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休闲游戏
草根音乐
高清图吧
读书时间
百家讲坛
节目精选
旅游美食
论坛代码
社区互助
搜索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应用通知 (0)
应用邀请 (0)
草根学园
»
『 百家讲坛阅读区 』
»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五)六岁退位
返回列表
发帖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3-8-1 17:35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五)六岁退位
百家讲坛
,
慈禧太后
,
大清王朝
,
末代皇帝
,
宫廷生活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五)六岁退位
小皇帝溥仪三岁即位,过的是无忧无虑的宫廷生活,但是此时外面的世界,已经是风起云涌、波澜四起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一股空前的民主化浪潮席卷神州,无论是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国;还是改良清朝,实行君主立宪,都让大清王朝的统治者感到不寒而栗。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连最为顽固的慈禧太后在最后也不得不做出姿态,准备仿行君主立宪,但很快就被世人识破了它的欺骗性。如今,成为清朝最高统治者的载沣,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他将会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呢?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2
#
发表于 2013-8-1 17:36
|
只看该作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3
#
发表于 2013-8-1 17:42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五)六岁退位
小皇帝溥仪三岁即位,过的是无忧无虑的宫廷生活,但是此时外面的世界,已经是风起云涌、波澜四起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一股空前的民主化浪潮席卷神州,无论是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国;还是改良清朝,实行君主立宪,都让大清王朝的统治者感到不寒而栗。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连最为顽固的慈禧太后在最后也不得不做出姿态,准备仿行君主立宪,但很快就被世人识破了它的欺骗性。如今,成为清朝最高统治者的载沣,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他将会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呢?
【画外音】小皇帝溥仪三岁即位,过的是无忧无虑的宫廷生活,转眼三年时间过去了,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溥仪六岁的时候,对溥仪的教育开始了,按照清代康熙帝定制,皇子要从六岁开始到皇家指定的学习场所上书房接受系统的教育,皇帝会为皇子们选任在各个领域具有卓越成就的老师教授他们儒家经典,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骑马射箭,作诗,书法绘画等等内容,一般一直要学习到成年。那么,摄政王载沣会给溥仪选择什么样的师傅,而溥仪的学习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
