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鲍鹏山新说水浒》之林冲(六)命悬一线

  上一讲我们讲到,为了除去林冲,让自己安全,让高衙内占有林冲娘子,陆谦使出了毒辣的连环计。第一计,卖刀给林冲;第二计,骗林冲持刀进入白虎节堂,然后诬陷他刺杀高太尉的罪名。现在,林冲已经买下了那把宝刀,并且爱不释手,甚至自己就已经盘算着要与高太尉比看宝刀了。连环计已中了一计,而且又如此大意,别人还没实施第二计,他自己倒想着要自投罗网了。

    于是,剩下的那一计也就十分轻松地实施了:两个假扮的承局在第二天早晨便上门,对林冲说:“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林冲一听,不但没有警惕,反而内心窃喜。他说:“又是什么多口的报知了!”金圣叹在此句下引用朱熹的话批曰:“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为什么林冲很高兴呢?三个原因:一,终于可以看到太尉的那把宝刀了;二,太尉来叫他去比试宝刀,说明太尉和他很亲近,很看重他;三,他可以借此和太尉套上近乎。他真的早把高衙内调戏自己老婆的事忘了!高俅此人,不说原先东京人民如何厌恶他,就是他当了太尉之后,真正的好汉,也是极其藐视他:王进称他为高二,泼皮,避之唯恐不及;鲁智深称他为“撮鸟”,要在他身上打三百禅杖。偏偏林冲如此恭敬他!两个承局把林冲引到白虎节堂前,便借机溜走。

    林冲在白虎节堂外徘徊傻等,猛抬头见 “白虎节堂”四个青字,吓出一身冷汗:“这白虎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急忙回身想走时,高俅突然出现,喝道:“林冲!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本官?有人对我说,你两三日前拿刀在府前伺候,必有歹心!”林冲躬身禀告:“恩相,恰才蒙两个承局呼唤林冲将刀来比看。”太尉喝道:“承局在那里?”林冲道:“恩相,他两个已投堂里去了。”太尉道:“胡说!甚么承局敢进我府堂里去?——左右!与我拿下这厮!”话犹未了,旁边耳房里走出二十馀人把林冲横推倒拽下去。

    显然,这里有一个大大的疑点,如果允许侦查和辩护,我来做林冲的辩护律师,我就要指出这一点:为什么这些人来得这样及时而且整齐?这充分证明了这是早已设下的陷阱。

接下来,高太尉大怒道:“你既是禁军教头,法度也还不知道!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注意,高太尉的这句话和他刚才对林冲说的话有一个非常要害的区别:刚才那句话是:“莫非来刺杀本官?”尚是测度之辞,还没有直栽罪名。而这句话就变成了“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已经是认定之辞,林冲的罪名,已经定下了!那么,被高太尉陷害而误闯白虎节堂的林冲,其后的命运将会怎样?

    敬请收看百家讲坛《鲍鹏山新说水浒》林冲系列(六)命悬一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上一讲我们讲到,为了除去林冲,让自己安全,让高衙内占有林冲娘子,陆谦使出了毒辣的连环计。第一计,卖刀给林冲;第二计,骗林冲持刀进入白虎节堂,然后诬陷他刺杀高太尉的罪名。现在,林冲已经买下了那把宝刀,并且爱不释手,甚至自己就已经盘算着要与高太尉比看宝刀了。连环计已中了一计,而且又如此大意,别人还没实施第二计,他自己倒想着要自投罗网了。

    于是,剩下的那一计也就十分轻松地实施了:两个假扮的承局在第二天早晨便上门,对林冲说:“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林冲一听,不但没有警惕,反而内心窃喜。他说:“又是什么多口的报知了!”金圣叹在此句下引用朱熹的话批曰:“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为什么林冲很高兴呢?三个原因:一,终于可以看到太尉的那把宝刀了;二,太尉来叫他去比试宝刀,说明太尉和他很亲近,很看重他;三,他可以借此和太尉套上近乎。他真的早把高衙内调戏自己老婆的事忘了!高俅此人,不说原先东京人民如何厌恶他,就是他当了太尉之后,真正的好汉,也是极其藐视他:王进称他为高二,泼皮,避之唯恐不及;鲁智深称他为“撮鸟”,要在他身上打三百禅杖。偏偏林冲如此恭敬他!两个承局把林冲引到白虎节堂前,便借机溜走。

