世凯强调,说自己的部队有枪无弹,我领不出弹药,另外长途奔袭,我毫无把握,我的部队现在天津那边驻扎着,我开到北京去,路也不近,所以,困难非常大,话里话外表达了不配合的意思。谭嗣同板着脸,冷冷地说,“公之性命在我手,我之性命亦在公手,今晚必须定议”——袁世凯《戊戌日记》。今天晚上必须定下来,我的命在你手里,你的命也在我手里。说完,谭嗣同就把衣襟解开了,挥起了蒲扇,天热。袁世凯斜眼一瞥,立即发现谭嗣同腰部有些异常,估计是别着支手枪,怪不得谭嗣同口口声声说,“公之性命在我手”,看来自己被劫持了。事到如今,袁世凯当然不敢断然拒绝,于是不着边际东拉西扯。谭嗣同并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但是,袁世凯也没有让他彻底失望。半夜时分,谭嗣同半信半疑地离开了法华寺,三天之后,就是阴历的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帝,缉拿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了。毫无疑问,袁世凯是可耻的告密者,连他自己都不否认这一点,传统观点认为是袁世凯的告密导致了政变的发生,但是后来史学家经过研究,否认了这一点,因为八月初六日慈禧发动政变的时候只是下令捉拿康有为,没提抓谭嗣同。而且,罪名是“莠言乱政”,就是说用那些歪理邪说来搞乱国家的政治,没提“大逆不道”、“图谋不轨”之类的罪名。可见,这个时候慈禧还不知道维新派要包围颐和园的计划,说明袁世凯没告密。史学家戴逸先生经过研究,他认为袁世凯是在事发的当天在天津得知政变的消息之后,为了自保,向荣禄揭发了维新派包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的企图,荣禄把这个消息转告慈禧之后,事态顿时升级。慈禧于八月初九日下令捉拿谭嗣同等人,第二天,宣布光绪皇帝“病重”,十三日,将谭嗣同等六人斩杀于菜市口。尽管袁世凯的告密带有一定被动性,但我认为影响依然很坏,您想,慈禧如果不知道维新派政变的计划的话,那么谭嗣同等六人未必血洒菜市口,光绪皇帝或者不至于被囚禁十年之后最后含冤九泉,所以他这个告密我认为影响依然很坏。袁世凯的反戈一击使他度过了这次宦海波澜,此后,他依靠(镇)压义和团向满洲贵族大肆行贿,当然也凭着自己的才干、政绩而步步高升,历任典范巡抚,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军机大臣等要职,控制了北方的军政大权,当然,袁世凯因此跟流亡海外的康有为,跟囚禁在中南海瀛的光绪皇帝结下了血海深仇。根据金梁的《四朝佚闻》记载,光绪帝在瀛台幽禁期间,每天在纸上书写“袁世凯”三个字,然后撕得粉碎。还有记载,说光绪帝时常画一只乌龟,在上面写上“袁世凯”,然后贴在墙上做靶子,拿箭来射,射得千疮百孔之后,再揭下来撕碎,洒向空中。光绪帝看着纸片随风飘舞,口中念念有词。 

【画外音】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光绪皇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他三十八岁去世,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为此,民间流传着一个“为兄报仇”的说法,说的是光绪帝对袁世凯的告密痛心疾首,因此在临死前流泪向弟弟载沣恳请诛杀袁世凯为自己报仇。那么,这个传说是否真有其事,而载沣后来到底为什么要拿袁世凯开刀呢? 