【喻大华】转眼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溥仪虚岁六岁了,于这一年的七月十八日(9月10日)正式开蒙读书,载沣给儿子选了三位师傅,都是饱学之士,不仅学问闻名全国,而且人品端庄,政治经验丰富,其中教溥仪时间最久、对溥仪影响最大的是陈宝琛(1848-1935),这一年已经六十多岁了。陈宝琛我们在以后会经常提到,所以在这里边做一个交代。他号称“福建才子”,是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二十一岁中进士,步入仕途,在同治光绪年间,直言敢谏,后来因为得罪慈禧太后,被降级罢官,回乡隐居二十多年,曾经创办全闽师范学堂,就是今天的福建师范大学,是著名的教育家。按说溥仪在这些饱学之士的培育之下学业一定突飞猛进,其实不然,师资条件虽然无与伦比,但其他不利因素太多。比如,溥仪已经是皇帝了,所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再比如,众所周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为了保证教育的郊果,这就需要给教育者一定的权威,可是在书房里边最有权威的是学生,师傅见了学生就得请安下跪,对学生不能批评,不能责打,甚至连布置作业,出题考试,一概都免了。一个六岁的孩子,在没有动力,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会自觉学习吗?可见溥仪的教育充满了放任。结果,溥仪上了几天书房之后,新鲜劲儿一扫而光。据他回忆,他当时最感兴趣的是看蚂蚁搬家。他在毓庆宫读书,院子里有一颗老柏树,总有蚂蚁爬上爬下,溥仪上课上到一半,跑出去看蚂蚁,一看就是半个时辰,一个小时。太监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师傅苦口婆心地好言相劝,好容易把溥仪哄到课堂上,但是,即使在课堂上溥仪也不大守规矩。据他回忆,有的时候他把鞋袜都脱了,袜子往桌子上一扔,师傅只好帮他穿好袜子,穿好鞋,然后师生一起发呆,等待着下课时刻的到来。导致溥仪的教育处于放任状态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家长的不负责任。当年同治、光绪皇帝也是幼年登基,以皇帝的身份度过了十多年的书房生涯,对同治、光绪两位君主的教育也经历了非常多的波折,师傅为此伤透了脑筋,甚至让天子们生气得流泪,但当时皇帝上面毕竟有两宫太后,万般无奈,师傅还可以找家长告状,慈禧眼睛一瞪,小皇帝顿时像老鼠见猫,师傅可以找家长,让家长配合教育。溥仪就没这个条件了,大家说溥仪的家长不就是他的爸爸载沣,当爸爸的怎么会不管儿子的学习呢?按例,载沣一个月来一次书房,检查儿子的功课,每当载沣来到,溥仪就起立念一段课文。溥仪晚年回忆,他当时印象最深的是他爸爸脑袋后边这个花翎总在不停地跳动,原来,溥仪不管念得怎么样,哪怕念一半儿念不下去了,他爸爸也是连连地点头,嘴里不停地说道,好好好,好好念,念得好,然后起身离去。
【画外音】小皇帝溥仪过的是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此时外面的世界已经是风起云涌,波澜四起了,作为摄政王的载沣面临的是远远比孩子的教育更加复杂和困难的时局,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一股空前的民主化浪潮席卷神州,无论是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国,还是改良清朝,实行君主立宪,都让大清王朝的统治者感到不寒而栗。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连最为顽固的慈禧太后在最后也不得不做出姿态,准备仿行君主立宪,但很快就被世人识破了它的欺骗性,如今,成为清朝最高统治者的载沣,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他将会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呢?
【喻大华】在二十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设计了两套救国方案,一个是孙中山的共和国方案,就是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国,为此,孙中山在海外发展,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努力地来发展自己的势力。另一个方案,是康有为的君主立宪立宪方案,不推翻清朝,但是改造清朝,实现君主立宪。平心而论,这两套方案在国内影响都不大,因为什么呢?孙中山和康有为都是大清朝的通缉犯,他只能在国外发展,在国内他进不来。但是到了光绪三十年,就是1904年的时候,情况发生了改变。原来在这一年,在中国东北的旅大和辽沈地区爆发了一场震撼世界的大战役——日俄战争,新兴幼小的日本,打败了老朽庞大的俄国,据说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来白种人第一次败于有色人种,日本人在为自己打来了一顶响当当的世界强国的桂冠的同时,把中国人给打醒了,有识之士认识到,俄国跟日本的最大的差距在哪儿呢?在于政体的不同,日本衽的是君主立宪制,而俄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为此,强烈要求清政府也实行君立宪制。