    林冲在白虎节堂外徘徊傻等,猛抬头见 “白虎节堂”四个青字,吓出一身冷汗:“这白虎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急忙回身想走时,高俅突然出现,喝道:“林冲!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本官?有人对我说,你两三日前拿刀在府前伺候,必有歹心!”林冲躬身禀告:“恩相,恰才蒙两个承局呼唤林冲将刀来比看。”太尉喝道:“承局在那里?”林冲道:“恩相,他两个已投堂里去了。”太尉道:“胡说!甚么承局敢进我府堂里去?——左右!与我拿下这厮!”话犹未了,旁边耳房里走出二十馀人把林冲横推倒拽下去。

    显然,这里有一个大大的疑点,如果允许侦查和辩护,我来做林冲的辩护律师,我就要指出这一点:为什么这些人来得这样及时而且整齐?这充分证明了这是早已设下的陷阱。

接下来,高太尉大怒道:“你既是禁军教头,法度也还不知道!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注意,高太尉的这句话和他刚才对林冲说的话有一个非常要害的区别:刚才那句话是:“莫非来刺杀本官?”尚是测度之辞,还没有直栽罪名。而这句话就变成了“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已经是认定之辞,林冲的罪名,已经定下了!那么,被高太尉陷害而误闯白虎节堂的林冲,其后的命运将会怎样?

    敬请收看百家讲坛《鲍鹏山新说水浒》林冲系列(六)命悬一线!

  【画外音】林冲曾经的朋友与高衙内一同设下了连环计,要置林冲于死地。一向精明小心的林冲在此时此刻,竟然一点都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逼近,轻而易举地就被骗,买下了一口宝刀,要与高太尉家藏的宝刀做一次比试,中了陆谦和高衙内的第一计。但是,接下来的这一计看来却并不太容易成功,那就是诱骗林冲拿着宝刀进入朝廷禁地白虎节堂。林冲毕竟是禁军教头,对于白虎节堂这样的禁地应当是心知肚明,他怎么可能轻易被骗呢?

  那么,高衙内和陆谦究竟使出了怎样的手段,让林冲一步一步走上了不归的绝路?犯下杀头重罪的林冲,究竟又怎么可能有起死回生的机会?

  为了除去林冲,陆谦使出一个连环计,那么第一计就是卖一把宝刀给林冲,第二计就是诱骗林冲拿宝刀去和高太尉的宝刀进行比看,两个宝刀放在一块儿,看一看,比较比较,鉴赏鉴赏,然后引诱他进入白虎节堂,然后控告他一个擅闯节堂这么一个罪名。

  那么第一计非常顺利地实施了,林冲在大街上买了一把宝刀,而且回到家以后他还非常高兴,夜里头睡不着,把刀翻来覆去地看。并且在看宝刀的时候,他就自己已经想到了高太尉家里有一把好刀,我一直想看,他就不给看,现在我也买了一把宝刀,哪一天我拿去和他比看比看。我们来看,林冲实际上不等高太尉他们来引诱他,他自己就准备自投罗网了。所以,这个连环计的第一计实施之后,第二计实施起来就非地轻松,很轻松。

  头一天买了宝刀,第二天,高太尉就派了两个假扮的承局——所谓的承局,就是级别比较低的军官——来请林冲,说高太尉听说你昨天在街上买了一把宝刀,他想让你把宝刀带去,拿去和他的宝刀比看比看,高太尉在府中专等(“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林冲一听这个话,就说了一句,说也不知道哪一个多嘴的,这么快就报告了高太尉了(“又是甚么多口的,报知了”)。这句话你看起来好像有点埋怨,实际上他内心里面非常高兴,给《水浒》做批注的金圣叹也看出了这一点,他引用了朱熹的一句话来说明林冲此时此刻的内心窃喜的心情,这句话是这样讲的,说“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看他讲的话,好像有一点埋怨,实际上内心里面特别高兴。

  为什么高太尉来让他拿着宝刀去比试,他就特别高兴呢?有三个原因:第一,他终于可以如愿以偿,看到高太尉的那一把宝刀了,因为他一直知道高太尉有宝刀,他一直想看,一直没有机会,他今天可以如愿以偿了;第二,更重要的,高太尉来派人请他拿着宝刀去比试,表明高太尉和他在感情上很亲近,很看重他,这是林冲最关注的;第三,林冲自己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拉近自己和高太尉之间的关系,和他套个近乎,以后自己在官场上的前途可以更顺利一点。所以林冲很高兴。