【喻大华】1961年,载沣的弟弟载涛写了一篇回忆录,因为这一年是辛亥革命五十周年,所以周恩来动员跟辛亥革命有关的人都写回忆录。载涛属于是被革命者,他也写了一篇回忆录。在这个回忆录里边,载涛说,他从来没听他哥说过有这次兄弟会面,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这部书里边也否认了这一点,而且近年已经证实,光绪皇帝死于非命,更不可能向载沣交代后事,所以,这一说法应该是凭想像做出的杜撰。光绪皇帝比载沣大十三岁,他四岁离开王府入宫做皇帝,那时候载沣还没出生,所以,兄弟之间并没有我们一般人想像的那些骨肉亲情,他们哥俩见面的机会很少,并且往往是在太监的监视之下见面,基本不可能谈知心话。其实,载沣决定清算袁世凯,那是另有用意。一方面,当时要求清算袁世凯的社会舆论汹涌澎湃,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最近十年来,袁世凯大耍两面派,一手银子,一手刀子,他对荣禄、奕劻那些满族的贵族奴颜婢膝投其所好,对政敌栽赃陷害、残酷打击,毫不留情,以此换来了手握大权、权倾朝野的地位,但是也结下了非常多的冤家苦主,就是一般的士大夫也对他嗤之以鼻。袁世凯跟李鸿章、曾国藩不一样,人家毕竟给王朝立下过大功,即使是占据高位,手握大权,也不会有人不服气,相反,你袁世凯凭什么飞黄腾达呢,还不是靠出卖光绪皇帝和维新志士来讨好慈禧,还不是靠搜刮民脂民膏来讨好满洲贵族吗!当然,慈禧在世的时候有些话不便明说,现在慈禧死了,一朝天子一朝臣,顾忌没有了,所以,御史江春霖、赵炳麟上疏载沣,明确指出,说袁世凯“变诈多端、善构骨肉”。这话说得很重,“变诈多端”就是说他是个变色龙,“善构骨肉”说他善于在骨肉至亲之间挑拨离间,这暗指光绪皇帝受袁世凯之害。这两个人进一步指出,说袁世凯培植私党、包藏祸心,挟制朝廷,如果不加斥退,他日必生意外之变。所以建议载沣赶紧把袁世凯清洗掉。跟袁世凯有深仇大恨的康有为更是在海外到处发表演讲,还发表通电、檄文,宣称是袁世凯毒死了光绪皇帝,康有为上疏载沣,不容辩解地指出,“先帝这丧,苟有可疑,袁世凯固贼也,即无可疑,袁世凯亦贼也”——康有为《上摄政王书》。就是说光绪帝要是非正常死亡的话,就是袁世凯杀的,如果是正常死亡的话,也是袁世凯害的。康有为甚至否认自己当年密谋策划包围颐和园除掉慈禧太后,他说根本就没这事,全是袁世凯捏造的,目的就是陷害光绪皇帝。有没这个事?这个事肯定是有的,但是出于策略,他要否认这一点,都往袁世凯身上身上推,说是他捏造的。所以,康有为请求载沣诛杀袁世凯,“为先帝复大仇,为国民除大蠹”——康有为《上摄政王书》。蠹就是蛀虫。平心而论,清洗袁世凯绝不是什么满汉之争,其实汉族士大夫扳倒袁世凯的愿望比满洲贵州更迫切。另一方面,载沣意识到,自己作为监国摄政王,要想大权在握,袁世凯是一个障碍。这个时候,袁世凯处于军机大臣的重要位置,收买了元老重臣奕劻,两个人组成一个利益集团,袁世凯拿奕劻做档箭牌,奕劻离不开袁世凯的金钱,两个人组成一个势力集团,垄断朝政,排斥异己。北京周围的新建陆军一共六镇,“镇”,清末军事改革当中的军事单位,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师,其中五镇是袁世凯的部队,东山省,直隶,山东的总督和巡抚,基本都是他的心腹亲信,不夸张地说,袁世凯实际上控制了清政府北方的军政大权,当时,有近支亲贵警告载沣,说“袁世凯从前畏惧的是慈禧太后,太后一死,在袁心目中已经无人可以钳制他了,异日势力养成,消除更为不易,且恐祸在不测”——载涛《载沣与袁世凯的矛盾》。再不收拾他,不一定公出什么事,而且将来你也养不了他,所以得赶紧清洗。同时还有御史向载沣揭发,说袁世凯密谋拥戴隆裕皇太后垂帘听政,赶载沣下台。至此,载沣下定了清洗袁世凯的决心。 

【画外音】此时的袁世凯担任着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的重要职务,是朝臣中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这些年来,袁世凯采取一手银子一手刀子的铁腕手段,收买了荣禄、奕劻等满洲贵族作为自己的靠山,又组建新军,培植了一批死心塌地追随自己的北洋军阀,对反对派,袁世凯则予以无情的镇压和打击,最终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因此,载沣要想清算袁世凯,谈何容易,即便是要清算,又要找一个什么名目才好呢,年轻气盛的摄政王载沣,能否摛得住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呢? 