君主立宪是一种民主的体制,皇帝之下设内阁、国会,国家大政由内阁总理来处理,在这个体制之下,皇帝是国家统一、团结的象征,作为一个“偶像”,手中没有什么权力。当时,慈禧太后还活着,她根本不了解君主立宪是个什么玩意,但这个立宪派说得振振有辞,声势浩大,这激发了她的求知欲,于是,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经过八个多月的周游世界,在光绪三十二年的六月底、七月初,考察宪政大臣向慈禧提交了“考察报告”,结论是君主立宪是一种理想的政治体制,最大的利益就是“皇位永固”,慈禧看后心中大喜。确实,像英国女王、日本天皇那样确实是万世一系,谁听说过英国、日本的臣民要推翻皇室,太好了,这利益太大了,慈禧立即拍板决策,同意在中国施行君主立宪,其实,无论是考察宪政大臣还是慈禧皇太后,并不真正了解君主立宪,君主立宪虽然具有使“皇位永固”的功效,但那是以放弃皇权为代价的。皇帝没有皇权,当然就没有责任,国家治理的好坏,全在总理大臣,闹得天怒人怨,大不了找总理大臣算账,跟皇帝没有一点关系,自然不会有人要推翻皇帝。可是,要想让中国的皇帝放弃皇权,那跟要他命差不多,大清朝的皇权是祖先打下来的,凭什么交给内阁。所以,慈禧在弄明白这一节之后,她很后悔,但话说出去了,你又收不回来,不过慈禧的聪明在于她宣布的是“预备仿行立宪”,并没有说马上就立宪,并且不久慈禧就死了,她把这个“半截子工程”扔给了载沣,载沣上台之后,承诺继续推行君主立宪。但是大伙知道,君主立宪它是分权,分朝廷的权力,载沣为了树立权威,却要集权,二者背道而驰,并且载沣集权的手法简直是闻所未闻。他有两个弟弟,我前面说载沣排行第五,他有六弟载洵,七弟载涛。在宣统元年五月的时候,载洵就跟哥哥载沣求情,他提出个建议,要重建中国的海军,载沣一口答应了,立即任命载洵为海军大臣。载沣知道,当哥哥的得一碗水端平,载洵的工作安排了,载涛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差事,成天跟一群唱京剧的在一块胡混。载沣的妈妈跟载沣的媳妇三天两头闹别扭,载涛在里边瞎掺和,有一次甚至拎着刀要杀嫂子,说是给妈妈报仇。所以这个载沣感觉得赶紧给载涛也安排个差事,所以在任命载洵为海军大臣的同时,还任命载涛为管理军咨处大臣,这是个什么职位呢?这么说吧,相当于中国陆军的“总参谋长”。这一年载涛刚满二十岁,就成了中国陆军的高级将领,您想,军方的将领谁心里不窝一口气啊!载沣模仿德国的制度,宣布皇帝是陆海军大元帅,就是溥仪是大元帅,但是溥仪年幼,由他代行大元帅的职务,您看,载沣自任陆海军大元帅,两个弟弟分管陆海军,这种集权真是史无前例。他还重用了很多年轻的满洲亲贵,这些亲贵要资历没资历,要能力没能力,就知道吹胡子瞪眼,胡搅蛮缠,这个时候毕竟不是康熙、乾隆的时代,不仅国势不振,而且西方思想大举输入,平等、民主的观念开始灌输进人们的心田。在立宪派看来,载沣集权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跟人民为敌的举动,就是一般的朝廷里边的官员,也瞧不起这帮“暴发户”,因此跟朝廷离心离德,这样一来,大清朝的统治基础实际上削弱了。为此,张之洞没少给载沣提意见,但不久,张之洞就死了,载沣也听不到逆耳忠言了,更让载沣窝火的是这帮志大才疏的年轻亲贵们不仅毫不领情,而且各有各自的打算,有的要军权,有的要财权,有的不要权只要钱。溥仪晚年回忆,他说,“摄政王处于各伙人勾心斗角之间,一会儿听这边的话,一会儿又信另一边的主意,一会儿对一两边全说‘好,好’,过一会儿又全办不了,弄得各伙人都不满意他。”——溥仪《我的前半生》。载沣集权激怒了立宪派,这个时候,清政府人心丧尽,立宪派急于实现立宪,把国家政权从清皇室手里夺过来,因为在立宪派看来,在清皇室的领导之下,我们中国人就等于是被赶进屠宰场的猪羊,所以急于当家作主,以致形成了一个矛盾怪圈。立宪派越逼迫,载沣越集权,载沣越集权,立宪派越急于夺权。
【画外音】随着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席卷神州,反清武装起义接连不断,这些情况使清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姿态应付立宪运动,并趁机加强皇权,试图挽救清朝统治的灭亡,1911年5月,载沣签发上谕,裁撤军机处等机构,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满族八名,其中皇族又占了五人,被人讥为“皇族内阁”。至此,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达到贵族集权镇压民主革命的目的完全暴露,立宪派的幻想随之破灭,1911年10月10日夜,湖北新军在武昌城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之后,对清政府绝望的湖北立宪派站到了革命党这一边,他们发表通电,宣布武汉光复,号召各省响应,电请中国同盟会总理孙中山回国主持大计。那么,面对这样的星火燎原之势,载沣将会如何应对呢?