  但是我们看这个高兴里面,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就在于,他已经把高衙内两次调戏他妻子的事情给忘了。高衙内是高太尉的养子,他把这事已经彻底忘了。第二,还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他对高俅这个人的看法和梁山其他好汉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们说高俅这个人名声很不好,在没有做太尉之前,东京的老百姓都很厌恶他,鲁智深讲到高俅的时候,就是两个字“撮鸟”,用这样的词来骂他;和林冲身份、地位相近的有一个教头王进,他怎么称呼高太尉呢?说他是“高二”,他不称他高太尉,说他是“泼皮”。所以我们来看看,在普通的老百姓眼里以及在真正的英雄好汉的眼里,他们都是看不起高俅的;但是偏偏林冲对高俅非常非常地恭敬,那么这一点区别我们要指出来。

  【画外音】即便林冲对高太尉有着再多的惧怕,但惹不起至少还可以躲得起,更何况前不久太尉的养子高衙内还两次调戏了自己的妻子。想到这一点,林冲下一步的举动会不会格外地小心?

  那么两个承局把林冲引到了白虎节堂的门口,告诉林冲说,你在那儿等着,我进去叫高太尉,两个人趁机溜走。林冲一个人在白虎节堂的外面傻等,猛一抬头,看到“白虎节堂”四个大字,他一下子就傻了。因为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他知道白虎节堂不是随便人来的地方,这是国家商量军机大事的地方,一般的人、普通的人怎么能进这种地方来呢?更何况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把宝刀呢。所以他一看到这个非常紧张,转身就要走。就在这个时候,高太尉突然出现,并且高太尉一出现就是一声断喝:林冲,你又没有人招呼,你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而且你手上拿着一把刀,莫非你要刺杀本官?(“林冲,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下官?”)注意这个话,这一点让林冲猝不及防,林冲以为见到高俅,那高俅肯定要跟他说比试刀的事情,没想到高俅说出这一番话来,所以林冲毫无思想准备。他双手捧着刀,弯着腰,很恭敬的样子,跟高太尉说:刚才,承蒙你叫两个承局来喊我拿着宝刀来和你比看(“恩相,恰才蒙两个承局呼唤林冲将刀来比看”)。高太尉说,胡说,两个承局在哪里啊?林冲说,他们已经进到你的后堂里面去了。高太尉说,我的后堂里面了一个承局敢进去吗?承局我们刚才讲了是一个下层级的军官,他怎么敢进入高太尉的后堂呢?所以高太尉讲到这个地方以后,又是一声断喝:“左右,给我拿下这厮!”话未落音,两边的厢房里面一下子冲出二十多个人,把林冲按倒。

  实际上这个地方就有一个疑点,林冲刚才拿着一把刀在白虎节堂的外面独自一人徘徊、张望、等待的时候,这二十多人没有出来;高太尉出来的时候,林冲拿着刀和高太尉之间有了这一番对话,这二十多人也没出来;现在高太尉一声断喝,二十多人整整齐齐冲了出来,很显然,这是早已经设好的陷阱。那么接下来是高俅大怒,说你既是禁军教头,你如何不懂法度,你手执利刃,擅闯节堂,欲杀本官(“你既是禁军教头,法度也还不知道?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注意这一句话,跟刚才的第一句话已经不一样了,高太尉和林冲之间在白虎节堂这一段对话里面总共有四句话,非常关键。第一句话是这样讲的:你没有人呼唤你,手执利刃,故入节堂,莫非要来剌杀本官?我们看看,这只是个猜测,可是到第二句话的时候,就已经变成这样了: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就不是猜测了,变成什么了呢?变成了定罪了。不是你是不是来刺杀本官,而就是来刺杀本官了。所以两句话我们看,一开始是猜测,后面就直接是定罪。这话一转,非常要害。