【喻大华】袁世凯最遭世人痛恨的,是在“戊戌变法”中告密,造成光绪皇帝的悲剧结局。但你要是拿这个罪名来杀他的话,必然牵连慈禧太后跟载沣的岳父荣禄,您想,告密者该杀,接受告密者该当何罪呢,更何况载沣父子的地位都是慈禧的安排,他没有胆量否定慈禧皇太后。这样一来,载沣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最后便宜了袁世凯。能不能用贪污腐败的罪名来杀袁世凯呢?结论依然是不能,因为你要追究他的经济问题,必然牵连到被袁世凯喂饱了的众多满洲亲贵,首当其冲的就是奕劻。我前面说了,载沣这个时候刚刚上台,地位不稳,年轻的亲贵们对载沣并不服气,在这种情况下,载沣也担心拔出萝卜带出泥,搞得没法收场。所以这个办法也不好用,怎么办呢?载沣一筹莫展了。但是,年轻的满洲亲贵们毫不气馁,他们跟载沣说,袁世凯天天上朝,他身边当然有警卫随从,但进了紫禁城之后,就是他一个人,干脆先杀掉了再说。按说可以由御前侍卫动手,但是恭亲王溥伟自告奋勇,拿来了家传的宝刀,当年道光皇帝赏(溥伟的)爷爷皇六子奕訢的那口宝刀,溥伟夸夸其谈,说这是清朝开国元勋多铎的佩刀,这已经两百多年未曾杀人了,所以他刚找磨刀师傅给重新开刃,宝刀不老,锋芒毕露,现在要手刃袁世凯,为国锄奸。溥伟说到激动处,夸夸其谈,手舞足蹈。载沣心里凉飕飕的,载沣的内心十分矛盾,他同意杀袁世凯,但他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希望通过合法的手续,办成一个“铁案”,从而对天下做个交代。现在看,举不出可杀之罪,而年轻亲贵杀气腾腾,这哪里是为国锄奸,简直是要搞政变,这就超越了载沣心理承受的极限,并且,载沣也担心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亲贵们做出什么越轨的举动。所以载沣后来就决定召集军机大臣,研究一下子,看看该怎样处理袁世凯。年轻亲贵听说载沣要召集军机大臣,气得直跺脚,说这种事情只有非常手段断然处置,你哪能研究呢。确实,后来的历史表明,这是载沣走的一步“臭棋”,他自己也为此追悔了一辈子。本来,中国帝王拥有生杀大权,载沣不是帝王,但有帝王的权威,他不用这个权威,反而要“发扬民主”,要搞“公投”,那么他有信心获得军机大臣的支持吗?军机大臣应召而至,具有戏剧性的一幕是袁世凯本人也是军机大臣,但被拦在了门外,没让进门。其余四位军机大臣分别是被袁世凯喂饱了的庆亲王奕劻,跟袁世凯拜把子的世续,这两个人是满族人,此外,还有年过七旬的张之洞和鹿传霖。载沣盘算,只要张之洞和鹿传霖这两个人支持自己,就用胜券在握了。开会了,会议的议题就是研究要处理袁世凯,要杀他。听说要杀袁世凯,奕劻、世续两位满洲贵族顿时感到兔死狐悲,奕劻顿时就结巴了,他说,此事关系重大,请王爷,请王爷„„奕劻哽咽着说不下去了,索性哭了起来。载沣没想到奕劻能哭,所以就赶紧去劝他,载沣结结巴巴地去哄他,请他赶紧止住哭声,载沣明白了,处理袁世凯的方案将遇到巨大的阻力,所以,他把目光转向了年过七旬的张之洞。载沣知道,张之洞没被袁世凯收买,而且,张之洞素来看不起“不学有术”的袁世凯,二人之间多多少少有些矛盾,所以他指望着张之洞替他(载沣)说话。张之洞跟袁世凯按说也没有多大的矛盾,但确实两个人互相瞧不起,在袁世凯看来,我是办实事的,张中堂是搞学问的,在张之洞看来,我当然搞学问,但我也会办实事。所以两个人没有太大的矛盾,但互相瞧不起。这个时候,张之洞心里拔凉拔凉的,虽然说他素来瞧不起袁世凯,但是国家大臣说杀就杀,这个先例一开,以后那些无法无天的满洲亲贵不知道能干出什么胆大包天的勾当,必须阻止。所以张之洞稍加思考,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句话,“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戳大臣”——载涛《载沣与袁世凯的矛盾》。张之洞的这句典故出自《史记》,意思是君主年幼,政局动荡,不能自相残杀,自坏长城。张之洞的表态,立即让奕劻止住了哭声。你看奕劻哭成那样,载沣怎么哄他都不好,张之洞一句话就把他这哭声给止住了,奕劻不哭了,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如果造起反来怎么办呢!”——溥仪《我的前半生》。载沣一下子被孤立起来了,虽然说他是监国摄政王,但是既没有胆识,也缺乏谋略。不过,载沣手里还有一张牌,就是隆裕皇太后。他说隆裕皇太后也主张严办袁世凯,为夫报仇,所以希望大伙儿变通一下。让奕劻一句话就给顶回去了,奕劻说,太后不能干预国政,要不然,那就跟垂帘听政一样了吗。载沣无言可对,但是又不甘心放过袁世凯,最后还是张之洞给打了圆场。结果双方妥协,载沣不再主张杀袁世凯,而奕劻等人同意将袁世凯撤职。 