【喻大华】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满洲贵族奕劻和那桐这两个人立即向载沣建议,起用袁世凯应对危机,载沣当即拒绝了。面对载沣的疑虑,这两个人拍着胸脯,以身家性命担保袁世凯绝对不会背叛朝廷。见载沣依然不为所动,两个人宣布“请假”,实际上就是罢工。对全局缺乏掌控能力的载沣慌了手脚,他极不情愿地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负责镇压这次起义。不料,袁世凯电报很快就发到了北京,他不接受朝廷的任命,因为他“足疾未愈”,腿还没好。其实,袁世凯的真实意图是跟朝廷讨价还价,他暗中跟立宪派联系,同时指示开赴前线的北洋军消极怠战,不要急于扑灭革命军。形势越来越危急了,革命的火焰在蔓延,继湖北之后,湖南、陕西、江西、山西等省相继爆发起义,或者宣布脱离清廷独立。载沣至此面临灭顶之灾,哪怕是一根稻草,对他来说都像救命的法宝那样珍贵,怎么办?在奕劻等满洲贵族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之下,载沣跟袁世凯的讨价还价在持续着,载沣出价越来越高。这一年的九月十一日,阳历是11月1日,载沣解散了“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继而,宣布在中国实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皇族不过问国政。载沣做到这一步,应该是做到底线了,因为皇族把政权全交出来,我们要像英国那样了,国家政务由首相来处理,皇帝只保留一个帝位,在这种情况下,就等于把所有的权力都给了袁世凯。于是,袁世凯“足疾”就彻底地好了,他来到北京,组织自己的内阁。其实,这个时候的载沣之所以冒着“引狼入室”的危险起用袁世凯,不光是走投无路的无可奈何,还在于他对袁世凯并没有完全失去信心,因为这个时候的袁世凯私下里说了很多维护王朝、反对革命的话,他跟记者不断地谈话,他一边跟载沣讨价还价,另一边,他不断地来说这些维护王朝、反对革命的话。为了增强谎言的感染力,袁世凯眼里闪烁着泪光,带着哭腔跟记者说,“余深荷国恩(我受大清朝恩典受得太厚),虽时势至此,岂忍负孤儿寡妇乎?”——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孤儿”就是溥仪,他“爸爸”都死了嘛,在宗法上的父亲不就是同治和光绪嘛,都不在世了嘛,所以他是孤儿。“寡妇”就是隆裕太后,太后都是寡妇,所以他说不忍心负这个“孤儿寡妇”。载沣再联想到三年前袁世凯落得个“国人皆曰可杀”的地步,自己还饶他一条性命,现在袁世凯就算不知恩图报,至少也不至于背地里捅一刀吧。然而,袁世凯重新出山,大权在握之后,立即翻脸。他成立了自己亲信组成的责任内阁,他是内阁总理大臣,内阁成员都是他的亲信,调冯国璋来北京掌握军权,连原来由皇族掌握的禁卫军也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大权在握之后,袁世凯逼迫隆裕皇太后发布懿旨,解除了载沣的摄政王职务,宣布“嗣后用人行政,均责成内阁总理大臣”——《宣统政纪》。到了这一步,袁世凯就算是把清朝全部权力都拿到手了。载沣下台了,载沣无疑是一个失败者,他想维护皇朝的利益,但是这个人既没有雄才大略,也没有两面三刀的手腕,那么等待他的就只能是失败了。附带指出,载沣辞去摄政王之后,隐居在动乱的时代里,1951年2月病逝于北京。
【画外音】此时的清廷气数已尽,孤儿寡妇难成气候,王朝的生死存亡全都寄托在了袁世凯的身上,袁世凯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步步高升,直到获得今天的高位,平心而论,大清朝对他是有恩的。那么,袁世凯将用什么来回报他主子往日的恩德呢,在大清朝最终垮台的这一刻,各方当事人都是如何表现的呢?