  那么既然罪名已定了,高太尉喝叫左右,把林冲推下要当场处斩。按说高太尉是有这个权力的,假如这个罪证确凿,而且对方又认罪,那他当场就是可以处斩。那么林冲在此时,当然不能认罪,认罪脑袋就没了,所以大呼冤枉。那么林冲的这个大呼冤枉,叫冤屈,他的冤屈在哪里?肯定是两点,第一点我刚才已经讲到了,一个疑点,刚才我进来这半天都没有人,等你一声断喝二十多人一下冲出来,显然你早已经设下了陷阱,但是林冲当然不敢说这个话,说这个话等于直接说高太尉你陷害我,在这样的场合下他不敢揭露高太尉;但是林冲可以这样来为自己辩解,如果我真是要来刺杀你,那么我见到你的时候,我肯定不会手里面双手捧着宝刀,还给你弯腰行礼,我一定直接上前动刀就杀人才对,所以林冲可以从这一点来给自己辩解。但是高太尉当然不会听他的辩解,因为高太尉本来就是设计要陷害他,怎么可以听他辩解呢?所以高太尉这地方又说了第三句话,说你说你不是来刺杀本官的,那我问你,你到白虎节堂来干什么来的,你有什么事?你现在手里拿着利刃,你凭什么你不是来刺杀本官的(“你来节堂有何事务,见今手里拿着利刃,如何不是来杀下官”)?这是高太尉说的第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猜测,第二句话是定罪,第三句话是什么,用反问来证明你林冲有罪。

  可是高太尉在听完了林冲不服的这样的一种叫屈之后,高太尉又说了一句话,他说“这厮不服断遣”,说这个家伙不服我们对他的这个判决,那好,我们把他送去开封府,让开封府府尹好好的审问他,明白处决(“解去开封府,分付滕府尹好生推问,勘理明白处决”)。那么这个地方有个小问题了,为什么要把他送到开封府?开封府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个我们要做个简单说明。在北宋开封府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个地方性的行政机关,但是这个地方非同一般,它是北宋首都开封这一个地方的一个行政机关,因此呢,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又承担了一些中央机关里面的大臣们的一些罪行的判定,行使着中央司法机关的一些职权。《宋史?刑法志》上有这这么一条说明,说是中央机关里面的大臣们犯了罪之后,官职比较大的、罪行比较重的、牵连比较多的,由中央的司法机关叫御史台,由它来审判;那么官职比较小的、案情比较简单的、牵连不多的,就由谁来审判呢?由开封府来审判。所以开封府虽然是一个地方的行政机关,但是它同时可以行使中央司法机关的部分职权。而且开封府还有特殊的地位,宋代有三个皇帝在做皇帝之前都做过开封府的府尹。这个开封府就座落在皇宫的南面,所以又叫南衙开封府。我们大家讲到开封府比较熟悉的,是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有名的人,就是打坐在开封府,那个人是包拯。所以高俅此时把林冲送给开封府去审判、定罪。

    【画外音】虽然开封府有这样的职责,但奇怪的是,以高太尉一贯的心狠手辣和飞扬跋扈来看,为什么他没有让手下在白虎节堂直接就结果了林冲,而且还要费一番周折让开封府来审理林冲呢?他不怕会节外生枝吗?

  这地方有两个原因:第一,林冲不服,林冲在叫屈,而且在林冲叫屈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疑点,高俅如果就此把他杀了,他会北上草率擅杀的罪名;最重要的是第二点,因为高俅这个人对开封府非常有信心,他相信开封府府尹滕府尹一定会遵照他的旨意杀掉林冲,那么既然他这么放心,那就不妨把林冲交给开封府。借刀杀人,那是多么轻松,此前他一直是这么做的。