【画外音】军机大臣众口一词,迫使载沣不得不放弃诛杀袁世凯的想法,而是改为对袁世凯实行撤职的处理,而就在此时,得到消息的袁世凯不由得心惊肉跳,赶紧逃往他的“老巢”天津躲避风头,直到军机大臣世续向他做出保证其生命的承诺,袁世凯方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了北京,接受罢黜的诏书。那么,对袁世凯私自逃往天津的举动,朝廷将如何追究责任呢?袁世凯的最终下野,对晚清政局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喻大华】光绪三十四年腊月十一日(1909年1月2日),罢黜袁世凯的上谕发布了,载沣本来想在上谕中加上这样一句话:“跋扈不臣,万难姑容。”就是这个人专横跋扈,朝廷容不了他了,但是奕劻坚决反对,这句话无论如何不能加,你一加不就成敌我矛盾了吗?奕劻不同意加,最后载沣也就妥协了。上谕宣布,“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宣统政纪》。就是说袁世凯有病,什么病呢,足疾,腿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呢,步履维艰,不能干了,所以让他回家养病。这样一来,你看,罢黜袁世凯就变成了让他回家养病了,这不就为他随时东山再起打下了伏笔吗?袁世凯私自跑到天津,也没有受到追究,他向载沣磕头谢恩,然后灰溜溜地回了河南老家。袁世凯离开北京的时候,场面十分冷清,只有个别的亲信起来送行,一共就来了两个人,而且全是文化界人士,政界的一个没来,生怕跟他沾边,都躲得远远的,就两个人来送他,场面非常冷清,几个随从吃力地把一个很大的箱子抬上了火车。当时,没有人知道这箱子里边装的是什么,其实,这是一部在当时中国甚至世界上都很稀罕的无线电台。有了它,袁世凯即使在偏僻的河南家乡,依然可以跟他的亲信,他的军队密切联系。表面上看,袁世凯作为“绊脚石”被搬开了,但正如当时人评价的那样,“世凯虽家居,而奕劻在政府,政无大小毕报,北洋官吏布满京外,惟世凯意旨是瞻”——赵炳麟《赵柏岩集》。如此说来,载沣并没有除掉袁世凯,这是个心腹大患,他虽然家居(河南),你看奕劻在政府,什么事都告诉他。另外他那些官吏还布满京内京外,都听他的。所以,载沣没有清除这个心腹大患,反而把他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这对大清朝的国运来说,真是雪上加霜。无疑,未能清除袁世凯的势力,是载沣的失败,慈禧去世之后,留下了巨大的权威真空,这使得原本尚在掌控之中的袁世凯、奕劻集团顿时膨胀,不搬开这块“绊脚石”,载沣的威信没法确立,而且,奕劻唯利是图,袁世凯心怀叵测,如果坐视其为所欲为,必将出现袁世凯主宰大清朝命运的严重后果。载沣看到了这一点,但他的能力却使他达不到要达到的目的,只能坐视局面的发展。当时近支亲贵表面上阴阳怪气说载沣“忠厚”,背后里大骂他糊涂无能,是个“窝囊废”,其实,联想到后来袁世凯重新出山,载沣何尝不是追悔了一辈子呢。

转眼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溥仪六岁了,摄政王给他选好了师傅,钦天监定下了开学的黄道吉日,大清国又一位君主的塑造开始了,满朝大臣都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位像尧、舜那样伟大的君主,但是谁能够想到,就在溥仪开蒙读书的这一年,爆发了辛亥革命,他是怎样懵懵懂懂地成了亡国之君呢?当时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王朝最终谢幕的时候,又会发生哪些惊心动魄的大事情呢?请看下集,六岁退位。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