【喻大华】袁世凯是一个把利益看得比情义更重的人,他不顾诺言,一步步地实行着自己的计划。这个时候孙中山已经回国了,成立了一个“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担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和孙中山分别派出代表沟通,双方很快达成一致,有一个分工,袁世凯负责逼迫清帝退位,然后南京方面推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总统。即使到了这步,袁世凯依然还在演戏。1912年的1月,他在北京对(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发表谈话,表示他“始终忠于朝廷,终身不为共和党所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八册。宣统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摊牌了。王朝到了生死一线的地步,溥仪的功课也停了,天寒地冻,没有蚂蚁可看,他跟一群太监玩木偶戏,玩得兴致盎然,太监无精打采。这个时候,总管太监来请溥仪,说是皇太后召见,因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求见。于是溥仪就前往养心殿,跟太后一起召见袁世凯。在养心殿里,溥仪偎依在隆裕太后的怀里,看着眼前的袁世凯,袁世凯满脸泪痕,跪在地上,隆裕太后抹着眼泪。几十年后,溥仪回忆他当时非常困惑,两个大人为什么哭呢,他不懂事啊。袁世凯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地说,说他对不起皇帝,对不起皇太后,他无法挽救王朝的命运,建议隆裕太后接受退位的安排,他说他已经跟南边谈妥了,将优待皇室,大清皇帝仅仅交出国家政权,皇帝地位不变,所以这跟中国历代的亡国不是一回事儿。袁世凯一边说一边哭,越哭越厉害,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连连碰头,瘫倒在地,隆裕太后也是泣不成声。袁世凯止住了哭声,语调低沉地说了一句让隆裕太后魂飞天外的话。“请看法国革命史,如果皇帝能够及早顺从人民的意志,何至于路易的子孙被杀和量个不剩”——溥仪《我的前半生》。这是袁世凯说的话,袁世凯话音刚落,隆裕太后放声大哭。现场大乱,太监七手八脚就来劝慰。隆裕这个人没有主意,遇事只有痛哭流涕,这是载涛说的。载涛回忆,说隆裕这个人就知道哭,还不如我哥,我哥至少还不哭,他说他哥就是载沣。在太后哭得死去活来的当口,袁世凯悄然退下,溥仪还想着自己的木偶戏,也一溜烟儿跑出了养心殿,就隆裕自己在那儿哭了。隆裕太后召集王公会议,研究退位问题。听到“退位”二字,王公们顿时炸了锅,与其说是丧失政权的恐惧,不如说是对袁世凯转变的惊叹,说头两天袁世凯还摆出要跟革命党开战的姿态,说军饷无着,要大伙儿捐款,连太后都拿出了私房钱,哪能说翻脸就翻脸呢,难道袁世凯是曹操吗。“袁世凯就是曹操”,恭亲王溥伟斩钉截铁地说,“当年保全袁世凯的人就是列祖列宗的罪人,真是罪该万死”,他开始骂了,场面一片混乱,大家劝他说,不要翻旧账了,往前看吧。说大清朝已经到了这步田地还“往前看”,看啥呀,说明说吧,到底退不退位,如果不退位,有什么好办法。皇族中辈分最高、权力最大的奕劻发言了,他是元老派的代表,啰嗦了半天大伙才听明白,他赞成退位。大家说这真难以理解,你乾隆皇帝的后人,你是爱新觉罗的子孙,把大清朝搞黄对你有啥好处?有好处,袁世凯给他钱。奕劻他说他赞成退位,奕劻话音未落,以溥伟为首的年轻亲贵叫喊着要杀奕劻,奕劻落荒而逃,溥伟等人摩拳擦掌,说咱们一起到庆王府找奕劻算账。于是那些王公呼啸着就追奕劻去了,这会没法开了。几天之后,这会议又重新召开了,奕劻被攻击之后,已经不敢再来了,见一面打一次,七十多岁也扛不了,不来了。剩下这些王公没一个人愿意退位,可是也没一个人愿意上断头台,那么你不退位你不就上断头台吗。退位还有个优待条件,所以大伙儿内心都很矛盾,这怎么整呢?这个时候,溥伟跟大伙儿说,说你们不要对那个优待条件抱任何幻想,也不要对袁世凯抱幻想,亡国之君受前朝的优待,历史上哪有先例啊,只有一个字,就是“死”,袁世凯他着急做大总统,所以他抛出诱饵,你上了当你将来后悔去吧。一席话说得这些王公们也是唉声叹气,你怎么整。这个时候,肃亲王善耆提出了一个很恶毒的计划,善耆是清朝开国元勋豪格的后人,善耆建议,说我们把王朝迁回东北,在东北发展,然后寻找机会二次入主中原,退一步说,就算无机可乘,做个东北地方政权的领袖也比受民国的优待强得多。