  那么高太尉的左右押着林冲,也带上了他那一把作为凶器的那把宝刀就到了开封府。那么这个高太尉的左右把高太尉的话告诉滕府尹,高太尉的话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那三句话,林冲“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注意这12个字,说白了,也就是早已经给他定完罪了,你滕府尹就照此判就可以了。可是很有意思,滕府尹听完了高太尉左右的话之后,他没有和高太尉的左右说话,他转过脸来对林冲说了一句话,他说:“林冲,你是个禁军教头,如何不知法度,手执利刃,故入节堂?这是该死的罪犯。”我们有时候读书要读得细一点,听话要听得细一点,你才听出区别来,滕府尹的这个话和高太尉的话里面,我们一比较你就会发现,少了最关键的四个字。“手执利刃”有了,“故入节堂”有了,但是高太尉下面还有个结论,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是干什么的?欲杀本官,所以高太尉的话三句。到了滕府尹这儿变成几句了呢?手执利刃,故入节堂,下面没了。也就是说,滕府尹承认了基本事实,林冲确实手执利刃在节堂的门口被逮住的,这点他不能否认;但是林冲到这个地方去是干什么,是不是一定就是要刺杀高太尉,他滕府尹没有做判断,少了这最后的一句,实际上就不能够判林冲的死罪了。所以我们从滕府尹的这句话里就已经看到,林冲一线生机出现了,他有生存的可能了,有希望了,而且我们从滕府尹这句话里还能够看到什么呢?看到滕府尹实际上对林冲抱有惋惜和同情,他的口气是这样的,说林冲,你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你怎么就不懂法度呢?你怎么手执利刃,故入节堂呢?这是该死的罪犯啊,这是要杀头的啊,你怎么这么糊涂啊!这不是在控告他,不是在斥责他,是在什么?惋惜他。滕府尹的态度不一样了,所以我们说这个就给了林冲一线的生机。

  林冲也看到了这一点,林冲是个多么聪明的人,所以他当即大呼冤枉,并且把高衙内两次调戏他的妻子,以及今天高太尉派承局来骗他进入白虎节堂,然后在白虎节堂把他抓住,诬陷他欲杀本官的罪名,这整个的过程,都告诉了滕府尹。林冲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把真相告诉对方。等林冲说完了之后,滕府尹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举动,他把林冲的口供录好了,然后把高太尉的左右打发回去了,但是这个滕府尹一句话都没说。所以我们说这个滕府尹很有意思,当林冲被解到开封府来以后,他说了一句话是很有意味的,他最后一句话不说也是很有意味的,这个意味的深意就是林冲有了生路了。那么他为什么一句话不说呢?我们说这个滕府尹是不是跟高太尉一个鼻孔出气,是不是一个坏人我们暂且可以置之不论,因为他以前确实是帮着太尉杀了很多人,我们可以置之不论,但是像滕府尹这样的人,他和高太尉打了那么多的交道,他不可能不知道高太尉是什么人,他听了林冲的这一番给自己的辩护之后,他心里面不可能不明白,他一定是明白的。所以这个时候,他一言不发,为什么?他不能讲真话,高太尉的左右还在;他又不愿意讲假话,所以他只能够一言不发。

  【画外音】虽然开封府的这个滕府尹对林冲多少有着些同情,但是另一边是一手遮天的高太尉正在等着一个满意的判决,这个内心深处左右为难的滕府尹他究竟要做什么呢?难道他能够不顾自己的乌纱帽,而救林冲一命吗?

  那么这个时候他的手下有一个很关键的人出来了。我们前面讲过,在高太尉的府里,没有一个好人,陆谦是坏人,富安是坏人,高衙内就不要说了,这一次,今天早晨有了两个承局把林冲骗去的,肯定也是坏蛋,二十多个把林冲给按住的人,这些人肯定都是知道内幕的人,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出来主持正义的。但是在开封府里面,还真的有一个好人,就是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官孔目,这个人名字叫孙定。按照《水浒传》的写法,孙定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总是要周全别人,所以他有一个绰号叫孙佛儿,像佛一样,仁慈。他心里面明明白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他知道林冲一定是冤枉的,他知道高衙内一定是陷害林冲,所以他就反反复复地在滕府尹面前帮林冲说话,“说开就里”,什么叫说开就里呢?也就是分析分析这一个案件的蹊跷之处,分析分析这个案件的可疑之处,分析分析这件案件里面的矛盾之处,以及高太尉指控林冲罪行的种种不实之处。说白了,就是揭开高太尉的阴谋,明了林冲的冤屈。所以他跟滕府尹讲,这个事情林冲肯定是冤屈的,你现在来主持这个事情,一定要周全他。

  那滕府尹说了一句话,说他做下了这么一般罪,高太尉已经给他定了罪了,你让我怎么去周全他(“他做下这般罪,高太尉批仰定罪,定要问他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杀害本官,怎周全得他”)?这个滕府尹这个话讲得确实有问题,人家让你判罪,他说我要听高太尉的。所以这个孙定虽然只是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官,只是一个下级,但是这个时候他竟然敢顶撞上级,他说了一句话,他说“这南衙开封府,不是朝廷的?是高太尉家的?”这句话讲得是很有力,为什么我说讲得很有力?因为这句话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这句话有愤怒;第二,这句话里有怨恨;第三,这句话说出一个道理。那么第一,愤怒,愤怒什么呢?愤怒高太尉,高太尉把开封府当成了他自己家里的衙门了,他想杀谁就把他送到开封府来,开封府就帮他杀,他想剐谁就送到开封府来,开封府帮他剐,开封府尹就一直这么配合他,你说这个高太尉可恨不可恨?那么第二点,有怨恨,那对谁的呢?对滕府尹,你滕府尹一直帮助高太尉做这样的缺德的事,你一直帮着高太尉,你上负朝廷、下屈忠良,我作为下级我当然不可能跟你顶着干,但是我内心有怨。第三,它包含了一个道理,南衙开填封府是朝廷的,不是他高家的,既然是朝廷的,那就要帮朝廷做事。包含了这么三点。

  而这一句话一讲之后,虽然滕府尹觉得下属冲撞了他,觉得没有面子,马上说了一句,胡说,但是滕府尹心里面一定是有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个孙定这一句话我们刚才讲了,包含这三点含义,可以说这三点含义里面字字都有震撼,句句都有刺痛。它达到了三个目标。第一,提醒滕府尹你的职责所在,朝廷让你主持开封府,你的职责就是主持公道,秉公断案,你别忘了你的职责。还有第二点,唤醒了滕府尹的自尊,你也是堂堂的朝廷命官啊,主持开封府不是一个小官。我前面讲到了,宋代有三个皇帝在做皇帝之前都是主持开封府的,包拯主持过开封府,寇准主持过开封府,不是小官。你这么一个堂堂的体面的朝庭命官,你现在竟然甘心做高太尉的走狗,你不丢人吗?你有自尊心吗?你有人格吗?还有第三点,也激起了滕府尹对高太尉的怨恨,为什么说激起滕府尹对高太尉的怨恨呢?你高太尉一直把我当走狗用,你得利,我做坏事,你骨子里面从来没有瞧得起我,你就把我当成你的走狗,所以也激起了滕府尹对高太尉的怨恨。所以这个孙定就这么一句话,南衙开封府,难道不是朝迁的,是他高家的?就这一句话,包含三层含义,同时达到了三个目标,这句话讲得非常有分量。

  所以这个话讲完之后,滕府尹才终于被折服了。刚才我们讲到了,这个孙定是个好人,但做好人,不能光有一个愿望,做好人,还得要有能力,还得要有办法,这个孙定就是很有能力,也很有办法。他想救林冲,想主持公道,什么办法?必须争取滕府尹的支持,他做到了,高太尉用势来压滕府尹,他就用义、用理来服滕府尹。高太尉以势压滕府尹,一直是得逞的,所以我们知道权势很厉害,但是正义有时候也是有力量的,正义也有自己胜算的时候,当时机来的时候,正义也会实现。所以滕府尹在听了孙定这一句话以后,可以说深深地被孙定折服了,他记住了自己的职责,也想起了自己的自尊,同时对高太尉充满了怨恨。