这个计划很恶毒,一旦落实,中国就将陷入分裂。而袁世凯,第一,他没有能力阻止,因为北京的警察都在满族人的掌握之下,禁卫军虽然是袁世凯把军权拿到了,但中下级军官还是满族人,掌握东北政权的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是忠于朝廷,掌握奉天就是沈阳市军权的张作霖,虽然是土匪出身,但他知道忠于清朝。所以这个计划一旦落实起来,袁世凯可能无力阻止,他还可能干脆就不管,你走就走吧。但这个计划不能说没有风险,在这个时候,大伙儿都看着载沣,载沣虽然不是摄政王了,但毕竟是皇帝他爸爸,王爷你什么态度,载沣什么态度呢?载沣就是这个态度(手撑着下巴,不说话)。大伙儿说王爷你说话呀,载沣他不吱声(还是手撑着下巴,不说话),载沣的态度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画外音】此时的清廷尽管已经是强弩之末,但困兽犹斗,仍然企图做垂死的挣扎。1912年1月25日,袁世凯通知隆裕皇太后,如果再拖延不决,对清皇室的优待将交给国会表决,随后,坚决维护清朝皇室的满族将领良弼在北京城中被刺身亡,可是,面对着袁世凯的步步紧逼,面对身家性命不保的悲惨下场,清皇室依然不下了退位的决心。那么,最终打开这一死结的会是谁呢?统治中国达268年的大清王朝是如何终结的呢?
【喻大华】袁世凯使出了杀手锏,他拟了一道通电,发给在湖北前线的段祺瑞,让段祺瑞以他自己的名义发表,段祺瑞收到来电之后,一字不改,全文照发。腊月十八日,这封以北洋军名义发给朝廷的通电摆到了王公大臣的面前,段祺瑞杀气腾腾地指责满洲王公阻挠共和败坏大局,罪恶数不胜数,他表示将率全军将士挥泪登车,要乘火车前往北京,找这些王公大臣算账。这封通电刀光剑影,简直是向皇族中的死硬派发出了死亡的威胁,多数王公不寒而栗,隆裕太后到了这步田地,只知道搂着溥仪痛哭流涕了,她别的也没有什么希望了,只求保住她们娘俩儿的身家性命了。其他王公大臣也不敢再反对退位了,死硬维护皇室的溥伟和善耆二人见大势已去,仓皇逃离了北京。宣统三年腊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派人将写好的《退位诏书》送到宫里,隆裕皇太后痛哭流涕,浑身颤抖着盖上了鲜红的皇帝玉玺。同日,由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通过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正式对外公布,史称《清室优待条件》。其中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
一、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岁用四百万两,由中华民国拨用;
三、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四、宗庙陵寝永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五、大清皇帝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至此,从顺治元年入关建国,统治中国达268年的大清王朝终结了。当天晚上,北京外务部的大楼灯火通明,袁世凯在亲信的簇拥下来到这里,向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发电,袁世凯用最热烈的语言赞美了共和制度的伟大,颂扬了孙中山等人的革命精神,最后,信誓旦旦地表示,“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然后,就地剪掉了自己的辫子,袁世凯哈哈大笑,现场掌声雷动,这是一个狂欢不眠之夜。相反,紫禁城中却是一片黑暗,溥仪白玩了一天木偶戏,晚上又玩了一晚上泥人,早已进入了梦乡。最后一个月来,已经不上课了,每天跟太监玩得昏天黑地,要是在以往,太监引导皇帝玩物丧志,必将受到最严厉的制裁,但大清亡国了,皇帝恐怕一生有的是打发不尽的时光。此时的溥仪,是个六岁的孩子,尚不懂事,就成了“亡国之君”,他不知道,也不会理解自己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然而,他该怎样走自己漫长的人生路呢,他的面前,会有哪些艰难险阻呢,中华民国承诺的《优待条件》靠得住吗?请看下集,风云突变。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