  所以他就问孙定,那照你这样说,我们怎么样判才比较好?这个又轮到孙定来出主意了。孙定是一个法律专家,他一直掌管这方面的文书,他是一个专家型的人物,所以他就讲了一句话,他说看林冲的口词,看林冲自己辩护,肯定是个无罪的人,但是问题在于什么呢?我们现在没法抓到那两个承局。这一句话很关键,看他的口词是无罪的,但是要证明这一点必须要抓到两个承局,可是这两个承局我们抓不住。但问题在于什么呢,我们虽然不能够抓住承局从而证明林冲无罪,但也无法证明林冲就一定有罪。我们今天讲了,法理上讲了,叫无罪推定,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一种规定。比如孔子在鲁国做司法官的时候,他就提倡无讼,就是尽量不要诉讼,有些事情能调解就调解,不要激化矛盾。在儒家的经典《尚书》里面,关于司法有这样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这个《尚书》我们知道,儒家讲四书五经,《尚书》是五经之一、儒这的正宗的经典,它在司法上面有这样一种很著名的观点,叫“罪疑唯轻,功疑唯重”,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有罪,但是这个罪到底有多大,不能准确判断,在这个时候,你以什么样的原则来判呢?从轻。那么这个人有功,功到底有多大呢?也无法给他一个准确的界定,怎么办呢?从重。所以在林冲这样的情况下,既不能够证明他有罪,又不能够证明他无罪,而我们在文化上又有这么一个“罪疑唯轻”的这么一个传统,那林冲就有可能从轻发落。给林冲怎么判呢?我们注意这个判词,是“不合腰悬利刃,误入节堂”。不合,就是不应该。这和前面有什么区别?我们看对林冲的指控,首先是高太尉的三句话,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判定的时候,不是“手执利刃”了,是什么?“腰悬利刃”;而且不是“故入节堂”了,是什么?“误入节堂”。我们说这个地方孙定真的也是耍了一点文字的技巧,所以这种几个关键的字一改,结果就不一样了,最终的判决是什么呢?“脊杖二十,刺配远恶军州。”什么叫脊仗?就是在背上打二十棒,然后把他流放到偏远的艰苦的边疆去,林冲终于逃出生天。

  【画外音】虽然开封府滕府尹和手下孙定做出了这样的判决,救了林冲一命,但是他们究竟该怎样向虎视眈眈的高太尉交待,毕竟高太尉的意思是要开封府定林冲一个死罪。林冲刚刚获得的一线生机,是否因此变得再度渺茫呢?

  但是这个判决,你还得要跟高太尉去通气啊。按说是可以不通气的,开封府权力很大,但是现在判决一个林冲的案子,还必须要到高太尉那里去疏能疏通,要获得他的认可才行。两个原因嘛,一个就因为这个案子毕竟从他那儿来的;第二,高太尉一直是手伸得很长,他一直是控制开封府,已经形成习惯了。所以滕府尹还得要到高太尉那个地方去做工作,他也到高太尉那个地方去反反复复地去做工作,他是怎么做工作的呢?他到高太尉那个地方去,就是把林冲的供词反反复复去跟高太尉讲。那么林冲的供词里面是什么样的内容呢?也不过就两个内容:第一,他讲到了高衙内两次调戏他的妻子;第二,他一定会说,为了帮助养子得到林冲的老婆,高俅设计陷害自己。所以林冲的供词肯定是这两方面的内容,滕府尹把这林冲的供词跟高太尉讲,实际上也就是帮着高太尉来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杀掉林冲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第一,一定是会有不好的舆论,民议沸腾,肯定会这样。高太尉可能什么都不怕,但是他有的时候也还得要照顾一下物议,照顾一下名声。第二,高太尉也不能够不担心,他自己在朝廷的对立面,哪怕他现在在朝廷上一手遮天没有对立面,但是他总不能够保证以后没有,将来没有。如果你一意孤行,一定要杀掉林冲,这就有可能给高俅的对立面留下一个把柄,这一点他也不得不考虑,他也是有担心的,这是第二点。第三,他以前只要人有小小的触犯,他就把他送到开封府来,要杀便杀,要剐便剐,开封府府尹一直是很听他的,一直是很配合的;那么这一次开封府府尹看来是铁了心了,一定要帮林冲一回,那高太尉也要想,这次如果我一定要这么坚持,也是太不给滕府尹面子了,他以前那么配合我,他就一次不配合,如果我仍然一意孤行,可能关系就闹僵了,我高太尉以后还需要他继续配合下去呢,所以他此时此刻也要给滕府尹一个面子,也不愿意就此给滕府尹太下不了台。所以他有这三点原因,因此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高太尉情知理短,当然他自己也知道这个本来就是他设计陷害的,又碍着滕府尹的面子,只得准了(“高俅情知理短,又碍府尹,只得准了”)。也就说明了高太尉平时手伸得有多长,他的权势有多大,他对于宋代的司法秩序的践踏有多么的严重,开封府断案还要他准。

  但是我们说,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如果高太尉就此罢手的话,林冲没有杀掉,林冲没有杀掉他的目的就没有实现,目的没有实现他能够善罢甘休吗?所以他最终准了开封府对林冲的这个判决,实际上他是有后手的。没问题,开封府不杀你,我还有地方杀你,他是有后手的。那么这个后手是什么呢?林冲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